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軍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虎年談天下大勢: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海面船隻(I)
 瀏覽14,370|回應13推薦21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1)

elai
Ewin
zgr
愛台也愛中
元君
kalor
Xuser
我愛夏天
egjc888
Newyorker

more...

現在我們進入「虎年談天下大勢」的最後一個迷你系列,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海面船隻,這也是中美軍事對抗的最高潮和最後一個系列論述。

 

由於這個問題的牽涉面過廣,YST 也不知道用幾篇才能寫完,所以把篇數用羅馬數字 I、II、III、IV、V....編排,長短不一,什麼時候寫完什麼時候停。

 

這個系列的內容由很多重要單元組成,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標題,它們就是子標題。YST 把這些子標題用中國數字一、二、三、四、五....編排,內容短的只有數百字,長的可能數千字,這些單元的長段與重要性都不一定在同一水平。至於子標題相互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不是平行關係與順序的安排是不是合理以及眾子標題與母標題之間的層次關係是不是很明顯,這些 YST就顧不得很多了。如果要求結構完全合理,這個系列文章就沒法寫了,說到底,這也不是寫書,YST 盡量使其合理易懂與層次分明,顧慮不周之處讀者請多擔待。

 

這篇文章有濃厚的科普味道。讀者不要害怕,你不須要具有高深的科學知識,更不需要是任何方面的專家,只要有普通中學的程度、現代生活的常識、一顆好奇的心和一個清楚的頭腦,那麼就足以輕鬆地看完整個系列,然後說:嗨,原來彈道導彈打航空母艦就是這麼回事!一點都不難嘛。

 

讓我們開始論述。

 

(一)簡述

 

本文論述的是中美不對稱戰爭中最重要的例子,那就是使用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海面船隻。所謂「大型海面船隻」是指排水量在八千噸以上高價值與高威脅性的水面作戰船隻,譬如導彈驅逐艦(八千噸以上)、導彈巡洋艦(一萬噸以上)、指揮艦(一萬八千噸)、直昇機母艦(二萬噸以上)、攻擊航空母艦(四萬噸以上)....等等,它們的造價都在10億美元以上而且具有強大的攻擊能力。

 

上面所說的這些船隻都在本系列討論的應用範圍之內,但是中共研發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海面船隻的主要攻擊目標是航空母艦,特別是美國的超級航空母艦,它們的滿載排水量接近甚至超過十萬噸,它們每一艘的造價加上所攜帶武器價值接近100億美元,它們是美國海軍進攻武力的核心。

 

海軍是戰略軍種,海軍作戰的勝敗對戰爭物質的生產與後勤補給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直接關係到戰略的演變與戰爭最後的勝敗。對於傳統的島國,譬如英國與日本,海戰的勝敗直接決定國家的存亡;對於非傳統的“島國”,譬如美國,海戰的勝敗直接決定其全球霸權的存亡。

 

使用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海面船隻是人類戰爭歷史上革命性的變化,這項武器系統將徹底改變海面作戰的形式,影響極其深遠。

 

(二)遠因

 

海軍的發源很早,海戰的歷史非常悠久,太古老的事情我們不去考証和研究。

 

近代海軍的發展起于15世紀,也就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那個年代,可惜的是鄭和的艦隊雖然在當時舉世無敵,但是中國不是一個侵略的國家,因此鄭和艦隊對世界的影響很小,長遠的影響幾乎可以說沒有。鄭和之後,明朝皇帝頒布了禁海令,不准兩個桅杆以上的船隻出海,愚昧與短視的明朝皇帝正式封殺了中國領先全世界的艦隊與航海技術,使中國成為一個沒有海權和海洋意識的陸權大國,也錯過了中國向海外擴張與拓展的最後機會。

 

但是就在同一個時期,西方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海軍卻獲得國王的鼓勵與國家財政的大力贊助而蓬勃地發展起來。西方的民族具有很強的侵略性,於是海軍領導這些國家進行海外擴張與掠奪,迅速地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形成現代列強的世界版圖。更重要的是,海軍是一個非常高科技的軍種,西方海軍的發展與激烈競爭不但開展了西方列強的經濟基礎,也奠定了今天西方列強科技研發的堅實基礎。

 

五百年來世界興起的列強沒有一個不是依靠強大的海軍,因為海軍是掠奪海外資源和打開國際貿易最有效和必不可少的工具。美國的全球霸權,無論是二十世紀五0年代全球霸權的建立還是現在一超獨霸的維持,最重要的力量就是美國海軍主宰性的統治力量,說得更確切一點,是美國海軍超級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

 

由於飛機的飛行速度快和飛行距離遠,沒有任何船隻能夠抵擋飛機的攻擊,所以很自然地,航空母艦就成為海上作戰的霸王。

 

航空母艦的攻擊能力非常強大,但是本身的防禦能力卻非常薄弱,因此不能單獨行動,必須有其他船隻的支援才能有效地進行戰鬥。通常每艘航空母艦至少需要兩艘導彈驅逐艦(防空或反潛)、兩艘導彈巡洋艦(防空)、兩艘核子潛艇(反潛)和一艘補給艦,另外視作戰地區潛艇的威脅程度還需要配備一艘或多艘護衛艦,才能進行戰鬥任務。這個龐大的艦隊就是我們所說的「航空母艦戰鬥群」。

 

美國的航母艦隊無論是噸位、性能、訓練與後勤都遠超過任何一個國家,是無可爭議的海上霸王,二次大戰以後基本上沒有對手。我們必須清楚認識海軍不但科技的門檻非常高,而且基本上是錢堆出來的,沒有任何國家有如此龐大的經濟力量支持甚至一個像美國這樣的航空母艦戰鬥群,而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有11個,即使全世界所有海軍力量都加起來也不是美國海軍的對手,差得太遠了。中國要遏止美國的擴張與霸權行為必須跨過的門檻就是能夠有效對付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戰鬥群,沒有第二條路。

 

在中共建國六十週年國慶閱兵系列我們論述導彈方隊時就說過軍艦最怕飛機,不論什麼軍艦都怕。美國一艘航空母艦通常攜帶80架飛機,必要時可以增加到一百架,它的空中武力相當於地面上一個空軍聯隊(大陸稱空軍師),作戰能力非常可觀。目前對付航空母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也用航空母艦大家對著幹,交戰雙方都使用飛機對飛機在海面上空交戰。這種傳統的作戰方式不但耗資巨大,而且短期之內對中國而言是不可能的,長時間也很難形成優勢。於是中共科學家構思用中程彈道飛彈攻擊航空母艦,便宜、省事又省時,最重要的是本小而利大。

 

想想看,一枚中程導彈所費不超過一千萬美元(中國的造價),攻擊的目標價值一百億美元,千分之一的代價,太划算了。這就是不對稱戰爭。

 

(三)近因

 

1996年台灣海峽發生舉世震驚的「飛彈危機」,美國派了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前來危機地區宣示武力,雖然航空母艦編隊並沒有進入台灣海峽,但是巡弋在距離台灣東部數百公里的海面上仍然對解放軍造成極大的壓力。中共誓言絕不會讓這種情況再度發生,用彈道飛彈攻擊大型水面船隻的研究工作便正式立項、全力進行。

 

歷史上的任何重大事件,近因不過是藉口,遠因才是根本。大到啟動戰爭,小至重要武器的發展,都是如此。YST 要說的是,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海面船隻是導彈應用很自然的發展方向,當相關科技的累積和成熟到達一定程度時自然就會朝著這個方面發展。中共科學家在彈道導彈末段機動制導的理論研究工作其實在1991年便完成了,正式的研究報告在1994年發表於【宇航學報】上。1996年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威懾行動不過使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必要性和急迫性浮上檯面而已,它迫使中共下定決心、正式立項、把這門科技從研究推入發展,其實它的基礎研究工作早就在五年前完成了。

 

(四)相關科技

 

現在讓我們進一步觀察用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海面船隻需要哪些科技。

 

傳統的彈道導彈只能用來打擊固定的地面目標,如果要用來攻擊海面移動目標,那麼導航與導引設備就要重新設計,而且還需要衛星偵察系統和衛星通訊系統來配合,後者要求的科技水平比前者要高,這其中的學問就大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項工程耗資巨大,困難度高,這個世界只有中、美、俄三個大國有能力研發,俄國沒錢,美國沒有這個需要,所以全世界也就只有中國科學家在這方面做研發了。

 

中國大陸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於發展出今天用彈道導彈攻擊海面船隻這個獨門武功,其實一點也不奇怪,這是科技基礎和國際情勢產生的自然結果。重要的是,我們要對這個革命性的獨門武功有正確的認識。

 

我們必須認識的是:反艦彈道導彈不是只有一枚導彈,這是一個包括偵察、通訊、指揮和作戰四大系統的綜合體。

 

所以發展反艦彈道導彈和發展遠程作戰體系是分不開的,這就使得中國大陸發展反艦彈道導彈有別於美國與德國在二戰時研發的超級武器。德國的 V-1巡航導彈與 V-2彈道導彈和美國的原子彈都是單一的超級武器,而中國大陸的反艦彈道導彈所發展出來的不是一個單一武器而是一個龐大的「遠程作戰體系」,其應用的範圍涵蓋所有的作戰系統,反艦不過是其中的一個應用罷了。

 

上面這段敘述是非常重要的觀念。是的,「遠程作戰體系」就是中國的軍事科學家在20與21的世紀之交研發出來的獨門武功。在下面我們介紹彈道導彈的反艦過程中就可以清楚看到這個「遠程作戰體系」的詳細內容。

 

(五)反艦彈道導彈的原理與操作

 

反艦彈道導彈的原理與操作非常複雜。原理的複雜在搜索、發現與跟蹤系統的高科技與多樣化;操作的複雜在於如何融合這麼多蒐集到的資訊作出正確的判斷。

 

反艦彈道導彈最困難的部分不在導彈的本身而是在搜索、發現與跟蹤目標所需要的深厚功力。基本上,海面的大型船隻一旦被發現而且準確地被跟蹤,其實消滅它的工作就已經大部分完成了。所以我們要花相當大的篇幅,也就是主要的篇幅,來敘述這個艱難的工作。

 

 

(六)海面目標的搜索、發現與跟蹤

 

航空母艦看起來固然很大但是海洋的面積實在太大了,在遼闊的海洋搜索一艘航空母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非常地耗時,要探測到一艘航空母艦還需要克服各種天氣的考驗,譬如黑夜、雲霧與雨雪。所以搜索航空母艦猶如大海撈針,通常需要多種探測手段,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更何況航空母艦是一個快速移動的目標,最高速度超過三十節(每小時三十海浬,大約55公里),一天可以神祕地在海洋中移動一千公里,在暗夜和雲霧的掩護下經常輕易地擺脫追蹤。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敵人的航空母艦經常在運氣好的情況下偶而被發現,但是由於不能連續追蹤經常又被它逃脫了。發現、追蹤和長時間連續追蹤是三件不同的事情,困難度相差很多,單單發現目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達到長時間連續追蹤才有消滅目標的把握。

 

事實上,自從航空母艦出現在戰爭中,發現和連續追蹤敵人的航空母艦就是所有作戰行動中最困難的,尤其是前者。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行蹤的神祕是航空母艦最大的保護,直到今天這個原則還是適用的。

 

但是科技是快速進步的,能夠大面積搜索海洋的利器終於出現了,那就是偵察衛星。航空母艦在衛星的監視下要做到行蹤神祕已不可能,至少理論上是如此。但是偵察衛星非常昂貴、牽涉的科技非常高,組織一個偵察衛星網談何容易,今天能夠在戰爭中全面付諸實施的也只有美、俄、中三個大國而已,其中俄國已經漸漸力不從心,目前只剩下美、中兩國。

 

我們把搜索(search)、發現(detection)與跟蹤(track)大型海面船隻(特別是航空母艦)的科技深入淺出地在下面幾節做一個有系統地論述。即使不是學理工的人只要花幾分鐘的時間都可以瞭解這些影響人類非常深的科學與技術,它們的應用不只在軍事上,也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譬如自然災害的發現、撲滅與人員救助。

 

大型海面船隻的搜索、發現與追蹤牽涉到很多不同的探測器,包括偵察衛星、長程地面雷達、無人偵察機和空中預警機。這些探測器沒有一樣可以單獨完成任務,但是如果適當的協同工作就可以使任何大型水面船隻在大洋中不但無所遁形而且可以非常準確地對它們進行長時間的連續追蹤。

 

 

(未完待續)

 

虎年談天下大勢: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海面船隻(II)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支持
推薦0


lalalalalala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嗨,原來彈道導彈打航空母艦就是這麼回事!一點都不難嘛。”呵呵,市长文章平易近人,让人觉得有收获。这也是市长一直坚持的理念吧。多谢,支持。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129956
分两段发
推薦1


NIE1983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Jentu

T-425秒,地面站计算首批导弹落点为A航母群驱3、驱5前方170千米海域,断定首批导弹以具备弹道导弹拦截能力的这两艘驱逐舰为打击目标。
   
    T-480秒,第二批导弹越过弹道最高点下滑10千米,第三级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点火。
   
    T-490秒,预警卫星完成第二批导弹第一次跳跃弹道轨迹测量。
   
    T-525秒,美军地面站计算第二批导弹落点为我警戒舰队前方。
   
    T-560秒,第二批导弹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第二次点火,导弹进入第三个抛物线弹道。
   
    T-590秒,第二批导弹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第二次关机并与弹头脱离。
   
    T-600秒,第二批导弹施放诱饵;首批4枚导弹弹头距离目标水平距离350千米、高度200千米、直线距离400千米,水平速度分量3000米/秒,垂直速度分量1800米/秒,开始高空制导段;美军AN/SPY-1E雷达发现来袭弹头。假设在反舰弹道导弹发射之后航母的速度是35节,在10分钟内可航行10.8千米,加上最初的定位误差3-30千米及导弹飞行1100千米的制导误差1.1千米,整个系统的最大误差约为15-42千米。虽然小于弹头低空机动范围,但仍有必要进行高空制导修正误差,高空制导的方式包括无线电指令修正+卫星制导、多模态微波制导、被动雷达制导等。

无线电指令修正+卫星制导的方式原理与标准-3拦截弹相同,通过侦察卫星、无人侦察机或者天波雷达等手段确定目标位置,将信息传给地面控制站,再由控制站通过中继卫星传给弹头,控制系统通过卫星定位导航确定自身位置,引导弹头按照高空控制率进行弹道修正。这种方式原理简单,但是实现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仅远程监视系统要能够及时掌握目标位置,而且通讯系统必须工作可靠,能够跨战区传输信息。导弹也无法做到发射后不管,且不能确定美国人是否会在导弹发射升空后击毁我临空侦察卫星。因此这种方式用来发展应急产品可以,但不适合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被动雷达制导需要目标用远程雷达搜索弹头,这样才能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当打击承担远程导弹拦截任务的巡洋舰、驱逐舰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其他军舰由于不具备搜索远程高空小目标的能力,很可能反而会关闭对空警戒雷达,使弹头无法发现目标。因此不适合单独作为高空制导手段,而应与其他方式配合使用,对抗敌方的电子干扰。
   
    多模态微波制导是一种新的制导技术,它通常用于地球物理探测,主要的观测仪器包括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和微波高度计。微波辐射计主要用于探测土壤温度、降水、大气水汽含量、积雪、土壤成分、海面温度;还可以得到植被生长情况,对农作物进行估产。地物的微波辐射机理不同于地物对雷达电波的反射,它一方面同地物的物理温度相关,这与红外辐射类似;另一方面又同地物表面材料对该频段微波的反射能力成反比,这是因为地物对电波反射能力越强,其吸收能力就越弱,从而其自身的微波辐射就越弱。我国电波研究所在1992年10月10日进行了首次微波辐射计对飞机的探测试验,证实其对飞机的探测是可行的,对于涂有吸波涂料的隐身飞机探测效果更佳。99年发表的《海洋船舶的微波辐射遥感研究》讨论了海洋、天空及陆地等背景微波辐射特性,给出了计算船舶目标与海洋背景的天线温度对比度的公式,并给出8mm及3mm波段在几种背景的辐射温度曲线和不同高度下的海上目标的天线温度对比度的计算和测量数据,介绍了毫米波辐射计探测海上船舶的实用的试验方法以及其应用前景。微波散射计产生的高频极化能量脉冲发射至地表,脉冲到达地面后,部分入射波经散射返回至散射计,散射强度与海面上的表面张力波和重力波(Bragg 散射)的振幅成正比,而这些波又与海面附近的风速有关,根据从不同方向角上测得的雷达后向散射还可以确定风向,故可以推算全球近海面风矢量,可应用于海洋动力研究、海况预测及灾害监测等许多方面。微波高度计根据对高度的测量可获得海浪的有效波高、海洋环流等海洋动力学参数。我国空间中从2001年底开始在 863-13主题的支持下,开展高空间分辨率的X波段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的研制,成像精度达到厘米级。神州四号上搭载了利用我国独创技术研制的多模态微波遥感器,集成了三种仪器的功能,重量仅100多千克,不足国外系统的一半。
   
    船舶表面与表层海水的材料截然不同,对微波的反射能力差距巨大;微波辐射计不受其他电信号的直接干扰,难以通过电子干扰手段进行对抗;大型军舰体积庞大,长度在150-350米之间,是巨大的微波辐射黑体,容易与水面区分,这些都为多模态微波遥感制导创造了条件。微波辐射计可能用于分析物体表面材料和温度,区分水面与船舶。微波散射计测量水面的表面张力波和重力波振幅,可能用于区分海面和舰艇尾流。微波高度计测量弹头高度,弹载控制系统可根据与目标的相对位置来对照参考发射时装填的目标初始位置,排除其他舰艇。美军可采用舰艇喷雾技术来用水雾遮挡舰艇,但是即便如此,也无法模拟水面的表面张力波和重力波振幅,从而可以被微波散射计识别。
   
    根据资料判断,我国反舰弹道导弹弹头的低空机动范围根据气动控制方式的不同和是否安装发动机在20-60-150千米之间,弹头从结束高空制导段到开始低空制导段,间隔时间超过40秒。这段时间内目标最大机动范围1千米,弹头惯导飞行误差160米,因此高空制导段必须将15-42千米的系统误差缩小到 18-55千米以内。由此可以看出,当初始定位误差小于6千米或者弹头低空机动距离超过60千米,导弹的高空制导即使无法进行也可以最终打击目标。当导弹的低空机动范围在20千米时,需要四颗导弹才能覆盖目标可能的机动区域(在此只考虑初始定位误差小于30千米的情况)。
   
    陆基X波段导弹跟踪雷达(GBR雷达)对弹头的发现/搜索距离为530/320千米,对侧面为800/500—1000/600千米,美国海基X波段导弹跟踪雷达(SBR)的性能与GBR雷达相似,推断其发现距离同样为530千米。虽然SBR雷达可以在海上机动,但是毫无自卫能力,无法脱离舰队保护;航母舰队要保护SBR雷达就只能以5节的速度机动,基本被限制在固定海域,所以假定该雷达不会参与与我军的战斗。即使SBR雷达参战,由于不能脱离舰队保护,所以它只能呆在航母群内部。与前出200千米的驱逐舰AN/SPY-1E雷达相比,对弹头的实际发现距离基本相当。推测美军不会为了几十千米的探测距离优势令整个航母群丧失快速机动能力,因裁判段SBR不参战,由琉球、韩国的GBR雷达代替。GBR雷达对弹头侧面的发现距离在800-1000千米之间,我军弹道导弹的发射地点只要在赣州以南,弹道轨迹与GBR雷达的距离就在750千米以上,从海南发射则是1100千米,再加上强烈的电子干扰,其能否发现导弹弹头还是问题,更不要说进行跟踪提供弹道数据。因此判定,SMD系统只能用AN/SPY-1E雷达搜索/跟踪目标。

GBR雷达平均功率170千瓦,AN/SPY-1E雷达平均功率约为80千瓦,仅为GBR雷达的47%,但是AN/SPY-1E雷达是S波段,同等功率下探测距离比X波段要增加不少。例如德国APAR雷达采用X波段,平均功率16千瓦,探测距离150千米,英国Sampson雷达采用S波段,平均功率25 千瓦,探测距离400千米,两者同等功率下探测距离相差60%。因此判断AN/SPY-1E雷达对反舰导弹弹头在无电子干扰的情况下正面发现/跟踪距离为 400/250千米,侧面发现/跟踪距离为600/350—780/480千米。AN/SPY-1D(V)雷达2000千米横向距离分辨率48千米,角波束宽1.5度,假定方位跟踪角0.5度,在200-400千米时对目标的横向定位误差就是8-17千米。AN/SPY-1E雷达可以在S/C双波段工作,假定S波段误差与AN/SPY-1D(V)雷达相同,C波段在200-400千米时对目标的横向定位误差为5-10千米。

    T-605秒,地面站计算第二批导弹落点为A航母群驱1-驱5后方海域,判断第二批导弹以三艘航母打击目标。
   
    T-610秒,驱3、驱5发射标准-3拦截弹。标准-3拦截弹LEAP动能弹头的固体轨控姿控推进系统的末段变轨能力约为3千米,也就是说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关机时必须将弹头送入与预定拦截点误差不大于3千米的轨道。标准-3拦截弹一、二级火箭分别工作9秒和40秒,将导弹加速到3-6马赫,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在大气层外启动,采用指令修正+GPS制导,通过两次点火将LEAP加速到12马赫并对准目标。由于火箭推力有限,标准-3拦截弹只能采用垂直爬升的方式到达100千米以上高度,这一爬升过程至少需要60秒。
   
    虽然有消息说宙斯盾系统可以接收其他探测器获得的目标轨道数据,从而在自身雷达尚未发现目标之前发射拦截弹,但是这样做首先其他探测器获得的目标精度要足够高,在标准-3拦截弹的末端修正范围之内,否则导弹就是放了焰火。其次AN/SP-1E雷达要能够及时截获目标转入跟踪,从而为拦截弹提供中段无线电指令修正,但是对驱3来说这两个条件都不存在。天基红外系统低轨道跟踪卫星只有9颗,本来测轨能力就不足,更不要说其根本无法发现经过冷却器隐藏的弹头。陆基X波段导弹跟踪雷达对隐身目标发现距离有限,还要面对近距离的散布式电子干扰机,无法为宙斯盾提供目标弹道信息。AN/SP-1E雷达虽然有400千米的发现距离,但是跟踪距离只有250千米,这时距离弹头重返大气层不过15秒,拦截器已经来不及修正弹道。所以说只能在舰载雷达发现目标后再发射拦截弹。
   
    AN/SP-1E雷达发现目标后多长时间可以发射标准-3,这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距离远目标小,雷达在最初发现的时候并不能准确测量其弹道轨迹,同样需要积累一定时间以减少误差,如果要等到转入跟踪模式才能发射导弹,那么起码需要再等待40秒。而且就算测定了目标弹道,宙斯顿系统解算射击诸元、装填发射信息也是需要时间的,目前其对近距离低空目标从发现到发射导弹的间隔时间在5-8秒,两者合计近50秒,这时弹头都已经进入大气层。出于保守起见,假定美军发现目标后立刻可以发射拦截弹。
   
    拦截弹发射后,AN/SP-1E雷达继续跟踪目标。由于其在400千米距离的横向定位误差高达17千米,无法满足拦截弹头的制导需要,必需根据连续获得的目标数据来修正雷达误差,从而减小目标弹道预测半径。
   
    T-640秒,反舰弹道导弹弹头启动高空发动机修正弹道误差。
   
    T-650秒,首批导弹弹头距离目标200千米,高度90千米,与目标直线距离220千米,结束高空制导段,抛弃液氮屏蔽器重返大气层。气球诱饵被大气层阻力分离,AN/SP-1E雷达识别出弹头目标,确定弹头弹道轨迹。
   
    弹头在重返大气层的过程中将遭遇等离子体形成的黑障,这既妨碍了弹头搜索目标,也保护弹头不被舰载雷达发现。等离子体的密度必须超过空气密度的20%才能够起到阻碍雷达探测的目的,由于产生的等离子体数量有限,随着高度降低空气密度增加,黑障通常在50千米左右高度消失,所以以色列“箭”拦截系统可以在 8-50千米高度进行拦截。弹头可以在外表覆盖特殊涂料的烧蚀层,增加等离子体产生数量来延长黑障发生时间,保护弹头不被拦截。
   
    T-670秒,标准-3拦截弹爬升到100千米高度,启动第三级火箭发动机,抛弃头罩,红外探测器搜索目标。这时来袭弹头高度已经低于60千米,LEAP拦截器并不具备在大气层内高速飞行的能力,标准-3导弹拦截失败。
   
    T-690秒,首批导弹弹头距离目标80千米,高度30千米,速度12马赫,开始拉攻角减速转弯,沿S形弹道飞向目标,此时弹头飞行路线与目标夹角约为 20-30度,弹载雷达开机搜索目标。弹头表面烧蚀层烧完之后,周围等离子体数量急速减少黑障消失,雷达恢复正常工作环境。

     T-700秒,AN/SPY-1E雷达发现低空目标转入跟踪,宙斯顿系统解算弹头弹道,为标准-2导弹装填发射数据,MK-41发射器连续发射多枚拦截弹。虽然根据红外系统的跟踪数据,宙斯顿系统可以提前启动标准-6导弹,完成激光陀螺校准、制导头冷却等工作,但红外系统无法确定目标的距离,所以不能发射导弹。如果舰载数据链能够及时交换目标信息,可以通过解算多艘军舰在不同角度的跟踪角速度来判断目标距离,但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报道。标准-6导弹预计2011年12月完成研制工作,因此只能用标准-2block3B导弹进行拦截。标准-2导弹最大飞行速度3马赫,垂直爬升速度估计为2马赫,爬升到 20千米高度需要大约30秒;宙斯盾系统从发现目标转入跟踪到发射导弹有5-8秒的时间延迟,因此只能在弹头转入垂直段后拦截。
   
    T-720秒,弹头距离目标20千米,高度16千米,速度6马赫,开始拉高爬升减速。红外制导窗口抛离保护盖,内置冷却系统工作,红外探测器搜索目标。现代高级红外探测器对航母类目标的发现距离在70千米以上,但是受窗口温度的影响,无法在10马赫以上速度正常工作,因此只能在减速后抛盖搜索。
   
    T-735秒,弹头距离目标2千米,高度20千米,速度4马赫,转入垂直俯冲;标准-2block3B导弹进行拦截。理论上弹头的高度和速度都处于防空导弹的拦截区,但是由于弹头速度是防空导弹速度的1.6倍,且在进行不规则的摆动式弹道突防,因此很容易甩开防空导弹。标准-2block3B导弹采用气动舵进行控制,在20千米高度空气稀薄,难以做出高g机动,也会影响拦截效率。当然标准导弹仍然有拦截的可能,只不过拦截率较低,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伯克级驱逐舰都有3部AN/SPG-62型火控雷达,配合无线电指令制导,可以以每秒一枚防空导弹的速度进行拦截,如果标准-2导弹发射后的最低作战高度是2 千米,那么能进行12次拦截。拉姆导弹最大有效射高不超过4千米,拦截次数最多2次。作为参考资料,美国PAC-2导弹对某型东风弹道导弹的拦截率仅为 20%。
   
    T-750秒,弹头命中目标,摧毁敌舰。弹头在末端采用红外成像制导,不仅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而提高了命中精度,可以精确选择命中点。在对驱逐舰时弹头无论命中哪里都可摧毁敌舰,但航母水平甲板厚度超过78毫米,飞行甲板表面还有一层用于防止飞机刮擦甲板的水泥,要直接穿透甲板需加厚弹壳,造成装药量减少,从舷侧命中就能避开重重装甲。而且航母内最致命的区域是弹药库、反应堆舱和轮机舱,精确选择命中点可以让弹头攻击这些区域,从而达成最佳效果。假设弹头战斗部重600千克,参考SS-N-22反舰导弹战斗部的炸药比例,估计可装药200-300千克,在航母内部爆炸时这足以造成重创,命中弹药库、轮机舱等部位则能够击沉航母。
   
    T-760秒,驱8发现第二批反舰弹道导弹中的某一枚。
   
    T-770秒,驱8发射标准-3拦截弹。
   
    T-780秒,第二批导弹进入高空制导段。
   
    T-820秒,第二批反舰导弹弹头启动高空发动机修正弹道误差。
   
    T-830秒,标准-3拦截弹爬升到100千米高度。反舰导弹弹头结束高空制导段,抛弃液氮屏蔽器重返大气层,此时标准-3拦截弹与来袭弹头水平距离 100千米,高差10千米,拦截失败。标准-3导弹即使可以45度角倾斜爬升,直接迎击来袭弹头,也需要80秒才能到达100千米以上高度,这时弹头早已重返大气层。
   
    T-930秒,第二批反舰弹道导弹命中航母。
   
    在这次模拟过程中,反舰弹道导弹的各种数据均按照保守估计进行推算,如弹头RCS假定为0.001平米,实际可能要降低1-2个数量级;弹头没有对雷达/ 拦截弹的数据链进行电子干扰;没有干扰拦截弹GPS定位制导;没有采用多枚导弹同时发射混淆视线;没有对放弃防空能力的驱逐舰进行反舰导弹攻击等等。美军则按照乐观数值推算,如对导弹的发现速度,对弹道的计算速度,对导弹目标的判断速度,对弹头的发现距离,发射拦截弹的速度等等。即便如此,美军也无法解决差异化诱饵识别和大气层外拦截弹发射窗口的问题,从而导致拦截失败。这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美军整套系统过于脆弱,弹道导弹拦截从预警卫星、预警雷达发现导弹发射,到跟踪卫星、跟踪雷达判断目标弹道,再到舰载雷达发现跟踪目标,拦截弹发射、截获目标,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弹道导弹的发射非常突然,没有预先准备的时间,在导弹飞行的5-30分钟内,拦截系统要完成诸多环节,而且每个都不能出错,对方只要让拦截系统一个环节的效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突破整个系统。例如对方以速燃火箭、散布气溶胶、改变红外辐射波段、机动发射使预警卫星未发出警报或警报过晚,那么整套系统就不会启动;以隐身弹头、电子干扰使跟踪雷达无法发现/跟踪目标,拦截弹就无法发射;以空间变轨破坏对弹道的预测,拦截弹就要超出修正范围脱靶;以诱饵阻碍对方识别目标,就会使拦截效率无限降低;以低伸弹道隐藏在大气层内,拦截弹就不能攻击导弹。

特别是对东风-21E这类反舰弹道导弹,由于以拦截舰艇自身为打击目标,再加上特殊的高高空滑翔弹道,弹头重返大气层的时间大为提前,SMD系统反应时间缩短,防御舰艇的拦截区域必须大幅度前伸才能赶上在导弹中段拦截,由此雷达发现距离、弹头弹道判断距离、拦截弹飞行速度都需要提高,这就使系统技术难度提高,拦截效率下降。而且美军还要求在现有宙斯盾舰艇的MK-41发射器中装填拦截弹,从而限制了拦截弹的体积和重量,进而导致速度、导引头探测距离、目标识别能力都赶不上陆基的THAAD系统拦截弹,拦截难度更大。当然,在面对老式的对地攻击弹道导弹,尤其是导弹打击目标在拦截舰艇后方时,SMD系统还是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例如拦截正面RCS为0.1平米、射程1500千米、速度10马赫、弹道最高点600千米、未采用有效突防措施的中程弹道导弹,拦截舰艇部署在目标前方400千米、对应弹道高度约300千米。根据天基红外系统和GBR雷达的跟踪数据,AN/SPY-1E雷达可以在900千米外发现目标,550千米外进行跟踪并发射拦截弹,LEAP拦截器耗时120秒爬升到300千米高度,此时来袭导弹飞行距离不过400千米,刚刚到达拦截舰上方,LEAP有足够的时间追击目标。这样的表现,已经可以威慑朝鲜、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
   
    在可预见的将来,要击落拥有种种对抗措施的反舰弹道导弹,可采取多种途径:发展超宽带雷达、激光雷达等新体制雷达,提高雷达对隐身目标的发现、跟踪距离,及早预测目标弹道。提高拦截弹飞行速度,扩大拦截区域。建立前进拦截阵地,争取做到助推段拦截。发展天基激光、微型拦截器等武器,提高拦截能力;摧毁/干扰侦察卫星,阻碍其发现目标等等。不过这些措施都不是无懈可击:发展封闭式等离子体雷达隐身装置,屏蔽更宽的雷达频段;发展激光隐身涂料,降低表面激光反射特性,缩短激光雷达发现距离;打击前沿拦截弹阵地,破坏敌助推段拦截;摧毁、致盲敌预警卫星,使敌人无法发现。
   
    军事技术对抗永无止境,弹道导弹攻防也将持续几十年时间,不管最后结局如何,起码在2020年前,攻击方还会占据着优势。在反舰弹道导弹服役之后,我们的海军终于有了千里歼敌、远海防御的能力,下一步就是建立具备战略进攻能力的海军舰队,让龙旗飘满西太平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129633
转一篇文章,写这个文章的人有大陆军工背景
推薦1


NIE1983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Jentu

后来这篇文章被美国美国民间智库翻译之后,然后又被转载在了美国海军协会的部落格上,最后被啼笑皆非写在了某年华府发布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被引为大陆拥有该项技术的证据。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在这个人部落格中我看打了可以转载的声明,如果不行的,YST删掉也无所谓。

三种不同途径搜索的美军航母、驱逐舰位置经光缆传递到二炮反舰弹道导弹旅,经综合分析后确认目标初始位置,假设误差为3千米;分析美军航母群驱逐舰位置后决定首轮打击目标为A航母群的驱3、驱5,共发射4枚导弹,射程1400千米;次轮打击目标为航1-航3,发射12枚导弹,射程1600千米,两轮发射间隔时间180秒。导弹装填数据后发射,以首轮导弹发射时间为T-0时间。
   
    T-0秒,首批4枚DF-21E型反舰弹道导弹发射,产生尾焰、羽流和柱状烟雾。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可以采用缩水甘油叠氮聚醚低温燃烧剂降低发动机尾焰温度,加入钾盐抑制二次燃烧,降低尾焰中CO2、HO2浓度,用发泡高分子物抑制烟雾,用添加剂使发出的红外辐射避开大气窗口,在发射场上空的大气层中喷洒气溶胶等技术,来降低美国导弹预警卫星的发现概率。
   
    T-15秒,美国天基红外系统同步轨道预警卫星发现弹道导弹发射。天基红外预警卫星灵敏度比DSP卫星提高10倍多,能够透过大气层进行观察,但考虑导弹采用了多种红外隐身技术可以降低大气窗口的红外辐射,大约要到空气稀薄的10千米以上高度才会失去大气掩护,因此判定卫星发现时间延迟15秒。同步轨道预警卫星同时携带扫描型和凝视型红外探测器,分别用于大范围探测和小区域持续监视,如果导弹采用机动发射方式脱离探测器可能进行监视的范围,就能延缓被发现的时间。
   
    T-25秒,预警卫星完成导弹轨迹测量。天基红外预警卫星发现红外辐射时首先要根据红外特性分辨出其波长范围和特性,进而推断其温度甚至推进剂种类,据此分析分辨出目标的类型(如弹道导弹或者运载火箭),然后测量目标的矢量速度。由于采用红外探测器,观察到的导弹轨迹是一个个连续的点,所以必须积累足够多的数据才能判定目标轨迹,SBIRS-H卫星的扫描型红外探测器扫描周期为1秒,号称在10秒钟内能够完成导弹轨迹测量。但是用红外设备测量弹道导弹的轨迹,必须2-3颗卫星在不同角度同时观测才能得出三维空间内的弹道,单颗卫星只能得出一维平面上的投影,而融合其它预警卫星的观测数据不可能由预警卫星自行完成,必须经过地面控制站处理,所以这时候得出的导弹轨迹缺乏弹道高度与倾角,仅仅是弹道在平面投影的速度矢量,而不是导弹的真实速度矢量,因此无法预测导弹的目标。
   
    T-30秒,预警卫星发出导弹发射警报,将信号传递给战区内的联合战术地面站(JTAGS)、澳大利亚的海外地面站和美国本土夏沿山的的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美国航天司令部预警中心,进行数据融合与处理,得出导弹三维空间飞行轨迹。弹道导弹的抛物线轨迹,其水平加速度是一个累积数据的平均值,必需有一定时间积累才能推算轨道,例如发动机推力不变,但工作时间延长50%,其弹道必然不同,因此仅靠10秒钟内观测到的飞行轨迹还不足以判定导弹落点。而且现代弹道导弹多采用机动变轨技术,不等到主动段结束无法确定其最终弹道,所以真正的导弹落点预测不会很快得出,也就无法对战区内部队发出警报。
   
    T-50秒,依据预警/跟踪卫星提供的导弹飞行轨迹,部署在琉球、韩国的 X波段导弹跟踪雷达(GBR雷达)搜索目标。X波段导弹跟踪雷达最大探测距离4000千米,波束宽0.14度,难以自行探测目标,必须等待导弹跟踪卫星或者跟踪雷达的精确信息才能发现目标。对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为3.45、1.0、0.1平米的目标,GBR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分别为4000、 2100、1200千米,跟踪距离分别为2800、1200、800千米。根据公式判断对正面RCS为0.001平米的弹头,GBR雷达的发现/搜索距离为530/320千米,对侧面的发现/搜索距离为800/500—1000/600千米,勉强能发现我军在赣州以南地区发射的导弹弹头,但跟踪弹体没有问题。X波段跟踪雷达在前沿部署,我军可以使用图-154大型电子干扰机和中小型无人电子干扰机对其进行近距离干扰,破坏其对弹道导弹的跟踪。例如用运输机发射多架小型一次性散布式无人电子干扰机,可对敌雷达实施近距离主瓣干扰和多方向干扰,能挫败敌方的低副瓣天线技术、副瓣对消技术、波瓣自适应调零等抗干扰措施以及雷达组网技术。当干扰机距敌雷达距离减小10倍,则干扰强度增加100倍;若干扰源分布较密,可对雷达实施主瓣干扰或高副瓣区干扰,使干扰效果提高40dB-60dB。射程1500千米的弹道导弹全程飞行时间不过12分钟,因此干扰机无需工作很长时间;而要实现对高空弹道导弹的掩护,要求干扰机的位置必须很高,所以可采用远程火箭弹搭载干扰机实施干扰。例如WS-2火箭炮弹头重200千克,超过中型无人机的搭载重量;实际射程估计超过240千米,最大射高90千米,当使用船载发射系统时完全可以从别国领海线外覆盖琉球/韩国全境;通过预设程序控制火箭蛋飞行轨迹,使其全程掩护反舰弹道导弹不被雷达探测。因此判定X波段跟踪雷达不能有效跟踪弹道导弹,无法引导拦截弹提前发射。当然,这是建立在当地美军未参与对我军攻击的前提下,如果前提不存在,那直接发射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摧毁GBR雷达即可。


T-120秒,首批导弹二级火箭发动机关机脱离。天基红外预警系统由于用多颗卫星对导弹助推段进行凝视跟踪,因此跟踪精度比国防支援计划(DSP)卫星高出许多,可精确给出导弹关机点参数,便于对导弹落点的计算。
   
    T-135秒,联合战术地面站计算出首批导弹的落点,为台湾东海岸佳山基地,距离A航母群前方驱逐舰800千米,美军向台军发出导弹袭击警报。
   
    T-180秒,我军第二批12枚导弹发射。两轮发射间隔180秒,首批导弹摧毁敌舰之后,第二轮导弹才通过敌舰上空,避免被拦截。
   
    T-195秒,美军同步轨道预警卫星发现第二批导弹发射,开始进行跟踪。
   
    T-200秒,美军GBR雷达搜索目标,我军再次实施干扰。由于导弹数量多飞行弹道差异大,干扰效果不如首轮,判定雷达能够发现导弹,但无法持续跟踪。如果美军要协助台军拦截首批导弹,那么GBR雷达由于正在跟踪首批导弹以精确确定弹道,是否会转而跟踪第二批导弹尚未可知。
   
    T-205秒,美军完成第二批导弹轨迹测量。
   
    T-210秒,预警卫星发出第二批导弹发射警报,地面站进行数据融合与处理,得出导弹三维空间飞行轨迹。
   
    T-300秒,第二批导弹二级火箭发动机关机;首批导弹越过弹道最高点下滑10千米,第三级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点火;美军同步轨道导弹预警卫星发现导弹点火并对其进行跟踪。东风-21导弹通过加装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将传统的抛物线弹道转变为具有多个波峰的跳跃式弹道,降低了弹道最高点高度,使得拦截系统在导弹再入大气层之前很难计算其最终落点。导弹防御系统对导弹轨迹的预测是将弹道限定在一个管形区内,在导弹飞行的过程中,根据已知弹道数据,逐渐缩小预测弹道管形区的半径,当其小于拦截弹的机动半径时就可进行拦截。而弹道跳跃的幅度越大,管形区的面积就会越大,给防御系统的预测带来更大的困难,从而大大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
   
    T-310秒,同步轨道预警卫星完成首批导弹第一次跳跃弹道轨迹测量。
   
    T-315秒,预警卫星发出首批导弹空间弹道变轨警报;地面站计算出第二批导弹落点位于台湾东南200千米,距离A航母群前方驱逐舰600千米的海域;美军判断多枚导弹不可能同时产生故障,也不可能仅用来扰乱视线,目标必定是A航母群,对其发出导弹来袭警报,并调动低轨道跟踪卫星持续跟踪导弹。海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启动,开始接收导弹弹道轨迹信息,并指挥AN/SPY-1E雷达搜索目标。只有在水面舰艇群与导弹预警系统信息实时交联、随时知道航母群位置的情况下才可能快速得出导弹目标信息,否则依靠人工查询还要有时间延误,在此假设美军已经具备这一能力,也就是说数据链时刻发射无线电波进行联系,供我电子侦察卫星、地面监听站搜索目标。航母群驱2、4、7雷达开机,试图参与导弹拦截。但宙斯盾雷达采用电子管,必须进行预热;各系统必须分别开机,否则电流过载太大无法启动;各系统开机后必须进行自检,无法直接探测目标;整个雷达系统开机要10-15分钟,根本来不及拦截导弹。
   
    T-330秒,首批导弹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第一次关机,导弹第二个抛物线弹道长300千米,高差10千米。
   
    T-345秒,地面站计算首批导弹落点为我国警戒舰队附近。美军地面站判断这是用于打击美军航母群的机动变轨导弹,对A航母群导弹拦截指挥控制系统传递导弹信息。
   
    T-380秒,首批导弹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第二次点火,导弹进入第三个抛物线弹道。
   
    T-410秒,首批导弹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第二次关机并与弹头脱离。导弹第二个抛物线弹道长300千米,高差10千米。
   
    T-420秒,首批导弹释放诱饵;第二批12枚导弹第三级火箭发动机第一次关机。虽然美国天基红外系统的跟踪卫星号称可以跟踪发动机分离后的导弹弹头,观测诱饵的释放、膨胀情况,但是一方面美国计划于2010年建立的跟踪卫星星座只有9颗卫星,与最初计划的24、30颗卫星相去甚远,必然影响卫星的覆盖范围,从而导致无法形成连续、严密的观测网,拉大与导弹之间的距离,使原本在1000千米距离上最小8米的分辨率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卫星系统现在要观测两批16枚导弹,尤其打击航母的第二批导弹更是重点拦截目标,很难说美军会调动全部跟踪卫星来观测首批导弹,这会导致原本就不高的观测能力再次下降。而且如果跟踪卫星的能力强大到可以依靠持续观测目标运动和施放诱饵的过程来分辨假目标,那美国国内就没有必要为导弹防御系统的识别能力而争吵不休,更不会与此同时削减低轨道跟踪卫星星座项目,将30颗卫星的庞大观测网砍到只剩9颗卫星的实验系统。所以这里不采用跟踪卫星可以观测诱饵释放来识别假目标的说法。弹头在重返大气层之前需要进行高空制导,搜索目标并判定相对距离,在重返大气层进行高高空滑翔时调整弹道轨迹。进行制导需要弹头探测目标,因此不能将其完全屏蔽,必须留出天线窗口。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箔条云阻碍雷达探测、表面镀金属膜内藏弹头的巨型气球、内部填充等离子体的雷达透波气球等措施均无法使用。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将弹头安装在铝制液氮隔热罩内,释放大小形状与弹头相近似,长度、直径和鼻锥曲率半径均有所不同的5-10个气球,气球表面镀金属膜,外覆相同的雷达吸波涂料,通过安装配重使其产生不同的章动角和进动周期,控制母舱释放气球的过程形成不同的翻滚周期;对气球进行冷却,在气球内部安装电热膜,不同位置的电热膜设定不同的加热温度,气球之间的加热温度保持差异。这样的气球就是差异化诱饵,而弹头也具有反模拟诱饵的性质。普通弹道导弹所携带的反识别措施一般占导弹有效截荷的5%~10%,但为了对抗SMD系统,有必要增加突防设备重量,对东风-21导弹来说可以放宽到80-100千克,差异化气球诱饵的重量可能仅为2-3千克,携带气球后还有足够的搭载重量安装雷达干扰机等设备。
   
    隔热罩是由金属壳制成的“冷屏”其内外壁之间形成空腔,通入液氮,把整个弹头罩起来,使弹头外表面冷却到红外导引头难以发现的程度。壳材料采用铝合金,并且用热绝缘栓和弹头挡热层连接在一起,中间用镀铝聚酯薄膜和尼龙网多次叠层组成的绝热层对“冷屏”作热绝缘。这样由外及里,依次为充液氮的“冷屏”、绝热层、弹头挡热层和弹头。高空探测天线布置在冷却器侧面,同样进行冷却。对于一种典型的2-3米高的弹头而言,这样的铝冷屏本身重大约15-20公斤;冷却到液氮77K的温度需要同样重量的冷却剂;另外为了维持这一温度,300克/分的冷却剂是必须的。因此对飞行时间在12分钟内的弹道导弹来说,需要40公斤的重量。THAAD、标准-3拦截弹的红外寻的探测器可探测的波长为3微米~10微米,根据红外辐射强度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的计算公式,一个处于液氮温度(78K)弹头发出的5微米的红外信号强度,要比普通自由段表面温度300K弹头的辐射信号弱220倍。也就是说如果拦截弹可以在300千米外发现普通弹头,对冷却后弹头的发现距离就只有1.36千米,对于标准-3拦截弹来说可视为根本无法发现。为了防止弹头反射地球辉光到拦截器上暴露目标,“冷屏” 红外隐形的弹头在导弹释放时部署成绕对称轴慢转的稳定自旋状,并且在再入大气层时作某种取向使它的对称轴与它的速度矢量成一直线。
   
    美国海基中段拦截系统主要依靠X波段跟踪雷达、AN/SPY-1E雷达识别目标,引导导弹将拦截器送入拦截轨道。其主要识别途径包括:特征识别,通过雷达回波信号的幅度、相位、极化频率特征及其变化来估计目标的飞行姿态、结构特征、材料特征等。成像识别,即获取目标图像,进而确定目标的尺寸、形状、材料。具体步骤如下:
   
    1、通过高分辨雷达成像获取目标的结构特征信息,从目标群中识别出具有锥体结构特性的目标,判断目标的飞行姿态和尺寸。根据雷达极化信息确认目标表面材料电磁参数
   
    2、根据锥体目标的进动数学模型,结合锥体目标在不同姿态角下RCS,得到目标进动状态下的RCS回波模板,当确定锥体目标RCS回波周期分量中不是目标翻滚时,基于RCS序列估计出章动角和进动周期,进而计算出目标的形状、质量分布等特征。
   
    3、将上述不同措施确定出来的目标 作为威胁目标,通过积累观测综合评判目标类型。
   
    红外设备在弹道中段测量弹头及诱饵的三个参数作为弹道中段光学识别的依据,即目标的表面温度及其变化率、目标的辐射强度及其变化率和目标的有效辐射面积,并把这些测量值和被测目标的运动特性、辐射特性联系起来,结合先验识别判断和算法,识别真假弹头。其中温度和辐射强度变化率是识别判据的关键性参数,因为他们集中反映了目标的物理特征和动力学特征。特别在地面不能提供目标—拦截弹相对位置和红外光学系统不能测距情况下,更是唯一的识别标准。
   
    (SM-3在几百米距离上拍摄的图片,使用加热膜进行模拟毫无问题,更不要说在1秒以上距离时)
   
    采取前述措施可使海基中段拦截系统的识别措施全部失效,不能准确分辨真实弹头。气球外形与弹头近似而又有不同差异,成像技术不能区分目标形状;表面镀金属膜,雷达波不能透过气球发现内部是否有弹头存在;外表覆盖相同的雷达吸波涂料,雷达不能区分表面材料电磁特性,红外设备不能依靠辐射波段区分材料;具备不同的章动角、进动周期、翻滚周期,不能区分质量分布;冷却气球,不能区分温度变化率;安装加热膜加热至不同温度,不能区分表面温度、辐射强度,更不能依靠辐射面积过滤点热源。尤其是诱饵的质量分布,是轻型诱饵唯一无法模仿的因素,也是区分差异化诱饵最可靠的识别因素。但弹道中段目标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只能通过进动周期、章动角等因素间接推测,而这些因素同时与质量分布和目标形状有关,通过精心设计诱饵的形状和配重,可以模拟大质量弹头的进动周期与章动角,从而使这一识别方法失效。更重要的是差异化诱饵使拦截系统识别目标的思路失效。不管哪一种识别方式,前提都是建立一个用以区分目标的识别标准,当探测器材测量到目标的参数之后,再依据这套标准区分真假目标,而反模拟诱饵并不使假目标看起来像真的,而是混淆防御方赖以建立判断标准的各种特性,使任何参数上的差异都不能用于区分目标。

当然美国人对差异化诱饵也不是毫无办法,他们可以用ABL战区机载激光拦截系统来区分目标,轻型诱饵(即各种气球)质量小壳体薄耐热性差,当受到高能激光照射时会因为高温导致气球破裂,即使不破裂也会因为光压作用而改变飞行轨迹,从而与真弹头区分开。但是目前来说这还仅仅是一个构想,甚至没有开始实际计划。ABL采用红外设备跟踪上升段导弹,导弹喷焰与大气背景的温度差异在1400K以上,而弹道中段的弹头与环境温差仅300K,根据辐射强度与物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两者的辐射强度相差488倍。ABL如果能跟踪300千米外的弹头,其对上升段导弹的观测距离将达到14.64万千米,而目前同步轨道预警卫星也仅在3.6万千米距离探测导弹发射,不足上述距离的四分之一。ABL的导弹拦截距离是400千米,很难想象它会配备探测距离超过作战距离400倍的红外探测器。天基红外系统的跟踪卫星可以在1000千米距离上跟踪分离后的弹头,是因为它采用ABL跟踪助推段导弹不需要的长波段红外设备。因此不进行重大改装,ABL是不具备跟踪大气层外弹头能力的。而且ABL也不可能采用通过数据链接收雷达探测信息的方法来跟踪弹头,激光不像导弹一样可以在末端制导来修正目标初始定位误差,只要定位精度不足就肯定无法命中。ABL光斑直径仅0.05米,即使将单位面积功率降低到十万分之一,光束直径也仅有15米,这相当于将3兆瓦的激光器功率下降到30瓦,是否能影响400千米外的诱饵还不确定。X波段跟踪雷达在300千米的距离上也有数千米的方位误差,不足以引导激光器照射目标。因此判断,至少在2010年美国人还无法应对差异化诱饵。而且对于使用液氮冷却的弹头和诱饵,ABL即使进行改装也无法拦截。
   
    提及ABL,也许有人认为可以用它在弹道中段、末段进行拦截,但是这样做还不现实。首先是ABL能否发现目标,除了助推段之外,弹道其他部分没有火箭喷焰可供追踪,即使是高空发动机工作时间也很短,甚至可能不安装。其次是破坏效应与目标性质的问题,助推段拦截其实是激光用高温高压降低燃料箱铝合金外壳强度,从而被高速气流冲击造成破坏,这样一次照射3-5秒钟即可。而导弹在中段末段只剩下弹头,重返过程中弹头要承受几十个大气压和上千摄氏度的温度,本来就具有高温高压耐受能力,激光器射击时间恐怕要延长到20-30秒,这时ABL自身就先受不了。再次是种种对抗措施的应用,如直径1.4米的导弹仅靠弹体旋转,就能让光斑直径0.1米的激光器破坏时间延长44倍,这样激光器攻击的难度更大。还有ABL的攻击间隔时间,目前非全功率发射实验中仅能做到小于 10分钟,也就是说根本不能对抗多目标攻击。而且ABL使用的是碘氧化学激光器,射击前需要进行预热,其携带的过氧化氢和氟化碘燃料只能够射击15分钟,虽然理论上可以射击一百次,但一次预热就要3-5分钟,所以ABL的燃料消耗极快,对抗多批次目标的能力较弱。由于需要预热,它也无法拦截突然出现的目标,需要事先获得目标预警开始预热,否则就会错过2分钟的导弹发动机工作时间。然后还有服役时间,原计划2010年服役12架,但现在来看2010年能开始服役就不错了,根本形不成战区连续掩护。所以对于ABL进行导弹拦截,还是不要抱什么希望。
   
    在无法识别诱饵的情况下,美国人要么拦截全部诱饵,要么选择一个比较“像”的目标进行拦截。考虑到SMD系统还不能在远距离拦截多个目标,为了让下面的对抗还有意义,假定美国人以10%的概率选择了真正的弹头予以拦截。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129625
岸艦導 彈部隊第一次亮相、軍 演了
推薦1


kalor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角落裡的微光

岸艦導 彈部隊第一次亮相、軍 演了!東海軍 演,演練飽和攻擊靶艦。

http://news.qq.com/a/20100819/001402.htm?pgv_ref=aio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125880
補充幾句
推薦3


Polis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elai
YST
角落裡的微光

拜讀YST市長大作,受益匪淺,多謝。俺也來湊個熱鬧,班門弄斧,望能拋磚引玉。

1)大陸現在多半是用陸基反艦彈道導彈(比如DF-21D)來防止美國航母戰鬥群靠近中國領海。將來隨著技術進步,大陸也許會部署海基(潛艇,巡洋艦,驅逐艦裝載的)反艦/反導/反衛星彈道導彈。

2)美國近期的表演很有點無賴,完全不按江湖規矩出牌,似乎有100%的把握大陸不敢動手。雖說不過一場政治遊戲,但這樣玩火畢竟容易擦槍走火,危險。難道打航母就一定要打沉嗎?總覺得如果把航母打傷似乎效果更好,畢竟一下子弄出6000條人命來事情就不好收場了。網上多年前就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子母彈頭裝載大量鋼珠(每個400克,上千個),在5公里上空爆炸搞“人工降雨”。子母彈頭一旦爆炸,任何防禦系統都沒用啦。現在彈頭的精度也許已經達到直接命中航母的水平也未可知。在下重手之前,不知道是否可以用“擦肩而過”的子母彈頭讓美國人知難而退。

3)DF-21D的彈頭攻擊航母時大概是以10馬赫以上的速度垂直下落,似乎沒有聽說這種狀態的彈頭可以被艦載雷達探測到。如果是子母彈頭,那麼即使探測到了也無法防禦數以千計的鋼珠。據說大陸今年成功試驗了中段反導,而且有人推測是用動能彈撞擊處於中前段飛行狀態的彈頭。大家知道變軌飛行和誘餌/分彈頭的釋放是在中後段發生的,所以中前段反導的效果就是“一網打盡”。美國的NMD這些年吵翻了天,據說不過是中後段反導(無變軌無誘餌),而且只是12發5中。真要攔截大陸的DF-21D,恐怕只有大陸自己能夠做到。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125420
如何破密集火力网
推薦2


jgwangsic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elai
角落裡的微光

我的理解是弹道导弹速度快,质量大,普通的防空火力网很难对它实施拦截。因为速度快,你来不及追踪定位,因为质量大,普通的防空炮火如同隔靴搔痒。还是得导弹打导弹才行。而且既然发动攻击,就绝对不会是一枚两枚,三枚导弹应该可以确保击毁一艘航空母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125369
一个疑问
推薦0


三秋树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我一直感觉导弹打航母是一个噱头。航母都有非常好的防空武器系统,弹道导弹千里迢迢飞来,难道不是很容易被拦截。及时不被远距离拦截,只需要舰炮组成火力网,随便一发打中导弹,导弹也会在触及航母之前在空中爆炸。
我总觉得,对于有密集防空火力的航母来说,被几千里外飞来的导弹打中的概率几乎为零。
期待市长详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125201
有一個問題
    回應給: YST(YST2000) 推薦1


Joey200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egjc888

真是好文章。

坦白講,YST市長的軍事分析文章是我見過的在同類文章中寫的最好的,市長的文章既能深入,又能淺出,真是了不起。市長使人看完以後頓時感到茅塞頓開,我本人的感覺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佩服,佩服。

但是,小弟有一個問題一直不瞭解,能不能請市長或其他前輩網友解惑。

隨著科技的發展,激光武器(台灣稱“鐳射武器”)開始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據說中國和美國的艦載激光武器都已經到了接近實戰部署的地步。所以我的問題是,一旦美國的激光武器部署到大型戰艦上(航母或驅逐艦),中國的彈道導彈還能發揮威力嗎?彈道導彈會不會輕易地就被激光武器擊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124273
谢谢市长的好文
推薦8


sas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8)

elai
元君
egjc888
Newyorker
我愛夏天
小米^^
riquelme
角落裡的微光

这个论坛只要一开始谈军事,我就立马跑来了,嘿嘿。

对这个“彈道導彈打航母”题目,我也关注有几年了。

最早是从“刀口”在2002年写的一篇《海军上校访谈录》里,知道一点的。

下面摘录其中有关的几段:

【这就是说,用弹道导弹打航母决不是空穴来风,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大家都知道东风21导弹,那就是所谓的“巨浪上岸”。后来东风21发展到了丙型,这就是“打航母型”。

那么用弹道导弹打航母真的行吗?行!但要解决三大技术关键。一是监控,你要知道它在什么地方。二是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前和再入大气层后的制导。三是弹道导弹进入目标区后的导引。
 
多的我就不能说了,我要说的是美国人已经知道的那部分。美国人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情报是这样的,首先美国人知道并得到了东风21丙弹头的某一部分实物。这就是“再入大气层制导”的部分实物,有同学问,我们的保密工作是不是做的太差了呢?是的,是太差了。在某个场合,我们的一个家属孩子(7岁)受到坏人的唆使,从大人的腿档里钻进去,硬是用修铅笔的小刀把某一种物质给撬了一小块儿下来。

当时,大人们谁也没在意,孩子嘛,又都是同事的孩子。没往别处想,不料这是一个台湾特务的手笔。这家伙搞到这些东西(就一小块儿,比小指甲盖都小)欢喜若狂,跑到了国外并交给了美国的CIA,CIA也是欢喜若狂,赶紧进行了各种分析,结果使他们大吃一惊!他们认定中国已经有了弹道导弹打航母的办法。这就是说,中国已经解决了三大关键的全部问题。

后来,我军在南海进行实弹射击试验时发现,美国人极为关注这样的试验,这种关注不是例行公事式的,而是疯狂的和极其糜费的。这问题就来了,我们就问了个为什么?后来,那个得了重赏的台湾特务在国外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才知道泄密了。】

这一段里,对于小孩子用小刀撬弹头的那部分,我只当一个故事听听就算了--忽悠成分居多。

而对于“三大技术关键”的论述,我觉得有点靠谱。但是份量太少了,而且语焉不详。希望在读了市长的这整个系列之后,能懂得更多一些。

市长提到的“只有達到長時間連續追蹤才有消滅目標的把握”,我认为是关键之处。

我有一大学同学,一毕业就分配去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工作,是搞计算机方面的。在西昌工作了几十年,两年前以大校军衔转业回地方。我们同学都不去问他具体是做什么工作,怕害他吃牢饭。只有一次,他说他是搞卫星实时监控的。

这个“实时监控”应该就是“三大技术关键”中的第一条,也可能就是市长说的“長時間連續追蹤”。

去年在某个公开发行的新闻报道里,曾读到一条消息,讲某个卫星发射基地,通过技术革新,挖掘潜力,最终使得紧急发射卫星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

我猜测这项工作,也可能与“彈道導彈打航母”有关。在临战时,需要在第一时间内紧急发射卫星升空,以加强对某个重要海域的“实时监控”。

另外,中国在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的研制上,也是比较先进的,这可以作为监控卫星的一个补充手段。

“实时监控”将是一整个系统的协同,包括天、空、地、海的全方位对抗。

“彈道導彈打航母”方案如能解决所有这些追蹤与引导的课题,那对航母来说,是防无可防,坐以待毙。因为最终,弹头是以十几马赫的速度垂直攻顶,什么远、中、近程防御通通失效。

乱糟糟说了一大通,还是希望听听别人的高见。有砸砖的我也不怕,呵呵。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122553
支持市長
推薦0


zzt61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目前美國的"華盛頓"號航母準備到黃海演習,對中國進行武力威脅.中國政府連續表示反對的態度,但是美國置若罔聞.

        美國發表的有關中國軍力發展的報告又指責中國軍力發展不透明.中國發展"反介入"的自衛手段僅僅是阻止了美國隨意入侵中國的企圖,美國有什麼好叫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4122347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