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天下縱橫談
市長:
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天下縱橫談】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生活
字體:
小
中
大
印度人好奇的問我為什麼台灣人不稱氣旋而叫颱風呢?
瀏覽
1,024
|回應
0
|
推薦
3
做仲學
等級:6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Newyorker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穹蒼群星
印度人好奇的問我為什麼台灣人不稱氣旋而叫颱風呢?/做仲學
「為什麼氣旋風暴你們要改成颱風的稱呼呢?為什麼?」一名印度人用英文不斷的問我Why?Why?Why?因為印度人把熱帶氣旋所產生的的氣旋風暴,直接就用 Cyclone「氣旋」來稱呼簡單明瞭,何必要另外創造不同的名詞稱呼她為Typhoon「颱風」呢?
這件事情發生在民國95年,那時我還在資策會工作,資策會和印度軟協有簽訂合作事項,突然來了兩名皮膚黝黑五官深邃的印度軟體工程師調到我們的工作團隊裡服務。剛開始我們都安安靜靜的一起工作,相處一段時間後彼此共同的語言就是程式,然後好奇的偷看一下這個阿不兜哇到底在寫什麼啊?喔!原來是用Java語言開發軟體。
不久坐在我隔壁的其中一位印度人突然問了這個氣象領域的問題,讓我在事後深思良久,因為我問了其他同事們沒有人可以回答這位印度阿不兜哇的有趣問題。我也想要反問美國人為什麼明明就是Typhoon「颱風」偏偏不用,要另外創造不同的名詞稱呼她為Hurricane「颶風」呢?
美國人也可以反問為什麼一個熱帶氣旋Cyclone,大家用英文母語稱呼她為Hurricane,到了亞洲地區就變成了Typhoon呢?因此被印度人笑多此一舉,直接就稱呼Cyclone,符合氣象科學定義就是氣旋的意思。
雖然我很早就知道「颱風」和「颶風」的差別是在不同位置生成而命名的,不過最近才得知在中國古代也曾用「颶風」來形容(註一)。一直到近代世界地球村逐漸成形之後,便有了世界氣象組織,開始扮演「上帝」的角色,規定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風暴稱為「颶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風暴稱為「颱風」。
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印度洋也會產生熱帶氣旋風暴,每年都會侵襲印度大陸,那麼印度人如何稱呼她呢?印度脫英獨立之後曾經對外採取外交封閉政策,世界氣象組織也沒有去規範那個化外之地,因此印度對熱帶氣旋的名稱和命名都是自成一格,形成一個獨立系統。
應該說是「一球兩制」,一個地球兩個制度。印度對熱帶氣旋升級為風暴仍然稱她為氣旋Cyclone,沒有別的稱謂。
現在已經約定熱帶海洋上產生的氣旋統稱為「熱帶氣旋」。但在不同海洋上也各自有地區性的名稱,例如北太平洋西部的「颱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的「颶風」和北印度洋的「氣旋風暴」。
我們常常聽到美國CNN報導某某颶風侵襲,回過頭來也報導台灣或菲律賓附近有颱風形成,將同樣是熱帶氣旋風暴在不同的地區,很自然的切換不同的說法,大家聽了都很習慣了。因此國人到了美國地區就改口說是Hurricane「颶風」來了,美國人來台灣當女婿看到颶風要登陸了,要入境隨俗改口說Typhoon「颱風」要來了,千萬不要說成Hurricane 會給人家笑沒有文化喔。
但是印度給我們的感覺好像是地球與火星那麼的遙遠,台灣的新聞媒體不曾報導過印度的颱風或颶風何時登陸印度?報導她的路徑?關心一下也許有你的親人住在印度啊!沒有,我們一點也不關心,好像整個世界只有台灣和美國存在,因此開始搜尋關心一下印度的情況:
2013年11月17日, 印度氣象局注意到有一熱帶擾動在孟加拉灣中的一個低壓槽中形成, 並認為該系統會在48小時內增強
是否看到了熱帶氣旋這幾個字,印度人不稱呼強烈颱風,或幾級颶風,而是用強烈氣旋風暴來形容。
用搜尋引擎去找,看到的是中國大陸簡體字詳細的描述每個氣旋風暴侵襲印度的百科全書資料,不是用颱風或颶風來形容侵襲印度大陸的氣象資料,所以這一點就讓我們長知識了。所有會受到熱帶氣旋侵襲的國家或地區,不管使用哪一種語言,都遵照國際氣象組織的規定去稱呼不同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
也就是說,假如你是身為台灣記者的話,不能自己高興去報導印度最近產生的風暴,形容強烈XX颱風侵襲印度半島,或是XX颶風即將登陸東印度。你的主編馬上會要求你修正措辭改成強烈XX氣旋侵擾印度半島。否則你就會鬧笑話是氣象白癡,不配當一個專業記者,文化水平不夠。
你覺得用氣旋的名詞很俗,用颶風來形容才有那個勁道,但這不是文辭美學,記者不是在編寫小說,既然你活在地球上就照地球人的規定吧!所有的氣象專業都有一個組織在主導,叫做「國際氣象組織」由它扮演上帝角色。不服氣的話自己搬到火星上去住,讓你隨意報導來自美國的颶風說成是颱風,把台灣東邊剛誕生的颱風說成颶風正在形成也沒有人管你,你就在火星上孤芳自賞吧!
因為自從有了「國際氣象組織」就開始建立人類對熱帶氣旋的研究課題,為了便於區別和理解,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制定一些標籤索引是有必要的。可以從颶風的名稱得知是來自北大西洋或東太平洋產生的風暴;從颱風的名稱得知是來自西太平洋產生的風暴;從氣旋的名稱得知是來自印度洋產生的風暴。因此才要求每個國家或地區一定要遵守稱乎熱帶氣旋風暴的規則,故颶風,颱風和氣旋這三種稱謂,可不是任意給記者三選一,挑選其中一個你喜歡的稱乎,讓自己愛怎麼報導就怎麼報導。
颶風何時會轉變為颱風?颱風何時會轉變為氣旋風暴?
接下來更有趣的事情就來了,既然颶風,颱風和氣旋是人類自己規定的命名原則,老天爺有時會給「國際氣象組織」開一個大玩笑。祂會把男變女,女變男喔!
當北大西洋或東太平洋上空產生的「熱帶氣旋」形成「颶風」時,一路往西跑相當長壽的跨越國際換日線,進入北太平洋西部時就變成「颱風」了。
當北太平洋西部上空產生的「熱帶氣旋」形成「颱風」時,一路往西跑相當長壽的穿越中南半島,進入北印度洋時就變成「氣旋風暴」了。
你說怎麼可能?自己聽都沒聽過,那是因為你不曾注意過,例子不多但都被國際氣象組織給列出來了。
來舉個實例發生在2014年的金娜薇颶風,變性為金娜薇颱風:
颶風金娜薇從颶風變成颱風(跨越國際換日線)
國際編號:1413,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為2014年太平洋颶風季第八個被命名的風暴,以及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三個風暴,是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一個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從中北太平洋進入西北太平洋的風暴。「金娜薇」是一位女性的名稱。
2014年7月17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開始監測一股東風波...
8月7日上午8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將其直接升格為三級颶風。上午11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四級颶風。
其後,金娜薇進入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發出最後的警報,跨越國際換日線,並改由日本氣象廳(JMA)發報。金娜薇颶風來到亞洲變成金娜薇颱風,以下是金娜薇的行徑路線,從美西一路風塵僕僕跑到日本東岸,簡直是人瑞級的氣旋風暴啊!
接著來看颱風差點變成氣旋的例子,發生在2006年的榴槤颱風:
榴槤颱風的殘餘於12月6日在泰國灣重新組織,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定為Fair熱帶擾動,它繼續向西移動,穿越馬來半島,進入安達曼海。不過榴槤的殘餘低壓區無法重新組織,結果2日後(12月8日)於印度以東海域正式消散。當時印度氣象局緊盯著這個來者不善的榴槤小姐,開始發布為榴槤氣旋,但是從泰國遠渡重洋的榴槤姊姊可能是太累了,體力不支沒有成功登陸印度半島,就在印度外海消失了。
註一:
歷史文獻顯示,古時「颱風」及「颶風」的分別並不明確。參考「中國氣象史」的記載,仍很難準確地斷定中國氣象史上何時開始使用「颱風」一詞。明代或以前的文獻都是採用「颶風」,並沒有使用「颱風」。清代開始有文獻以「颶風」來描述春季出現的短暫狂風,並以「颱風」來形容夏季較為持續的強風。
香港方面,歷史文獻顯示「颱風」及「颶風」曾一度相通互用。例如從天文台於一九五零年出版的「本地風暴訊號資料冊」可以看到當時十號風球的名稱為「颶風或颱風」訊號,表示風力將達到颶風或颱風程度,風速每小時64海里(118公里)或以上。自一九六零代中期至一九七零年代開始,天文台統一採用「颱風」作為熱帶氣旋強度的分類,而「颶風」則用來描述某一地點所感受的風力。
回頭
人生當中有很多事情,看起來是為別人而做,
但最終會影響到自己,所以要做就做到最好!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713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