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統獨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和平的黃昏
2009/10/01 14:51 瀏覽2,044|回應6推薦7

chenli80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炎黃子孫
egjc888
YST
riquelme
我的护球像亨利
Patch Adams
ThanksYST(台灣省)

前言
——莫說東方男子少,人間還有鄭延平。

這是化用清末連橫《題荷蘭約降鄭師圖》和丘逢甲《有感書贈義軍舊書記》詩中的兩句,而成的一副對聯。他們兩人都生活在山河破碎,國家衰亡的亂世。國難思良將,面對落入日寇手中的寶島臺灣,不禁回憶起那個孤軍逐荷夷的漢家大將。

如今多少年過去,外寇雖已彌,但取而代之的,是兩岸炎黃的隔海對峙。依舊劍拔弩張,戈甲未解。中國的版圖依然殘缺,歷史的腳步,在海峽前躊躇徘徊。

你們聽,金門浪打廈門岸,發出的聲音是否似曾相識?那是在訴說一個夢,一個五千年的夢,一個根植於十三萬萬人心中的夢。孔子為了實現這個夢,周遊列國,著書講學。秦始皇,漢武帝爲了實現這個夢,戎馬半生,南征北戰。孫中山為了實現這個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現在,這個夢隨著漢唐的血脈,流傳到我們身上。

她的名字叫統一。


一.中國之統一沒有和平的先例


翻開厚重的中國歷史,你會發現,幾乎沒有一次的統一是通過和平手段來完成的。古時聖賢崇尚仁義,尤其厭惡征伐。然而,炎黃滅蚩尤,商湯焚夏宮,周武破朝歌,乃至後來的唐宋元明清,哪一次不是通過戰爭成就的?這些戰爭規模很大,死亡甚眾,卻被永遠載入史冊,為後人所傳頌。非特中國如此,君不見,美國南北相爭,故能成其合眾國,普魯士擊敗法蘭西,建立大德意志,更不必說加里波第遠征,長州薩摩倒幕了。統一,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或許有標榜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會跑出來說,既然你說統一是人心所向,那就更不需要戰爭了,仁義之師,孰不歸心?持這種看法的人自古就有,而且名聲很大,他就是孟子。

孟子在讀到《尚書 武成篇》的時候,發現裏面對牧野之戰有“血流漂杵”的說法。(杵,意思是盾牌,血流漂杵,流的血都能把盾牌給漂起來,形容戰鬥慘烈)。於是他就說了這一句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語見《孟子 盡心下》)。孟子的意思是,仁義的人是天下無敵的,周武王是天下最講仁義的人,而商紂王是天下最兇暴的人,這樣的仁義之師去討伐兇暴的人,怎麼可能會弄到“血流漂杵”如此慘烈呢?

孟子真是個書呆子,怪不得那麼多年來只能做老二。政治本就是弱肉強食的鬥爭,是講究權術的較量,一味講求仁義道德,死抱著禮孝忠信去戰鬥的,不是仁義之師,而是去送死的傻瓜。宋襄公就是孟子口中的那種人,泓水之戰(公元前638年)中,看見敵人正在過河,為了誠信,不能打,敵人過了河沒列好隊,又不能打。結果敵軍全部渡完河列好隊了,把他打得一塌糊塗,國家都差點滅了。這樣的人不做亡國奴都夠幸運了,還能巴望他去一統中原?

印度人推崇甘地,叫嚷“非暴力不合作”,自詡為文明抗爭的典範。然而,1955年,當5000名赤手空拳的志願者走到果阿,要求歸還印度的時候,卻被全副武裝的葡萄牙警察血腥鎮壓,死傷200多人。結果文明使者當不下去了,於是厲兵秣馬,在1961年出動3萬陸軍精銳,外加空軍的配合,一舉收復果阿。不過,這勝利其實并不值得炫耀,此時的果阿只有不到200人的葡國警察,結果印軍在通信,調度方面還出現重大的問題,很多部隊不知道彼此的位置,整個城市交通幾乎癱瘓。要知道,果阿的面積,比上海還小。不過,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無論中外,無論信仰,統一國家的手段都是建基於武力的基礎之上,沒有武力,談不上統一。


二.和平談判不可能完成中國統一


相對地,和平談判,只是雙方拖延時間的手段,迷惑對方和掩飾自己動機的把戲。希特勒和斯大林這兩個約瑟夫一邊把酒言歡,轉過頭來,德軍百萬大軍不宣而戰,互不侵犯成了一紙空談。和平協議,今日簽訂,明天就可以推翻,小國由於實力弱小,不得不接受遊戲規則,而稍有實力的國家,推翻就推翻,反正武力擺在那裡。以色列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聯合國大小制裁那麼多次,哪一次是執行過的?和平協定只是權宜之計,戰勝方得了便宜就做個順水人情,戰敗方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儘管表現上看,大家冰釋前嫌。

一戰后,各國締結《巴黎和約》,全歐歡騰,只有法國陸軍總司令福煦冷冷地說,這不是和平條約,這只是三十年的停戰協議而已,結果印證此言不虛。福煦是法軍裏面少有能打仗的人才,他說出了和平協議的本質,那只不過是雙方筋疲力盡,不得已為之的做法,本質不是消滅戰爭,只是暫停戰爭,等待東山再起的時機。

讓我們回歸到臺灣問題,國際間行不通的和平談判,或許“以世界之大,中華民族智慧之高”,能夠在中國行得通。至少來自臺灣省的馬先生認為如此。不過歷史卻給了我們一個殘酷的回答。

鄭成功,這個海峽兩岸少有公認的民族英雄,在收復臺灣之後,憑借海峽的天險,與清朝控制的大陸對峙了22年之久。在雙方當時的明爭暗鬥中,除了軍事之外,談判是最主要的方式。從康熙元年到二十二年(公元1662-1683年),雙方有過多次談判。下面列舉重要的幾次。

康熙元年,鄭成功病逝,其子鄭經和其弟鄭世襲爭奪繼承權。清軍得知消息后,認為這是瓦解對方的時機,便派福建總督李率泰和靖南王耿繼茂,率兵集結在漳州,泉州,對鄭氏控制的金門,廈門形成壓迫。鄭經為了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開始跟清軍談判,不過他的動機并不是真的想歸順,而是“不如暫借招撫為由,苟延歲月,俟余整旅東平,再作區處。”(語見《臺灣外記》),可見鄭經的談判,只是爭取時間的把戲。

在談判上,鄭經要求清軍要對鄭軍“委曲籌度”,不能以“不相習之事與不相習之地”強加鄭軍。結果,清廷擾攘半年,最後提出“必欲剃髮登岸”。結果鄭氏不允,談判破裂。但是在這寶貴的半年時間里,鄭經集中實力,蕩平了內亂,成了名副其實的臺灣土皇帝。

康熙三,四年,施琅兩次率軍渡海進攻,均遭遇颶風而敗還。兩次攻台失利,使清廷有了“風濤莫測,難以制勝”的意見,以和平為主的招撫派占了上風。

康熙八年,清廷派刑部尚書明珠,加入同鄭氏集團的談判。鄭經表示,“苟能援朝鮮事例,不削發,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清廷由於東征臺灣的失敗,所以做出了一些讓步,允許鄭氏“藩封,世守臺灣。”但堅持一定要削髮。鄭經堅持不“削髮”,談判又告破裂。

康熙十三年,中國大陸發生“三藩之亂”。鄭經乘機反攻大陸,奪回沿海海島,并佔領沿海的一些府縣。十六年,清廷再次與鄭氏聯絡,只要讓出島嶼,可考慮“援朝鮮事例”來招撫鄭氏。然而,鄭氏見到中國衰微,得寸進尺,表示如果要東南沿海保持和平,鄭軍不但不能退出島嶼,還要清廷將漳,潮,泉,惠四府的糧餉讓出來給鄭氏養兵。這已經分明是勒索了,談判自然不歡而散。

康熙十九年,清軍開始反擊,向廈門等地發動猛攻,雖然鄭軍傷亡并不是很大,但是糧食和物資都已經耗盡,於是,撤退所有沿海兵力,固守臺灣。清軍開始轉入攻勢,在姚啟聖的推薦下,施琅重新被任命為福建水師總督。

康熙二十一年,姚啟聖與劉國軒取得聯繫,劉國軒表示“請照高麗,琉球外國之例稱臣奉貢,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接詔者削髮過海,在臺灣者求免削髮登岸。”姚啟聖回覆,“今臺灣雖屬外國之地,而尓等俱泉,汀之人,豈容不肯削髮,不讓臺灣,請比高麗,琉球之例。”當時清廷的意見很明顯,臺灣雖然沒有受到過大陸清王朝的統治,算是外國之地,但是臺灣的領導人,都是在來自大陸的人,同屬中國人,而且還割地自立,侵擾大陸,這些都能不等同于高麗,琉球等外國。於是拒絕臺灣方面的要求。

這是最後一次的和平談判,破裂之後,雙方都積極整軍備戰。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已經沒有任何可能了。結果僅過一年,雙方就在澎湖決戰,鄭軍精銳全失。臺灣頓時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到了施琅兵臨城下,鄭氏已完全沒有任何還價的餘地。人民土地悉數納入大清版圖,無論是官是兵,一律削髮,移入內地,接受朝廷的安置。

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清廷與臺灣方面的談判,雙方提出的條件事實上就是雙方實力的晴雨錶,所謂的和平談判,並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根據戰爭的形勢而不斷變化的,說白了,就是武力的程度決定和平的程度。武力威懾是和平的基礎。

而且,既然和平的條件是不斷變化的,那麼隨著雙方實力的消長,達成和平協議的可能性是很低的,鄭經初始面對內憂外患,條件是要割據臺灣,並且使臺灣和朝鮮,琉球一樣,成為藩屬國,而不是省。後來清廷表示同意一部份的要求,可以考慮“援朝鮮例”。但是鄭經得寸進尺,又提出了勒索四個州府的財政收入作為兵餉,條件越來越苛刻。如果堅持和平談判,清朝談到康熙一萬年都不能收回臺灣。


事實是不容否認的,臺灣強則紛擾中國。中國的統一,是需要一個對大陸不構成威脅前提。鄭經屢次侵擾浙江,福建,抗戰時期,臺灣兵殺起中國老百姓來眼也不眨,至於蔣家王朝當政,更是無時不對大陸進行騷擾。最近華人世界中成爲熱談的大陸國慶閲兵,大家知不知道,爲什麽當年的開國大典,要選在下午三點嗎?就是因爲國軍的飛機一般是早上進行空襲,如果是中午,下午進行空襲,那麽回程時就是天黑,對於當時的飛行員來説,天黑的環境下,是很難分辨海面和陸地的。所以大陸爲了避開國軍的空襲,所以選在下午時分舉行。類似的例子並不少見,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之後,一段时间内,中共的領導人都不選擇飛機出行,而且在重要的國慶慶典之時,也是選擇分開行動,從來不一起出現,相信60-70年代生活在大陸的人,還有這樣的印象。除了對領導人之外,金門炮戰中,國軍的火砲也曾經常有意或者無意之中,擊中廈門火車站或者醫院等設施,對平民造成很大的傷亡。但是,無人將這些歸結為侵略,因爲中國至今尚未統一的現狀,是由戰爭引起的,當然也應該由戰爭結束。

從這段歷史,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既熟悉又奇怪的現象,就是總體實力處於相對弱小的鄭氏集團,曾經提出過,要與清政府政治地位“對等”的要求。

康熙八年雙方的會談中,刑部尚書明珠作為清朝的欽差大臣,按照慣例,即便是總督,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見到欽差大臣,如見到皇帝一樣,都只能從側門入,坐在側邊的位置。然而,鄭氏派去的使者不同意這樣的安排,他們認為“國有大小,使實一體。”(國家有大有小,但是對待大國和小國的使者,要一樣對待),他們拒絕執行地方官員對中央官員的禮儀,反而要求以外國賓客的禮儀來拜會明珠等人。清廷當然不允許,最後只是採取了折衷的方法,在孔廟完成接見。(滿漢都推崇孔子為聖,在孔廟,孔子為最大,雙方都為客)。


三.中共“和平統一”不切實際

歷史非常相似,自國民黨敗退臺灣以來,占有人力物力優勢的中共像清廷一樣,開始了“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征途。1949年10月,三野十兵團發動了金門戰役(臺灣稱古寧頭戰役),結果登陸的部隊全軍覆沒。緊接著在登步島戰鬥又告失利。這兩次失利,給勢如破竹的解放軍當頭一棒,也使解放軍開始重點研究渡海登陸的戰術。根據中共公佈的電報資料,從這兩次戰鬥的失敗之後,毛澤東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渡海登陸戰戰法,大體歸納如下:

1.必須一次運載一個軍(四到五萬人)的兵力(後來修正為兩萬人)。
2.必須建立軍級機構上岸統一指揮,避免指揮混亂,各自為戰。
3.減少對後援的依賴,登陸部隊能獨立進行進攻。建立基地,獲得糧食。
4.重視潮水,風向的影響。
5.加快發展海軍和空軍,為登陸部隊提供有力保障。

此後,解放軍順利攻破海南島,不戰而取舟山群島,在一江山島戰役中,更是首次使用海陸空三軍聯合登陸作戰。解放軍攻下一江山島,令國民黨大為震驚,以前只能用小木船渡海的土共,居然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發展成為一支能三軍聯合登陸的部隊。浙東諸島自此全部解放。自此,除金門,馬祖外,國共正式進入大陸與臺灣島隔海對峙的階段。

不難看出,大陸自始(1949年開始)至終,都處於攻勢,儘管局部戰鬥失利,但整體上看,整個戰略算得上相當成功,即便是朝鮮戰爭之後(美國全面援助臺灣當局)的1955年,仍然打出非常漂亮的一江山島登陸戰。像清軍一樣,要對臺灣本島展開進攻,就必須先解除浙東諸島的威脅。這一戰略目標,解放軍已經完成。下一步,就是開始考慮進攻臺灣島的問題了,但是面對美國大力援助的國軍,及背後伺機而動的美軍,解放臺灣的任務顯然超出當時解放軍的能力,因此,兩岸開始轉為自身軍隊的建設階段,也就是現在的和平時期。

毛澤東發起的金門炮戰,在鄧小平時期結束,許多人就認為兩岸從此就走上和平的道路,但是這種和平并不是真和平,解放軍經過文革十年的動盪,雖然局部領域取得不俗成就(兩彈一星),但總體來說,是落後於世界強國的水平的(懲越戰爭有所表現)。那麼,對大陸來說,最為重要的,是重塑一支雄師銳旅。因此提出所謂“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就內容而言,比起毛澤東的“解放臺灣”差了一大截。

“和平統一”的“統一”徒有其名而無其實,想想看,一個國家的一個省,竟然可以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海關,自己的人事任免,對中央不納賦稅之餘,還可以隨意干預其他各省的行政。這樣的省份,只會成為日后中華大亂的肇因。鄭經開出與此差不多的條件,結果被清廷一口拒絕,連滿人的政府都看到這一點,現在的中共,難道連清政府都不如嗎?

更令人疑惑的是,上文曾經提到,和平談判的條件是隨著實力而變化的,面對有老美撐腰的臺灣,作出一定讓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隨著解放軍實力的增強,中國大陸實力的提高,“和平統一”的條件應該有所調整才是,如普魯士對奧地利,初時畢恭畢敬,繼而平起平坐,最後兼而並之。但是中共開出的條件卻越來越慷慨,包括對臺灣商人的優惠,臺灣商品的優惠,甚至你是臺灣人,到了大陸總有意想不到的禮遇。實在是非常反常。

有人說,現在條件是什麽無所謂,關鍵是令兩邊都有誠意地坐下來談,一個成功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不錯,但事實證明,就算未來雙方有機會展開談判,也只會陷入無了期的拖延,君不見,單單是一個“九二共識”在兩岸就有如此多的解讀,甚至如李登輝,陳水扁之流,還可以來個翻臉不認人。和平談判,和平協定其實就那麼一回事,我有求於你時,賣個面子給你又何妨,等我羽翼漸豐,转過頭來,否認就是了,你能奈我何?


四.結語

“和平統一”是大陸面對美國壓力,而自身條件受限的情況下,為完成中國統一大業而做出某種犧牲的策略,充其量只是拖延時間的權宜之計。兩岸坐下來,并不是“什麽都可以談”,“一國兩制”是最慷慨的條件,不可能有更寬容的條件。在目前情況下,兩岸所簽訂的任何“和平協定”,都只不過是臨時停戰協定,不可能使中國完成真正意義的統一。大陸領導當局必須要像清政府一樣,審時度勢,積極發展軍事實力,以武促統,對鄭經之流的投機分子,不能有任何妥協的餘地。

有人說,沒有先例並不代表不可行,樂觀派認爲再過20-30年的時間,中國大陸將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盛世,在強大國力的支持下,兩岸實現和平統一亦未可知。其實説來說去,歸根結底,和平統一好,武力統一好,關鍵是看統一的程度如何?臺灣問題,早已不是臺灣與大陸單純的問題,而是中美之間的問題。美國願意眼巴巴看到一個強大中國的崛起嗎,這實在值得商榷,尤其是1996年的海峽危機,臺灣人幾乎全島一致的反中浪潮,加上美軍露骨的表現。更是令人感到統一希望之渺茫。

吾平生太湖上,生於太平歲月,不識戎馬,尤厭干戈。然生為中國人,當有復興民族之責任,今之中國,南有兇印,北有強俄,倭美東窺。天下雖然安,忘戰必置危。抗倭名將戚繼光有詩云:“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願以此詩表吾心。

本文於 2009/10/02 20:52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635723
 回應文章
看到你的标题 我差点吐出来 + +!
    回應給: cscp(cscp) 2009/10/02 10:42 推薦1


deutschina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你让我想起了 直江兼续的 爱字盔 - -!
 

不过,帖子里面的内容倒是还有点意思 ^_^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636706
戰爭的本質其實是愛
    回應給: 我的护球像亨利(freeriver) 2009/10/02 10:22 推薦0


cscp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戰勝的一方式要能達到更深(相比於戰敗者)的知己與知彼的層度才成,也就是說戰爭其實是雙方為了達到深層合併的一個溝通過程,不論是對己方或是對敵方均是如此。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戰爭殘酷的外表之下其實是一種精采的成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636689
要对和平统一有信心, 对中国有信心
2009/10/02 00:49 推薦0


JXZZ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听一首<<大中国>>歌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28mLjVzMMM

中国历史上没有和平统一, 不等于将来不能和平统一.    中国现在在创造历史, 历史从来没有的, 不等于将来没有.

历史上人类从来没有登陆过月球, 但是今天人类已经现有美国先辈登陆月球过了. 

大中国将来在30-40 年后, 重振雄风, 将来会赶英超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大国, 世界第一大强国.

和谐世界, 和平统一, 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华民国,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主权在民的国家设置, 本质上没有不同. 

其实, 摆脱困扰, "大中国"在国家上, 从来就没有分裂,  台湾和大陆一直在一个国家内部, 只是有两个不同的重叠的国家名字而已. 

政府行政权利的统一, 也不是难事.  世界各国都有两个政党和平相处的历史, 甚至两党论替执政都有先例.   大中国有足够智慧, 可以和平统一.

时刻对"和平统一"怀疑的心态,时刻想着武力统一, 动刀动枪人, 可以休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636423
人类历史就是战争史
2009/10/01 23:42 推薦0


我的护球像亨利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最后都还是要靠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台湾问题亦然。

实力不够大家就“睦邻友好”,实力强大了干脆直接把队伍开过去“教化蛮夷”,这才是以汉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得以从黄河流域发展到今天这块地盘的真正原因。

和平是主流,但是和平主义者从来都上不了台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636369
你太悲观了.
2009/10/01 22:59 推薦0


尉左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即便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和平统一的先例, 即便人类历史上没有过和平统一的先例, 你咋就不相信在今朝能开创出一个 '第一' 呢?  有了这个' 第一 ', 以后不就有了先例吗?

事因难能, 所以可贵. 到时人类历史也会因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大地上成就了一个了不起的 ' 第一 ' 而增光添彩, 你也太没自信了. 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636314
兄弟你文采不错
    回應給: 洛揚(chenli808) 2009/10/01 16:33 推薦0


diyago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不过估计要被台湾网友指责"不友善"了.嘿嘿.
低调低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63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