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偽政府教育部(此衙門負責中國文化"領航"之業務)網站查到的資料, 可得以下訊息:
(網站: 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簡體字: 筆畫較正體字簡單的異體字。如「辞」為「辭」的簡體字,「体」為「體」的簡體字等等。亦稱為「簡化字」、「簡字」。
異體字: 與所訂的正字相對的字體。包括俗體、古體、簡體、帖體等。如「辭」與「辞」、「體」與「体」。
就如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簡體字即是異體字的一種.
也就是說, 簡體字筆畫較少, 是異體字的一種. 而"台"的筆畫比"臺"少, 是其簡體字, 不然大家這麼愛寫幹嘛? 不就因為筆畫少嗎?
但"台"和"臺"真的完全互通嗎? 錯錯錯! 連蠢蛋馬英九的衙門都不這麼說:
我輸入"天台山", 得到:
山名。在浙江省天台縣北,為仙霞嶺的東支。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當斗牛之分,上應台宿而得名,形勢崇偉。多懸崖飛瀑等名勝,為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
上面可沒有"亦叫'天臺山'"的文字.
因為寄居兄的中文造詣極......"不佳", 但這次你可能不小心是"對"的, 為了幫你捍衛尊嚴, 我再度輸入"天臺山"查詢,
不料, 無情的"領航部"告訴我: "找不到"!!!
啥?? "找不到"??
是在地圖上"找不到", 抑或根本沒有"天臺山"之相通證據??
想來, 是後者啦!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查詢"台灣"一詞上.
呵呵.....
偽政府的"領航部"有個優點, 即, 每個詞彙若有相通者, 會主動告知.
如:
義正辭嚴(還記得你曾經寫錯本成語, 並被我糾正嗎?): 理由正當,措詞嚴厲。如:「這番義正辭嚴的指責,令他無言以對。」亦作「義正詞嚴」。
see? 我查不到"天台山"有 "亦作「天臺山」".
再用其他證據:
天台:
| 神話中的仙境。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又不是瀛州方丈接蓬萊,遠上天台。」 |
| 縣名。見「天台縣」條。 |
| 山名。在今浙江省境內。見「天台山」條。 |
天臺: 樓房頂層露天的樓臺。如:「夏夜裡,大家喜歡在天臺上乘涼。」
see? 沒有"天台=天臺"的文字說明.
這是為什麼馬英九強詞是"臺灣", 不是"台灣".
因為"領航部"有官員解釋:
陳雪玉分析,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臺」(音ㄊㄞˊ)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台」(音ㄧˊ )則是喜悅的意思,同樣的用法在《史記》中也有提到「唐堯遜位,虞舜不台。」由此可見,兩者在字音、字義上沒有相關。
到了唐、宋,《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台」同時可念為ㄊㄞˊ 、ㄊㄞ,因此,「臺」和「台」二字產生了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仍不相涉。直到明清小說《目連記》、《金瓶梅》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
陳雪玉說明,教育部在研訂標準用字時,考量「臺」字「觀四方之高處」的本義,例如「瞭望臺」、「臺階」,並由「高者尊之」概念引申而來的「兄臺」、「臺端」等尊稱敬詞,因而在民國七十一年公告「臺」為標準用字。 然而,民眾寫久了便成習慣,在非正式文件中,逐漸以「台」取代「臺」字。教育部基於保存漢字形構歷史、形體之美的價值,規定教育部公文及教科書未來必須用「臺灣」。至於其他部會公文用字,教育部將會與行政院持續溝通。
see? 寄居兄才是"台客, 臺客, 傻傻分不清楚"之人.
連"領航部"都承認, "民眾寫久成習慣", 所以這本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不論它叫異體字俗體字, 或簡體字.
因此, 只好讓"臺灣"寫成"台灣". 蓋中國文化是不能用政治力抹煞的, 老共敢"禁止" 或"查禁"人民書寫"繁體字"嗎?
不敢!
那些天天吹牛"正體字(其實叫"繁體字")"是固有文字的人, 說它是"正統"的人, 怎不知直到明代清代, "台"才被假借而"正體"化呢?
點解? 如果"固有"要往上推很久很久的時間點, "台=臺"即是數典忘祖之"非領航"惡行.
寄居兄敢以中國哪個朝代定義"固有"的起始點嗎?
不敢!
點解?
因為中國文字造詣不夠, 中國文字歷史不足, 這是為何你在本市頻頻出糗, 遭眾人嘲笑之故.
沒關係, 誰沒出糗, 誰沒被笑過?
從現在起, 好好認知中國文字, 重新學習中國文化.
勤能補拙, 虛心就教.
下次看到簡體字就不會以為它是外來文化了.
(ps. 本文以鍵盤輸入, 乃用中國人發明之"大易輸入法", 非手寫輸入, 故以繁體為主, 非歧視简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