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總理于7月6日正式來華訪問三天,這已是她於2006年接任德國總理後第七次來華訪問了。多年來我一直希望中德間能建立起從政治到經濟的密切關係。這除了我對德國人有良好印象,認為他們有許多優點與長處值得我們節儉外,也與我的留德背景有著一定關係。近年來我已寫了不少回憶性的文章,欣然發現讀者們並不排斥。那麼就讓我把在德國留學六年餘,所獲得的德國印象報告給大家做參考吧。
我到德國留學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1966年大學畢業後本想到美國留學,但作為軍人的家父卻無力資助我去留學。 他希望我能去就業貼補家用,而我卻希望乘著年輕再多吸取些知識,於是就決定去考研究所。進入研究所後,系方規定,研究生頭一年必須學德文,而且每週有12小時,這是因為我們許多法律教材都是用德文寫的, 不懂德文根本無法上課。因此我們在研究所頭一年,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學德文上了。
許多人大概不知道,民國時代的法律體系,基本上全是按照德國法的內容建構的。原因是,中國既然要現代化,則原來的“唐律“,“大清律例“當然就不再適用了。那麼為什麼偏偏是德國,而不是美國,英國,法國的法律呢? 西方現代化強國中,德國是最後進入工業化的國家,直到1870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後,才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工業化強國。由於長期是一個農業國家,德國民情純樸,勤勞節儉,許多觀念與性格都與中國人相似。一部有生命力的法律,必然能反映它的社會現實。當時民國政府在比照各現代化國家法律體系後,發現德國的法律內容,及其價值觀最容易被中國社會所接受,於是決定以德國法為藍本,建造中國的現代法律體系。這就是為什麼過去臺灣留學生十之八九都到美國留學,唯獨學法律的,卻有不少人選擇到德國的原因了。
德國人從外形上看,與許多美國白人並無差異。其實美國白人中,最多的是德裔與英裔。英國人雖早在十七世紀初便已大規模移民美國,但十九世紀起才大量移民的德國人卻後來居上,占了美國白人中的最大多數。然而德國人與美國人的性格卻全然不同。美國人顯得活潑而外向,而德國人則顯得內斂而嚴謹。我雖沒有在美國居住過,但先後去美國不下二十五次以上,因此對美國人也有一定的觀察與瞭解。我對美國人並無反感,而比較喜歡德國人,主要是與我的留德淵源有關。
我能夠在德國完成學業,是離不開德國人的大力幫助的,這令我終身難忘。我除了先後獲得了三種不同的德國獎學金外,還在我的母校教過兩年半書,否則以我軍人子弟清苦的家境,如何能在國外完成學業呢? 我是1970年到德國的,當時德國還沒有統一。西德與東德各為西歐與東歐最進步,最發達的國家,令人不能不對德意志民族刮目相看。
我到德國後的第一印象是,乾淨,井然有序。其次是德國人有教養,有禮貌, 再其次是守信用,誠實可靠。我初到德國時,被安排在黑森林附近小鎮的歌德學院學德文。每晨去學校的路上,凡碰到的小朋友,都會主動向你說聲早安! 這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德國人在鄉間小路或森林中散步相遇時, 必然相互問候,不論認不認識對方。德國人在餐廳吃飯,有付小費的習慣,但並無強行規定,這與美國的習慣不同。此時服務員與客人都會禮貌地相互道謝。離開餐廳時,還不能忘記說聲再見,否則就會顯得太失禮,沒教養了。我由於在德奧生活了四十多年,不覺中也把這個習慣帶回到了臺灣與大陸。但每當我對當地服務員道謝或說再見時,他們往往會以詫異不解的眼光看著我。
德國人是一個十分愛國的民族。他們內心感到的最大創痛,當然是二戰時希特勒給他們帶來的恥辱,讓他們長期抬不起頭來。希特勒出生于茵河邊一個叫不勞瑙的小鎮上。但卻無人會告訴你,希特勒的故居在哪裡。另外,勸你也別在德國人面前罵希特勒。他們可以為二次大戰的錯誤認罪,甚至可以在猶太人的亡靈前下跪,但卻未必會接受你公然罵希特勒。我在德國念書時,當時納粹分子或納粹的擁護者還正值壯年。我不只一次碰到為希特勒辯護的德國人,當然不是說他殺害猶太人有理,而是說,他們當時的經濟如何好,生活如何好。
德國與日本都是二次大戰的戰敗國,長期被美國佔領,管束。日本人的感受如何,我沒有機會就近觀察,無法判斷,但多數德國人的內心卻是不服的。德國人普遍不喜歡美國人,可能與美國人佔領期間趾高氣揚的態度有關。我有一次,在萊茵河地區維斯巴登市火車站,看到一個美國大兵與售票員隔窗相罵。其實德國人平日是很有禮貌的,尤其是對顧客。這位售票員情緒失控,必然是被美國大兵激怒了。只見美國大兵完全以戰勝者與佔領者的姿態,對著售票員大吼,你是什麼東西! 你算老幾! 而售票員也不甘示弱,大聲回嗆道,你又是什麼東西! 又算老幾! 要不是隔著玻璃窗,他們真可能會打起來。
中國人普遍對德國人印象不錯,而德國人也對中國人印象頗佳。我在德國留學時,大陸文革正方興未艾,經濟政治各個方面都乏善可陳,但即使如此,德國人也沒有絲毫看輕過中國,尋求與大陸建交的努力從未放鬆過。德國與大陸是在1972年10月11日發表建交公報的,當時正是批林批孔等一系列運動鬧得如火如荼之際,但雙方並沒有因此放緩了建交的步伐。據我所知,即使當時,中國人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要比南歐的義大利等國人要高。據德國同學告訴我,德國人之所以特別尊敬中國人, 不是看中國人有沒有錢, 而是為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折服。這樣的民族即使再窮再弱,也必有興旺發達的一天。這真是英雄惜英雄,也只有像德國這樣有深度的國家才能看懂中國,珍視中國。德國雖算不上是大國,但對漢學研究之到位,卻是數一數二的,僅此一點,已足見德國人是如何重視中國,喜歡中國了。
中國人向德國借鑒富國強兵之道,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便已開始了。孫中山先生雖主張,中國革命必須以俄為師,但也沒有忽略向德國取經,借重德國的科技人才。尤其到了蔣老先生掌權後,更是大量引進德國軍事顧問,在國共內戰中發揮了相當作用。三十年代初國民黨曾四次向井岡山蘇區發動圍剿,雖兵力十倍于紅軍,卻均告失利。直至1933年9月發動第五次圍剿, 採用了德國顧問的碉堡政策,方見成效,否則大概就沒有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這段歷史了。令人驚歎的是,當時紅軍中一位叫李德的顧問,正巧也是德國人。可見德國人與中國人的親密關係,稱得上是源遠流長了。
美國軍工企業主,以及少數反華政客們,鑒於大陸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近十幾年來,國力迅猛增長,大有迎頭趕上,後來居上之勢,受不甘屈居老二心理的驅使,竟然不擇手段,唆使日本,菲律賓,越南,乃至澳大利亞等周邊國家,組織對華包圍圈,欲以此遏制大陸崛起。一時之間大有山雨欲來,四面楚歌之勢。默克爾總理能在此時訪華,尤其是選在七七抗戰紀念日這樣一個對中國人民有著特殊意義的日子,所有中國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溫暖與善意。我可以預見到,德國將是繼韓國之後,又一個擺脫美國操控,拒絕參加拼湊反華大聯盟的重要國家。 謝芷生,2014年7月11日維也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