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亞股大跌,亞洲是否會重現1997年金融風暴?摩根士丹利認為,不會那麼糟。圖/路透
全球爆發股災,新興市場受尤重,挑起許多投資人對1997年及1998年間亞洲金融危機的回憶,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認為今非昔比,有8個理由足以顯示亞洲當前的狀況,沒有90年代末期時那麼糟。
8項原因如下:
債務結構:亞洲在這波循環中累積的負債,大都是內債而非外債,而這些有限的外債係以當地貨幣計價,且是由公共部門舉借。這迥異於昔時的外債,大都以美元計價及由私部門舉借。
通膨:此地區很大部分,都苦於在消費者物價上的通膨太低,及躉售物價上的通縮,意味各央行這次在因應上,不必擔心通膨的掣肘。
經常帳:大體上都有剩餘,僅印度及印尼有小量的赤字,且不到其GDP的2.5%。
外匯儲備:外匯對短期負債的覆蓋率已較高,達到3倍至5倍之譜。另外匯對進口需求的覆蓋率也已較高,約達到15個月的進口額。
匯率彈性:此地區的匯率在過去這2年來已迭經調適,這確保調適的步伐將更穩健。雖然實質有效匯率(REER)已走升,但摩根士丹利認為,對大多數貨幣而言,誠如經常帳均衡所反應的,其REER係從價值被高估轉至價值公允。
外部觸媒:考量現在美國的潛在經濟成長率低於其在1990年代,因此美國調升實質利率的步調將較緩,幅度也將較溫和。
歐洲貨幣政策:1996-97年時,歐洲係緊縮貨幣政策。但在這次循環中,歐洲不僅在遂行其量化寬鬆,並其實質利率已在負值領域中。
不含日本的亞洲對已開發市場的重要性:該地區的GDP在全球名目美元計價GDP中所占比重,在1996年時為9.8%,目前則為21.8%。
在這個脈絡下,亞洲經濟的減緩也將波及到已開發市場,讓美國在考慮緊縮貨幣政策時有所顧忌。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