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港中大理大透视香港动乱背后的三个大台们
沁园春 22/11/2019
香港的动乱已经延续五个多月了,中外各方面的评论很多,此文聚焦透过这俩周发生在中大理大的大规模的暴力示威,研判背后大台的合作,期待抛砖引玉。
这场从六月爆发反修例延绵至今的动乱,一直标榜“没有大台”,黄之锋曾得意地对媒体说全部是年轻学生的自发诉求就是没有大台。
真的如此吗?世人看见:示威者井然集结,有序站位,有条分配物资,整个过程中共同使用美军的手语,及时撤出退场等等,预示着背后一定经过精密的筹划,统一的安排,大量资金的趴注,否则,示威者价格昂贵全套装备会自然降临?
大台们究竟是谁?当然喽,警方可以通过被捕者的口供,情报部门有特定的渠道,笔者在这里以一个普通网民的视角,试图剖析背后的大台们。
港大理大的警民对峙是动乱的一个转折点,可能是在街头破坏地铁妨碍交通打砸店铺等的时间长了,大台们掌握的民调显示港人的反感已经升温到了必须改换抗争地方的时候了。
与此同时,中共四中全会决议传达了中央对港动乱的强硬立场之后,韩正张晓明也发表了相关谈话,反对势力和勇武派的声势开始下滑,背后的大台决定改变出牌的方式,把原来的周末暴乱挪到了周一开始的三罢,目标就是对抗四中全会的部署,同时把惹怒民怨的街头暴乱移师到大学校园之内。
三罢第二天的港中大警民对峙,当天晚上泛民头面人物吴蔼仪资深大律师提告法院,以大学自主为由指控警察侵入校园,要求法院对警察发放禁制令,没有法院的批准警方不得进入校园。
警方的答辩是警察并非要占领校园,而是二号桥下面是新界到九龙的交通主干道,警察须守住大桥以免学生从桥上往下扔大件物体,同时警方不接受大学是法外之地,例如中大一天向外扔了两百多个汽油弹,已经成了兵工厂了。
沙田法院判决警方有权进入大学校园后,当晚法院就遭到了蒙面_暴徒扔汽油弹的袭击。当天夜里,港中大的暴徒突然集体撤出了。现在看来,港中美大的勇武着在半夜突然集体移居到了理大罢了。
可能勇武者的大台们认定中大的对峙是失败的,起码不属于成功,选举临近,勇武派的行动不该停止,故移师理大。
理大战役前,美副总统彭斯扬言香港与贸易谈判协议挂钩,国务卿蓬佩奥公开警告北京如果镇压,美方所有的方案均已摆在桌面上了。
从美顶级高官的集体频频放话,可见香港街头的勇武动乱与华盛顿高层是密切相通的,换言之,港大理大的具体运作方案直通华府,华府的最高层起码每天都会有香港示威的最新报告,彭斯蓬佩奥才会在关键时刻出面背书站台。相比发生在西班牙加泰隆尼亚和智利圣地亚哥的大示威,当局宣布戒严出动大批军警,一夜就狂抓两千人,美媒仅有小福报道,华府高官更不可能公开站台呐喊了。
然而,理大一役由警队新任一哥操盘,采取全新的围面打点战术,赢得空前大胜,勇武派士气顿时大挫。
大台们急了,立即采取了两大挽救措施,其一,由香港高等法院宣布禁蒙面法违宪,消息传出勇武派大喜当晚立即有大批蒙面示威者解集游行;其二,由参议院火速通过《香港民主与人权法案》,黄之锋在面书立即报喜,黄丝媒体一片欢呼雀跃。
非常明显,除了美国总统外,美最高等级的官员们集体以及国会全部立即出击,旨在为在理大对峙中劣势颓势尽露的勇武派及时撑腰打气,各位看官,美国在动用国家的最高力量准时地,毫不掩饰地,极为紧密地介入支撑香港的暴乱,这就是香港动乱无可非议的大台,不是吗?
同时还有一个异常的现象,即在港大警民对峙中,由李嘉诚财团属下的百佳集团货运大卡车把大量的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开进港大,港大的操场犹如一个巨大的超市大卖场,各种各样的物资堆积如山琳琅满目...以香港首富李嘉诚为代表的地产大亨们是动乱背后的另一个大台,不是吗?
大家都知道,美高级官员与国会都紧密投入香港动乱,与中美世纪博弈攸关;可香港的利益财团为何力挺毁坏香港家园的暴力示威呢?最大的原因是林郑刚上台就推出“明日大屿”大建公屋的政府规划,对于垄断香港楼价的地产财团绝对不是好消息,成为暴力示威的大台是资本喋血本性的使然。
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在港中大理大战役中没有公开暴露的第三大台是台湾的台独势力,包括蔡政府和基督教长老会等民间独派组织等,据香港海关发布的信息,勇武派使用的示威装备道具几乎都是从台湾进口的。
当然喽,看到美国最高级的官员频频露面紧跟香港动乱的事态,国会密切跟进通过法例的激情表演,中方最高等级的国家机构们也自然联手反击,一时间香港骤然成了美中世纪大博弈的最新也是最激烈战场之一,令人有眼花缭乱和始料不及之感,同时也反应了美国在美中贸易战科技战效果不彰,把目光聚焦到了颜色革命无法成功的香港,大有机不择吃有病乱投银之嫌。
顺便提一句,《香港民主与人权法案》中威胁取消香港的独立关税区地位,将会严重中伤香港目前的金融中心地位,对大陆仅是眼前的小伤,中长期会基本无伤害。那些事前极力游说,法案通过后一片欢天喜地的泛民和勇武派们,你们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吗?
最后,欢迎各位网友对本文研判的三位背后的大台们,有何评论?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