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以將近94%的高得票率當選爲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對此各方反應迥異,有認爲此舉有利於黨政合一,提高行政效率的,也有認爲此舉將令權力過於集中,與民主分權理念背道而馳的,還有認爲,將分散精力,削弱最高領導人職責的,甚至還有人認爲,黨主席與最高領導人角色大相徑庭,根本不宜兼任的。可說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由黨揆兼任最高領導人,在西方是常態,並無任何矛盾之處。但大家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十分關心,馬英九兼任黨主席後,究竟會産生什麽後續效應?
值此馬英九當選黨主席之際,容我說幾句心裏的話。我對孫中山先生遺囑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他遺像兩旁的兩行字,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過去凡有孫中山先生遺像處,便必然會同時出現這兩行勉勵後人的句子。小時候雖認得這些字,卻並沒有真正瞭解它的真實意涵。而今這兩行字已很少出現了,甭說瞭解了,連記得的人恐怕都不多了。這兩句話之所以難以理解,主要是前面一句話中,“革命尚未成功“的定義,以及後面一句話中的“同志“ 一詞。先說“革命尚未成功“的定義。
小時候看到“革命尚未成功“一句,大惑不解,明明已推翻了滿清,建立了民國,爲什麽還說“革命尚未成功“呢? 待年齡稍長後,才逐漸理會了這句話的含義。原來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革命長達四十年,並非以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爲已足,而是以追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爲其最終目標。這在其遺囑中“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一句中,已開宗明義地標誌了出來。如果推翻了滿清,建立了民國後,中國仍處於帝國主義的包圍威脅下,無法根本改變“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命運,則中國在國際上自無“自由平等“之可言,而國民革命的終極目標也就沒有實現了。
其次再來談“同志“一詞的定義。孫中山先生遺囑中所稱的同志,顯然首先是指國民黨的黨員同志。他去世時,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共產黨中的重要人物,如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瞿秋白,林伯渠,譚平山等都以個人名義加入了國民黨,並擔任要職。因此,孫中山先生在其遺囑中所稱的同志,當然還包括了這些共產黨員。猶不止此,由於孫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囑,一度隨其遺像張貼全國各地,因此,當年四萬萬五千萬,以及今日十三億同胞,凡願追隨其遺志,爲追求中國之自由平等而奮鬥者,無一不是孫中山先生的同志,固不以加入中國國民黨者爲限矣。因此,“同志“一詞應從廣義去理解。
有人說,1927年國民黨右派在上海發動的“四一二流血事變“,標誌著國民黨放棄了國民革命的路線,從此走上了一條親英美爲代表的西方勢力的路線。國民黨究竟是否背叛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路線,若僅以反共,或親西方勢力作爲劃分判斷的標準,恐怕是難有說服力的。
固然,“聯俄,容共,扶助農工“,是孫中山先生生前制定的重要政策,然則孫中山先生屍骨未寒,即悍然“清黨“,這不是對孫中山先生革命路線的公然背叛,又是什麽? 但即使如此,由於對發動“四一二流血事變“的背景因素,國、共各執一辭,至今也沒有看到足以令人信服的客觀報道,我們可以暫不置評,免失公允。然而,自“四一二事變“後,即選擇了一條親西方勢力的路線,且至今不渝,卻明顯背叛了孫中山先生的“反帝“路線。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之所以以失敗告終,就是受到了帝國主義聯合代表中國封建勢力的軍閥,共同抵制打壓的結果。而正爲著抵抗帝國主義遏制中國民主革命的進行,才提出了聯俄的政策,因爲,當時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是執行反帝綱領的,並對中國的革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或許有人會認爲,這些塵封已久的歷史,何必再把它攤開來呢,這是不利於兩岸和解的。而事實恰好相反,只有把這些當年導致國、共決裂的關鍵性史實說明白,講清楚,國共的再次聯合,並永不分裂,才有可能。更何況帝國主義至今仍圍繞在我們身邊,對兩岸走向和解,走向融合的趨勢,心不甘,情不願,他們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插手干預呢?
值此馬英九當選國民黨黨主席之際,我們深切希望,國、共兩黨能再次聯合,並在聯合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兩岸的和解,再從和解走向融合。兩岸沒有統一的問題,因爲1945年臺灣光復後,兩岸就是一個主權統一的國家,自此臺灣再沒有脫離過中國的主權。兩岸面臨的僅僅是如何結束對峙的形勢,走向和解與融合。
馬英九最近說過,要維護臺灣的和平安全,不能靠無限制地向外購買武器,與大陸搞軍備競賽,這樣早晚會拖垮臺灣的綜合實力,拖垮臺灣的民生經濟。臺灣最可靠的安全保障,在於與大陸保持和平穩定的關係。
善哉斯言! 這是何等的眼光,又是何等的胸懷。在大陸改革開放前,一則由於受美、蘇的封鎖,一則由於執行了一條極左的經濟路線,大陸財政一度瀕臨破産邊緣,才有了臺灣在美國支援下竟可與大陸爭奪台海制空權,與制海權的奇談怪論。這在當年或許只是一則笑話,而今在大陸經濟實力迅猛發展,即將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的情況下,則已成了天方夜譚了。
臺灣作爲中國(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如何可能與整個中國搞軍備競賽呢? 這是過去國際冷戰時期,以及國,共內戰態勢下造成的古怪格局,時至今日,當然已不可能再持續下去了。大陸近年擴充軍備,不是爲著針對臺灣,而是國際反華勢力,尤其是企圖阻擾兩岸走向和解,融合的美、日反華勢力。 試看,美國鑒於東南亞某些小國企圖染指南沙群島,與中國(包括臺灣)有些爭議,便迫不及待地在泰國宣稱,他們要重回亞洲了,欲借此爲這些小國打氣撐腰,擴大與中國爭執。而日本鑒於兩岸有逐漸走向和解融合的趨勢,擔心自己在這一區域的利益受到影響,尤擔心再度染指臺灣的美夢將從此徹底破碎,而宣稱要在臺灣附近的島嶼上駐軍,欲借此爲台獨勢力撐腰。這都是明目張膽地向兩岸中國人民挑釁的行爲。
四十年前在美、日私相授受下,已令我們失去了釣魚臺,我們豈可再掉以輕心!? 祖宗留下的基業,絕不可在我們手中丟失! 因此,面對此一嚴峻形勢, 大陸適度擴充軍備是有必要的。
中國國民黨本爲革命政黨,有義務在臺灣地區帶領人民實現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豈可在目標還遠遠沒有實現前,即輕易地將政權落入台獨之手。國民黨既應盡心盡力地爲臺灣人民的利益打拼,又應全力以赴地牢牢掌握好手頭的政權,絕不能使它再度落入台獨手裏,使臺灣人民吃二回苦。民進黨並不等於台獨,我們無意將其視爲敵人,但它一天無法擺脫台獨的掌控,則政權落入它手裏,就等於間接落入台獨手裏。尤爲可憂的是,台獨後頭又有美、日反華勢力撐腰,事情必然複雜化,搞不好就會徹底破壞,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兩岸和平穩定的局面。
馬英九與國民黨必須徹底擺脫反華勢力與台獨的“民主符咒“,誤認爲一黨執政就是獨裁,多黨輪替才是民主。民主並非由一黨或多黨執政來定義的,而是取決於執政黨究竟代表誰的利益,是廣大人民的利益,還是某個小集團的利益,甚至是外國反華勢力的利益。如果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即使只有一個黨,仍不失其爲民主,否則政黨再多仍可能是反民主的。以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爲例,因爲均受同一個軍工企業集團所左右,因此無論哪個執政,都是換湯不換藥,沒有本質上的差異。有人期待歐巴馬擔任總統後,會對世界局勢大爲有利。對此我表懷疑,咱們且拭目以待吧!
馬英九得以高票當選黨主席,這首先意味著,他的兩岸政策是受到黨內同志普遍肯定的,其次是他的清廉形象也博得了大家好感。作爲最高領導人沒有比品格更重要的,品格好才能爲民表率,獲得人民擁戴。至於能力,我認爲,領導人的能力主要表現在能否知人善任,本身只要能看准大政方針,並予以抓牢,就夠了。就此而言,建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發展經濟就是臺灣目前最大的大政方針,而馬英九對此二者都是緊抓不放的。其餘諸事可交由各部會首長去處理即可,何須事必躬親? 另有一事似可關注,即馬英九兼任黨主席後,可否參考大陸胡錦濤的做法,實行集體領導,充分發揮黨內民主,以收集思廣益之效。這對國家對人民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