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是千古绝唱,是不朽之作,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人。诗中名句脍炙人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此二人为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剧更是数不胜数。白居易也因这首诗而名垂千古。
对此诗的通常评论,大都说这首诗是什么爱情颂歌,什么玄宗对玉环深情不移,什么“爱情的真挚与执著”,玄宗一往情深,是什么痴情皇帝……包括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颂歌,而严肃的史学家认为历史上的玄宗跟玉环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大款跟小蜜的翻版故事而已,并且指责白居易在为帝王唱颂歌,丧失了文人的立场和尊严。
我认为这些统统不对。如果古人会说话,白居易可以面无愧色地回答:“我没有撒谎,没给帝王唱颂歌!《长恨歌》里每句话都是实事。”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书,只是一本恶搞的小说,恶搞了历史人物,丑化了周瑜、曹操,美化了刘备、诸葛亮。而《长恨歌》不同,它完全遵守历史的事实。白居易是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人。写这首诗也不例外。这首诗没有任何违背历史的地方。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是写实,交代情节,对玄宗的糗事闪闪躲躲、避重就轻,但却没有撒谎。最重要的是玄宗违背人伦强抢儿媳的情节,白居易选择避开不说。也许白居易心里在说,反正这事地球人都知道,我就不提了。
诗的后半部分基本都是浪漫抒情,可是,白居易先交代了,这些浪漫的前提是:玄宗在做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玄宗想念玉环便找了个会通灵的道士让自己跟玉环在天上相会,(貌似迷信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玄宗痛哭流涕、悔恨万分,感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就合情合理了。
事实上,《长恨歌》就是忏悔书,不是爱情颂歌。“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是故事的重中之重。谁在恨?当然是唐玄宗。为什么恨?因为玄宗做错事了。做错什么事了?他在马嵬坡,为了换取三军将士的支持,缢死了杨玉环。结果呢,回到长安后,他才发觉权力早就被儿子肃宗掌握。肃宗对父皇嫉恨尤甚,很快派人将玄宗监控在荒僻小院中。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七十多岁的玄宗寝食难安、苦不堪言,在寂寞、凄凉、悔恨中,无数次后悔当初不该白白缢死杨玉环。因为玉环白白死掉了,没有换来玄宗的权位。
为了自己自私的政治前途,为了替自己背黑锅,为了转移三军将士的愤怒情绪,玄宗把自己最宠爱的妃子缢死,结果却发现毫无意义,毫无必要,权位还是没有得到。这个悔恨是无比强烈的,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写的就是悔恨,全篇都是悔恨,根本不是什么爱情!
假设一下,如果安史之乱后,玄宗没有丧失皇权,如果玉环之死的确换来了玄宗重新掌控大唐帝国的皇权,那么,玄宗就不会有任何悔恨之情了,虽然怀念玉环,大不了再找几个女人弥补一下。——以此证明,玄宗跟玉环之间的爱情实在没什么分量。
白居易没有撒谎,没有给玄宗唱颂歌,但是,绝大多数读者读过诗之后,却心甘情愿上当受骗,愿意相信玄宗是一往情深的痴情皇帝。白居易完全可以这么说:“我没有撒谎,只是你们看不出来而已。”
总之,白居易太狡猾了。不愧是唐朝的“诗魔”和“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