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集錦之十七——「本土的原味」
聯合筆記 本土的原味 林新輝
看膩陳水扁重鹹、加工、灑狗血的本土戲後,再細嚼電影海角七號的本土味,雖然清淡、小品,但細水長流,氣魄、格局皆具,擦亮台灣的本土味的招牌。
有影評說,海角七號將「本土」詮釋得更精緻,確實如此。在台南廟口長大的導演魏德聖,在電影中將七個來自不同族群的人融合在「一個世界」,其鋪陳手法其實就是還原屬於這塊土地的原味。「我們是如此的不同,卻能如此的相愛」的對白,正是台灣這塊小島當下生活的寫照。
台灣的地理位置,曾為這塊土地帶來困境與哀愁,但異國文化及不同族群的注入,為這塊土地帶來多元與進取。從王永慶、張榮發到張忠謀與郭台銘,從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到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台灣人早就從自己歷史陰影中走出來,從壓抑的時代破繭而出。
八年前,扁式的本土訴求,原本有機會將比較康莊的視野帶進台灣的新民主格局,政治開放、族群尊嚴、社會公平、生活進取、精神喜悅,使台灣本土文化提升為華人世界的一柱光束。
可惜,阿扁與他的追隨者只看重眼前政治利益,短視近利;他的民主改革呼聲高亢,成果卻乏善可陳。過去八年不斷操弄本土,將原本蓄勢發光發亮的本土帶向黑暗幽谷。
卸任後的陳水扁官司纏身,醜聞罩頂,眾叛親離,為了要洗滌身上的銅臭味,他竟想繼續操弄本土,企圖用低俗、廉價、扭曲及煽情的本土牌,製造社會對立,企圖從中脫困,為自己取暖。
但今日的「扁式本土」,已不復見八年前民進黨振臂一呼即萬溪奔騰的氣象;相反地,阿扁重新執筒的本土政治老戲,已是河床石礫裸露,僅剰一條乾涸的小溪。
可喜的是,這回,人民真的打算讓阿扁自導自演的的本土劇下架了。連昔日的同志都不願意進場看阿扁導演的戲,大家轉而掏腰包走進戲院去看海角七號,那才是正港的本土原味。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月三日 星期五 聯合報 A13民意論壇 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