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貓道長看法相同,宋楚瑜最好的機會是2000年大選。但是李登輝用興票案,就把宋楚瑜打翻了。其實在興票案上,宋的處理也不好,只要說錢是李登輝給他的,那就是一個羅生門,變成夠咬狗,對他的殺傷力會減低,畢竟宋只輸陳水扁30萬票吧。
之後宋創立親民黨,聲勢浩大,在政黨支持度上剛開始還超越國民黨,位居第二。在面對接下來的第一次立委選舉時,親民黨成績也不錯,與國民黨相差無多,有40席。只是自那之後,宋與親民黨就一路敗走。
簡單地說說敗因,主要是親民黨的屬性,以及宋的猶豫不定。
親民黨的人多是從國民黨出來的,是原國民黨的黨工與地方樁腳,既然幾乎都是原國民黨的人,親民黨若是不吃掉國民黨,那就遲早會被國民黨吸回去,畢竟國民黨掌握了這百年老招牌。而藍營支持者也多是原國民黨支持者,都希望國親合,宋在選民期許與壓力下,在國與親之間躊躇不定,而國民黨當然是極力排宋,宋最後只得坐等國民黨將親民黨的人才一個個吸乾、吃掉。
所以宋敗,有客觀原因,就是親民黨的屬性,也有他個人主觀的猶豫不決。另外當年民間傳言的一個理由,也客觀的解釋了宋敗的原因之一。這說法就是台灣民眾在2000年大選時投了宋460萬票,已經是還了宋的人情(政績與勤政),以後就不欠宋的了。這說法與李登輝批宋的:「提籃子,假燒金」一樣的效果,讓台灣民眾認為已經是還了他人情。
當然這是選民之愚,選民該是選賢與能,讓選出的領導人為人民做事的,與人情毋須相關。至少如果宋2000年當選總統,其後的風災、水災救治與防治,不會有那麼嚴重的問題。尤其那時候的風災、水災多發生在南台灣。
宋楚瑜第一次的猶豫是在當年廢省上,約是1998年吧,他不敢一鼔作氣,動用省的資源在國民大會上反廢省。那一次其實是最省力的反擊,不管成功與否,遠比兩年後的總統大選省力。宋在反廢省上,是有勝算的,因為廢省案需要2/3(或是八成?)的票數才能通過,宋只要能集結這些少數票數,就可能成功。反之李登輝則下手狠、重,派查稅員去稽查那些可能投反對票的代表。
無論如何,這是宋的運,也是台灣人民的運。嚴格說來,2000年以來台灣的三位總統施政,還都比不上李登輝。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