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解放区战场的主要作战样式是正规战,不是游击战。与国军正面战场的区别仅仅在于,国军是以阵地战为主要战斗方式,而八路军、新四军及中共所属的其他抗日武装(比如东江纵队)是以运动战为主要战斗方式。以民兵游击队为主体进行的游击战只是为这些由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承担的运动战起到配合作用。解放区战场的一次典型战役一般是:日军出动大军(从上万人到十几万人不等)对某个解放区发动“扫荡”,八路军、新四军以与敌数量相当的部队主动出击,在运动中寻机歼灭敌人主力,从而达到击破敌人“扫荡”的目的。后来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基本上就是这种作战样式的放大版。
举几个例子:
1、粉碎日军“八路围攻”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1月下旬,日军第5、14、109师团及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各一部及伪军共2万余人,由平绥、平汉、正太和同蒲铁路沿线分八路围攻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15师第344旅、八路军第120、第129师各一部和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奋起抗击,至12月共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缴枪300余支、子弹5万发及其他军用品一部,挫败了日军的企图。战后根据地发展到30多个县,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并为而后的反围攻作战积累了经验。
2、粉碎日军对晋西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围攻
1938年2月下旬,日军驻蒙军第26师团、华北方面军第109师团及伪蒙军各一部共1万余人,由平绥、同蒲铁路和太(原)汾(阳)公路沿线各据点出动,分五路向晋西北根据地进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359旅(欠第719团)、警备第六团、决死第四纵队及地方游击队采用诱敌深入、围点打援等战术,战至4月上旬,反围攻作战胜利结束,共歼敌1500余人,缴枪200余支,汽车14辆,骡马100余匹,收复宁武、神池、五寨、岢岚、保德、河曲、偏关等7座县城。
3、粉碎日军对晋冀豫根据地的“九路围攻”
1938年4月4日起,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集中兵力3万余人,由同蒲、正太、平汉铁路线及长治、屯留等地出动,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八路军和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企图以分进合击歼灭八路军总部、第129师等部和部分国民党军,并摧毁晋冀豫根据地。八路军129师、120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三纵队、国民党第17军一部、第3军一部、骑兵第4师及地方游击队与日军经过23天战斗,至27日彻底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共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因为朱德此时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此战有部分国民党军队参加)
4、粉碎日军对冀南根据地的扫荡
1939年1月,日军从平汉、津浦铁路沿线调集第10、110、114师团各一部共3万余人,分多路对冀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从1月至3月,八路军129师主力及冀南根据地地方部队和游击队共对日作战100余次,共歼灭日伪军3000余人。
5、粉碎日军1939年对北岳山区的冬季扫荡
1939年10月中旬,日军调集独立混成第2旅团、第110师团主力共2万余人,对北岳山区发动大规模“扫荡”,企图彻底摧毁我根据地,打通曲(阳)阜(平)间的交通,缩小我军的回旋区域。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和120师与日军激战40余天,至12月8日,迫使日军全部退回出发地。此战共毙伤敌3600余人,并使敌不再敢于轻易以少数部队进入根据地。
6、晋冀豫边根据地太行区反扫荡
1939年7月初,日军华北方面军第20、109师团主力和第10、35、36、108师团及独立混成第4、9旅团各一部,由第一军司令官指挥,对晋冀豫边根据地太行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打通白(圭)晋(城)、邯(郸)长(治)、平(定)辽(县)等交通线,占领主要城镇,分割抗日根据地,而后逐步压缩围歼八路军第129师部队,并摧毁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指挥129师、115师第344旅、晋豫边支队和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三纵队及广大地方武装、民兵游击队与敌战至8月下旬,共作战70余次,歼敌2000余人,收复榆社、武乡、沁源、高平等县城,粉碎了敌以重兵聚歼我军主力的企图。
由于敌在“扫荡”中占据了我根据地的大部县城,控制了白晋路北段和邯长、平辽等路,因而第129师继反扫荡作战之后,以主力部队结合地方武装组成游击兵团,以冷枪、埋设地雷、破坏道路桥涵、切断电话线等各种手段打击敌人,自8月下旬至12月初,晋冀豫边区军民共作战200余次,毙敌2800余人,敌所占交通线经常被切断,迫使敌以更多的兵力分散固守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