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企業來說,台商佔有地緣及人文優勢的大陸市場不就正式我們的Home Region?捨去中國大陸這一優勢的區域市場,試問臺商究竟在那塊重要的區域市場還能擁有優勢?
蔡英文在幾場辯論和政見會上一再強調,要帶台灣產業在全球各地尋找商機,拓展「新的出口市場」,再「從世界走向中國」。這些主張,聽起來堂而皇之,卻反而暴露了蔡英文只是一個會說空話的渾人。
最近剛好在國際企業學界掀起一個大辯論,問題就在於所謂的「全球企業到底存不存在?」這場辯論的主角是國際企業學界的兩位大老-Alan M Rugman以及John Dunning。細節不談,我介紹一下Rugman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Rugman特別根據下圖的Table 1可以看出所謂的全球企業(也就是銷售平均在歐美亞三洲的企業)僅佔世界500大企業中的9家。而高達320家企業則是所謂的Home-region Based company,因為下游段的銷售與通路活動的困難特別限縮了跨國企業在異地成功的可能性,為此還有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liabilities of inter-regional foreignness"也就是「跨區負債」。這說明其實所謂的「全球企业」基本上只是理想,現實是絕大多數的500大跨國公司都不是全球企業,反而都是區域型的公司,也就是在自己的所在優勢區域有較高的營收集中度。
而這9家所謂的全球企業也都是首先經由自己的優勢區域先發展起,例如IBM,Sony,Coca-Cola,LVMH,然後在茁壯成為全球企業的。這些企業共計9家列在下面table 2:
對台灣企業來說,台商佔有地緣及人文優勢的大陸市場不就正是我們的Home Region?捨去中國大陸這一優勢的區域市場,試問臺商究竟在那塊主要的區域市場還能擁有優勢?可不可以請「空心蔡」告訴我們?
目前台商在大陸的許多產業都是佔有絕對優勢,例如正新的輪胎第一、寶成在鞋業第一、富士康的電子代工第一、宏碁及華碩的NB代工的第一、冠捷科技(AOL)在LCD第一、真明麗在LED第一、旺旺、康師傅、統一在食品業的米果、泡麵、飲料的第一及領先、潤泰在大陸的通路業排名第一,以及如聯發科(手機)、亞美皮件(皮件飾品)、隆成實業(嬰兒車)等其他數都數不清的案例,這些廠商大都在1994年之前進入大陸發展的,在擁有「先進入者優勢」的同時,大陸又正好面臨經濟體制的轉軌,青黃不接,使得這些台商牢牢地主宰在大陸該產業的牛耳,更從中國走向了世界。
然而,臺商企業的這些得來不易的靚麗成果,還是在李登輝執政時期制定出了「戒急用忍」政策的干擾之下達成的。要不是「戒急用忍」政策大幅限縮台商的大陸投資項目與範疇,阻擋了台商在大陸全面佔領大陸的黃金時間,說不定我們會有更多表現靚麗的臺商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發光發熱--這難道不是台灣以及臺商的重大損失?
試想:如果那時候沒有戒急用忍,反而是鼓勵、開放台商前往大陸攻城略地,今天這個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的前500大民營企業裡面,又將會有多少台灣的企業?如此,台灣成為中國的California(國民所得6萬5美金),成為大中華的大企業的總部與研發中心,今天的台灣絕對不止這樣的局面。對台灣而言,這一個幾百年不遇的黃金契機,卻讓李登輝給白白糟蹋了。
李登輝執政時期的陸委會主委蔡英文,難道不需要為蹉跎十餘年的錯誤產業政策向全體國人道歉嗎?卅年前,台灣企業家已經走遍了天涯海角,何致需要蔡英文來幫他們尋找出口市場?台商更早已從中國走向了世界,這些都只證明蔡英文對經貿現實的淺陋無知,只是一個不學無術、專說渾話、空話的草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