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無事,翻開「國語字典」算算中文發音(注音)的組合,總共有1347個組合;也就是說,所有數萬個中文字,總共有1347種發音。
比較起來,英文的發音組合就難以計數了,因為,中文同音字多,英文同音字少也。
由此看來,學中語文,入門難,進階易,學習英語文則反是;尤其,在說的方面,如果不求字正腔圓,那就顯然比較容易。上面所說的1347種發音,常用的約為三分之二,一千種左右;而,如果是「台灣國語」,ㄓㄗ不分、ㄈㄏ一家、ㄧㄩ共用,則又減少許多。
其次,中文的組合用詞也是非常的科學。在中文裡,「牛肉、雞肉」以及等等之肉、「公牛、母牛」以及等等之牛,都是使用「常用字」加以組合而成;但在英文,各種之肉、各種之牛、羊、雞、鴨都有其專屬用字,含糊不得,這就累人了!
根據去年剛過世的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在其書中所說,一個人要長期全部讀懂整份紐約時報,約需五萬個英文單字,而要讀懂全部的華文報紙,大概只需五千個中文字就夠。
這就說到我的心裡去了。我的英語,日用可以,但是閱報就有困難,因為我的記性太差,相應的,字彙也一直太少,這真是畢生的遺憾。如果英文也來個 cow-meat, goat-meat,組合一番,那就相當容易了,到番菜館去用餐點菜,也不至於出洋相了也!
附帶的,我順便談談繁體簡體字。這個題目太大,我只表達一些個人的主觀見解而已。
我想,繁體不能不懂,簡體不得不用;讀應讀繁體,寫可寫簡體。因此,所有的印刷文字、公告文字、電腦文字等等都應該使用繁體,而日常手寫的文字則可使用簡體。(毛筆字除外,毛筆字屬於文化藝術範圍,去年也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無形文化遺產名錄」。)
事實上,手寫文字越來越少,簡體的作用也越來越少。身為「中國人」(或漢人、華人),應該體認中文漢字的科學性與藝術文化價值,在小時候多花點時間學懂繁體字,長大之後,一生受用,毫無困難!
最後,談談中文拉丁化的問題。中文字拉丁化是一個已經過去的問題,因為,中文同音字太多,拉丁化根本行不通;但是,在特定場合使用羅馬字母拼音(音譯)的時候必須注意,應該從外國人的角度來拼音。
大致上,用羅馬字母拼好一個中文字詞之後(例如地名、路名),應該請幾位外國人來讀讀看,如果讀的像話便罷,如果讀出來完全走音,那就是譯者的錯誤。這是一個基本原則。
X-user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