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水扁在16年前當選之後,大陸方面開始警惕文化台獨,後由於陳一連串所謂「去中國化」的舉動,大陸對陳的批評越來越多,這種批評現象到馬英九上台後暫歇。現在蔡英文上台,民進黨「轉型正義條例」與課綱調整、去孫中山等一連串行為亦成為蔡英文搞文化台獨的「罪證」,謠傳大陸方面要推出反制文化台獨的相關法案,並擬透過禁止提案綠委入境大陸、挖台灣邦交國等方式予以懲罰。美麗島電子報的陳淞山以『「文化台獨」的帽子真的太過沉重了!』一文替蔡英文說話,內容無非說大陸若制裁會讓台灣內部「全民皆獨」,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產生致命且無法挽回的政治後果云云,反正帳要算你們大陸頭上。
比較早談到文化台獨且有影響力的媒體是聯合報2004/10/22社論『「文化台獨」與「法律台獨」的弔詭關係』,近日2016/5/13的旺報亦以「文化台獨的騎虎困境」論述,兩者的看法不約而同。大概都是說當「文化台獨」越促成台灣人「法律台獨」的想法卻達不到時,將帶給台灣人痛苦。所不同者,旺報認為:「文化台獨」越高漲,兩岸情勢越險峻。
「文化台獨」的看法因人而異,比如說台灣這邊以「台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的圖象弄上悠遊卡,可能大陸那邊認為這有「文化台獨」的意味,因為這是台灣人要搞獨立而建的「國」。以台灣來說,一九六○年代,警總更曾發文給當時的台博館,質疑黃虎旗有「思想的問題」。不過,「台灣民主國」是台灣巡撫唐景崧和台灣仕紳為反抗清廷割讓台灣所倡議成立,而且要於抵抗日本成功後再「當再請命中國,作何辦理」,其國號是「永清」!誰能想到「台灣建國」是為了再「統一」呢?由此可見「文化台獨」定義上的困難。
當然也有沒那麼難定義的「文化台獨」,就像我不斷提到:許多台灣人認為他們是二戰戰敗國,許多拿著血書、唱著「南十字星台灣軍」去東南亞瘋狂大屠殺進行反人類罪行的人是「台灣先烈」。這樣泯滅人性的「文化台獨」,實在是人類文明的恥辱。
簡介之後回到主題:文化台獨爭議再起,台灣該怎麼辦?
台灣對自身文化有所看法,不一定皆與「文化台獨」有關,若一律予以最大反應,例如無條件的支持或反對,我認為並不理性也會帶來誤解。然而,如果民進黨蔡英文政權堅持老鼠屎與稀飯一定要「一鍋煮」,不僅吃的人要上吐下瀉,看的人也要反胃了。
這就是,今日「文化台獨」的困境。
Blackjack 2016/5/13
社評-文化台獨的騎虎困境 2016年05月13日 04:10 主筆室 檢視蔡英文勝選後對兩岸關係的發言,可謂冷靜自制,可見她深知過去激烈的言論只能選舉喊喊,拿來治國是必敗無疑。即便招來「髮夾彎」的譏評,但蔡英文展現的務實,終究讓台灣少了一分風險,也是兩岸關係瞢瞢惛惛的此際,還讓人不致絕望的燭光。
以蔡英文的節制來看,她應不會踰越法理台獨兩岸紅線。可是陸方仍一面緊咬九二共識,一面不斷在陸客來台、WHA出席等問題上對蔡英文施壓。兩岸關係緊張度仍持續攀升,這是何故?
項莊舞劍志之所在不只法理台獨與九二共識,中共紅線已隱隱然從法理台獨上綱為「文化台獨」。換言之,不是在法理台獨的底線之上,台獨就擁有活躍的空間,中共已從對法理台獨的把關轉為對文化台獨的關注。
這樣的發展有脈絡可循,從李登輝時代開始執行的「去中國化」政策,為文化台獨打底,二、三十年下來已累積可觀的能量,文化台獨支撐反中勢力,野火在太陽花學運時燃於極致,這可以從媒體民調觀見趨勢,不久前媒體發布民調,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從20年前的4成4攀升到7成3的高點,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者、認為自己同時是台灣人與中國人者,各僅占一成。
在文化台獨基礎上產生的認同變遷,在2014年的九合一大選與2016年的總統國會大選進行了總收割。民進黨全盤大勝,從中央到地方、從總統到國會全面執政。更糟糕的發展是,「台灣」與「中國」成為對立的二個圖騰,對抗與敵意上升的結果,使得台灣的反中之火,同步撩起了大陸的反台之火。陸媒的網路民調顯示,竟有85﹪的大陸民眾贊成武力統一台灣。
照此趨勢發展,即便蔡英文與習近平都保持理性,克制務實,但圖騰對立若仍不斷升高,一旦形勢強過領導人意志,或者在不信任的衝突氛圍下擦槍走火,都將可能演變成兩岸浩劫。要免除這樣的危機,兩岸都有責任。
蔡英文當要體認,2000年陳水扁提出的「四不一沒有」,已不能因應目前的兩岸形勢。當時陳水扁宣示的中間路線是「形式主義」的中間路線,明示放下法理台獨,可謂「硬台獨放軟」,卻透過一系列的正名與去中國運動,在教育與文化上深化、固化台獨意識形態,是一種「軟台獨放硬」策略。這軟硬互調、明暗二手的做法,是大陸當局拉高紅線,不以法理台獨為唯一反制坐標的思路背景。
也因此,蔡英文雖然一再強調「維持現狀」,表態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在九二共識問題上也修正為以「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推動兩岸關係。甚至在涉外涉陸部門首長的人事布局上,晉用了國民黨培養的事務官,然而這只做到了「硬台獨放軟」。
另一方面,民進黨在國會強打「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以人數優勢在國會強勢決議全面暫緩課綱微調;一度想要廢除國父遺像;以及任命有深綠意識形態的文化部長與教育部長等等,讓人嗅出加速去中國、深化文化台獨的「軟台獨放硬」暗手。蔡英文若不修正這種明暗、軟硬兩手策略,將很難期待陸方相信蔡英文檯面上的務實克制為真心善意。
另一個更嚴峻的態勢是,情況會不會已超越蔡英文可決定的範圍?文化台獨是否蔡英文騎上去的虎背?究竟是蔡英文決定老虎的方向,還是老虎決定蔡英文的方向?蔡英文縱然不願意或不敢進一步走向台獨,文化台獨這隻老虎卻把蔡英文啣在嘴上。
蔡英文政策頻頻轉彎,成效尚難論斷,對兩岸來說,更嚴肅的命題是,如果轉彎失敗才是台灣的真災難。如何別讓文化台獨之虎反向綁架蔡英文?需要4個老虎項圈,一是,蔡英文本身的意志;二是,台獨派民進黨立委有黨內一體感;三是,台灣人民有智慧,願意消弭圖騰對立,不進一步激化反中。四是陸方也需要耐心,留一點時間給蔡英文調整,莫封死蔡英文的所有空間,不要逼她回頭擁抱文化台獨這隻老虎,大陸民眾也不要上綱上線台獨定義,避免傷害民間感情。
(旺報)
********
台灣民主國「黃虎旗」3面貌 悠遊卡展演歷史 2016-05-11 03:51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一面國旗,三種表述。國立台灣博物館昨為「國寶悠遊卡:台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舉行發表會。「台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以三種版本躍上悠遊卡,台博館也讓這三種黃虎旗在記者會上首度「相聚」公開展示,展示歷史的多重面貌。 台博館副研究員李子寧表示,黃虎旗的三種版本代表不同時代對黃虎旗的期待與想像,「每個時代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詮釋歷史、演繹歷史。」
「藍地黃虎旗」為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後,台灣巡撫唐景崧和台灣仕紳為反抗清廷割讓台灣,所倡議成立的「台灣民主國」國旗。但民主國在日軍登陸後旋即敗亡,原旗散失,已知其中一面曾被視為戰利品獻入皇宮「振天府」,如今下落不明。
現存最接近原旗的就是典藏於台博館的「高橋雲亭黃虎旗摹本」。是一九○九年台灣總督府獲宮內省特許,委請日本畫家高橋雲亭依「振天府」原件摹繪。
這面旗四年前台博館重新修護時,還發現是一幅「雙面旗」,一面的黃虎瞳孔圓睜,象徵「夜行虎」;另一面黃虎瞳孔半開如彎月,象徵「日間虎」。一旗兩面,一日一夜,兩虎形象不只是對應,也同時互補。旗上的缺損則如實反映日軍奪旗過程的歷史傷痕,被文化部指定為「國寶」。
另一款黃虎旗,是一九五三年畫家林玉山根據「高橋雲亭版黃虎旗」重新摹繪,完成後也典藏於台博館。李子寧表示,此旗是「神態最可親、形象最完整的黃虎旗」,成為坊間流傳最廣、最深植人心的黃虎旗版本。
除了上述兩款黃虎旗外,本次悠遊卡還將首度發行一款由台博館以數位模擬原始黃虎旗的「數位重建版」。
李子寧表示,日據時代曾用黃虎旗作為虎骨酒的標籤。一九六○年代,警總曾發文給當時的台博館,質疑黃虎旗有「思想的問題」。對比如今黃虎旗被指定成為國寶,「見證我們對台灣歷史的詮釋與演繹,期待與想像。」
*****
~聯合報社論~「文化台獨」與「法律台獨」的弔詭關係 總統大選出現「兩顆子彈」,因此不能對此次總統大選賦予統獨決戰的意義。 但是,這次大選的勝利,儼然已被台獨運動者解釋為台獨的勝利,至少亦視為實踐台獨的契機,並從四面八方推動台獨,向陳總統擠兌。考試院爆出「本國史地」的風波,不啻只是入夜前領頭的幾聲蛙鳴而已,好戲還在後頭。 就兩岸關係的現況論,若是主張變革教育內容,將中國史地教育的比例減輕(不是教多考少,而是教少考少),並增加台灣史地的教考比例,應當極易達成共識。然而,此次爭議卻是因教學系統並未將中國史地減量或廢除,僅憑一名典試委員長就將原有教學架構一筆勾消,而教育部長竟亦附和稱「教考分離」,這簡直是無法無天。 除此之外,更深一層的政治意義則是:此一事件其實是台獨分子欲藉此從教育、文化層面來推動台獨事業,這無疑已經超逾了教育及考試的層次,而必須問:一名典試委員長就可以決定將國家的文化教育帶往台獨的方向嗎? 台獨運動的現況是:「法理台獨」(或「法律台獨」)面對極大的內外壓力,陳總統不得不仍然宣示「四不一沒有」,且亦不能發動「制憲公投」;但是,「文化台獨」卻愈演愈烈,在教育、傳播、族群及鄉里社區之間,可謂已至沸沸揚揚的地步。此一圖像顯示:主政者一方面把「文化台獨」的鍋爐燒得滾燙,但另一方面卻又不敢掀開「法理台獨」的鍋蓋。主政者抱住這樣一口鍋爐,有沒有爆炸的可能? 台獨運動進行到這一階段,倘若僅在「文化台獨」不斷加溫加熱,卻不能實現「法律台獨」,必會發生兩種副作用。第一、將使內外疑慮加重加深,進而使「法律台獨」愈發不可能實現;第二,「法律台獨」不能實現,「文化台獨」的壓力無以宣洩,最後皆將成為在台灣內部自殘自戕的因素,卻對改變兩岸形勢毫無作用。 這牽涉到更深一層的問題:「文化台獨」在解決兩岸問題上究竟有何作用?台獨不僅是台灣的問題,也是一個兩岸問題,亦是一個國際問題。試問:倘若「文化台獨」果能建立「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理論,能否就此改變李顯龍對兩岸關係的態度?或能否改變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又倘若台灣今起立即全面使用羅馬拼音及廢除中國史地教學,陳總統難道就能撕毀「四不一沒有」或領導「正名建國」? 此次考試院的「本國史地」風潮,倘若是在探究教學內容與政治現實的比例問題,絕對有討論空間。但若是將之視作一場台獨運動,卻顯然文不對題。正如欲以「福佬話」取代「北京話」,只是以一種「中國方言」取代為另一種「中國方言」而已;同理,從此不准台灣人教學中國史地,或自此不准百姓祭拜媽祖,難道就能「正名建國」? 台獨的瓶頸在「法律台獨」。「法律台獨」的對象是「政治中國」,因此,必須要在台灣的「外部」下工夫;然而,如今轉以「文化中國」為對象,卻變成了只在台灣「內部」下工夫。倘若在「外部」不能獲得台獨的條件,則即使在「內部」從文化教育面將全部台灣人都改造成台獨分子,恐怕台獨亦難以實現。何況,如前所述,文化台獨愈升高,非但可能無助於法律台獨,反而法律台獨受到的內外壓力必亦升高;而且,文化台獨對台灣社會自殘自戕的力量,必將遠逾於它對台灣社會所能產生的貢獻。 此次總統大選其實幾已形同是一場台獨的演習。其結果顯示,無論從美國、中國、國際主流架構,及台灣社會內部因素看來,台獨皆是一條幾無可能的道路。然而,目前的情勢似乎是:只見陳總統一個人宣示「四不一沒有」,「放棄制憲公投」,把「法律台獨」的鍋蓋按住;卻放任台獨的火焰從其他各個層面燒起「文化台獨」的鍋爐。試問:這究竟將累積台獨的籌碼?抑或反而累積了台灣社會自殘自戕的因素? 夜幕正在徐徐下降,初聞幾聲蛙鳴。當天色愈暗,蛙唱四響,聽在陳總統的耳際,將是台灣的凱歌,或安魂曲? 【2004/10/22 聯合報】
談管仁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