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近期新興股匯市急跌,亞洲金融風暴恐捲土重來疑慮升起,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與前國際貨幣基金(IMF)官員史瓦茲持不同看法。克魯曼認為印度等國經濟規模與外債比例都大為改善,史瓦茲舉浮動匯率等六項因素佐證今昔差異,都不認為將重演十六年前金融風暴。
近來印度盧比、印尼盾、馬幣、泰銖等東南亞新興國家貨幣急貶、股市重挫,央行紛紛出手捍衛匯價。知名印度財經專家艾雅爾(Swaminathan Aiyar)即警告,盧比恐持續貶值至明年,將減損印度國內生產毛額(GDP)二.五%至三%購買力,無法以財政或貨幣刺激抵銷,一年至一年半內恐出現另一場亞洲金融危機。
持全球正處於新一場危機初期看法的還包括耶魯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著有「極端貨幣(Extreme Money)」一書的財經作家戴斯(Satyajit Das)在內。
然而,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克魯曼(Paul Krugman)舉印尼為例,指出其迄去年底經濟規模已比一九九七年大了七十二%,外債相對於國民所得比例遠較當時水準低,而當前貨幣貶值最嚴重的印度債務更低,因此,不太可能再發生亞洲金融危機,或如希臘般沒完沒了的債務危機。
曾近距離觀察亞洲金融危機與之後印尼復原情況的前IMF官員、現任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史瓦茲(Stephen Schwartz)指出,今昔對比,大量資金流入後反轉流出現象相似,但基本情況跟當年相當不同;若亞洲金融危機是「十」程度,現在只是「三」。
他歸納包括浮動匯率、外匯存底規模大、金融透明度更高、經常帳收支、外債、銀行業改革等六項因素,亞洲新興經濟體情況均較當年改善,「我直覺這只是短期投資組合調整,將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