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东北部有三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国中之国,其领导集体都是汉人。这三个汉人政权均位于缅甸东北部的掸邦,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主要是继承了当年缅共的地盘。即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掸邦第二特区、掸邦东部第四特区。那里生活着果敢(即汉族)、佤、掸(傣族)、克钦(景颇族)等民族,那里在一百多年前原属于清政府果敢县,邦桑县等管辖,后来英国殖民者占领缅甸,对缅甸实行殖民统治,并强迫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将这些地方划归英属印度的缅甸殖民地,致使原先血脉相连的中国人被划分到两个国家。
这三个特区目前名义上是归缅甸政府管辖,但实际上是三个独立的政权,都有自己独立的军队。汉语是那里的通用语言,大部分人都能说较为流利的普通话,政治制度也与中国极为相似,如县级官员有县长、县委书记等。
人民币是那里最主要的流通货币,三地的经济文化同中国云南联系较为密切,对中国的经济文化非常依赖。当地的手机信号也是中国移动和联通的,电话区号是云南临沧的。最重要和最可贵的是那里的人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但目前这三个小政权还很脆弱,因为缅甸军政府一直想吞掉他们,如果不是顾忌中国的话,三个汉人政权早就不存在了。
掸邦第一特区
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地处缅北萨尔温江(怒江)东岸,面积约5200平方方公里,与我国云南省临沧地区的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中缅国界线长达250公里。
果敢原本在清朝以前属于中国,被英国入侵后划入缅甸,后成为缅甸共产党的控制区,1989年通过与缅甸政府进行停火谈判后,果敢特区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自行管理内部事务并拥有自己的军队。彭家声就是果敢特区的领导人,拥有果敢同盟军和政务最高权力。由其领导的果敢似乎与中国内地没什么两样:使用人民币,学校教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座机也是云南区号,法律也完全照搬中国,完全借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大量吸引中国的人才与资金……很多中国人在那里做生意,如今当地居民90%以上是中国人,而“果敢族”亦是缅甸的汉族,可谓与中国唇齿相依、血脉相连。
果敢曾为中国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的地域,19世纪末,果敢并入英属缅甸,成为缅甸境内以华人为主体的土司县,也开始了百年的罂粟种植历史。1959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之后,果敢陷入了长期的动乱,直到1989年停战才趋于稳定,成为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
明末,永历帝朱由榔逃到昆明,清顺治十六年吴三桂数十万大军进攻昆明,永历帝带1500余人西逃进入当时中国的属国缅甸缅北山区。1661年,缅老王驾崩,新王莽白继位。他看清形势,派精兵夜袭,杀死了南明数十名文臣武将,囚禁了永历帝。同年底,平西王吴三桂大军饮马怒江,直逼缅甸。莽白立即献出永历帝。朱由榔被押回昆明,囚禁在篦子坡头的金禅寺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4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王朝彻底覆灭。
出于对吴三桂叛国降清的义愤,昆明百姓一直称此地为“逼死坡”。清云贵总督认为有损大清声誉,于道光年间强将“逼死坡”改为“升平坡”,并立石立碑以宣扬其“升平盛世”。但昆明人至今仍称“逼死坡”。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以“三迤士民”的名义,在逼死坡头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一方。果敢人自认为起源于逼死坡。老辈人到了昆明时,都要去那里看看那块“永历帝殉国处”的石碑。
永历帝身后的溃兵上千人,逃到了麻粟坝,开始和这一带的掸、克钦和克伦等尚处于刀耕火种原始部族生活的原住民们争地盘。原住民打不过这群远来如狼似虎的职业军人,迁到周边高山,中国改朝换代的难民们,得以在此休养生息。 如果遇到中国人,果敢人会强调“我们是汉人,我们祖上是从南京府过来的。”原来最早来果敢定居的那些跟随永历帝南逃至此的兵将因南明王朝原在南京定都,所以不管他们后来跑到哪里、祖籍何处,几百年后统统说祖上来自南京府。比如曾经的大毒枭之一罗星汉的上十代祖先即为永历帝身边的偏将。当地几大姓如原来的土司王杨姓一支、果敢政府主席彭家声一支,祖上都是跟随永历帝南逃至此定居的。
“永历帝事件”后,在今腊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设立“木邦宣慰司”一职,命一杨姓将领为土司王世守其地。现存果敢大庙附近的封诰碑记载了此事。从此清政府对缅北属地开始统而不治,果敢一带实际成为“化外之邦”。1852年,英殖民者侵占缅甸,中国开始失去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权。英国人发现这里的土壤气候适合罂粟生长,派人传授种植技术,并指定东印度公司垄断收购。再销往世界各地,后来在鸦片战争中吃了败仗的大清国受害最深。
到1897年,英人与清王朝(时为光绪帝在位)谈判定界,订立《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勘边定界后,果敢正式被划入英属缅甸。生活在果敢地区的汉族后来被称为果敢族,汉语改称果语,汉文改称果文。以后上百年来,军阀、土司混战,内战延绵,果敢各民族同胞在混战中,被引诱欺骗利用,导致很多果敢人成了混战无谓的牺牲品。在抗日战争中果敢人同中国人一道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做出过巨大的牺牲。因为对缅甸抗日保土有功,1947年在缅甸立国的“班弄”会议上,土司杨文炳作为“果敢人”的代表参加了加盟缅甸联邦政府的签字仪式,缅政府总算正式承认300年来不被接纳的果敢人为其境内合法少数民族。但仍然称他们为“果敢人”。70年代后期缅甸发生排华运动,果敢人为了避免缅族的迫害,争取民族平等,承认改称“果敢族”。
1989年11月11日,缅共创始人之一彭家声在果敢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成立了“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党”和“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同事组建了“临时军事委员会”。彭家声出任主席和同盟军总司令。后经缅甸政府谈判,在停止武装对抗、民族自治及保留军队等问题达成协议,缅甸政府批准彭家声部为“掸邦第一特区”。
第一特区位于缅西北高原,辖一县、一市、五个行政区、二镇、十五个乡,总人口32万人,是以华裔、华侨、华人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地貌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摄氏16.8度。四季温差小,气候宜人。自然植被、天然溶洞等自然景色蔚为可观。从果敢至腊戌一路风景韶秀,奇花异木争相竞现,南国风情蕴含着独特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和幽邃、粗犷的原始之美。人文方面,特区拥有果敢大庙、木瓜寨银 塔、大水塘土司德政碑、抗日阵亡官兵纪念碑等人文古迹及独具特色的傣族象脚鼓、古朴怪异的缅族伞戏、慕泰歌舞等民俗风情。夜幕降临,霓虹灯闪亮,上百家娱乐室、金店、风味饮食店开门迎客,灯红酒绿的街道深处,透露出一片热闹景象。
掸邦第二特区
掸邦第二特区(佤邦)位于中国、泰国和老挝三国交界处,面积4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是山区,人口60万,有25个民族,70%为佤族,全区分为3个 特区、4个县,首府邦康。第二特区是由南北两个地区组成;北部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东北面与中国云南临沧地 区的耿马县、沧源县、思茅地区的澜沧县、西盟县、孟连县、以及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接壤,并与第一特区果敢相连,东面与缅甸掸帮第四特区相邻,西 面至缅甸第二条大江——萨尔温江(怒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南部地区与泰国接壤,面积约为1.3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20万。南部与北部之间隔着缅甸政府军的辖区。
佤邦即原缅共中部军区。1989年4月11日时任缅共人民军中部军区副司令的鲍友祥,率中部军区第5、12旅全体官兵“起义”,扣押了缅共主席德钦巴登顶及其它中央领导人,并很快“ 有礼貌”地将这批领导人全部送入中国境内的孟连县。4月22日,成立了以赵尼来为总书记的“缅甸民族联合党”和鲍友祥任总司令的“缅甸民族联合军”。 总部设在了与中国西盟县仅一江之隔的困马小兰寨。联合军下辖五个师、两个独立团和中央警卫团。 1996年,佤邦联合军配合缅甸政府军打败毒枭坤沙后,成为金三角地区势力 最大的地方武装,现有军队2万多人。
现缅甸掸邦第二特区领导人为鲍友祥,担任佤邦联合军总司令和佤邦联合党总书记。
掸邦东部第四特区
掸邦东部第四特区位于掸邦高原东北部边陲,与中国西双版纳州毗邻。面积为4952平方公里,居住着爱伲族、掸族、布郎族、佤族、果敢族、缅族等13个民族,人口74000多人,首府勐拉。特区分为3个地区,即:勐拉、南邦、色勒。佛教与第四特区的文化、生活习俗,有着 非常密切的联系,第四特区村村有寺庙,寨寨有佛塔,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第四特区是彭家声的女婿林明贤控制。
第四特区是从缅共“八·一五”军区演化而来的,是一个极为袖珍的“割据之地”。不仅人口在几 支地方民族武装中最少,面积也是相对最小。林明贤于1989年4月19日宣告脱离缅共领导,率部成立了“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军政委员会”,下设“军 事委员会”和“地方行政管理委员会”。“八一五”军区司令林明贤任“主席”和同盟军“司令”,兵力3000余人。林部绝大多数领导人是从中国出去的“知青”。原东北军区副参谋长蒋志明出任同盟军秘书长,原缅共中央警卫旅政委罗常保出任参谋长。
“掸邦第四特区”林明贤部,与佤邦、果敢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林明贤部的领导层是由许多“知青”与福建、广东、海南的华人组 成。特区领导人林明贤原是中国知青。林明贤生在海南,长在广州,相当精明。他是缅共人民军内部最早和缅甸政府和解的高级将领之一,也 是最早在其辖区内全面禁绝鸦片种植和毒品买卖的,为此,他赢得了国际组织和中国政府的高度赞赏,而“第四特区”的替代种植计划(即鼓励山民种植经济作物来 替代罂粟)则全部是依靠西双版纳勐海县的无偿援助来完成的。林明贤最为精明的地方则是娶了被称为“果敢王”的彭家声的女儿为妻。 “秘书长”蒋志明,原是东北军区的旅长、副参谋长,中国畹町人,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后出国参加缅共革命,在各种战斗中得到了锻炼, 不久就成长为一名缅共人民军的中级指挥员。由于蒋志明以“外交”见长,故被长期派驻仰光、腊戍等地,成为“八·一五”对外的联络官。 担任“掸邦东部同盟军”参谋长一职的罗长保,云南昆明人。在昆明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与蒋志明 几乎同时赴缅共参加革命。到1989年缅共瓦解时,罗长保已经是中央警卫旅的政委。成为缅共“知青”中的佼佼者。至今,其仍然是“第四特区”说得上话的人物 之一。
第四特区在数支割据武装中,地盘如弹丸。又处于“夹缝”之中。 目前第四特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原缅共的各支独立武装中是相对较快的一支。昔日不毛之地的小孟拉,今日已是大楼平地而起,各种基础设施正在建设,粮食自给有余,财政收入大增。
另一个与三个汉人掌权的特区唇齿相依的是掸邦第三特区。在缅甸克钦邦东部,由缅甸政府和克钦人共管。
第三特区即原缅共101军区,是缅共中最晚组建的一个军区,成员基本上的克钦族。这个军区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旅级单位。下辖3个营和一个教导大 队,有正规兵力600人,总部设在中国腾冲境外的板瓦。司令丁英与副司令泽龙,原来均是克钦独立军的连长。1969年先后率部投奔缅共。1989年,正式向外宣布与缅共决裂。成立了“克钦新民主独立军”,任司令兼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泽龙副之。
缅甸“克钦族”也自称为“景颇人”,与云南境内景颇人同族,克钦族教育之发达与它落后的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早年西方传教士来到克钦族山区,为他们创造了景颇文字,兴医院,办学校,建教堂,如今缅甸克钦族领袖中居然很多人都有着在欧美留学的经历。
第三特区目前是四个特区中最为富裕的。缅甸这个贫穷国度最为珍贵的两项宝藏就是“玉石”和“柚木”,而这两项宝藏基本上全部集中 在了第三特区的辖地。碧绿的翡翠宝玉和金红的百年柚木,自古以来在中国都属于珍贵之物,于是在对中国颇为友好的原缅共“克钦族”特区特首的鼓励和支持 下,大批生性冒险敢作敢为的福建客商都蜂拥到了缅甸开矿和伐木。
缅甸四个特区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共存共荣。此次缅甸军政府拿果敢开刀,出于唇亡齿寒的道理,四特区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团结。“8.8”事件后,四特区以“和平民主阵线”名义发出通告,表示要协同作战共同进退,迫使缅军让步。由于缅北特区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犬牙交错,特别是“8·8事件”主角果敢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内讧,这块“酷似中国的外国地方”未来向何处去,目前还不好说,可能最终是由中国政府出面调停,最好的结果是彭家声下台双方罢兵。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