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謂不對稱戰爭?
兩軍交戰如果在人員和裝備上都勢均力敵,那麼戰爭是對稱的;如果人員或裝備上有一方實力懸殊,那麼戰爭是不對稱的。
嚴格地說,絕對的勢均力敵是不存在的,那麼討論「不對稱戰爭」不是廢話麼?
是的,從上面這個定義來看,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是不對稱的,更何況現代戰爭的起因主要為了奪取利益,發動戰爭的一方多半是強者所以才會判斷有機可趁。如果雙方的力量旗鼓相當這仗就打不起來了。
說得有理,於是我們進一步規範「不對稱戰爭」。
歷史上,被人津津談論的都是非常不對稱戰爭,尤其是用計謀以弱擊強取得勝利的戰爭。所以我們有興趣的「不對稱戰爭」是指不但實力懸殊,而且弱的一方在戰略上有創造性的針對性策略或是在戰術上有特殊的針對性作戰方式因此能夠化劣勢為優勢進而取得勝利的戰爭。
讓我們舉例來說明。
例一: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吳蜀聯盟用火攻破了魏國絕對優勢的大軍取得輝煌的勝利。這是運用戰術以弱擊強成功的經典例子。
例二:抗日戰爭
甲. 中國的戰略
1937年07月07日,中國與日本由局部戰爭進入全面戰爭,當時的軍力不但日強中弱而且實力懸殊。由於歷史上中國亡於異族都是從北向南丟掉整個江山的,從來沒有由東向西的攻勢成功過。於是1937年08月13日,中國主動發起慘烈的「上海保衛戰」(又稱「淞滬會戰」)把日軍的攻勢從由北向南轉變為由東向西,然後國軍逐步後撤,以空間換取時間達成「持久戰」的戰略,成功耗盡日本的國力,用八年的時間最終打敗日本。這是「不對稱戰爭」非常成功而又經典的戰略運用。
想想看,若是沒有這個戰略,日軍從華北直下武漢,中國哪有可能將上海工廠的機器設備搬到重慶大後方進行長期抗戰?
乙. 原子彈的迷思
請讀者不要告訴 YST日本戰敗投降是因為美國的原子彈,這個說法的可笑就像說中日戰爭的爆發是因為有一個日本兵在中國的宛平縣失蹤。
日本的財政在全面開戰兩年後就出現嚴重的問題,日本在1945年初就清楚知道這場由它發動的戰爭必敗無疑,於是開始和重慶的國民政府接觸要求終止戰爭,開出的條件是讓日本保留東北,被蔣介石嚴詞拒絕。
看到沒有?侵略者死之將至還不肯吐出口中的肥肉。日本的敗象其實早就決定了,有沒有原子彈都一樣。美國丟原子彈的目的完全是為了提早結束戰爭避免打登陸日本本土的攻堅戰,這會造成美軍的大量傷亡。
美日兩國都把二次大戰亞洲戰區的結束歸功於最後那兩顆原子彈。美國這麼說是為了獨攬戰勝的功勞,日本這麼說是為了挽回戰敗的面子。但是這種說法偷走了中國長期艱苦奮鬥戰勝侵略者的光榮、抹殺了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不可或缺的貢獻、漠視四億中華民族重大的犧牲和刻意忽略蔣介石偉大和成功的戰略。
丙. 戰略的重要性遠大於戰術
蔣介石無論後來在戰術上犯下多少錯誤,但是由於這個戰略的成功,中國最後仍然贏得勝利,也因此証明戰略的重要性遠大於戰術。
大陸的網友一蜂窩地指責蔣介石在很多戰役中的無能,甚至用扭曲的方式來污蔑國軍,但是卻對蔣介石精心策劃和國軍有效執行的戰略隻字不提。這種偏執的態度在60多年後仍然流行,造成並進一步加深兩岸人民的不信任,是兩岸求同存異、尋求統一的反面作為。
YST 要為蔣介石討回一點歷史的公道。中日這場「不對稱戰爭」中國之所以能夠戰勝日本就是贏在戰略上,而這個用「上海保衛戰」的慘烈犧牲改變日軍進攻方向的偉大戰略是蔣介石制定的。
丁. 中國人民什麼時候站起來的?
中華民族在1945年贏得105年以來第一個輝煌的戰爭勝利,中國不但從搖搖晃晃、瀕臨亡國的邊緣站穩了腳步而且成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一躍進入世界五強,這個歷史性的功勞要記在蔣介石的頭上。
中國人民在1945年就已經站起來了,比1949年早了四年。
讓我們仔細想想看:
「中國人民在1945年站起來了」是聯合國憲章用正式文字說的。
「中國人民在1949年站起來了」是毛澤東說的。
誰說的算?
1945年到1949年之間中國只有內戰並無對外戰爭,中國的國力只有消耗並無增長。
1945年全世界已經用「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肯定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49年毛澤東宣佈「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豈不是廢話。
1945年,中國人民沒有不已經站起來的理由。
1949年,中國人民也沒有更加站起來的理由。
如果毛澤東認為中國人民在1945年還沒有站起來,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應該在1971年拒絕接受繼承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然後在正式取代中華民國後重新申請,要求聯合國同意給予這個“純金”打造的、象徵國際最高權力圈的、多少大國垂涎已久、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席位。
戊. 解開兩岸人民的心結
所以非常明顯,毛澤東用內戰的勝利偷走了蔣介石打敗日本使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榮耀。
毛澤東的確比蔣介石聰明得多,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都比蔣介石強,連偷別人的榮耀也比蔣介石聰明又技巧。
大陸同胞,特別是大陸的紅衛兵,對這個問題應該進行反思。
當你們想通以後,不再惡意詆毀蔣介石和中華民國,用雍容的態度、寬闊的胸襟、公正的歷史觀來對待蔣介石與中華民國,那麼兩岸的和平統一就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同時兩岸的人民也跨越了彼此主要的心結。
例三:朝鮮戰爭
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中國志願軍在裝備的極度劣勢下用「近戰」、「夜戰」、「穿插」等戰術迅速將以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軍擊潰,從鴨綠江邊一直前進到北緯37度線。最後戰爭膠著在38度線,中國志願軍以著名的「坑道戰」與聯軍形成對峙,最後達成停戰協定。
「近戰」、「夜戰」、「穿插」和「坑道戰」是中國在這場「不對稱戰爭」中以弱擊強的經典戰術。不可否認地,支撐這個戰術的是解放軍高昂的士氣。
例四:越南戰爭
長達十餘年的「越南戰爭」也是一個非常不對稱的戰爭,雖然北越贏得這場戰爭但是乏善可陳,因為基本上越共打的是中共成功發展而且已經運用嫻熟的游擊戰,越共本身在這場戰爭沒有什麼創見。
例五:中東與中亞的戰爭
「越南戰爭」以後的所有戰爭雖然都是不對稱戰爭,但是都乏善可陳。
譬如「人肉炸彈」、「路邊炸彈」等等都是一些不入流的戰術,雖然也造成優勢一方某種程度的困擾,終究難成大事。中東的戰爭,力量弱的一方都以失敗收場。
蘇聯與美國兩個超級大國雖然先後都在阿富汗的戰場上遭遇失敗,但是阿富汗的士兵跟越共士兵沒什麼不同,就是打頑強的游擊戰,本身在戰略和戰術上都沒有任何創建。所以,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討論的不對稱戰爭。
(二)中國未來的「不對稱戰爭」
中國由於1840~1953這一百多年戰爭從來沒有中斷過,即使所謂的“黃金十年”中間也發生了「九一八事變」,致使中國的國力始終不能得到恢復,科學與技術到現在仍然處在追趕中。今天中國大陸在軍事裝備落後美國的情形下如果採用飛機對飛機、大炮對大炮、軍艦對軍艦的作戰方式,那麼戰敗的結果幾乎不可避免。
中華民族是久經戰爭磨練出來的優秀民族,當然不會這麼笨。歷史上,中國經常以弱擊強取得勝利,除了利用地形、地貌、天氣之外,更重要的是發展新的技巧以己之強攻敵之弱,尤其是針對敵人關鍵性的弱點,這就是本文要論述的「不對稱戰爭」。
經過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指本土沒有遭受任何戰爭),今天中國的國力已經頗有基礎,雖然仍舊落後,但已經不是全面落後。中國的戰爭能力大幅成長,戰略與戰術也因此上了不止一個台階,基本上已經走出了「人民戰爭」的落後戰略。簡單地說,有了「兩彈一星」後,戰略與戰術跟60年前朝鮮戰爭的時候完全不同了。所以「不對稱戰爭」的定義對中國而言當然得改一改。
與時俱進,現在我們把「不對稱戰爭」的定義進一步規範為弱勢的一方研發少數高科技武器攻擊優勢一方的致命弱點取得戰爭的主控權。
上面這個定義重點就在中國雖然落後但不是全面落後,中國已經進步到可以根據自己的戰略要求與戰術需要研發出適合自己的武器。不,說錯了,不是武器,而是「武器系統」。解放軍的作戰能力已經進步到非常複雜和高科技的「系統對抗」,解放軍的不對稱戰爭是以「系統對抗」的高科技型式進行,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要知道在科技的世界沒有任何武器是全能的和無敵的,無論美國的科技多麼先進它的武器一定存在弱點,尤其是整體作戰的系統弱點,這個弱點就是中國針對性的武器研發的重點。中國可以根據本身科技的特質和長處研發攻擊敵人弱點的武器,尤其是戰略性的武器系統,這樣就能充分發揮戰爭的打擊效率。這是以科技智慧對抗美國發明的高科技戰爭的高明打法,是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的打法,不是游擊戰的死纏爛打、人肉炸彈的犧牲打和持久戰的苦打。這種智慧型的作戰方式叫對方輸得心服口服。
1999年,【解放軍日報】曾經有文章論述中國的「不對稱戰爭」,它把中國的「不對稱戰爭」歸納為下面甲、乙、丙、丁、戊五個途徑。這應該算是大陸政府半官方的報導,所以可信度比較高,YST 就根據這五個途徑分別做一些評論和說明。
甲. 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系統
在中國的武器庫中最傑出的就是導彈系統,最落後的就是動力系統。
中國的導彈非常先進,一方面導彈發展的歷史很短,中國導彈的起步幾乎與西方同步;另一方面中國的導彈研發計畫是由錢學森一手制定的,中國的導彈研發人員也是錢學森一手訓練的,而錢學森是世界導彈的先驅、空氣動力學的第三代掌門人和自動控制的鼻祖。
想想看,中國的導彈能不先進嗎?
動力系統歷史最悠久,它是工業革命開始的地方,牽涉到所有科技的領域,所以它是最複雜、最艱難、範圍最廣、最有累積性的知識,因此也是最難追趕的。
你也許會問:導彈也有動力系統呀,為什麼能做得這麼好?
答案是:導彈是一次性使用的飛行器,有別於飛機。同樣是渦扇發動機,用在飛機上要求數千小時沒有故障,用在巡航導彈上通常只要求一、兩小時,這在材料上的要求差很多。火箭發動機就更短了,通常不過是一百多秒。
由於大陸的導彈系統非常先進,部份設計與性能甚至領先,它們是解放軍在「不對稱戰爭」最倚重的武器。這可不是 YST信口胡說,在中美高級將領互訪的時候,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高級將領言語上曾經以強大的海軍艦隊相迫,中國高級將領立刻回敬美國的艦隊能夠承受多少解放軍的導彈打擊,美國將領無言以對。
導彈是現代戰爭決定性的主角。
乙. 水下戰爭系統
1. 潛艇作戰的優勢
由於中國沒有航空母艦與重巡洋艦這樣的大型海面作戰船隻,解放軍的海軍特別重視潛艇與水下作戰。這是非常聰明的決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目前和可見的未來探測潛艇仍然非常困難,這對解放軍的水下作戰非常有利,弱勢海軍可以用潛艇對大型海面作戰船隻產生奇襲的效果,代價小而收穫大,所以是值得執行和重點研發的「不對稱戰爭」。
在「漫談海軍」這個系列文章中,YST 就論述過抗戰勝利後中國海軍部長陳紹寬與蔣介石的衝突。陳紹寬不要英國贈送的航空母艦而要潛艇令蔣介石大為光火,最後導致蔣介石免了陳紹寬的職。其實陳紹寬是對的,他是海軍行家,他的決定是基於作戰考量;蔣介石是錯的,他對海軍是外行,他的決定是基於政治考量。以中國當時的國情,潛艇的確遠比航空母艦有用,這種局面到上個世紀結束都沒有改變。航空母艦的需要是基於海外資源的保障,中國對航空母艦的鄭重考慮也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的事。
潛艇水下作戰的優勢就在它的隱蔽性,這跟美國隱形戰機F-22在空中作戰的優勢原因是一樣的。探測不到的敵人是最危險的敵人。
2. 雷達與聲納
為了讓讀者了解探測潛艇的困難,YST 簡單介紹和比較雷達與聲納,解說為什麼二者的理論如此相似,但是使用效果的差別卻又如此巨大。
在大氣層和近太空中,雷達是探測的利器,探測的距離遠、覆蓋的體積大、運作快速、計算精確和高度可靠(出現假目標的機率非常低)。但是就像光波在水中的穿透力很差,電波在水中能量消逝得很快無法作為探測工具。所以水中探測都使用聲波,這種聲波探測器稱為聲納(sonar)。聲納的探測原理跟雷達是完全一樣的,但是有下面幾個大缺憾:
a. 聲波在水中的傳播走的不是直線
電波的傳送基本上是直線,聲波則不然。聲音在密度不同的水裏傳播的速度不一樣,由於海水的密度隨著溫度和鹽分的不同而改變,所以聲波在水中走的是曲線,這就造成聲納確定目標位置的困難。
b. 聲波在水中的訊號與雜音的比很低
探測理論中最重視的就是訊號與雜音的比(signal-to-noise ratio,簡稱S/N)。
我們看不到訊號是因為訊號埋藏在雜音裏。理論上,科學家已經發明數學公式証明任何訊號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觀察(on target)與整合(integration)就可以把它從雜音中分離出來。S/N 越高這個觀察與整合所需要的時間就越短,於是目標就越容易被探測到,反之則越困難。
想想看,弱訊號是可以放大的,所以這不是問題。但是如果噪音比訊號強,那麼無論怎麼放大也沒用。你如果常聽收音機就知道,雜音高的電台無論把音量開得多大都聽不清楚,就是這個緣故。
所以探測原理的常識是「不怕訊號弱,就怕雜音比訊號強太多(S/N 太低)」。
我們用數字來說明。
電波的S/N很高,通常整合需要的時間以千分之一秒(milli-second)計,典型的情況是 50 milli-seconds 或更短(不到20分之一秒);
聲波的S/N很低,通常整合需要的時間以分鐘計,典型的情況是兩分鐘或更長。
看到沒有?雷達與聲納探測的速度相差兩千四百倍,而且聲納探測的距離比雷達要近非常多。
c. 判斷水下目標不容易
當雷達探測到目標,通常可以立刻判定是真目標,出現假目標(false alarm)的機率非常低。
當聲納探測到訊號要判斷是什麼樣的目標並不容易(譬如是一艘潛艇還是一條大魚還是一塊大石頭),這時候聲納兵的個人經驗就非常重要了。
d. 被動聲納是主要手段
一般而言,探測潛艇的手段主要採用被動式,也就是說,不主動發射聲波,就只聽海水裏的聲音。這麼做的原因主要是避免暴露自己,跟雷達的情形一模一樣。真正打仗的時候,雷達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敢開機的。
一進入被動式聲納,探測水中目標就完全靠聲納兵的耳朵和經驗了。海水裏面有各種不同奇奇怪怪的聲音,由於同樣的聲音每個人聽到的感覺不同,所以通常每個聲納兵都有一個自己解碼的筆記本,上面記載各種不同的聲音是來自什麼物體,譬如“媽媽的洗衣聲”是一艘正在低速航行的商船等等千奇百怪的“密碼”,只有他自己看得懂。這就不是科學,而是一種藝術了。
被動式探測是建築在各種物體在水裏運動時會發出特有的聲音,如果一艘潛艇坐在海底等待獵物,被動式的聲納是幾乎不可能探測到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伏擊」是潛艇作戰非常重要的戰術,水面船隻對這種攻擊方式特別頭痛。
3. 評論
a. 探測潛艇不容易
所以相對於雷達,今天的聲納技術仍然非常原始。淺海的雜音多又強,深海則有溫差層和洋流,因此各有各的麻煩,不過淺海的麻煩要多得多。尤其現代潛艇的靜音技術越來越厲害,基本上可以做到接近或低於海洋噪音的地步,所以偵測潛艇到目前還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b. 潛艇與智能水雷
解放軍以強大的潛艇部隊來對付美軍強大的水面船隻是非常聰明的不對稱戰爭。除此之外,大陸科學家還研發出各種智能水雷(有些甚至是核彈頭,當量在一千噸左右),一旦安置在主要航道上就會對美日的大型軍艦產生重大威脅。
c. 水聲指紋
每個艦艇在航行持都會在水中發出獨特的聲音,這個聲音就是它的「水聲指紋」。
潛艇作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蒐集敵人艦艇的「水聲指紋」作為目標判斷的基礎,這是一種永遠在進行的工作,這些資料都是高度機密的。先進國家在這方面都建立了巨大的電腦資料庫,隨時補充、隨時更新和長時期分析這些資料。雖然耗時又費錢,但是只有平時下足功夫,做好功課,戰時才有勝利的可能。
2009年03月08日,美國海軍監測船「無暇號」(USNS Impeccable)在中國南海作業和中國船隻起了衝突,見下圖:
圖01:美國海軍「無暇號」(USNS Impeccable)雙體水聲測量船
圖02:一艘中國漁船逼近「無暇號」到只有15米的距離。
圖03:兩艘中國漁船也在「無暇號」旁邊“作業”。
圖04:一名中國船員試圖用鉤竿鉤住「無暇號」放置的拖曳式聲納陣列。
「無暇號」是一艘雙體水聲測量船,這種水聲測量船美國有25艘,「無暇號」是其中性能最優異的。「無暇號」長86米,寬29米,滿載排水量5370噸,最高航速13節,有19~22名水手、5名技術人員和多達15名的海軍士兵。
「無暇號」的特長就是蒐集水聲指紋,它有非常高性能的拖曳式聲納陣列,即使微弱的水聲都可以探測到,拖纜長達1800公尺,可以在150到450米深的水中進行水聲監測,以此判定水下潛艇的方位及類型。基本上,「無暇號」是一艘間諜船。這種間諜船表面打著民間機構的旗號,工作人員也被稱為“民間科研人員”,但是實際上除了海員以外,船上的工作人員都是美國情報界的高級專家。
「無暇號」出現在海南島南方120公里的地方作業當然立刻引起中共海軍的高度關注,因為這是解放軍潛艇出沒的地方。這個海域雖然是公海,但也是中國專屬的經濟海域,外國船隻可以無害通過,但不能從事間諜活動。
「無暇號」是沒武裝的,因此中共出動漁船來騷擾它,割它的拖曳聲納。
d. 潛艇兵
潛艇在隱蔽上的優勢是付出重大代價的,那就是潛艇兵長時間生活在非常惡劣的艇內環境。
人類每天的生活最重要的三樣必需品是陽光、空氣和水,這正是潛艇兵要長期忍受的。潛艇裏面沒有陽光,空氣非常混濁,飲水限量供應,這些問題都對潛艇兵的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空氣的品質對潛艇兵的影響特別嚴重。
潛艇的空氣是在密閉的空間循環的,內燃機洩露的廢氣、蓄電池的廢氣、儀器設備發出的廢氣、油漆和塗料發出的廢氣、武器發射後遺留的廢棄、人體排泄物產生的氣味....等等都混在一起,空氣的混濁可想而知。潛艇在下潛之前都要經過長時間充足的通風,排出艇內的污濁空氣,換上外面新鮮的空氣,但是下潛後艇內的空氣便漸漸開始渾濁,當二氧化碳的濃度達到某個程度時必須啟動一種「氧氣再生裝置」產生氧氣供艇員呼吸,這種再生氧氣特別有一種怪味。根據科學家的分析報告,潛艇內對人體有害的氣體多達一百多種。
至於淡水供應更是嚴格控制,每人每天不到一公升(大約大茶杯的兩杯),必要時甚至只有半公升,所以洗澡與洗衣服是不可能的,連擦身都不可能。由於出汗和內衣無法換洗,艇員患皮膚病是常事,最常見的就是爛襠。
除此之外,潛艇內的空間非常珍貴,所以可供艇員生活的空間非常狹小,艇內的溫度高而且濕度大。
潛艇兵就在這種沒有陽光、也沒有星星、沒有電視、也沒有收音機、狹小、高溫、高濕和難聞的空氣中長時間地生活、工作、訓練與戰鬥,其艱苦可想而知。
水下作戰對潛艇兵身體和心理的挑戰與折磨非一般人能夠想像,潛艇兵是 YST所知道的最艱苦的兵種。
丙. 太空作戰系統
目前這個系統主要是反衛星,這個題目在第四節會有詳細的論述。
丁. 計算機網絡系統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修改第 1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