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兩岸在香港會談中達成的“九二共識“,一直有人想回避,想否認,其焦慮之情,彷佛它就是一張網,把臺灣罩死在“一中“的框架內,動彈不得,只等大陸來收網,將臺灣當條大魚吞噬下去。有這種心態的人不只綠營,藍營也有,至今連過去創造了“九二共識“的國民黨當局,對此也有些語焉不詳起來,這究竟是爲什麽?
我們認爲“九二共識“是一個相當有智慧的創造,使長期對峙,“漢賊不兩立“的兩岸,終於可以坐下來就涉及兩岸的實質性問題進行商討,不再糾纏於國號等分歧上而無謂虛耗下去,把兩岸人民關心的切身利益擱置一旁。沒有“九二共識“的形成與堅持,就不可能有後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更不可能有今日“ECFA“的簽訂。我們很欣慰地看到,蕭萬長最近出來從新對“九二共識“加以確認,除去了大陸方面的疑慮。
“九二共識“是維持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發展最根本,最起碼的基礎。這對兩岸非常重要,而對臺灣更是“命運攸關“。據說臺灣有四萬億債務,還有十萬億隱性債務,只有通過與大陸的經貿往來才有可能予以逐漸彌平。臺灣的發展已離不開大陸,這連小學生也能看得出來。因此,我們必需像保護我們的眼珠那樣地來維護它。這兩年隨著兩岸經貿的加強,臺灣奄奄一息的經濟開始有了回暖現象。現在連臺灣南部的農民都感受到了兩岸交往的好處,使獨派不能不壓低了反“ECFA“的聲浪。而“ECFA“的簽訂是離不開“九二共識“的。如果有人積極推動“ECFA“,卻不敢站出來維護“九二共識“,對之遮遮掩掩,欲言還羞,又如何能讓人相信,他是真心擁護“ECFA“的呢?
獨派是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因此他們同時也反對“ECFA“,其態度是前後一致的。但臺灣執政當局是積極推動“ECFA“的,若他們不能同時積極支援“九二共識“,則他們的態度就不是前後一致的。臺灣選民在逐漸看清“ECFA“的好處後,執政當局的支援度最近已有了提升。這顯示他們推出了一條正確的政策,對他們是有利的。但他們卻忽略了“ECFA“是建立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的,沒有了“九二共識“,也就會沒有了“ECFA“。不但執政當局應當看清楚二者之間的關係,而且也要讓臺灣人民看清楚二者之間的關係。我們相信執政當局已看清楚了此點,因此才有蕭萬長出來重新確認“九二共識“的舉動。而臺灣人民卻未必都看得清楚,執政當局有責任對之加以宣導。
臺灣執政當局爲什麽會一度對“九二共識“語焉不詳,而令大陸感到疑慮呢? 我們認爲,這在理論上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當局對一個中國的認同發生了動搖。其二,來自美國的壓力使當局不敢公開承認“一中共識“。其三,在獨派長期宣導下,今日尚能接受“一中共識“的人已成爲少數,因此爲選舉考量,不敢大聲表明支援“九二共識“的立場。究竟是出於哪種原因,或三種原因都有,只有當局自己才知道,我們不便妄加猜測。但我們比較感興趣的是,爲什麽當局終於又拿出勇氣來重新確認了“九二共識“呢? 顯然這與看清失去大陸的信賴與“ECFA“,其後果的嚴重性會遠遠超過以上任何一種原因帶來的壓力有關。當局能有這樣的認識與感受,足見他們仍是頗有理性的。因此,我們對兩岸關係將繼續朝著和平發展的方向邁進,仍可審慎樂觀。但只要當局把選舉看得比兩岸關係的發展重要,則難保以後情況不會再出現反復。
我們認爲,執政當局在面對兩岸關係時,其心胸,眼光應當要比扁政權放得開闊些,遙遠些。阿扁初當選時,我曾不顧一介平民之身,寫了一篇自覺文情並茂的文章鼓勵他能登高而望遠,在任內能大力改善兩岸關係。結果卻大失所望。現在我們雖對執政當局過於著重選舉,有時不惜以犧牲原則討好不明事理的選民而感到憂心忡忡,但我們卻仍不得不對其抱持希望,因爲今日能改善兩岸關係的,舍執政當局之外還能寄望於誰呢?
作爲政治人物應當要比一般人民更能高瞻遠矚。臺灣的唯一出路在大陸,這是我們長久以來的看法,而且已多次坦誠地向臺灣當局和人民指出。政治人物,尤其是政治領袖不應當看不到這一點,如果過去還看不清楚,現在總應當可以看清楚了。我們從不隱瞞,自己看好中共,看好大陸,把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的立場,即使在文革那樣黑暗的時代,我們也沒有失去過信心。
許多人不理解,也不諒解我們的執著。多少次被人質問,爲什麽會如此“親共“。因爲我們認爲,在辛亥革命失敗,中國陷入空前黑暗時期成立的中囯共產黨,集中了當時最優秀的中國精英分子。從此一時刻開始,領導中國革命的已不再是中國國民黨,而爲中囯共產黨,尤其是在1927年國民黨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實行“清黨“後,情況更爲清楚。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其最大的意義並非推翻了國民黨的統治,而是把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從新統一了起來,而國民黨在大陸卻從未完成此一目標,即使在其影響力最強大的時候,其政令可實際到達的範圍也沒有超過五個省。
歷史是無法改變的,但不應用“成王敗寇“的邏輯去衡量它。我們並不認爲國民黨一無是處,恰好相反,我們認爲在推翻帝制,北伐,抗戰上國民黨不可磨滅的功績,而在退居臺灣後,其對臺灣的建設更是有目共睹,可圈可點。但北伐因受“四一二政變“影響並不徹底,軍閥並沒有被真正剷除。國民黨在大陸與軍伐之間的連年混戰,正是當年共產黨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抗戰在“攘外必先安內“的考慮下,也始終沒有下過徹底的決心,在整個抗戰過程中,幾乎從沒有放棄過與日寇妥協的念頭。但如果因此就說國民黨沒有抗戰,或消極抗戰,也是不公平的,因爲幾個正面戰場上的重大戰役幾乎都是國民黨打的,他們犧牲十分慘重。國共之間的恩怨情仇,功過是非,只有留待後人去評說,現代人說得再好,也會有人質疑其客觀性。因此,我們應當彼此尊重各人的看法,不必強求一致。
今日兩岸面臨的最大危機,在於部分獨派朋友仍迷信在美日反華勢力支援下,臺灣可以實現獨立。他們對美日的感情遠超過對自己兄弟的感情。這是十分荒唐,也是十分可悲的。他們不但自己反對“九二共識“,反對“ECFA“,也影響了許多他們的支持者共同起來反對。但臺灣經濟的全面衰退,以及兩岸經濟交流帶來的好處,必然會逐漸改變他們的看法與立場。
因此,臺灣執政當局應當要拿出信心與勇氣來,不但要宣傳“ECFA“,更要宣傳“九二共識“,因爲如前所述,後者是前者的基礎與支撐。只有當“九二共識“和“ECFA“均深入人心後,國民黨才有希望在選戰中勝出。一旦自己對此信心動搖,語焉不詳,則必敗無疑。
我們堅決反對台獨路線,卻絕不放棄對獨派朋友的期待,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是會回心轉意的。許多獨派朋友已經看清,“ECFA“是反對不得的,若堅持反對下去,必會影響選情。先別說國家民族大義,僅就經濟的現實而言,就非令獨派屈服不可。現在臺灣南部的農民和漁民已首先看出,ECFA與他們切身利益的緊密關係。我過去曾經說過,要爭取綠色政治人物,就必須從爭取綠色選民著手。一旦綠色選民思想感情轉了彎,綠色政治人物也非跟著轉彎不可,除非他們願意永遠放棄執政機會。
談到這裏不能不對楊秋興最近脫黨參選,說上幾句話。許多人認爲他突然轉而支援“ECFA“,完全是虛情假意,選舉語言,我卻不做如是觀。楊在高雄縣擔任了九年縣長,深得人心,毫無疑問是個好縣長。他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自然對高雄與高雄人具有先天的感情。“ECFA“對高雄未來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既然希望高雄能超越新加坡,則舍“ECFA“更有何途。但楊秋興只贊成“ECFA“是不夠的,他還必須接受“九二共識“,否則便不是真心贊成“ECFA“,將經受不起選民的最終考驗。
我們並不期望他一步到位,把贊成“ECFA“和支援“九二共識“都說清,這未免強人所難。但他必須現在就看清楚二者之間的關係,並在適當的時期說清楚。只要是希望“ECFA“能在兩岸順利推展下去的人,不論是藍是綠,都不容回避自己對“九二共識“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