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行相
六種意樂導致諸菩薩的菩提成熟:透過無貪意
樂,諸菩薩見到貪欲的過患;透過無瞋意樂,諸菩
薩見到瞋恚的過患;透過無癡意樂,諸菩薩見到愚
癡的過患;透過出離意樂,諸菩薩見到家居的過
患;透過獨處意樂,諸菩薩見到群聚的過患;透過
解脫意樂,菩薩見到一切生存界的過患。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128段》
以上是以諸菩薩的菩提――等正菩提――為例
來闡述意樂,但這六種意樂的行相對於辟支菩提與
聲聞菩提行者也同樣是至關重要的。
實際上,每個行者都需要啟發修行的意樂,而
他們修行的進展就取決於他們意樂的純度和強度。
許多人都同樣發起意樂而修行,外表差別不大,但
實際上他們意樂的內在素質卻有著極大的差異。所
以這裏談及一旦你如此具足意樂而修行,你在培育
戒、定、慧乃至最終體證涅槃的所有修習意願應被
詳細分為六種行相。
1.貪行意樂者:我要證悟。
原因:這通常發生在一個原本已經非常執取的
人。在他追逐著世間的名利地位時,或許他可以很
成功。可是一旦失敗了,他卻經不起連連的挫折,
因此轉而在宗教上尋求庇護。他想為自己掙回面
子,想證明自己不是個失敗者,因此他一心想要體
證涅槃。這是含有貪欲的意樂。
無貪意樂者:願我得到漏盡者之證悟。
原因:在見到貪欲的過患之後,開始時你還不
能完全放下你的控制欲。但是,憑著你的誠意,漸
漸地你就可以培養出離的心,不再執著於要成就些
甚麼。證悟不是一種欲求的成果,而是放下欲求的
成果。即使是想要成為「聖者」,例如漏盡者,也
是件累贅的事。所以,你要真正地瞭解只有在證悟
之後,你的心才能解脫於欲有,包括想要變成「聖
者」的貪欲。想要「成為聖者」還是因緣法;證悟
則是一種超越「想要成為聖者」的境界,所證悟的
是究竟無為法(超越因緣的法)。具有如此正確見
解的意樂是無貪意樂。
2.瞋恚意樂者:我不喜歡這世界。
原因:當你面對許多的不如意時,你會變得憤
世嫉俗。或許你有過一段破裂的人際關係,所以你
瞋恨男人或女人,甚至瞋恨全世界。或許你花了很
多心血在你的生意上,最終卻遭受你最要好的朋友
兼生意夥伴欺騙了。你對全世界感到氣憤,你不想
再見到那些人,因此你轉向證悟之道,以為這樣你
就可以自由了,不必再見到那些無謂的人。這是含
有瞋恚的意樂。
無瞋意樂者:我對這無常的世間感到厭離。
原因:這是一個如實知見的人。當你見到以上
種種世間的不圓滿時,一開始你或許會心懷憤恨。
但是見到瞋恚的過患和了知因果業力的法則之後,
你開始醒悟或許在過去世你也曾經傷害他人,所以
這一世你才會受到傷害。唯有從現在開始不再傷害
他人,才能在未來不再受到傷害。你就這樣地培養
起寬容之心,寬恕別人對你犯下的種種錯誤。漸漸
地,你會帶著一顆寬容的心,反省你的種種遭遇。
你開始看到無論你有多少周全的計劃,結果卻往往
出乎意料。別人的情況亦是如此。沒有任何人可以
控制這世界,所以在這世間沒有任何人可以永遠如
意。這樣,你開始看到世間的無常性,對這無常性
感到厭離。你最終瞭解,要超越無常就必須修行,
直到證悟。具有如此正確見解的意樂是無瞋意樂。
3.癡行意樂者:我真的要行善、禪修,然後證悟。
原因:在聽聞佛法之後,你才瞭解種下善行種
子對證悟的重要性,因此你想要積善。你開始行
善、禪修、每天發願。這對於初學佛的人而言是正
確的。但是過了一段日子之後,你開始忘記這也不
過是要超越這一切因緣法的方法而已。有時你會太
忙碌而沒有時間禪修,你因而太過自責,太執著於
禪修。然而當你做了很多善事之後,你不但自滿而
且還感到驕傲,太執著於所做的善行。你忘了這一
切善行也只是為了有朝一日你能夠超越這一切因緣
法,包括諸如布施、持戒、禪修等善法。這是含有
愚癡的意樂(癡行意樂)。
無癡意樂者:我希望藉著這些善行和禪修,得
以在日後超越一切善――體證涅槃。
原因:除了不造惡業和積極行善的教導之外,
一個有智慧的人還應當聽聞淨化心靈的教導。為了
棄除愚癡的過患和對法的強烈執著,我們必須理解
法也只是一個筏。我們必須乘著這個筏,渡過波濤
洶湧的輪迴之海以到達彼岸。開始時你仍然帶著無
明,以強烈的信念去履行一切任務。然而,在你的
智慧增長之後,你才瞭解到即使有時無法禪修,但
只要保持著一顆歡喜與清明的心,你就會越來越靠
近目標!只有當你不再執著於因緣法或有為法(包
括善法)時,你才能漸漸地超越因緣法。所以你必
須抱持著正確的心態而修行,瞭解法也只是達到證
悟的方法而已,它本身並不是證悟。雖然精進的修
行很重要,但不執著於法、不執著於證悟的正確心
態也同等重要。對法的執著也是證悟的障礙。你要
趣向證悟,就必須捨棄一切執著,包括對佛法本身
都不應執著。具有如此正確見解的意樂就是無癡意
樂。
4.沒有出離意樂者:抱持著在修行中累積名望、財
富、權力之強烈動機而修行。
原因:因為看到某些被冠以聖者名稱的人擁有
成千上萬的信徒、名望和權力而感到羨慕。為了得
到世間的種種好處而修行,這是沒有出離意樂。
出離意樂者:願我得以證悟而不受八風(利、
衰、名譽、毀謗、稱讚、譏諷、樂、苦)所動搖。
原因:在現代社會中,成功人士擁有了財富,
接著名望、權力和朋友也隨之而來。但生命是起起
伏伏的,他肯定也會嚐到它的反面。有得就有失;
有了名譽就有毀謗;有歡樂就有悲傷;有稱讚就有
指責。為了商業利益的衝突,好朋友也會變成敵
人。你覺悟到在一切有為法或現實中,你不可能只
得到好的一面。你確實期望超越有為法的證悟;你
真的羨慕不受這八種世間法干擾的人;你激發修行
意樂,而不嚮往名利地位和世間的快樂。這就是出
離意樂。
5.沒有獨處意樂者:你在現實社會中積極地幫助眾
生而無法修行;你以為只要有慈悲心就夠了,不需
要遠離群眾去禪修,仍然可以證悟。
原因:聽聞佛法之後,你開始修行。在履行基
本的布施、持戒和禪修之後,你發覺獲益良多。你
開始與眾人分享。接著越來越多人來找你。你逐漸
地發現各種不同的善巧方法可以在這基本層次上幫
助眾生。開始是幫助你的家人,接著是幫助親戚朋
友,然後你對絡繹不絕前來求助的人應接不暇,更
別說撥出時間去證得更高層次的智慧。你不認為遠
離群眾有甚麼好處;你認為現在更好,因為你積極
地在改善人們的生命,而你自己肯定將會證悟。這
是沒有獨處意樂。
獨處意樂者:讓我獨居於僻靜之處,以便有更
多的時間深入地觀照生命中的現象以達到證悟。
原因:理解幫助他人是增上行的重要基礎。一
般上瞭解了這一點之後,你開始時在修行道上會很
真誠地幫助他人。完成了這基礎之後,有智慧的人
將意識到純粹實踐慈悲的行為並不能帶來最終的解
脫。不斷地實現眾人的種種期望也並不是幫助他們
的最終辦法。見到家居的過患:瞭解到這種服務群
眾的社會責任是無止盡的。生命短暫;證悟之道並
不容易。我如今必須離開群眾以培育定力。我必須
靜下來以透視更高的真實法。即使是即將成為究竟
圓滿者(佛陀)的菩薩也必須離開皇宮,離開服侍
他的五比丘,憑藉獨處的力量而證得佛果,何況是
我?獨處乃是我尋求更高的定慧、以獲得證悟的方
法。這就是獨處意樂。
6.沒有解脫意樂者:我要回歸「真我」的涅槃。
原因:當開始修習佛法時,你認為涅槃是一個
有著恆常快樂的天堂。當你的修行達至更高的層
次,你認為涅槃是一種恆常、有著極大快樂的心靈
境界。你很難理解涅槃是超越一切因緣法,甚至超
越心的境界。這是沒有解脫意樂。
解脫意樂者:見到一切有情投生之過患而想要
證得超越一切有為法的阿羅漢果位。
原因:通過修行,你才能覺悟一切名色法和因
緣法乃是無常、苦、無我。只有無為法的涅槃是恆
常、樂、無我。見到一切生存界的過患,你因此抱
持著解脫意樂而趣向涅槃,以便從一切生存界中解
脫。這是解脫意樂。
結語:
六種行相的涅槃意樂:
1.貪行意樂/無貪意樂。
2.瞋恚意樂/無瞋意樂。
3.癡行意樂/無癡意樂。
4.沒有出離意樂/出離意樂。
5.沒有獨處意樂/獨處意樂。
6.沒有解脫意樂/解脫意樂。
二、具有定(與涅槃)的勝解
瞭解定在開展修行的重要性之後,一位學生應
當具有定(與涅槃)的勝解、定的尊重、定的趨
向。
【定的益處】
出自《增支部.四法集.第41經》:
(一)帶領進入安詳的梵住(得現法樂住)
一切從五根所產生的愉悅都是短暫的。有時即
使是世間最美好的享受也會讓你感到空虛、惆悵。
這種快樂並不能打動你的心,因為只有透過禪修才
可以得到更大的快樂,那就是心靈上的快樂
(二)得定生智見(得殊勝知見)
當你有了定力之後,借助定力之光,你可以引
導心靈,看見肉眼所看不到的東西。你能夠看見自
己的許多過去世,看見生於善趣的天界眾生如天神
及梵天神,看見生於惡道的眾生如餓鬼等。這一切
可以激發你的思考,以便深入地瞭解生命的意義。
(三)正念與警覺(得分別慧)
稍微的正念與警覺就可以讓你進入定的境界。
然而這種定力也同時會提高你的正念與警覺。一
旦你的心非常專注時,你可以覺知內在與外在的事
物。強穩的定力是對事物的無常、苦和無我特質具
有特強的正念與警覺的基礎。透過強穩的定,你
才能以正念照見十一種五取蘊,即:內在的、外在
的、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粗的、細的、低劣
的、高尚的、近的、遠的。唯有如此,你才能對五
取蘊所構成的生死輪迴感到厭離,並超越一切有為
因緣法。
(四)渡難渡瀑流(為永盡諸漏)
為了證悟涅槃,你必須以持續不斷的精進力,
解開將你纏縛於三界的堅牢之結。定力賦與你透
視層層因緣實相的能力,甚至是最微細的心法和色
法單位。唯有透過禪定,你才有能力專注於既快又
微細、剎那生起又消逝的名色法。所以借助定的力
量,你將得以證悟無為涅槃。
我們必須破除四種名密集,破除三種色密集,
運用名色法和五蘊法重複地觀照過去世、現在世和
未來世的名色,然後再觀照最微細的名色單位的無
常、苦、無我三相,直到證悟涅槃。唯有透過強穩
的定,你才能破除名色密集而如實地觀照它們。
【引證】佛陀說:尊重定能使佛法久住――出
自《相應部.16迦葉相應.第13經》
「迦葉,有五件事能導致正法久住、不衰、不
失。哪五件事呢?在此,比丘、比丘尼、男居士、
女居士對導師(佛陀)恭敬尊重,對法恭敬尊重,
對僧恭敬尊重,對戒恭敬尊重,對定恭敬尊重。迦
葉,這五件事能導致正法久住、不衰、不失。」
為什麼這樣說呢?為什麼佛陀從禪修法中將
「定」挑出來而一再強調它的重要性呢?因為佛法
是很深奧的,是由智者所領悟的。佛法在於照見事
物的真實本質,而事物的真實本質是非常深奧的。
你可知道一秒鐘裡出現了幾萬億個心識剎那嗎?如
果你的心奔駛、分散,你如何能洞徹、透視到最小
單位的心識剎那呢?如果你不能洞察實相,你又如
何能證悟最高安樂的涅槃呢?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說:
「這法是給有定之人,而不是給無定之人。」
出自《增支部.八法集.第30經》
事實上,輪迴的大苦聚來自無明――也就是見
不到實相。如果你已經是修行者,我相信你一定讀
過許多佛法,而且確信應當修道。然而,問題是從
書本獲得的瞭解是一回事,實踐是另一回事。你可
能同意諸法無我,但是你還未能做到無我。這是因
為有些煩惱可以藉著學習所得的智慧而去除,而更
深的煩惱則唯有當你的心能透視微細深奧的實相時
才能去除。關於這一點,沒有定的話是辦不到的。
結語:
(一)定的益處包括:
1.得現法樂住。
2.得殊勝知見。
3.得分別慧。
4.為永盡諸漏。
(二)尊重定能使佛法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