[意見主要是取決於當時的形勢,而態度對於一個人在多種形勢下更持久地發揮作用。其次,意見被認為具有更少的感性,並且在其構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態度是一種直接的、直觀的定向,而意見是在一個社會母體裡在各種選擇性方案之間經過慎重考慮後產生的理性抉擇 ]
多次民調的總合會是一個更具有多數的取樣調查 雖然多次調查的時間點有差異 如過這多次調查的時間點之間沒有重大的事件變化 那麼 這多次就可以視作一種累積或者是一種更大龜麼的調查 也就是說 調查的本身更具有代表性 不過以這次大選的結果和之前的多次調查結果比較 其差異在哪裡 或者說 選舉的結果究竟是否就是調查的結果 也很難講完全百分百一樣 另外選舉結果有多少是受到這些多次調查的影響 也很難講
說是一百萬原來投馬的沒有出來投票 一百萬轉投宋 一百萬轉投蔡 總共就差三百萬票
轉投的原因都相同嗎 不見得 總歸應有幾個原因
但是這幾個原因成立的主觀因素多於客觀因素 個人覺得這些因素的內涵大大的值得研究=那就是民主素養和政治學養 總體上台灣人民仍然是個人主觀意識強過客觀意識太多 對於單獨事件的偏頗判斷累積成一種很深的印象 連累相同的人的其他事件也被加深印象 當這種事件被有心人士利用把它不適當的連結或掩飾 更會加深不多加思考的[普通人]的印象 久而久之 就變成一種[態度] 當然反映出來的態度有多種面向 這也變成像選舉這樣的不同結果
這一切事件的發生原因 如果把它還原 也許重點根本就不是被拿出來發揮的表象
就像個人前面所想提出研究的多重方陣模式 還原事件的真相也許也是有不只一種面向一種原因 但是真能把當初的因素一一撥離一一單純化 也不很簡單 因素的 關聯性其實很難去清楚去界定或數量化 所以說往往換成另一個事件 相同的因素也會有不同的連結不同的內涵 所以說學術上的研究初始簡單模式 只是把整件事件研究更容易去數據化系統化 也更好去做[預測] 預測可能是研究的目的之一 不過不像科學 不像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的單純 社會科學根本就不科學=結論
那麼甚麼是形勢呢 形勢為什麼比人強 這個[人]又是甚麼呢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