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以黨領政,與以黨輔政
中國國民黨自成爲執政黨以來即實行以黨領政的政策,在大陸時期固如此,遷台後更加強了党一元化的領導。間中除2000年至2008年淪爲在野黨時期外,從未改變過此一政策。雖然國民黨本身對此既從未標榜,也從未說明過,但卻以實際行動清楚地表明瞭,它實行的是以黨領政的制度。這或許是受到早年孫中山先生“以俄爲師“路線影響的結果吧!
自1927年國民黨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流血政變,欲將原來“以俄爲師“的路線改變爲“以英美爲師“後,即長期陷入了尷尬的局面。而此一尷尬狀態,在國民黨遷台,各個方面都不得不受美國擺佈後,更形嚴重,因爲美國向來標榜民主自由,而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是否合乎民主自由,其最重要的衡量標準,莫過於是否實行政黨政治,使各個政黨都能輪流執政的西方民主制度。若欲討好美國,即需按其旨意調整政策,否則領導人將面臨強大壓力。例如1960年南韓李承晚遭流放, 1963年南越吳廷炎遭槍殺,背後都有美國人的影子。臺灣領導人能不膽戰心驚嗎?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政黨政治的國家之一。從1843年共和黨宣告成立後,即與在1792年即已存在的民主黨形成了兩黨制的國家。兩黨制或多黨制是西方國家實行政黨政治,或曰民主政治所普遍采行的制度。人們往往將實行政黨政治的西方國家稱之爲先進國家,似乎意味著,沒有采行此種制度的國家就落後,就不先進了。其實所謂先進,並非純指政治制度本身而言,而主要是指推動,導致他們走上政黨政治,民主政治背後的生産方式,生産力,以及經濟發展的程度而言。
在正常情況下,一個社會的政治制度必然反映其社會的生産方式,生産力、以及經濟結構,即所謂的物質基礎。我們無法脫離特定社會的物質基礎,天馬行空地去評斷某種政治制度好,或某種政治制度不好。人類的封建社會長達上千年,以中國的情況而言更長達兩千年以上。爲什麽民主制度的産生,必須等到十八世紀中葉,英國人發明蒸氣機,以大規模機器生産取代手工操作後,才有可能發生呢? 這是因爲生産方式的改變,帶動了生産力的發展,以及舊時經濟結構的變動,使原來的封建制度已難以適應新的經濟狀況,必須做相應的變革,否則經濟的發展必然會遭遇瓶頸。
以亞洲的狀況而言,似乎日本是唯一仿效西方政黨政治較爲成功的國家,或許可歸功於十九世紀末明治維新的成功。但日本從事維新運動的動力,並非導源於自身內部經濟因素的變動,而與中國清末實行變法的背景相同,都是在受到外部因素的強大壓力下,而試圖從上層建築,即政經體制的改造著手,去挽救國家的危亡。不同的是日本成功了,而中國失敗了。
這與西方國家産生政黨政治,民主政治的背景有本質上的差異。也正因爲如此,日本的民主制度,其物質基礎是脆弱的。這從戰前日本人對天皇尊崇的程度,以及社會上長期彌漫著男尊女卑的觀念,就可以窺知,其上層建築所表現的民主制度,並沒有完全反映其經濟基礎。
戰後日本雖逐漸走上了政黨政治的路線,但除1993年至1996年外,至今幾乎是自民黨一黨獨大,一統天下的狀況。這與西方政黨政治中,政黨經常輪換的情況有很大的出入。但不應忽視的是,日本在進行上層建築改造的同時,也大力進行了物質基礎的改造。例如他們在明治維新時期,即引進了現代工業,改革了土地制度,設立了較現代化的金融機構,以及現代化的學堂等。因此,日本才能成爲引進西方政黨政治,或曰民主政治較成功的國家。
而中國的情況又如何呢? 中國的維新變法,比日本1868年啓動的明治維新晚了約三十年,此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全面演變爲帝國主義,他們虎視眈眈,磨刀霍霍地面向中國,已不容許中國像日本那樣,經維新變法而發展成一個現代化國家了。 1898年列強在中國甲午戰爭失敗後,甚至還掀起了欲瓜分中國的運動。因此,在此形勢下,維新變法失敗了,辛亥革命也失敗了。中國要走現代化的道路,顯然已無法借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擙援,向其取經了,而必須另辟蹊徑。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社會主義運動在歐洲洶湧澎湃。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將西方各種思潮帶進了中國,在知識份子中廣爲傳播,其中也包括了社會主義思潮。而當時俄國十月革命已經成功,他們向尋找現代化途徑,尋找出路的中國人伸出了援手。因此,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中國人抛棄了資本主義,而選擇了社會主義,並向社會主義陣營靠攏,勿寧乃勢所必然,這其中價值判斷的成分並不多。孫中山先生鑒於潮流之所趨,於是在其“民生主義“中加入了“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兩大支柱,將“舊三民主義“改造爲“新三民主義“。另又制定了“聯俄,容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作爲配套措施。“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共同構成了國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基礎與先決條件。孫中山先生于1924年對國民黨進行了改組,正式定名爲中國國民黨,並召開了有共產黨員參加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以上這段歷史對現代中國的發展,國共的衝突,以及兩岸的對峙都有深遠的影響,我們有必要認識它。因此,不憚淺陋,不懼被人譏爲班門弄斧,願意把自己知道的狀況告訴讀者。我相信,當人們瞭解了這段歷史後,就會明白,中國發展的路線與過程,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雖顯得迂回曲折,卻是不以個人意志爲轉移的。這對那些至今仍對中共,對社會主義制度抱有成見的人,或可産生某些開導,啓發的作用。如能如此,將有利於兩岸的和平統一。
如前所述,臺灣雖標榜實行西方的民主政治,是民主社會的一員,而國民黨卻長期實行以黨領政,一黨專政的制度,使口號與現實發生了分歧,以至在注重政黨政治的美國人前陷入了尷尬的局面。再加上獨派長期以“外來政權,外來政黨“加以調侃,抨擊,指責,在此雙重心理壓力下,終導致于經國先生逝世後,政權落入了獨派手裏。
獨派取得政權後,並沒有變得更民主,而是以民粹政治代替了民主政治,以挑撥族群關係,擴大族群矛盾,作爲鞏固政權的手段。再加上欠缺執政經驗,和執政人才,二十年執政下來,令臺灣各個方面幾乎陷入全面倒退的窘境,給臺灣人民造成了莫大的痛苦。
臺灣模仿西方的民主政治,政黨政治,究竟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臺灣在經濟上確實有過輝煌的成就,但在那個輝煌的時期,臺灣卻並沒有真正實行過民主政治,政黨政治,而恰好是國民黨將政權牢牢掌控在手裏,實行以黨領政的時代。然則臺灣社會是否並不具備實行民主政治,政黨政治的條件? 一種制度的優劣,並無抽象的標準,而必須以其産生的實際效果加以觀察,加以判斷。
當然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是不受時空限制,放諸四海而皆准的。資本主義固如此,而社會主義也未必永遠是正確的。都必須根據現實的狀況加以不斷檢驗,修正,使其與時俱進。
其實臺灣實行另一種與大陸不同的制度,對整個中國而言是有利的,可以令兩岸中國人多一個觀摩比較的機會。兩岸可以相互借鑒學習,取長補短。因此,兩岸統一後,仍然可以繼續實行自己認爲適合自身的制度。這也是大陸主張“一國兩制,和平統一“ 的要旨。但切莫爲著某一種主觀的理念,或向人看齊,以博取國際的肯定與支援,而削足適履地去強行更改原來行之有效的制度。
最近外間紛紛傳說,馬英九正著手改造國民黨,欲將其從一個“革命政黨“,轉化爲所謂的“民主政黨“。其具體措施就是要弱化黨在臺灣政治中的角色,將“以黨領政“改變爲“以黨輔政“。
但臺灣連一個真正的在野黨都沒有,而只有“革命黨“,如何實行政黨政治,民主政治呢? 面對台獨無所不用其極地欲重新奪取政權,此時強化黨的領導猶恐不及,豈能背道而馳,去弱化黨的領導呢? 人曰:“國民黨亡, 則中華民國亡,中華民國亡,則兩岸溝通的橋梁必毀“。
聰明如馬英九者,應當會看得比我們更清楚,更透徹。希望這只是我們的杞人憂天。然則臺灣幸甚! 兩岸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