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中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也來談談文革和毛澤東
 瀏覽13,459|回應32推薦18

chenli80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8)

elai
hullo
易燁煌
ThanksYST(台灣省)
eastandwest
riquelme
dal
角落裡的微光
YST
喜歡電影的人

more...

前言——論述的前提

記得剛上大學時,老師就在黑板上寫下“歷史”兩個字的甲骨文。接著他解釋道,“史”字是由“中”和“手”兩字組成,“中”在上而“手”在下,意思就是“持中”。所以,無論讀歷史還是寫歷史,都要永遠記得“持中”,保持公正客觀,不偏不倚。

但要做到“持中”,談何容易,因為歷史跟政治是一對雙生兒。既然涉及政治,一般的歷史學家是沒有骨氣去挑戰當權者的,數千年來的中國,為了說真話,連性命都不顧的歷史學家,只有董狐和南史氏而已。所以孔夫子在《論語》裏罵道:“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史”在這裏成了“虛浮”,“虛偽”的代名詞,可見史家給哲人的印象自古不佳。

正因為歷史受制於政治,所以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意識形態(Ideology)和立場(Standpoint)之下,就會有不同的解讀。所以,評價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是最頭痛,最艱深的工作,尤其是當代的,難度比律師打官司還要高,為什麼?因為法律只要找到事實就可以了,而歷史呢,涉及意識形態也就涉及哲學(Philosophy),找到事實對方還不一定信服,必須要將事實重新組織,有邏輯地(logically)說服對方,這點非常困難。

舉個例子,日本右翼分子的歷史教科書否認侵華的事實,認為“盧溝橋事變”是日軍出於“自衛”而非有意“侵略”,結果,“侵略”的問題就轉化成為“是誰開的第一槍?”的問題。年代久遠,參戰的官兵眾多,且口供不一,難以取證和印證,結果問題拖延下來,曠日持久,最後肯定是不了了之。

所以,要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大節原則。不看一時的得失,將目光放長遠,將空間放大一點去考慮。這也是臺灣的大歷史學家黃仁宇所提倡的“大歷史觀”。根據這個原則,日本右翼所謂的“第一槍”問題便無足輕重了,因為從戰爭的大局來看,日軍的推進是迅速,大規模而且有組織的,而中國軍隊的抵抗是毫無防備,被動和倉促的,兩相比較之下,誰是侵略,誰是自衛,便無需多言。

其次,個人認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不應以其道德水准來決定其歷史地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道德評判不能作為衡量歷史人物的標准。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陷入萊溫斯基(Monica.Lewinski)的醜聞,但是同年的國會大選,民主黨卻打破了1934年以來執政黨逢選必敗的規律,眾議院席位上升5席,民意調查顯示81%的美國人滿意克林頓的國內政策。這就表明,人們對領導人的期望最主要來自他的政策,而不在乎他是否一個道德楷模。

二.國際對“文化大革命”的看法

     文革一直以來是大陸的禁忌話題,當局一直諱莫如深。但在外國卻非常受到外國學者的重視,因為對世界來說,文革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史學界有句話,“文革發生在中國,文革學卻在西方”。以至馬若德(Roderick.Macquhar)在1980年代在哈佛大學開設文革課的時候,選修的學生竟高達千人之多,之後多年,一直是哈佛大學最叫座的課程。  

     哈佛大學是文革學的一個重鎮,馬若德,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沈邁克(Michael Schoenhals)都有頗多的論述,但是這些西方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單純認為文革是中共領導層之間的權力鬥爭。

     這種看法很快受到西方學者的質疑,韓裔李鴻永(Hong Yung Lee),華裔作家陳佩華(Anita Chan)以及經濟學家楊小凱,民運分子鄭義等人,都主張研究文革,不應局限於領導人之間的權利鬥爭,還應該留意到,群眾也是文革中的重要因素。所謂“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更提出:“有兩個文革,一個是上層的權力鬥爭,另一個是下層的群眾鬥爭,是群眾利用文革之機,反官僚,反特權,爭取自己的利益。”

     方才提到歷史是受意識形態左右的,不同意識形態的人,就會對文革作出不同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兩個觀點。

     1.左派認為:“文化大革命”是一次偉大的共產主義嘗試,是消除剝削和官僚主義,消除城鄉差別,消除腦力體力勞動差別,追求平均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的結果。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是一部分美國,法國和日本的左翼學者和拉美的左翼革命家,1971年甚至有一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成立的“關心亞洲學者委員會”(CCAS)的學術組織到中國考察,對文革大加贊賞,還受到周恩來的接見。

     2.政治傾右的人認為:“文化大革命”是領導人權力鬥爭的結果,這裏的“權力鬥爭”不僅指個人的政治權力,還指領導人的政策分歧。他們還認為而毛澤東的個性和個人崇拜,就是“文革”的催化劑和重要原因。這是西方國家的主流看法,值得留意的是,社會主義的老大哥蘇聯,對文革的看法也是持批評和負面的態度。

    

三.以“大歷史觀”看文革

     

     過去研究文革,通常都是將文革的十年孤立起來,把這十年割裂於世界,單獨去分析。事實上,如果將文革的十年(1966-1976)放在整個20世紀的世界範圍內考慮,視野將開闊很多。

     首先看一場令人吃驚的選舉,19457月,英國舉行大選,左派的工黨(Labor Party)在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以絕對多數的398席(62%)擊敗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當時正參加波茨坦會議的丘吉爾(Churchill)馬上請辭,由艾德禮(C.R.Attle)繼任首相。

     其實不僅保守黨驚訝,連工黨自己也不敢相信,《金融時報》說道:“直到最後一分鐘,整個倫敦城對於保守黨人的勝利依然抱著樂觀的心情。”《每日電訊與晨郵報》也說:“工黨獲得多數票甚至出乎他們自己的意料之外。”

     二戰法國淪陷之後,英國成為西歐唯一的希望,在德國的狂轟濫炸之下,物資非常緊張,英國為了勝利,決定最徹底地動員所有人民,對全體人民實行了生活必需品的定量分配,這一點非常類似中國的計劃經濟,無論貧富,地位,每人所得都是一樣的,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公平分享”的原則,正是這種社會的公平平等,維系了全國的團結。戰爭勝利之後,普通英國人希望維持這種公平,信仰公有制的工黨成了他們的選擇。保守黨以為丘吉爾二戰有功,理所當然蟬聯首相,沒想到卻換來一場大敗。

     再來看另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法國,19685月前後,法國爆發了一系列大規模的學潮,示威和罷工,史稱“五月風暴”。這次運動的原因在於:1964-1965年法國爆發經濟危機,物價暴漲,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大學生就業非常嚴峻。“五月風暴”最初是學潮,進而演變成工人罷工,農民示威,成為一次政治危機。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對這次風暴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少學生學者以毛派自居,甚至仿效當時中國的串聯,上山下鄉,著名哲學家薩特(J.P.Sartre)就曾經陪同大學生到農村,展開革命宣傳,他還以毛澤東的名句“造反有理”寫出一部同名著作,作為對學生運動的支援。

     不難看出,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左派就會大有市場。平均主義一般看來很荒謬,但英國人為了公平,寧願不要二戰英雄。文革前中國的經濟比二戰後的英國,中國人難道不會渴望平均,絕對的公平嗎?當時連法國都吵著要搞“文化大革命”,戴高樂(De Gaulle)差點因此倒臺,難道毛澤東沒有看到嗎?

      有一個流行的觀點就是,如果當時沒有“十年浩劫”,不搞“閉關鎖國”,中國就會獲得寶貴的發展機會,發展將遠比韓國,日本好。但是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60-70年代正是美蘇冷戰正烈的階段,1959年中蘇交惡,直到1966年,蘇軍更在蒙古陳兵百萬,大軍壓境,而美國在越南步步進逼。中國同時與兩個超級大國為敵,外交處於絕對孤立,與制裁無異,(直到1976年,全世界89個共產黨和工人黨,有78個與中共斷絕關系)國際環境可想而知。因此不妨進而大膽假設,倘若在1966年就搞“改革開放”,能有1978年的成效嗎?對此個人深表懷疑。

      我並不反對“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重大的政治錯誤,也不反對毛澤東對此應該負有重大責任。但我反對將所有的原因,都歸結於一個人的身上。單純從權力鬥爭的角度,是解釋不了為何數億人民會如此狂熱加入這樣的革命,從個人崇拜的角度,也很難服眾,以當時毛澤東的威望,還需要這樣的舉動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文革的規模之所以如此之大,與當時人民厭惡官僚主義和腐敗特權現象是分不開的,這一點在《楊尚昆日記》裏多有記載,1949年後,確實有一大批中共官員搞特殊,腐化不堪,效率並不比現在的貪官高。甚至連楊尚昆本人對共產主義,對馬克思理論也並無多深的理解,官員如此去建設國家,出亂子是早晚的事。

      因此,大歷史觀去文革,個人三個看法:

      1.激進的極左思潮,並不是紅色中國獨有的產物,戰後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法國,甚至意大利(1976年大選,意大利共產黨得票率達34%,是國會第二大黨)都產生過這樣的思潮,其實連美國也有這樣的傾向,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J.P.Oppenheimer)就是共產黨成員,只不過發生了麥卡錫事件,這種思潮才沒有發展下去。

      2.個人崇拜和對文化界(傳統文化)的批判不是毛澤東的獨創,而是蘇俄式共產主義體制的一個弊病。二戰後的蘇聯,也出現類似中國文革式的文化大批判,同樣風波是從文藝界開始,1946-1948年,左琴科(Zoshchenko)和阿赫瑪托娃(Ahmatowa)最先受到攻擊,之後指責文藝界“崇洋媚外,厚古薄今”,緊接著在哲學(反對經院哲學),經濟學,生物學(反對摩爾根遺傳學派),語言學都掀起了批判的風潮。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批判,跟中國文革一樣,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而不是采用學術辯論的手段,而是利用高壓的行政手段,使對方失去申辯的機會。至於反對儒家的思潮,不特文革,早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就已經席卷全國。

      

      3.文化大革命,不是個人的野心行為導致的,而是1949年之後,中共各項政策的結果。南加州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漢學家羅森(又名駱思典,Stanley.Rosen)在1982年《廣州紅衛兵派性與文化大革命》的研究表明,調查的二千名紅衛兵中,造反派中,出身不好的人占75%,保守派中,出身好的人占80%,這就表明,工人參加哪一派,取決於個人的社會地位,工種,以及在單位是否得到好評,而與政治上的取向無關。因此,可以推斷,文化大革命之所以演變成暴力活動的禍因,在1949年就已經種下。為什麼?

      首先,1949年之後的劃定階級成份,這一政策造成入學,工作,生活上的許多差異,造成了不同地位的人之間分裂,成為許多集團。其次,1956年之後,企業基本上是以國營為主,工作關系不易調動,上下級關系非常固定。這兩個原因導致,一旦文革發生,各集團的矛盾就會表面化,出身不好的人就會敢於叫板出身好的人(因為沒有法律的約束),不滿意工作的人就會對上級造反,這是文革暴力事件層出不同的根本原因。

      因此,基於以上點原因,個人認為,如果把文革的發生,歸結為毛澤東個人的錯誤,是不符合事實的,是不公平的。中共中央1980年通過的《決議》,完全不能作為判斷歷史的根據。

四.中共中央有自相矛盾的先例

     YST先生說,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是有自己的私心。假設他的說話成立,那麼用此邏輯推理,所謂的《決議》是由鄧小平主持通過的,鄧小平在文革中被打倒,兒子甚至因此成為殘廢,那麼他理應是痛恨毛澤東的,同樣道理,他對毛澤東所作的評價,能沒有私心嗎?一個充滿私心的評價,能公平和公正嗎?

     事實上,中共中央對領導人的評價,是會改變的,這裏有個例子,那就是中共的第一任總書記,中共的創始人,五四運動的領導者——陳獨秀。

     1927年,蔣介石決定斷絕和共產黨的合作,並逮捕和清除在國民黨中的共產黨人,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迫使共產黨舉行南昌起義,國共進入內戰的時期。陳獨秀因此被趕下臺,1929年甚至被開除黨籍。

     1945年,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將陳獨秀定義為“陳獨秀投降主義”這是毛澤東時期的定義。1981年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將其定位為“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這是鄧小平時代的定義。

     但是,回顧陳獨秀,他的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都死於國民黨之手,他本人亦數度被國民黨逮捕入獄,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蔣介石為團結全國的力量,決定釋放監獄裏的在押軍官和政治犯,才得以出獄(張靈甫也是同樣原因出獄)。晚年在孤獨和貧病中病死在四川。

     哪裏有投降?陳獨秀投降之說,根本沒有道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評價都沒有反映事實的真相。稍懂歷史的人,就能看出來。所以,20044月,胡錦濤在一次講話之中,已經不再提“投降”之說,而是定義為“陳獨秀右傾錯誤”。中共中央的評價,有時候是不能作為判斷事實的依據的。

五.毛澤東與孫中山

     記得有出電影的開頭,毛澤東對記者說:“我和蔣先生都是孫中山的學生。”可惜電影不是事實。

     用毛澤東的話說,孫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意思是前輩。但兩人信仰不同,經曆不同,個性相差太遠,注定不可能是師生,甚至連同路人也不是,就算孫中山再活十年,國共也注定會破裂,這是歷史的必然。兩人唯一的共同點,也許就是他們都是愛國者。

      

     但是,孫中山推翻了封建的滿清,建立了中華民國。毛澤東推翻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這一點,他們又常常被人拿來比較。

 

     一個好的領導者,除了武功還要文治,除了安內還應攘外。就武功而言,毛澤東無疑更勝一籌,孫中山的軍事指揮才能並不高,親自策劃指揮的起義鮮有成功的例子,反觀毛澤東,不僅創立了自己的軍事思想,而且在國共內戰和朝鮮戰爭中屢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真是天生的戰略天才。

    

     就戰略而言,孫中山的不如蔣介石,而蔣介石又遠遜毛澤東。“蔣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和軍事策略家,但他死板地照書本辦事,因此他作為戰略家,是平庸之輩.....而曆史是由提出適應新時勢的新見解的人物創造的,對蔣來說,不幸的是,毛澤東屬於後者。”(選自尼克松(Richard.Nixon)《領導人》)

     就文治方面,孫中山創立了三民主義,並在政治上確立了五權憲法的思想,其中無論三民主義還是五權憲法的思想,都來源於西方自由民主的理想,但並不是照搬而是根據中國特有的傳統進行加工。比如他的五權分立的憲政思想,就吸收了孟德斯鳩(Montesquieu)的三權分立,和中國古代的的考試,監察制度。

 

     我最欣賞五權分立思想,為什麼?因為它比西方的三權分立還要優秀,三權分立思想,只是在消極地限制行政權和立法權,以制衡各個機關的權力為原則。而五權憲法則是主動地去提高各個機關的效能,是監督而不是制約,比三權分立更高效率。其次,三權分立主張的是代議制的間接民權,而五權憲法主張的是全民政治,比前者更民主。

     而毛澤東,在政治上基本上是照搬蘇聯的經驗和制度,沒有自己的創造,這一點導致了新中國經歷了不少的困難,雖然同時也有長足的進步。但平心而論,孫中山在政治上的才能比毛澤東高,這說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國民黨的失敗,除了軍事上的原因,政治也是重要因素,管治效率低下,官僚腐敗,失去民心。過去人們把原因歸結為蔣介石的無能和獨裁,個人認為,這對蔣介石來說,也是非常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在孫中山身上。

     首先,獨裁並不是蔣介石個人的創造,而是源於孫中山“軍政,訓政,憲政”的建國大綱。孫中山知道,辛亥革命後,中國不但沒有進入民主共和,反而走入軍事強人割據的局面,原因在於軍政直接向憲政轉變,民眾沒有養成自治的觀念,使有野心家能“假民治之名,行專制之實”。因此,軍政就是“以黨建國”,訓政就是“以黨治國”,憲政就是“還政於民”。

     對這三個階段,孫中山並沒有定立時間表,而是提出標准:以武力控制一省,即由軍政轉訓政,但由訓政轉入憲政的界定,則是模糊甚至矛盾的,“人民曾受四權使用之訓練”,既然沒有普選的權利,如何受普選之訓練?這也是訓政時期過長,國民黨專制統治變成獨裁統治的根源所在。

     孫中山對中國人民的能力,其實抱有很大的懷疑。他把中國人分為“先知先覺”,“不知不覺”,“後知後覺”三種,其中“先知先覺”是絕少數,大多數中國人是“不知不覺”。“不知不覺”的大多數是沒有管理國家的能力的,他們獲得民主思想的過程很難很漫長,因此只能托付少數聰明絕頂的“先知先覺”。這也是孫中山“知難行易”的哲學所倡導的。

     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也有問題問題在於民族,民權,民生的涉及面很大,幾乎所有政治問題都在三民主義的範疇之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940367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烂漫?
    回應給: 呼啦啦(luistu160) 推薦0


reaizuguo*😻愛吃的民族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孙中山是一个烂漫的革命家,但是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政治人物。他有远大的理想,但是过于烂漫

烂漫?你的意思是“浪漫”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944409
同胞與人民
    回應給: 月下夜想曲(deliaxu) 推薦0


reaizuguo*😻愛吃的民族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翻譯張璐把溫總理每次(至少兩次)提到的“臺灣同胞”都譯成 people in Taiwan ,而不是 Taiwan
compatriots。但是提及“香港同胞”,她卻正確的使用了 Hongkong compatriots。看來張璐並非完全無意。


不知是張璐該受檢討,還是大多數大陸人,至少是張璐已經不認臺灣同胞是同胞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944401
谢谢大家
推薦1


Joe LEE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看了几天大家的大战 不论火药味有多浓 我都学到一些东西

文革这样的课题 像我这样的理科生 一般是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学习研究的 各位--尤其是大陆网友--几篇真才实料文章, 有理有据  填补了我这一方面的无知  而且各位论战风格 方式 也让我明白一些做人的方法方式 

不过 这个问题两岸暂时不可能得到一致的答案 如果是有理有据的理性讨论很好  有助于我等的学习  但是 如果进行攻击 (不论对毛还是对网友 包括YST) 可能会使问题复杂化 衍生其他问题 那就到此为止  不要再进行了 这样不利于论坛的发展(尽管论坛是YST的私人后花园 但是也是统派的一块阵地)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944093
也说一下本文关于孙中山和毛泽东的部分
    回應給: 洛揚(chenli808) 推薦4


luistu160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reaizuguo*😻愛吃的民族
riquelme
易燁煌
dal

孙中山什么文治什么武功,什么五权分立什么三民主义,文治武功方面都是失败的,五权分立三民主义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孙中山拥有一点,这一点已经是凌驾于所有近代现代政治人物之上,抛开这一点去谈孙中山那些没有实现的五权分立,三民主义,去谈他那些空谈空想性的文治,纯属架空,越谈反倒把孙中山的历史地位谈低了。

孙中山是打破旧中国的第一人,孙中山是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体系第一人,打破了自汉朝以来天地君亲师那套封建统治模式。这就是毛泽东之所以一生对孙中山乃至宋庆龄尊重有加的原因。

孙中山是一个烂漫的革命家,但是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政治人物。他有远大的理想,但是过于烂漫,由于自身实力的影响,又必须向旧势力妥协,他崇尚强人政治,但是碍于他和其所属同盟会(后国民党)实力,又不得不提倡议会政治。他痛恨列强对中国的剥削和压迫,但不得不借列强之手。他强调树立法律的权威,但往往行事于法律之外。

五权分立在说辞上看上去十分卓越,但是实际上?失败,甚至没有真正实行过。

孙中山在政治上的成就和毛泽东不具备任何可比性,一个是知行合一,一个是行知合一,把一个美好的愿望和一个残酷的现实相比,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但是國民黨的失敗,除了軍事上的原因,政治也是重要因素,管治效率低下,官僚腐敗,失去民心。過去人們把原因歸結為蔣介石的無能和獨裁,個人認為,這對蔣介石來說,也是非常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在孫中山身上。

国民党的失败打蒋介石清党开始就埋下了祸根,国民党为什么在国共合作前,被北洋军阀,甚至地方的小派系,浙系,楚系都能打的屁滚尿流?

当然国民党的失败怪罪于蒋介石个人也是无用的,任一个人,汪精卫,胡汉民做到蒋介石的位置,都会败亡!国民党先天就是个畸形儿,甚至可以说是政治上的怪胎。从根本上说,与其说国民党是一个政党,还不如说国民党是一个帮会。

辛亥革命后,中国也根本不可能走入所谓民主共和时代,辛亥革命看似轰轰烈烈,其实只是上层的一种变革,普通国民对辛亥革命的喜悦仅仅停留在打到了满人老爷,在思想上把民主共和等同于美好生活的开端。三十年民国过去以后,最后的结果,人民为什么抛弃了国民党及其右派。

孙中山是先行者,那么毛泽东就是继承者,孙中山敲破旧中国的第一人,那么毛泽东则是把旧中国送入坟墓并开启一个新中国的唯一继承者。这两者之间只有先后关系,并不具备可比性。当然如果你要细说孙中山,那么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必然会下降,群众欣赏的是勤苦的实践者,对动嘴皮的往往是不感冒的,加上孙中山以及早期同盟会会员那些丑闻,颇为不堪。这也就是共产党不怎么详细解读孙中山的原因之一。

孙中山的主张和毛泽东的实践,如果两者硬要相比,可以比较的很简单,纸上的蛋炒饭和碗里的窝头,人民选择谁?答案一目了然,当然历史中人民的选择亦是如此。

蒋介石和孙中山,毛泽东不具备任何可比性,水平差距太远,蒋介石勉强可以和袁世凯比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943991
关键在于……
    回應給: oldoak(江苏省)(oldoak) 推薦0


deliaxu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温总理讲话里提到香港同澳门人的时候都是用的“Compatriot”这个词,唯有翻译到台湾的时候用的是“People”,后来被细心的观众找到了这个小区别,衷心希望这只是无心插柳的一个小小插曲……如果是特意为之,我觉得这是台湾的悲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943832
談談我對洛揚引用溫的講話及英文翻譯的體會
    回應給: oldoak(江苏省)(oldoak) 推薦0


AustPinnacle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Taiwan People Taiwan Compatriot 區別:

 

Taiwan People,台灣人

Taiwan Compatriot.臺灣同胞(Compatriot一詞源自Patriot=愛國者,臺灣人是嗎?)

 

翻譯成Taiwan People,意思是you are NOT one of us!  臺灣人,非我族類!

不過這不影響統一,哪怕島上住的全是日本人,荷蘭人,還是要光復!

 

洛揚此文難得如此客觀、理性,不過我能否要求改正一個英文,以求完美? 

正因為歷史受制於政治,所以同樣的曆史,在不同的意識形態(Ldeology)。。。 (應為Ideology?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943818
混亂中的佳作,惟願各位統派網友能依此理性思考與發言
    回應給: 洛揚(chenli808) 推薦1


oldoak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首先,非常感謝有此佳作,能于大局觀分析時事。

    其次,本以為樓主佳作出來,此城邦的分析與發言將趨於理智。可惜,未果。反而是愈演愈烈。難道大家除了一致對待“台獨”與“獨臺”份子外,就不能心平氣和地選擇合適的議題理性發言溝通么?

    最後,有請教樓主,您的結尾末端關於溫的講話及英文翻譯,其間的奧妙何在?鄙人實在是愚癡,反復閱讀思考而未得感悟。多謝!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943768
市長驱逐不同意见网友的氣度也很好!
    回應給: 喜歡電影的人(hitchcock1980) 推薦1


dal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明知

“市長從善如流的氣度也很好”哦,市長驱逐不同意见网友的氣度也很好哦!

“喜欢电影的人”也是“喜欢拍马屁的人”吧?嘻嘻。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941338
市長從善如流的氣度也很好!
    回應給: 海雨(chickenz) 推薦4


喜歡電影的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elai
愛台也愛中
riquelme
小米^^

樓主的宏文明顯和市長對文革的看法相反,但是市長不但推薦了這篇文章,還將之上升到重要的地位。我不知道市長對文革的看法是否因此文而有所改變,但是市長這樣從善如流的態度是值得大家肯定的

之前大陸的朋友和市長的交鋒彼此都有些火氣,寫出來的東西都是感性勝過了理性(包括我在內),少數大陸朋友甚至還拿市長的成長背景來說三道四。討論到了這種地步就已經失焦了。

洛揚先生全文沒有對市長本人作什麼批評指責,而是拿出一筆筆的資料,用反覆的分析檢驗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態度也當然值得市長的推薦。希望此文的橫空出世,能再把「天下」的討論風氣,拉回到原來的市風,不管是不是在談文革或毛的話題。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941312
很好
推薦2


海雨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易燁煌
riquelme

中國歷朝各代,開國前都是好兄弟好哥們同生共死,開國後必然是一次又一次的上演兄弟相殘、割袍斷義、杯酒释兵权等相似故事~

只有大亂、才有大治,然後進入並維持一段時間的盛世,這似乎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規律~

放在這個宏觀的歷史尺度看,文革其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另,作者寫得非常好~
這種客觀的態度值得大家學習~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941297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