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戰爭主動權(具有流動性,不會完全由某方掌握),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式來加以說明:戰爭中的某方掌握了主要的攻勢決定權,能自由的選擇要投入的兵力數額與投入的戰場方向,此外它所發動的攻勢必須是有效的攻勢,能佔領敵人一部分的土地,或是殲滅敵方一定數量的軍隊。誰在戰爭中掌握主動權的時間較長,次數越多,獲勝的可能性就高!
不過,戰爭是門藝術(流血的藝術),戰爭主動權又可細分為戰略主動權,戰術主動權與戰役主動權。以第二次中日戰爭(對日抗戰)為例,國民政府對日本始終掌握戰略主動權,改變了日軍的主攻方向,待日軍達到其攻勢頂點(吾人認為是在宜昌)後,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進而靠持久戰拖垮了日本。但縱觀這場戰爭中,絕大多數的戰術主動權與戰役主動權都掌握在日軍手中,只有少數例外,像萬家嶺戰役與崑崙關戰役中,國軍甚至還掌握了對日本的火力優勢,獲得大捷自是必然。
但是在高明的統帥眼中,互爭戰爭主動權則成了必然,此時就看誰更能技高一籌了?以第二次國共內戰為例,國軍一開始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在全國各地圍剿共軍,但由於政治,經濟,軍略上的不斷失誤,讓戰爭主動權逐步淪入共軍手中,自第四次四平戰役(位於東北),晉中-臨汾戰役(位於山西),兗州-豫東戰役(位於山東西部到中原腹地)後,共軍就已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國軍開始兵敗如山倒(所謂的國共三大會戰,國軍之敗,全面喪失戰爭主動權是為關鍵)。
至於兩岸政治軍事上的鬥爭,自始至終從中華民國喪失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起,主動權就一直掌握在中共手中,台灣被政府管理的好,由於地利人和之故,老共要對付台灣還不容易,相對的若政府管理失當,民心思亂,光憑地利(台灣海峽的阻隔),台灣必然無法抵禦中共的種種攻勢。就憑現在空心菜那點愚民的斤兩,豈是中南海那幫虎狼兼狡狐的對手?好友將之比喻為趙括(趙括雖被稱為紙上談兵,但他的對手可是戰神白起,最終亦以身殉國,仍算的上是條漢子,吾等不能光以成敗論英雄),似乎還是太高看她了!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