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漢字演化的“真相”? 《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二》》
 瀏覽8,895|回應14推薦1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0)

筍子
大風
ant
没有回忆的云
riquelme
egjc888
元君
Jentu
天风
YST

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二》關於甲骨文(原《漢字演化的“真相”?》

上接:另一隻手的故事(新圖文版)—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一》

再上接:錯綜複雜的繁簡之爭《前言》

所謂“真相”往往是很主觀的。前一網友近日刊出一篇“簡體字的真相”,文章認爲“化繁為簡、便於書寫,是漢字演變的一條規律”。我想“便於書寫”大部分人可能都無異議,但是“化繁為簡”是否即是歷史的所謂“真相”,還是一種想當然耳,我認爲有待商議。當然,我的所謂“真相”自然也有我的主觀性,因此本文題目“真相”二字特別加上括弧,是為:漢字演化的“真相”。

常常讀到網友們談論漢字發展的文章。其中常常出現的論點就是“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以及“支持繁體字的朋友們不妨重新使用甲骨文”。甚至有一位網友直接說:“甲骨文就是最早的繁體字”!這些言論讓我對“歷史趨勢”以及“甲骨文”產生了同等的好奇。記得小時候去臺北故宮看過的甲骨不少。當時沒有細看,但是現在想來那都是一些很簡單的符號,怎麽會成了“最早的繁體字”呢?於是我做了一個小小的“調查”:

這是在網上隨便找來的一幅甲骨文拓片(竪排、第一行在最左邊):

我把其中的文字作了一番整理,並從左至右列出了這些文字的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大篆、小篆以及傳統楷書的寫法。老實說,有的字由簡入繁,有的字由繁入簡,有的由直變彎,有的由彎變直。但大部分的字似乎看起來並無太大結構上的改變,我實在很難看到什麽壓倒性的“漢字簡化是歷史潮流”的規律:

我們對於陌生的事物總是有一種錯覺,認爲它們很複雜。學外語時尤其如此,老覺得老外講外語怎麽說地那麽快。而實際上,當你學會了以後自然而然再也不感到老外說的快了。常聼老外說“中文看起來真難”,而身為中國人的我們,也不見得覺得中國字有什麽難寫的。一般人看到甲骨文或篆書,因爲不習慣辨識,就有一種錯覺,認爲它們很複雜。在此各位不妨再回去客觀的看一看前圖。這幾個漢字從古到今真有多大變化嗎?再來看看這些字:

任何功能性的物件都有一個演化過程。當我們想到從古到今,河邊的大石頭被搓衣板取代,搓衣板又被洗衣機取代;牛車變成馬車,馬車變成汽車,汽車便成飛機。是否我們可以說萬物都是由簡而繁的在演變。而當我們看到雕梁畫棟變成鋼筋水泥,寬袍大袖變成T恤牛仔褲時,是否我們就可以作出萬物都是由繁而簡在轉變的判斷呢。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過程。無論您說是“起承轉合”還是“成住壞空”,發展的初期階段都是由簡而繁,而後期階段則是由繁而簡。像文字這種功能與結構複雜的事物,它的各方各面同時各有各的發展周期與速度。

我們有時看到一些複雜的甲骨文字,例如“鳳”、“魚”等等,他們的筆畫看似繁雜,但是筆畫複雜的背後是結構上的隨意性,也就是說筆畫雖然複雜,但是結構卻是鬆散簡單。反過來說,今天的“鳳”、“魚”等字,筆畫遠比甲骨文簡單,然而它的結構卻比從前嚴謹,在某種意義上這時另外的一種複雜。古代的“口”字是由一橫和一個U字形組成的,只要兩劃就行,今天的“口”字卻要三筆。一方面我們可以說這是筆劃增加了。但另一方面化圓為方的結果卻是圖像“符號化”的一種簡化。又以小篆和隸書的區別為例,實際上是一個化圓為方的過程。結構上小篆和隸書的差別實在不大,而化圓為方在筆畫增加而同時符號性增強的過程到底算不算“簡化”,實際上也是很主觀的見仁見智。

其實,漢字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各式各樣的簡化和繁化皆同時存在,我試圖把它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由簡而繁
2 形態變化
3 形態不變
4 由繁而簡
5 偏旁部首的簡化
6 複合字的增加間接導致繁化
7 假借字間接導致簡化

在此系列完結後的將來我希望對以上這些發展方式再作論述。



本文於 修改第 10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2676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煩與繁 科舉發達 與 科學落後
推薦0


kleenex500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隸書的起源——秦隸 (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應用在秦始皇的實例)
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由於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所謂的楷書體就是對秦篆的簡化之一(始於自秦隸簡化運動) 與章草一樣
如果硬要論啥"正統" 那麼秦隸書更具"正統性" (漢章草 漢隸書等等初形的源頭 )
秦隸漢隸與隸變 這些都是古人懂得: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的證據
毛澤東與胡適五四以來" 亦敵亦友 "倆人的共同嗜好卻是研究水的哲學:水經注
共同的見解: 科舉害人‧雖然對簡繁見解不同 但對只有形式沒有生命的科舉文化
兩者立場是一致的 文字只是語言思想的符號形式 主體是語言思想
這是小嬰兒都懂的道理: 嬰兒在肚中到呀呀學語 是從對母親聲音語言的辨識開始
這與人類頭腦處理語言思想的方式是一致的(左腦分析語意 右腦掌握語調)
根據有瀕死經驗者的描述 人在死亡時 聽覺也是最後消失的
食古不化 抱殘守缺 (還常常抱錯字)
中國上層社會開始流行纏小腳三吋金蓮與科舉鼎鑊之後 
腦袋身體器官脫水的結果就是
全面殭屍化:
只懂得: Principle of Zombie Action 殭屍文化盛行 百無一用是文人
音容"苑"在 羽扇"輪"巾 流傳至今! 中國繁體字古籍轉寫錯誤百出  不知所云
繁體字教育下 台灣飆仔文化風行 更不輸文革紅小鬼





本文於 修改第 1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8848
漢字其實不難認識
推薦4


zZ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傷過留痕
一杯飲料
riquelme
CXZ18

我還記得小時候,那時的電視都有配字幕,我看著看著就認識了不少字,
可以看配字幕的外國電視節目了;但是到了小學的時候,寫字就成問題了
,老師對我父母說我是在畫字,因為筆畫順序不對。

所以說推行識字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電視配準確的字幕,中文一字一音節,
非常容易對應,有心誘導的話入學前日常生活用字應該已經全都認識了
(能不能寫出來另當別論)。

中文有一定的關連性,簡體有時太簡化,反而喪失了這個推論的線索,像
「鳳」字會寫「鳥」字就很容易學會,但是會寫「凤」,裡面的「又」和
「鸟」字實在差太多;這個「凤」字和「风」字我在去大陸打滴的時候,
講地址就弄錯了,再說風字原本筆劃就不多,何必簡化到這樣哩?

至於正體字這一稱呼,鑑於中華民國政府已經喪失中國的代表權,真要論
正體字,也只有大陸政府發表的簡化字才能算是正體字繁簡之爭其實也
就是兩岸之間的政治正統之爭,就算是全面恢復到繁體或是修改部分簡化
字都不是馬英九政府能決定的,馬英九拋出識繁寫簡是很好,但終究決定
權並不在他手上,他不過是面對現實放出善意而已,大陸朋友大可不必在
意,依照自己的使用經驗決定是否應該適度修正簡化字表才是正確的,畢
竟推行、使用簡化字也算是摸著石頭過河,經過研究後發現可能有更好的
過河方式,修改一下未嘗不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7186
錯綜複雜的力量糾結
    回應給: 天风(trshin) 推薦3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元君
一杯飲料
riquelme

“火车一节一节的车厢,原来是连着的,现在从中间断开,原来的车厢就被无情的甩在后面,等它自生自灭,前面(简化字)往前迅跑,因为与后面很长一段的车厢脱钩(信息丢失),显得很轻松,但从知识财富而言,损失太大了。”

天風兄這個比喻特別生動,謝謝您。

當然,繁體字本身並不像一般支持者所說的那麽完美無瑕,因爲它不是實驗室裏製造出來的東西。水至清則無魚!也只有世界語這種人造的死語言能做到完全邏輯化。我也很欣賞維基百科裏面的一篇:《漢字簡化爭論》—因爲這篇文章至少做到了將支持、反對以及折衷這三種態度背後的原因作了詳盡介紹,也讓我們知道雙方都有非常有力的論點。我同意Jentu網友對“繁簡之爭”這個“爭”字的感慨。要知道漢字是我們的寶貴遺產,如果大家充滿激情地討論漢字的未來,這是因爲大家熱愛祖國與文化,熱絡的討論正是文化復興的寫照。當然,愛之深則責之切,這是雙方對這個問題針鋒相對的原因,但是有時“關心則亂”,大家發言的背後往往都有深刻的感情因素在煽風點火。對於雙方偶爾出現的摩擦,這也是人之常情,互相諒解總是好的。

我們在批評簡化字爲了精簡筆畫而大量扶正俗體字時(也就是“非正式場合所用的漢字”),當然也必須了解到傳統漢字原本早就有許多今人不太能理解的“邏輯”。我們在批評簡化字把貓和豬都變成犬科的猫和猪的同時,也必須知道傳統漢字中“獅”和“猴”也都从犬。

我們在批評“进”、“宾”、“邻”這些俗體字聲符用錯韻母的同時,也要知道像“蘋”(讀頻,一種草名)字用在“蘋果”一詞中一樣有讀“平”不讀“頻”的問題。

我們在批評“盤”、“際”和“標”字變成“盘”、“际”和“标”是“割裂聲符”的同時(把“般”、“祭”、“票”聲符切去一半),也應理解古代“雷”和“累”也曾經寫作“靁”和“纍”,也就是符合“壘”字這種三個田—“畾”(lei)的聲符。這也是割裂聲符啊!甚至我們也應理解古代也曾有“割裂意符”的例子:例如把“履”字“割裂意符”變成只有“尸+彳”再套用到“屐”這個轉註字,以及把“短”字“割裂意符”後套用到“矮”和“矬”(北京話,例如形容武大郎的身材)等字上。

我們在批評“同音字合併”造成不便的同時,也應理解古書裏這種例子多不勝擧,甚至把“惠”和“慧”混用的情況。

我們常批評簡化字造成許多字字形容易混淆,例如維基《漢字簡化爭論》中列舉的:(沒設)、活话(活話)、风凤(風鳳)、儿几(兒几)、义叉(義叉)、车东(車東)、广厂(廣廠)、天无(天無)、阴阳(陰陽)、泸沪(瀘滬)、远运(遠運)、从丛(從叢)、汇江(匯江)、仑仓(侖倉)、厉历(厲曆)、归旧(歸舊)、拨拔(撥拔)、华毕(華畢)等字時,也應同時理解到傳統字同樣也有:書晝畫(书昼画)、興與輿(兴与舆)、態熊(态熊)、齊齋(齐斋)、後俊(后俊)、長辰(长辰)、風虱(风虱)、義羲(义羲)、車東(车东)、業叢(业丛)、俞侖(俞仑)、偷倫(偷伦)、萬寓(万寓)、舊蕉(旧蕉)、華畢(华毕)、門鬥(门斗)、傳傅(传傅)這些近似字。當然,括弧中這些簡化字字形今天更易分辨其背後的代價正是天風網友所說的“割裂了文字原創的邏輯鏈條”。

大家不難看出,我對傳統漢字的確有著深厚的情感。拜著電腦時代的興起,我可以不再為傳統漢字的筆劃較多而頭疼而能繼續輕鬆地利用傳統字結構飽滿,姿態豐富的視覺優勢。如果對“繁體字”情有獨鍾,又何必列舉這麽多的“反面教材”呢?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繁簡兩種字體既然各有其優勢,那麽漢字簡化運動實際上是一種得與失的交換。這種交換的雙方是什麽?這場爭論我們各個人儘可以將它認定為是“好認與好寫”、“美觀與速度”、“合理性與通俗性”、“邏輯與效率”、“文化與符號”、“正式與非正式”、“傳承與革新”的大交換、“,甚至一些比較激動的人也可以徑指這為“資產階級與勞動人民”、“提升整體文化與遷就下層文化”、“封建勢力與民間力量”、“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甲骨文與現代文字”、“風雅與媚俗” “文言與白話”、“傳統與西化”的不共戴天之爭。而我們若不試圖理清這背後錯綜複雜的力量糾結,又如何能看清這個大交換的代價是什麽?

第二是:反面教材為我們提供了思考的空間。這就回到一開始說的“水至清則無魚”上頭。如果傳統字也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那麽傳統字到底是已經千瘡百孔,病入膏肓了呢?還是瑕不掩瑜,寶刀未老呢?簡化字到底是“救了漢字”,還是把一潭原非至清但尚有活力的生態環境注入了更多的渾水和“魚流感”病毒呢?這也就是天風網友所說的:“火车一节一节的车厢,原来是连着的,现在从中间断开,原来的车厢就被无情的甩在后面,等它自生自灭,前面(简化字)往前迅跑,因为与后面很长一段的车厢脱钩(信息丢失),显得很轻松”的情況吧?
繼續中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7019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争论
推薦0


demir111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动画 - 一点都不能少

文字不但是文化成就的一项重要表征,也是传承文化的一项重要工具,如果文字受到政治的干扰,无法担当其应有的功能,则这个民族创造未来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可参考我的两篇文章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争论
大家一起来推动中文正体字的申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6619
简化字的主要问题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2


天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元君
CXZ18

是割裂了文字原创的逻辑链条。文化的断层从而出现。简体字是强行赋予新的含义,约定俗成之后,流行不成问题,但等于火车一节一节的车厢,原来是连着的,现在从中间断开,原来的车厢就被无情的甩在后面,等它自生自灭,前面(简化字)往前迅跑,因为与后面很长一段的车厢脱钩(信息丢失),显得很轻松,但从知识财富而言,损失太大了。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很容易明白,楼主主文以及转贴当中举的例子的本质意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6598
我又站在繁體字這邊了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大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了你介紹的網頁.我又站在繁體字這邊了.謝謝.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6444
认真
推薦2


没有回忆的云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riquelme
大風

不是很懂这些问题,但是却是要狂顶您认真调查再发言的精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6150
一些有趣的論點分享
    回應給: zZ(ZZ2008) 推薦1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一些有趣的論點摘要以及來源文章網址:


…愛原屬心部,現在竟然屬爪部!聲字原屬耳部,声現屬士部,真不知道聲和士有什麽關係?鳳字當然應屬鳥部,現在凤屬几部。這些都很難讓人能理解和接受。

CXZ18按:漢字部首的歸屬原本就存在許多瑕疵和隨意性,但多數情況下部首歸類法是有一定道理與規律性的。而愛屬於心,聲屬於耳,鳳屬於鳥這些部首應該屬於後一種情況。這恐怕也是作者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原因。

…現在有些不規範的寫法如伩(信)、氿(酒)、付(副)等,很多是第二批簡化字留下的後遺症。而且也不能說民間出現了什麼樣的俗體寫法,我們的文字就要亦步亦趨地變化。很多新俗字的產生有極大的隨意性,也很少科學性,像韮字寫成艸頭下加九字,工字爲了寫起來好看中間一豎要彎一下,我們爲什麽總要根據它來制定統一規範的文字標準呢?

(CXZ18按: 俗體用比較現代的語言來説就是“非正式”。爲什麽“非正式”非“正式”?我們有沒有想過其背後有多少原因。又:魚流感的“水能就下”是這麽就的嗎?)

…雪寫作彐(這和電寫作电,雲寫作云,有什麽分別?——我們現在只是因爲看慣了第一套簡化字纔不覺其怪)信寫作伩,餐寫作歺,煤寫作火乚,稻寫作禾刀,展寫作尸下加一橫,圓寫作元,蛋寫作旦…

CXZ18按:一簡字和二簡字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只是一個生米煮成熟飯了,另一個還沒有就撤了。漢字簡化運動可説是半途而廢卻又騎虎難下的典型。

…一些簡化符號既不能表音又不能表意…

…很多漢字在簡化時沒有考慮字形,常常僅是將其視為一個符號。這樣做的結果就使的一些字不再適用於六書的規律。比如鷄字左邊原本表聲,簡化為鸡字,左邊的“又”完全是一個符號,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說“又”就等於奚,但同樣這個“又”,放在漢字里寫作汉,在歡字作欢,在僅字作仅,在鳳字作凤,在鄧字作邓,在戲字作戏,在樹字作树,在對字作对,在轟字作轰。再比如乂,在趙字中等於肖,在風字、岡字、區字、網字鹵字中又是什麽呢?“文”字在這(这)字中表示言,在劉(刘)字中又是什麽呢?團字中專是聲符,簡化成团,方框裏的“才”是什麽意思呢?很多按照草書筆意原則簡化的字都存在這問題。如長(长)、書(书)、專(专)、楊(杨)、東(东)、車(车)等字。至於一些新造字如灭(滅)、丛(叢)、导(導)、卫(衛)等更是不知所云。

…許多漢字原來是形聲字,簡化後失去了表音功能,不知道念什麼好。如:

際(际)  價(价)  標(标)   僅(仅)  歡(欢)
隊(队)  屬(属)  劉(刘)   燭(烛)  敵(敌)

…許多漢字是自成體系的,常用字簡化後割裂了與非常用字的聯繫,致使從小學簡化字的人一輩子也記不住一些使用頻率較低的字。

如:會寫 “扑(撲)” 不會寫  “璞”和“蹼”,會寫“还(還)”和“环(環)”不會寫“寰”和“鬟”。

…其他還有:仅(僅)谨瑾     盘(盤)磐    牺(犧)曦   彻(徹)澈撤     蜡(蠟)猎(獵)鬣  歼(殲)纤(纖)谶     伤(傷)殇(殤)觞(觴)  声(聲)馨磬罄       梦(夢)懵 甍

…像“貓(猫”)和“豬(猪)”簡化以後都成了狗類了…(CXZ18按:而豕,豚,家卻依然保留,不過“獅”、“猴”原本就是犬部也很“奇怪”。

…如:鄰(邻)賓(宾)CXZ18按:應該還有進(进)

韻母本是in,但簡化字是用韻母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讓人讀錯。

…漢字簡化運動,整體而言確實是不及格的。不能說全錯了,但大部分工作是走錯了路。錯的原因首先是這件事從一開始就被政治化了。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種意氣用事的判斷,其實建立在全盤西化,徹底否定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漢字只是語言工具。韓國至今大量使用漢字,但人家的現代化勢頭仍然強勁。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進程,與漢字沒有關係。真正有關係的是思想、制度。其次是漢字包含深刻而複雜的語言資訊系統。1952年成立的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很多人顯然沒有對漢字做深入的研究或知識水準不夠。這使得設定的漢字簡化方案過於草率,留下太多的歷史遺憾。再次是推行漢字簡化的過程有些急功近利。僅以一時的社會環境做判斷,倉促推行,有些意氣用事的成份。再次對反對意見不能聽從和吸收。在去漢字化思潮甚囂塵上時,誰提出不同意見就扣以反對漢字改革、攻擊漢字改革的帽子。這樣,漢字簡化工作就不能不走偏了。又次,漢字簡化沒有與港澳臺同步進行,無形中形成文化分割。如今台獨勢力猖獗,我們的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區別也成為他們的分裂祖國的工具。

爲什麽我們要恢復使用繁體字 ( 轉 )_Mikeley_ 新浪博客

漢字簡化的迷茫與歷史教訓 ( 轉 )_Mikeley_ 新浪博客

繁体字通俗演义 ( 简体字版 )_ 张北冥 _ 新浪博客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5457
簡體字和繁體字的使用應該理性看待
推薦2


zZ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riquelme
CXZ18

部分簡體字簡化的過分,造成文意混淆,這點我是建議修正回來,字體簡化並不見得就是一定讓能文章讀寫比較簡單。

我一直覺得簡體並沒有比較簡單,因為兩岸的小學還是一樣都要六年,學簡體並沒有變成三、五年就學完,要學的字還是一樣多,頂多是筆劃少點。

部分繁體字筆劃太多,大家自然都常用簡體來寫,從網路上流傳的蔡英文信件照片來看,那封信裡寫的簡體字,我來寫的的話還不見得能寫的那樣多......。

不過一些文言非白話的詞句,或是一些法匠、師爺搞出來的專有名詞倒是該改改,要不然白話文運動還有意義嗎?舉例來說台灣常常搞一些殭屍名詞,像「駐蹕」這詞tmd一點也不白話,再說總統也不是皇帝了,下面的人又何必搶著當太監哩?

大陸不知道有沒有類似的情形?利用罕見詞句刻意製造讀寫門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5411
高高在上 與 水往低處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0


kleenex500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老兄音樂沒學好 又缺乏物理與數學基本常識 這或許是你父母的錯 !
但是中國文化肯定不是建立在高高在上者的[鼎鑊之刑]之上
秦始皇 焚書坑儒 滅六國文字 但是六國文化卻能以吟唱方式被低下的民間保留起來
結果秦始皇反倒被秦篆給煩死了 不得不同意以秦隸簡化秦篆 便宜了宮廷裡的代書官
中國文化能淵源流長 這種篤信 水的哲學: [ 水能就下 有容乃大 ]功不可沒
可這麼說: 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 水的有容乃成其大 ]的哲學
毛澤東就是讀通了老子道德經 瞭若指掌它其實就是一部[ 水的兵書 ]
將蔣介石打的落荒而逃 後來台灣小學教科書開始寫蔣介石: 魚兒往上游的瞎掰故事
蔣介石日本士官學校沒畢業 這是眾所周知
高高在上者 心裡可是虛的發毛 於是祭出[ 鼎鑊 ]活活用熱水烹死對手
[ 火的不容水 乃成其小 ] 落難成島主 或如老兄逃難至北美 2nd Class Citizen
兩者對水的認識 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 水能載舟 水能覆舟 )
你不懂中國文化的核心 卻死抓著[鼎鑊]繁體皮毛不放 也可能是你老師的錯 !?
至於你的 花拳繡腿 纏小腳的三腳貓功夫 [ 曲線救國論 ]不值得一駁
(張愛玲 汪精衛 比你認識的深刻) !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84985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