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本省人,绝大多数是来自福建的闽南,如泉州、厦门和漳州地区。和闽南人一样,台湾的本省人热情、勤奋,爱打拼,但也和闽南人一样,无法摆脱闽南人固有的排外心态!闽南人几百年来都是瞧不起北方人的,哪怕北方人再富有、勤快,闽南人一样称他们为“北仔”(北方蛮人之意)。在闽南,父母一般都是反对自己的孩子与北方人或者非闽南人交往、通婚的,这种自大的心态现在还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不少闽南人的心中!比如,闽南的父母一般会反对自己的孩子与同为福建人的莆田人、福州人通婚。在职场,莆田人、福州人要在泉州或厦门打开局面,一般要首先会说闽南话,平时不要张扬自己来自莆田或福州,否则,闽南人对外地人的偏见就会很快表现出来。比较没有文化的闽南女人,还会指责福州的女人贪吃懒惰,不做家务,哪怕这个福州女人智商很高,事业也很成功。他们也会指责福州的男人“没兰趴”(意思是没有男人的勇气和刚毅),指责福州男人帮老婆洗内衣。在闽南,男人是绝对不能洗衣服的,除非这个男人单身或是学生,否则,会引来旁边闽南女人的嘲笑的。当然,这种情况城里人稍微好一点,现在也比过去有一些进步了。而在官场,闽南人绝对会结成自己的小帮派,共同对付非闽南人的上司,所以,非闽南人在闽南当官,一般都没有闽南的朋友,他们一般会想方设法赶快调走的,除非他们学会了闽南话并定居下来。
闽南人虽然排外,奇怪的是,他们对北方的大好河山却是无限向往的,不少闽南父母,并不反对自己的孩子到外省读书,开开眼界,可是,孩子毕业后,他们一定会想办法让孩子回归闽南工作,与闽南人通婚,所谓“本地牛吃本地草”,正是此意。
闽南人的这种排外的心态,尽管是非理性的,但却是由来已久的。闽南人并不是福建的土著人(古代的闽越人,如畲族,才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他们都是一千多年前,由于北方战乱,尤其是“五胡乱华”期间,从北方(主要是中原一带)移民过来的。福州人、莆田人当然也是从外省移民进来的,但是,他们主要是在元朝的时候过来的。现在的莆田和福州地区,元朝之前由更早到这里的北方移民,也就是后来的闽南人,居住。可是,元朝时期的战乱,外省人蜂涌进入这些地区,把原先住在这里的人赶跑,往南边赶,而自己就演变成后来的莆田和福州人了。由于一千多年的战乱,难民争夺地盘的行为自然形成难民之间的相互排斥,流传下来,影响至今而成为非理性的群体心态。由于闽南人是最早进入福建的难民,他们对于那些抢夺自己地盘的后来移民,如福州人、莆田人、客家人,大多没有什么好感,对他们抱有至今难于抛弃的偏见。
台湾呢,情况与此大致相同。国民党在大陆由于腐败,兵败逃到台湾后,就算蒋介石后来实施了一些改革,但是,台湾的本省人,对外省人这些“北仔”的鄙视,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因为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偏见,哪能在几十年内消除呢?至于228事件,我认为内因是本省人对外省人的偏见,外因是国民党军队和政府的腐败!换言之,国民党缉私不当,才是事件的导火线!简单地说是官逼民反或起义什么的,显然不正确。有人说台湾光复时,台湾人夹道欢迎国军的到来,所以,228事件都是外省人的过错。我说,千万别这样片面,因为其实你不懂本省人的心!我是闽南人,我太了解闽南人了,当然也比非闽南人更加了解台湾人的。1949年解放军到了泉州、厦门时,本地人也是夹道欢迎的,但是,本地人还是称外省人是“北仔”或“北贡”,本地人与外省人的隔阂依然存在。为什么?习惯了!"北贡“比”北仔“更具贬义色彩,指的是那些没有头脑、性格直爽、轻易相信闽南人/台湾本省人的外省人。从守旧的闽南人角度来看,现在大陆的对台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北贡”。另外,传统的闽南人,也可以说典型的台湾本省人,并不认为欺骗“北贡”有什么不对,因为他们本来就认为没有头脑,被欺骗是活该的。不过,闽南人虽然称外省人为“北贡”,但对于北方人的武力还是相当畏惧的,比如,闽南人对东北人或者新疆维族人的看法就相当矛盾,既轻视又害怕。轻视是因为北方人性格豪爽,容易相信闽南人的诺言,给人以没头脑的感觉,害怕是因为北方人好动武,闽南人却打不过。日本人称台湾本省人“畏威而不怀德”,正是这个意思。有鉴于此,我认为大陆越是对台湾表示善意、迁让,就越容易被他们瞧不起,和平统一就越没有希望!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多少明白了吧?现在的国台办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俗称的“北仔”,闽南人少之又少,你说这样正常吗?太可笑了!我虽是闽南人,但对非闽南人并没有任何偏见,非但没有偏见,我的朋友大多还是北方人呢!国台办为什么不请我过去帮忙呀?哈哈!
本文於 2009/10/21 13:42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