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很难变轻变小的,各种技术兵器都是这样。
例如战斗机,F-86的最大起飞重量是9.3吨,这仅仅相当于30年后的一流战机苏-27的内油(这也是为什么说10吨的心神是个玩具的原因)。
拿坦克来说,59坦克战斗全重36吨。四五十年后的99系列,52吨到58吨。
59扛的炮——100mm口径,5.35米长。99扛的炮——125mm,6.25米长。
“資訊電子防護上加強”,是没错的。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各个子系统的效率,比如电渣重熔自紧铸造可以大幅提高坦克炮的膛压,整体式冷锻打的弹芯就是比两截钢套要强,双通道复合火控计算机要比炮瞄镜好用到不知哪里去。
但是!技术进步,是用来改进更大、更强的新一代设备变得更加出类拔萃的,不是让100、105炮去达到大粗管子的威力,它们是用来让120炮、125炮更加“强!无敌”的。
解放军用最新的工艺用来造100mm炮;用砸三期弹的方法造100mm弹;把99A的上反稳像式猎-歼火控移植到59上,有什么难度?无非开一套小一号的模嘛。然而,放着1800米初速的125弹不要,耗费几乎同样的资源,追求1500米初速的100毫米穿甲弹的威力和命中率,费那劲图个啥。美国人会拿最新技术改进L7炮来取代M256么?会把M829的长杆药柱和贫铀弹芯用在105mm弹上么?这种预算过不了的,军队也不会傻到去申请。
资讯、电子上加强,要往上加设备,那么就有安放、供电和散热的需求吧。内部空间、发电、电池、热汇,怎么比都是大车对电子设备更友好。电子设备是要让已有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的,重坦克和轻坦克,哪个攻防硬属性强?哪个加强后更能为友邻提供更强大的支援呢?
防护强化也是这个道理,更好的材料、更好的结构,为了追求更好防护,是应该把装甲加厚还是削薄呢?
实际上,陆军要坦克一定是能多重就多重,在机动力和通过能力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这很好理解,只要还跑得动,往上堆更多、更大的子系统,战斗力就越强。59用着520马力的B2柴油机,所以限制了它顶多是个中型车,各种尺寸和重量只能向这个死限妥协。现在的动力包1500马力往上,驱动一辆58吨的99A,单位重量的功率密度可反而是大大提升了。大、重可不等于笨、慢。
两位先驱的著作,富勒更早,重点在编纂条令,古德里安本人就是德国装甲部队重建的主持者,建设和战术的造诣都很高。其中的思想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装甲兵应发挥什么功能,实施的方法随着时过境迁,价值不大了。
现代装甲战理论的巅峰是苏联80年代的军事学说和战术研究,因为它们对大规模装甲突击有能力、有需求,演习中的技战术水平也最高,但是网络上中文的相关文献很少。
现代的诸兵种合成装甲集群是玄铁重剑,能挥得动的可以说只剩下中美俄三大高手,但是这三家又不可能直接交手。小国、弱旅闹叛乱,大国、强军搞干涉,高水平的坦克战是难觅啦。
“雷场通道开辟完毕!各车组注意,快速通过后转横列队形,准备反坦克作战!”
“激光告警!间隔三秒,释放烟雾!”
“各车长注意热像仪反馈,为友军点亮目标位置,驱逐敌军伏击小组!”
“炮射导弹预备,毫米波装订火控,锁定后发射!”
“进入五千米!”
“注意炮塔正面迎敌,装填榴弹,标尺三-拐-洞-洞,Fire!”
“榴弹,三-幺-五-洞,Fire!”
“报告损伤!”
“三号横风传感器离线,请求随队!”“七号激光测距离线,周视镜受损,请求随队!”
“三号跟上,七号滚去抢修!手动装订射表你多久能打一发?”
“全体坦克都有,装填穿甲弹!突击炮继续装填榴弹,覆盖对方烟雾带!导弹车注意对方直升机,注意掩护两翼!”
“保持距离,发扬射程和火控优势!各坦克车组,优先处理左右五度射界内目标,不要浪费火力!”
“进入两千五百米后自由射击。”
“六号命中,敌坦克起火!”
······
如此宏大壮阔的现代化装甲对撼,在开始之前,需要双方有什么本领呢?
需要抵抗电磁遮断,不然在情报获取和传达不及时的情况下,被侧击是难免;
需要维持己方头上的制空权,不能让一方往另一方的头上扔SDB;
需要有合格的扫雷清障能力,踌躇不进后果严重;
需要地面防空系统让对方的武装直升机无法前出,布撒器飞不进来;
需要给对方炮兵施压,否则火力覆盖不是闹着玩;
等等等等······
有这本事的两个大国,打到最后保不齐蘑菇云收场;两支没这种本事的弱旅,打不出这个水平,俗称菜鸟互啄;以强凌弱,有各种更快更省的花式方法。
若真想见证钢铁巨兽们的生死互搏,需要一系列机缘巧合了。
当代的中国军迷无疑是幸福的,层出不穷的一切都强大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然而,它们的的确确就是共和国的力量。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