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台灣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臺灣的省籍之爭(一)
 瀏覽1,539|回應5推薦1

c68l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大陸配偶台灣媳婦感謝馬政府准我全家團圓

引言

據說跟阿拉伯人做買賣時,如果你想跟他們套近乎的話,有個小小的竅門,那就是逢人便說“耶路撒冷是阿拉伯人的”,不管他是伊朗人還是伊拉克人,保證你都能有意想不到的禮遇,效果萬試萬靈,可見故土在每個人心中的地位。其實中國人也一樣,台灣就是中國的耶路撒冷,自從1945年光復台灣以來,台灣人的身份幾經轉變,先是下等日本人,後來成了中國人,接著到1949年成了蔣匪餘孽,發展到現在,甚至有人連自己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都說不清楚。值此一甲子的紀念裡,淺談一下台灣島裏面的人,未嘗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早期的外省人與本省人

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中記載了這樣一件趣事,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士紳們都興高采烈,殺雞宰牛,歡慶回歸祖國。到了國軍受降部隊登陸那天,歡迎的人群擠滿碼頭,一派喜慶的氣氛。可是當部隊一上岸,大家都詫異得說不出話來,士兵們衣衫襤褸,目光呆滯,上至將官,下至兵丁,全是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反觀前來投降的日軍,制服筆挺整潔,軍容嚴整,紀律嚴明,士氣高昂。日夜盼來的王師,竟是這副模樣,台灣人自然大失所望,對離別的日軍居然產生了一絲不舍,而對國軍自然便有厭惡之感。

雖然這樣,但是當時的台灣人還是比較寬容的,每個城市都有滿街的歡迎人群,很多人學國語,回大陸上學,報紙都是滿版的祝賀。不過,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問題,卻在那個時候就產生了芥蒂。

1947年1月,《大公報》記者蕭乾來到台灣採訪,他發現,在本地人之間,普遍心裡都有種強烈的不滿。經過調查之後,他發表了《大陸中國在現代化上至少落後台灣半個世紀》的報導,描述了大陸與台灣的巨大差距,這種巨大的差距,使台灣人心裡產生很大的震撼和搖擺。不僅在硬件上,連在軟件上也是差了不少的檔次,國民政府的腐敗不堪,令人回想起“守法的日本警察,公正的法官。”更重要的是,在各中樞掌握實權的都是外省人,本地人很多都失去了工作,失業情況非常嚴重。台灣本地人面對這種種落差,自然積怨不少,以至於1個月後發生的二二八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見,在1949年大陸人大舉湧入台灣之前,本地人與外來者的矛盾已經存在,二二八的爆發是遲早的事情。高級的本地人在光復后,失去往日的光芒,自然心生怨恨,對日治時代抱有懷念。蔣介石光復台灣之後,沒有很好地維持台灣的繁榮,相反把大陸的惡習帶到台灣,是把本地人逼上造反道路。二二八事件,外省人和本省人都有死傷,但外省人沒有譴責本地人的理由,除非是最虔誠的基督徒,否則,沒有人願意被摑了左邊臉后,還自願送右邊臉給人打。試想一下,爲什麽當初收回香港的時候,中共不惜一切都要維護香港的繁榮,原因就是本地人要生存,要發展。如果外來政權不能給予他們這一切,不造反才怪。

深藍們一直極力為二二八事件開脫,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把責任推托到親日分子,日裔遺民上,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這是一個橘與枳的真實版故事,本地人在日治時期不砍人,爲什麽到了國民政府時期,就變成了殺人不眨眼的變態。中共關於“二二八事件”的說法是起義,這又有什麽不對?外省人的粗暴管治,猶如一盤冷水把熱情的台灣本地人潑了個透心涼,想想看,當年單是台北就有30萬人夾道歡迎國軍,難道這麼多人就會受那一點的日寇蠱惑嗎?

更糟糕的是,“二二八”事件的賬理應記在國民黨上,但是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代表的是大陸,是中國。於是,一般的台灣民眾,就把仇恨記在大陸,中國上。“國民黨是外省黨,共產黨也是外省黨,因此台灣人也不能接受共產黨,也就不能接受統一。”(此句摘自《台灣民情》第177期)國民黨以實際行動,給本地台灣人上了生動的反共第一課。


“眷村情結”的外省人

眾所周知,1949年國共內戰進入尾聲,主力被殲的國民黨開始逐步“轉進”台灣。帶去的還有中國國庫全部的黃金儲備和150多萬(數字不確定,也有250萬的說法)的人口(其中60萬士兵),要知道,當時台灣的人口也不過是600萬。一下子湧入如此多的人口,給台灣島的管理帶來很大的挑戰。

因此,一種叫“眷村”的居民區便應運而生,據稱“眷村”建立的初衷,是爲了薪資米糧等生活物資的分配而建立的。“眷村”的居民清一色是大陸來的外省人,而且按照軍,公,教等職位的不同,而抽籤分配的宿舍。居民是沒有宿舍的產權的。

但是我非常懷疑“眷村”建立的初衷,因為第一,台灣大多數的眷村,都是修建在海陸空軍事基地的周邊。第二,村內的醫院,郵局,學校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基本上不用出村,就能在裏面生活一輩子。“眷村”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狀態。這有點類似中國大陸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的原因應該是一樣的,首先,是爲了隔離本地人與外省人之間的衝突,其次,是對本地人的不信任,防備本地人的叛亂。

堂吉訶德般的第一代

在蔣介石統治時期,外省人掌握著台灣的軍政大權。而外省人的大本營“眷村”就天然地帶有一種軍事生活的性質。住在眷村裏的,基本上是根正苗藍的國民黨家屬,自然充斥著國共內戰的聖戰氣氛。軍隊的性質影響著村裏的年輕人,家裡父子,兄弟都當兵的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正是由於這種聖戰的使命感,令“眷村”內的人都有一種強烈的“中華民國認同”。第一代的外省人,很多都經過慘烈的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所以,他們都有很強的家國意識,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反共復國回家鄉。”很多人到去世都仍然期盼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現在的外省人第N代常譏笑大陸的“文化大革命”,但是他們的祖輩父輩,對領袖的崇拜,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蔣介石的“反共復國”事業,關係到他們能不能回到故鄉,加上這些外省人流落外地,與本地人相比,沒有土地,也沒有人際關係,能夠生存全靠蔣氏父子的“照料”,才能自足。外省人流落他方,有人管吃管住,還能帶路打回老家去。能不死心塌地支持嗎?

現在在台北還有一個國民黨的特別黨部,叫做黃復興部,這個黨部位於眷村,是國民黨的鐵票,這個黨部提名的人選,是百分之一百當選的,據說謝長廷競選市長的時候,到這個地方拉票,甚至還有人叫他去“競選蔣總統。”可見,老一輩的外省人中,領袖地位已經等同於國家意識。

雖然第一代的外省人屬於絕對深藍,對中國的統一的態度也是近乎於偏執的“反共復國”,但是在眷村相對封閉的情況下,他們這種家國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得以在家長式主導的家庭中流傳下來。從而影響即將登上歷史舞臺的外省第二代。

迷失的第二代

眷村的第二代,指的是60-70中期年代出生的外省人。他們與第一代相比,最大的不同是社會環境的變化。第二代人,他們在幼年時的生活并不見得十分理想,低矮的小平房和木質的傢具是共同的回憶。相比起第一代的中國印象,第二代沒有經歷過血與火的戰爭,所以沒有那麼極端,意識形態的影響并不是十分強烈。影響他們的,主要是五千年的中華文化。

第二代對當代中國的印象,也只是來源於課本上的反共教育,因此當他們看見中國的現狀後,發現實際情況與自小接受的教育大相徑庭,必然會產生迷惘。而這種“中國認同感”不僅在面對真正的中國的時候會困惑,對這些第二代來說,他們的舞台是在台灣,而台灣的主體,正是那些畏懼外來政權的本地人。

80年代是台灣歷史最為關鍵的年代,因為這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時代。“眷村”這樣的軍事村落,開始走向衰落。第二代們在這時期,正是二十多歲讀大學或者當兵的年紀。也就是說,小小的“眷村”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只能選擇融入台灣這個社會。

台灣作家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中說過,很多眷村的小孩,在讀大學和當兵前,是沒有任何“台灣人”經驗的。而他們的大陸籍媽媽,接觸的台灣人也不過是村頭賣菜的“老百姓”(外省人對本省人的稱呼)。那麼在這個情況下,這些外省第二代融入台灣的難度便可想而知了。

經濟的飛速發展,沒有留給這些第二代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未來的路。土地的價值飆漲,很多“眷村”都要改建,原有封閉的局面也被打破,成為了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公寓。很多眷村開始消失,最多時候900多個的眷村,現在只有大概不到140個了。

這些外省第二代,有的選擇融入台灣社會,改變自己的身份認同,去在本地化的台灣社會生存下去。有的選擇出國留學或是經商,或許是第一代的勇氣和毅力流傳給了他們,這些第二代在學術和經商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中國認同”是在不斷地減弱,比起第一代實在是相差太遠。台獨正在成為他們的選項,本土化是他們的趨勢,這個趨勢在十年以內,是不可能發生改變的。而那些離開台灣的第二代,雖然本土化的情況稍好,但是在歐美諸國,東方文化可是沒有什麽市場的。

李歐梵在美國唐人街遇見一個ABC,於是問他,你對中國文化有什麽認識?不料這個ABC反問道,先生,我倒想你告訴我,在美國社會,我拿的是美國護照,說的是英語,談中國文化究竟有什麽用?一時間,讓李大才子無言以對,還悵然若失了許久。

爲了生存,外省人的“中國認知”正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消逝。若無大陸的崛起,恐怕消逝的速度將會更快。不知現在正值盛年的台灣外省第二代們,看看殘存的眷村遺跡,或是赫遜河畔的繁星。還能不能喚起少年的那段回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659048
 回應文章
推薦您看看BLACKJACK的部落格
推薦0


zZ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外省人不是只有眷村的
http://blog.udn.com/blackjack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659674
我就是外省第二代
    回應給: 杜羽(c68l) 推薦0


我愛夏天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就是外省第二代(我爸是老廣), 但我也是本省第十代(我媽本省人).

以第二代來說,我算是年輕一點的,因為老爸太晚婚了.有些第三代跟我年紀差不多.

所以我見證的眷村,真的是末期眷村,是個有本省家庭的眷村.

為什麼呢? 因為一些外省家庭搭著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機賺了錢, 搬出了破舊的眷村.

舊家租給了本省家庭.

我的成長經驗就是族群融合的經驗.

眷村已經式微或消失了, 我不認為還有什麼國民黨鐵票的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659430
很有价值的文章
    回應給: 杜羽(c68l) 推薦0


beyond630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这篇文章对我来说很有参考价值,不管楼主说的是不是完全对,至少提供了一个侧面让我们更加了解外省人的心路历程。谢谢楼主的努力。

看楼主的标题好像这才是第一篇,是否还有下文?请楼主继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659262
伊朗人不是阿拉伯人
推薦0


十足小騙子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伊朗人的主体是波斯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659138
對外省人的觀念除了眷村沒有別的
    回應給: 杜羽(c68l) 推薦0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起來LZ九成九是大陸人,對外省人的觀念除了眷村沒有別的


最後一句「不知現在正值盛年的台灣外省第二代們,看看殘存的眷村遺跡,或是赫遜河畔的繁星。還能不能喚起少年的那段回憶?」最能證明



我猜對了吧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65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