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向上提昇或向下沉淪?台灣未來的關鍵在「教育」!
 瀏覽2,816|回應10推薦2

王正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大風
egjc888

 教育,是百年樹人之大計,是窮苦孩子翻身的唯一機會,是社會整體人口素質養成與提昇的重要途徑,對於當前受到金融海嘯嚴重衝擊、正走在十字路口上的台灣,教育投資是否充足以及教育改革能否成功,更是台灣未來在國際上競爭與存亡的關鍵!台灣的未來是「向上提昇」還是「向下沉淪」,「教育」應當被放在所有問題之首!

 台灣的教育歷經多次改革,但問題不僅依舊,甚至更產生越來越多的問題,舉凡教育資源城鄉分配不均、一綱多本造成學生與家長無所適從、多元入學遭譏笑為多錢入學等,台灣的教育改革千頭萬緒,有志一同者應有系統性與結構性的宏觀思考,並堅持該堅持的教育理念。為此,筆者撰寫本篇「向上提昇或向下沉倫?台灣未來的關建在教育!」專題文章,期能為台灣的教育改革提出一點建言,也希望各位朋友能一起來關心台灣的教育。


一、提高年度教育經費達7000億、占GDP比例達6%以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欲謀教育之發展,首要之務是提高教育經費。馬英九競選時曾承諾,將政府編列的教育經費每年提高GDP的0.2%,從2008年占GDP將近4.4%比例提昇至8年後的6%;也就是每年累增約240億元,8年後教育經費提昇至7,000億元。如果教育經費的增列,能夠按照馬英九的政見逐步落實,絕對是台灣教育之福。

 然而,2008年全台灣各級政府教育經費總額為4,480億元,若要在8年間將教育經費提昇至7,000億元,每年應累增350億元才足夠。教育部公佈的2009年教育經費總預算為4,694億元,雖然較2008年增加214億元,但距離350億元仍不足136億元,相較於馬英九所承諾的240億元也不足36億元;而且這4,694億元當中,竟包含前一年因為行政院將五年五百億高教特別預算挪做擴大內需案、後來被立法院凍結而在今年補回的75億元,才勉強使今年教育經費超過法定下限4,660億元。

 按照「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規定,各級政府教育經費預算不能低於連續三年稅收平均的21.5%,但這個條文有個陷阱,採取「歲入」而非「歲出」的下限,也就是量入為出、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在經濟不景氣、地方政府長年負債、年度歲收減少的情況下,教育經費的編列自然會縮減。

 2008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台灣亦受創甚深,但經濟不景氣不應成為教育經費挪東補西、編列不足的藉口,如果我們一致認同教育是「高報酬、高回收」的投資,也是台灣未來發展最大的希望,我們呼籲政府要完全落實馬英九提高教育經費的政見。


二、將補助款項直接撥給學校,提高一般經常性支出。 

    教育經費看似充足,為何仍感捉襟見肘?教育部對偏遠學校營養午餐,為何會遭地方政府挪作他用?有的偏遠小學配備了網路電腦設備,為何卻付不出網路費、水電費?剛剛修建落成的圖書館,為何沒有錢買書?學校多年前添購了錄放影機,但為何卻一直缺少經費購買錄影帶或光碟? 

    原因就在於中央政府的教育經費補助款項編列性質彈性,容易被地方政府以模糊的名目挪作他用,真正需要經費的學校往往拿不到實際的補助款項;同時每年補助地方教育的二、三百億經費,為了達到立即可見的成效,大多以「專款專用」名義投入在圍牆、廁所、電腦、跑道等硬體設備的建設上,忽視後續軟體及常態性支出的配套,因而發生上述令人憤愾的情形。 

    此外,各校經費當中占最大比例的是教師的人事費用,大約有八成五至九成,一般經常性支出如教學業務費、教學材料費、圖書雜誌費、硬體維護費、水電費、文具紙張費、差旅誤餐費等則十分缺乏;若再扣除中央補助款被挪用部份及硬體興建的款項,實際應用在學生身上「看不見」的經費,則是少之又少。沒有這些「看不見」的經費支援,便無法提供偏遠地區學校充足的圖書、影帶與教具,當然更遑論讓學生做實驗、實習、辦活動,如此之下鄉村孩子就永遠只能接受「一塊黑板」的「填鴨式」、「灌輸式」教育。 

    因此,我們呼籲中央政府應該將對地方教育的補助款項,直接撥到各個學校,避開地方政府的層層不當挪用;同時提高各校一般經常性支出費用,把經費用在刀口上,把資源真正投資在孩子的身上。 


三、將中小學「生師比」自每班35人降低至每班25人以下。  

    馬英九與蕭萬長競選的教育政策白皮書當中,明確承諾將中小學班級生師比自每班35人降低至每班25人,以落實小班制教學。這個方向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因為當一個教師必須面對四、五十個學生時,加上教學時數又特別過高,我們如何能期待教學品質的提昇? 

    看看教育排名世界第一的北歐芬蘭,小學裡每班不超過20人,有的班級甚至採用10到15人的精緻教學,老師能夠採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充分照顧到每一個孩子,對於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可以提供個別輔導,強調不搞排名、不搞能力分班、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同時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運用分組討論、實做、報告、問答,讓孩子「做中學、學中做」,充分互動與合作,加強思辨、創意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在這種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國民與社會,他們的競爭力有可能不強嗎? 

    有人說台灣中小學的生師比已經降低至平均每一位老師只需要負責教20位學生,但這是把行政職員也給計算進去,真正衡量班級教學品質的應該是每班平均學生人數的多寡。根據教育部的教育統計資料,馬英九上任後,國小的平均班級人數已經從28.5人降低至27.7人,在少子化的趨勢下,要達到目標每班25人已不遠;但國中部份卻只從34.2人降低至33.8人,而高中職部份則仍然維持在每班平均40.6人,顯然距離目標還有非常大的差距。 

    當前失業率不斷攀升,根據主計處公佈最新數據,今年3月份失業人數已高達63萬人,失業率高達5.81%,馬政府可以直接拿出鉅額公帑讓大學畢業生到企業實習,變相為企業節省人力成本,進而排擠中高齡就業者;然而,在全台灣仍有5萬名具有教育專業卻找不到工作的流浪教師時,我們無法理解,為何不直接投入5萬名正職教師或代理教師的人事經費、讓5萬名流浪教師即時分發到全台各個學校,如此既可大幅降低中小學生師比與班級人數、減輕教師負擔及提昇教學品質,同時也可以立即減少5萬名失業人口、一口氣降低失業率0.46個百分點,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四、建立中小學師資的再進修、再評鑑與不適任教師的退場機制。  

    流浪教師的問題除了源自於1994年師資培育多元化與逐年少子化的影響外,不能忽略的一個因素是,中小學不適任教師的退場機制迄今尚未建立,舊的不退、新的當然進不來,如此不僅產生了當前5萬名的流浪教師問題,同時也造成了許多中小學教師仗恃著鐵飯碗不再進修,教學方法與知識視野都未能與時代及大環境接軌,教師品質自然無法增長,徒然浪費占教育經費近九成的教師薪資與退撫費用。

    我們建議提供中小學師資在職進修的多元管道,讓老師學習最新的教學教法與知識,並研擬建制每隔三或五年的再評鑑機制(建議以質化指標為主,避免量化評鑑的形式主義),讓教學怠惰、有違師德、體罰學生等不適任教師退場,將缺額釋放給新進年輕的、優秀有熱情的師培畢業生,提昇師資品質同時也解決流浪教師問題。  


五、減少非師範學校教育學程的開設,提昇師範院校教授與學生的品質。  

    老師是個專業,一位師培生必需要經過充分的養成鍛鍊與教學實習,才足以成為一個稱職的中小學老師。雖然師資培育多元化、建立師資儲備制無疑是立意良善,為中小學師資注入不同專業領域的活水,然而即便沒有少子化趨勢促成流浪教師的問題,在專業師資與修習學分不足之下,過多非師範體系學校所開設之「不夠專業的」教育學程,其實就是問題的本身。

    當初之所以會開放師資培育多元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舊有師範體系學校培養的中小學師資長期為人所詬病,包括教育思想保守、教學方法僵化、專業知識狹隘以及鐵飯碗心態等,師範學校未能跟上時代的教學制度及教授水準,無疑地必須為上述問題負起責任。

    但是為何解決問題不是回到改革師範體系學校,淘汰不適任教授、高薪聘任優良師資,並繼續保持公費生優勢、吸收品學兼優的高中畢業生?難道非師範學校教育學程所培育出的學生,其專業能力就保證能夠超過師範本科專業的畢業生嗎?

    上述問題的答案如何我們不敢斷言,但師資培育多元化以後,我們看到的卻是想當老師不一定要念師範學校,念師範學校不見得能當老師(甚至連修教育學程都有困難)這樣一個怪異的現象,再加上取消絕大部分師範學校的公費生名額以後,品學兼優的清貧子弟再也不會把師範學校視為優先的志願,致使師範學校學生入學成績逐年下降,長期下來自然造成師培畢業生的品質下滑。

    把資源集中在提昇師範學校的競爭力,就是提昇中小學師資的品質,也等於提昇基礎教育的水準。我們呼籲師資培育應回歸到專業的師範學校體系,改革師資培育應從改革師範學校的競爭力開始。如果政府當真重視中小學基礎教育,就不是讓師範學校與五年五百億研究型大學補助計畫失之交臂,相反地應該另行傾注五年五百億為師範學校全面改革提供充足的彈藥!

六、提高偏遠地區中小學的教育資源及教師的待遇薪資,落實公費師培畢業生至偏鄉學校任教。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下,讓弱勢清貧、偏鄉地區的孩子接受教育,幾乎是唯一能夠打破階級遺傳魔咒的途徑。因此教育的公平性更加應該體現在對弱勢學生的照顧、對偏遠地區學校資源的投入,提供偏遠地區學校與城市學校相同的軟硬體設施與師資水準,同時解決各種影響弱勢學生專心就學的因素,讓弱勢孩童能夠無後顧之憂地上學。

 當城市學校的教師甄選擠破頭、數千人搶數十個名額、錄取率有的甚至不到1%時,為何偏遠地區學校卻反而普遍缺乏專任師資與代課教師,甚至有的學校還把代課老師的徵選資格降低至大學相關科系畢業,最後只有一名中華電信退休員工應徵?為什麼偏鄉學校普遍不受老師的歡迎,甚至是找不到工作的流浪教師寧可放棄教職機會,等了一年後再拼一次錄取率極低的教師甄試,也不願到偏鄉學校去服務?

 到偏遠地區任教,老師必須面對交通安全的顧慮,長途舟車勞頓下來精神體力不濟,教學品質自然打折扣;此外,往返的車資也甚為可觀,進修研習更是十分不方便。住宿可能是個解決辦法,但在有限經費下,學校宿舍還必須要提供交通不便或家庭無法照顧的孩子們;即使經費足夠,拿來蓋教室、修校舍就來不及了,哪裡還能夠給老師蓋宿舍?

 偏鄉學校缺乏師資,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薪資待遇。許多學校為了因應「少子化」,未來很可能減班招生,因此改以「代課老師」代替「正職老師」,而一名正職老師的待遇幾乎可以聘請兩名代課老師。相較於正職老師至少是一年以上的長缺,代課老師卻只是三個月以下的短缺,以鐘點費計算薪資,每小時才260元,沒有年資也沒有年終獎金,在這種僅有城市老師一半待遇的情形下,生活、未來都沒有保障,請問還有誰願意到偏鄉學校任教?

 要照顧偏鄉學校的弱勢孩子,首先就要提高偏鄉學校老師的待遇。我們主張「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政府應該有魄力地讓偏鄉學校老師的薪資待遇比城市老師高出1.5至2倍,並提供宿舍出租給老師;同時恢復師範學校公費生制度,公費生招收時必須限定家境清貧、家庭困苦的學生,並簽約在畢業後立即到偏遠地區學校任教至少四年,四年約滿後可優先輪調至都會區的學校。

 這些老師除了平時上課教學外,還可以利用課餘時間主動關懷了解學生的家庭與經濟環境,並回報給政府有關部門,在相應的配套措施下,提供清貧、弱勢學生急需的學雜費減免、獎助學金與生活費補助,從根處解決弱勢學生因問題家庭或經濟貧困而衍生出輟學、青少年犯罪等社會問題。

 這是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問題,也是手握教育資源大餅者的良心問題。即使這些政策都需要錢,但這些錢絕對花得有價值、有意義,而且對台灣社會的長遠發展肯定是穩賺不賠。我們懇切地呼籲政府提高偏遠地區學校的教師薪資待遇,並建立公費生至偏鄉學校任教的制度。相信在這種制度下,定能夠培養出飲水思源、滿懷教育理想、願意長期在偏鄉地區「蹲點」的偉大老師!


七、建構學雜費分級制度,富家子弟繳交高學費,極清貧子弟全額補助學雜費。

 台灣的教育有一個極為怪異的現象,那就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念學費便宜、排名前端的公立學校,窮苦人家的孩子卻要念學費高昂、排名後端的私立學校。為了負擔高昂的學雜費,再加上為了讓孩子不落人而將其送去補習的費用,於是家長只能加倍努力地賺錢,學生也必須利用課餘時間打工,無法參加更多課外活動。於是清貧家庭等於必須為孩子繳交三份學費:一份是學校的學費(還比公立學校高出將近兩倍)、另一份補習費,還有一份是所得稅,這是被政府徵收、拿去讓富家子弟就讀廣受政府補助且學費低廉的公立學校!

 為什麼?即便在資本主義最為發達的美國,公立學校都是給經濟相對不那麼寬裕的學生,而有錢人家則大多選擇負擔鉅額學費去就讀私立名校,為什麼台灣卻是反其道而行,讓窮人付錢來給有錢人的孩子唸書?社會的公理究竟何在?

 如今經濟不景氣,失業率節節攀升,多少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了,私立學校畢業的學生普遍也很難找到薪資在一定水準以上的工作,一個月2萬元到2萬5千元的薪資,扣除房租、水電、交通、伙食、網路、電視以及其他零零總總的開銷,然後每個月還要支付就學貸款的利息與本金,收入和支出能夠打平就已經不錯了,根本別妄想能夠存多少錢。被政府視為「德政」的就學貸款,似乎能夠讓學生無憂地完成學業,並以極低的利率讓學生在畢業後再行分期還款,但實際上卻是讓清貧學生陷入貧窮與債務的無限循環,階級果然真的會遺傳!

 每年六、七月時,就是各大學蠢蠢欲動、紛紛傳出調漲學雜費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學校為其漲價政策辯護,原因在於物價、水電費提昇,相應地必須調漲學雜費來反映成本。而學生與家長則一口同聲地反對,「反高學費聯盟」成員們的身影與抗議的標語不時就會出現在街頭。然而學費不漲,學校辦學成本負擔將越來越高;學費如果調漲,苦的卻是「M型社會」左端貧困的學生與家長。難道就沒有第三條解決問題的方法嗎?

 在當前台灣公私立學校相對優劣程度與排名現象無法即時扭轉的情形下,我們主張應建構「學雜費分級制度」,也就是依照家庭所得高低,讓富家子弟繳交相對較高的學雜費,讓中產階級家庭繳交相應程度的學雜費,至於社會最底層、極度清貧弱勢的學生,則全額補助其學雜費,同時提供數量與金額都充足的獎助學金提供給清貧且學習優良的學生。

 「學雜費分級制度」是從體制內結構面入手,依據家庭經濟能力決定學費額度,讓富有的家庭協助清貧的學生能夠順利地上學,這是社會公義的展現,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政府應當把魄力與決心展現出來,不要再讓舊有的學費制度繼續「劫貧濟富」!


八、擴大「繁星計畫」,勿使「多元入學」成為「多錢入學」。

 多元入學的目標,是要透過多元的入學管道,紓解學生的升學壓力;同時申請、推甄透過書面審查可以了解學生在學業已外的活動經歷,以及透過面試則可以直接測試學生的思考與應對能力,會比以往單純只有筆試的聯考或指定考科,更能夠檢視出學生的性向與能力是否適合該校科系的課程。

 然而,當「教育市場化」與「多元入學」相互結合時,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將明顯反映在成績的高低上,因為補習、請家教、買參考書、參加科學營、參加科展或競賽、申請或推甄入學的報名費、面試的服裝費與交通食宿費、關說送禮、走後門與開假證明等等,沒有一樣可以不花錢,而弱勢學生家裡拿不出錢,當然考不上好學校。去年4月台大公佈高三生推甄錄取名單,1248名錄取學生中,只有3名學生是低收入戶;清大錄取的400名學生中,甚至只有1名是中低收入生。如此忽視弱勢學生的「多元入學」,自然被譏為「多錢入學」。

 值得肯定的是教育部自2007年全面實施的「繁星計畫」,以及後來中山大學自辦的「南星計畫」,以類似推薦保送的方式,針對每所大學的三個類組學群,每所高中可以分別推派成績最優秀的三位學生,讓非明星高中、偏鄉學校的優秀學生不因為城鄉差距、教育環境弱勢的影響,也有機會可以就讀總數共25所的優質大學,同時也促使高中教育正常化、就學社區化,達成平衡城鄉高中發展。

 2007年繁星計畫首次實行,有40所偏遠地區弱勢高中職學生,破學校紀錄考上12所頂尖大學;以台大為例,則6所過去3年從來沒有考上台大的高中;而以清大為例,則有10個縣市考上該校的學生,其家庭平均收入低於全台灣的平均值,顯見繁星計畫確實為偏鄉學校的優秀學生提供了升學圓夢的管道。今年3月繁星計畫放榜後,我們也看到多所非明星高中與偏遠地區學生入榜;至於今年4月底放榜的「高職繁星計畫」,也傳出多所私立高職與夜間部半工半讀學生上榜。

 儘管繁星計畫在實行過程中,曾傳出類似常春藤高中竄改學生成績、偽造文書的弊案,但該計畫立意良善、成效尚稱良好,對縮短城鄉差距做出了成功的實驗性貢獻。然而,今年的高中繁星計畫僅招收1,463個名額,比去年1,742人足足少了300個名額,不進反退;而高職繁星計畫雖由4校250人增加為今年的11校590人,但名額仍然過少。

 我們呼籲應該更加擴大高中及高職繁星計畫的招生名額,各大學科系應增加錄取人數,或是增加、保障偏鄉學校學生的名額,同時每所高中也不應限定只能推薦三名學生至一所大學,讓更多偏鄉及弱勢的優秀學生在「多錢入學」的管道之外,能夠透過繁星計畫進入理想的大學。當然,我們必須特別指出,繁星計畫的擴大實施只能部份地矯正台灣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城鄉差距過大的問題,治本之道仍然應回到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


結語

 中國自古從至聖先師孔子以來,對於教育便有最基本的兩個理念:「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這兩者強調的便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一個孩子都不放棄,以及對不同資質、性向、能力的學生採取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與內容,簡言之就是實踐「教育機會的公平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適才性」。

 教育機會的公平性,取決於教育資源的分配與升學考試的制度;而教育方法的適才性,則取決於師資的品質與師資培育的制度,甚至更取決於師範學校的辦學品質。而對於這兩個目標的最大支持,莫過於教育經費的實質投入。

 面對金融風暴的衝擊以及在世界舞台上逐年的邊緣化,若想重拾台灣的競爭力、讓台灣再度站上世界舞台,絕對不是靠台面上這些藍綠政客不斷操弄意識形態與族群分裂。危機就是轉機,當前經濟不景氣之下,政府更應當重視教育的投資,將人才培養視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後盾。台灣要向上提昇,還是向下沉淪,就在此一念之間。

 為政者若有遠見、有魄力、有決心,就應當傾全部之力、加倍投資於教育發展,兼顧「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兩大原則,同時派出取經團前往世界各個教育成果卓著的國家取經,每年並定期檢討教育政策,邀集各級學校、學者、教師、家長、學生等代表,共商教育大政。若能如此,10年後、20年後,台灣所培養出的公民與人才,怎能不在世界發光?

 如果政客們不顧教育的百年大計,還是自顧地假民主之名、行圖利之實,那至少有一個意見我們希望政客們可以採納:那就是「教育部長」由全民公投票選,有資格投票者包括每一位學生,想當教育部長的候選人必須要在全民面前接受公開辯論。因為相較於任何一位政治人物,「教育部長」才是對我們下一代影響最為深遠的政務官。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20569
 回應文章
柏楊,龍應台李遠哲他們都該負起責任!
    回應給: 邊極十三郎(jasonj) 推薦2


大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P1PB0Y
大風

柏楊,龍應台李遠哲他們都該負起責任!一直鼓吹這些美式的東西.在他們眼中,國民黨,中國文化都是有問題的,欲去之而後快.中國人傳統的尊師重道都在他們的打擊之列.

唉!我也是唸他們的書長大的.當初也相信他們講的[啟蒙]那一套!現在問題出來了,要去找他們,他們願負責?

還要加上一個人:李敖!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74832
唉,大陆的教育现在也是。。。。。。。。
    回應給: 王正(wangzheng) 推薦0


没有回忆的云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全部向钱看,不谈道德,信仰,信誉,老师无师德,孩子无品德,到最后就制造出一批批只有价格却没有人格的“人才”和祖国的下一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74506
教育不只是「學生上學」
推薦1


Jason NWCDP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教育的最根本還是學做人。

搞教育的對於教育該怎麼弄,總集中在討論學校該怎樣怎樣,政府該讓學校怎樣怎樣。其實,教育會爛,是因為人心變了。

我國中畢業時本來想讀師專,後來沒有去讀。現在想來很幸運,因為現在的社會對於尊師重道的精神幾乎蕩然無存。學生犯錯不能責罰,不然可能引起學生家長帶著議員記者到學校抗議。我看到一些老師因為體罰了學生在電視新聞裡被斥責、羞辱,甚至被要求要寫悔過書的畫面,真是痛心。

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教育政策被那些老講愛的教育那群人把持了,搞到年輕人越來越沒禮貌。那些人總拿美國人那套要殖民到台灣來,不能體罰,老師要跟學生做朋友、父母要跟孩子做朋友,中國傳統那些輩份禮節、敬老尊賢、尊師重道的倫理都不見了。美國社會有比較好嗎?

最近慈濟的證嚴上人總算出來講話了,希望能有一點導正的作用。

救教育,現在不在於「方法」,而在於「態度」。繼續用那套寵愛、溺愛的方式在教育,不管生學制度怎麼改、師資培訓方式怎麼改、學校的軟硬體怎麼改,我們還是繼續在培養抗壓力低、沒大沒小、自以為聰明卻很白目的下一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74470
有个地方不太同意
推薦1


allenyu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大陆的地方政府其实是很厉害的,经常和中央对着干。大部分大陆老百姓都信任中央政府,而对地方政府毫无信心。中央的很多政令通常很难在地方得到充分的执行。陈良宇就是个典型,中央要降温,这家伙还疯了一样死扛着不管房地产。大陆大部分被爆出来的糟糕的事情都是地方基层政府搞的事情。例如瓮安的事情,牛奶的事情,都是地方当权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搞出来的。正常人想想也就知道中央政府是不可能这样去做的。

这个和欧美正好相反。美国人相当不信任联邦政府,而对本地政府的满意度最高。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25654
我只说一条:
    回應給: 王正(wangzheng) 推薦2


osoho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Chang
riquelme

割裂了中华文化

就成了无根的浮萍

没有文化底蕴的教育一切都是空谈

顶级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培养的最多是高级“技工”而不是专家 艺术家 教育家。。。

韩日都提倡儒家文化 都不敢割裂,而台湾却去中国化

自毁长城 自掘坟墓 自焚根基

没了中华文化的前提 就别提台湾的高级教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25559
我的補充看法
    回應給: 王正(wangzheng) 推薦3


voyager_ho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riquelme
《舞雩》
傷過留痕

首先很感謝你的這篇文章,讓所有讀者能很快了解目前臺灣教育體系的問題。文中你提出一些改進的思路,我認為很正確,但我有一些看法,提供給你,你不妨仔細思考。

第一:你說讓教育部把預算直接發到學校,避免地方政府的干擾。這個問題其實大陸也有,大陸的地方政府也是看到錢就眼睛發光,各種挪用亂搞的事情無奇不有。汶川地震校舍的偷工減料就是最好的例子,結果死傷慘重。

你后面有提到讓偏遠地區學校蓋教師宿舍。那么你要如何確保這些校舍不會出現偷工減料的問題?臺灣可是地震多發地帶。

另外一個問題是,從教育預算的成本來說,我們有兩種選擇:

1:雇用一個校長還有各教務室等科室的人事成本開支,然后盡可能讓學生在離家不遠的地方上課。學校沒有學生宿舍。很可能需要蓋教師宿舍。

2:讓部分偏遠地區的學校合并,用學生宿舍的方式集中到某個區域性的學校,這樣教育部可以少雇用一個校長,少設置一些必要科室。教師宿舍的緊迫性沒前者高。

上面兩種都要預算開支,可是哪個比較劃算?哪個比較省錢?人事費用包含各種健康保險的開支長期下來會不會比蓋宿舍更貴?這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還牽涉到建筑工程,因為教育部主要是管人事的,學校校舍和宿舍的建造價格教育部根本沒有能力去評估,學校自己也沒有這個能力,學校沒那么三頭六臂。

再來,如果我們計算出第二個辦法比較省錢,那么學校的面積可能要擴大,有可能需要購買周邊的土地,用來建設宿舍甚至擴大規模,難道讓學校自己去處理嗎?這肯定不行,校長也沒這個能力,所以這又牽涉到地方政府。

所以我的看法是,你的想法很好,可是實際上我們很難繞過地方政府,把地方政府一腳踢開,可能制造更多的麻煩。

再來,中國大陸是一黨專政,共產黨說了算,地方政府是不敢和北京的黨中央對著干的,所以中國大陸有可能排除掉地方政府的干擾。問題在于臺灣是民主政治,公務員要依法辦事,哪怕教育部長也要依法辦事。讓教育部把預算直接用電腦轉賬到各個學校,這個有沒有法律問題?

失業問題很嚴重,讓公務員因為直接轉賬面臨可能的犯法,甚至丟了飯碗,顯然這行不通。

但我們也不是毫無辦法,因為教育部可以成立一個特別組織,用來處理這個宿舍問題,等于是一個窗口,直接面對學校。大陸叫“一站式處理”。可麻煩又來了,因為這個問題不簡單,不是一個什么簡單的研討會就能處理的,它需要大量的工作,做出大量的決定,所以必須是一個常設的組織,至少比臨時小組來得長壽。

所以我們又回到民主政治框架下的問題:教育部有沒有法令依據,可以成立這樣的一個特別部門,有一定期限,在解決問題后裁撤?

這還會衍生另外一個問題,臺灣的民主政治,地方的民意代表和立法委員,有點像是一個上中下游的聯合體,教育部的這種特別部門等于是打地方民代的主意,至少很可能讓地方民代少了工程貪污機會,這顯然會引起他們的警覺。

再說,如果現在沒有法令讓教育部成立這樣的組織,那這肯定要立法院修法。立法委員的造勢和游行需要地方民代的協助和充人數,立法委員萬一為了鞏固自己的地盤,就是不讓你通過這種組織條例,你要怎么辦?

學生不能等啊,一年又一年,就這樣長大,然后進入社會。臺灣沒有強人政治,如何解決這種非理性的干擾?

第二:你提到關于師范院校的師資改革問題。我認為這茲事體大,沒弄好會成為政治風暴。

就我目前的了解,臺灣的大學教授很多是幾近終生職的,你的改革思維等于是引入競爭體系,既得利益者難道不會覺得山雨欲來風滿樓?雖然只是針對師范院校,但是對其它大學教授來說,難道不是殺雞儆猴,甚至是全盤改革的開始?

大學教授不只是教書,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學者專家”。例如一個研討會,需要學者參與,或者是專家參與,他們平時的身份就是大學教授,而目前的臺灣政府,有很多的計劃是離不開這些學者專家的。

你動了這些人的奶酪,哪怕只是風吹草動,難道不會引起其它的副作用?更別提立法委員們原本和專家學者之間達成的某種盟友關系,一池春水被你給吹皺了。

你的這個改革師范院校的想法,沒弄好會變成“文化大革命”的,意思是教育文化界的大革命。滾滾失業帶來滾滾人頭,這個燙手山芋臺灣哪個人敢上刀山下油鍋?郭冠英和主流民意的對決大戲是最好的佐證,命硬的李敖都不見得愿意做這種事。

我就提這兩點,絕對不是嗆聲或者挑戰你,而是提出實際的障礙,希望你參考一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21466
一點想法
推薦1


《舞雩》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關於教育問題我也想過,我個人不是教育專家,只在多年前當過很短時間的老師,所以關於教育預算什麼的的細節部分,我也不好說什麼。

但對於台灣的教育,我是有點想法的,說出來給您參考一下。

我覺得當年教改其實本身用意並不壞的。當年的呆板填鴉教育,與幾乎純粹考記憶力的聯考,已經被我們這些老考生詬病很久了。所以當時李遠哲要改,我們是抱著點希望的。

但後來那麼失敗,變得似乎還大不如前,我也好好想過了。我想原因是李遠哲他們以為,要改變的只是制度,只要把制度搞得像歐美一樣,台灣教育就一定上軌道。可惜事實卻不是這樣,因為所謂的法律與制度,其實只是一個社會思想觀念的延伸與規範化的結果而已。

如果思想觀念沒改,直接改制度,那麼就當然會遭遇重重阻難,最後的失敗幾乎是必然。

相反的,如果社會思想與觀念改變了,制度法律卻遲遲不改變,那則會引起反彈甚至革命的。

台灣教育若真要改好,光從預算上,制度上,一班多少學生這些細節上,是改不了的。
得先搞清楚我們打算把學生教成怎樣的人,擬定出一套辦法,花時間慢慢改變社會上的觀念,讓制度與觀念能互相配合,走上正確的路子,這樣才真能搞出點名堂來。

所以我在這裏,一直總是在強調思想觀念與信仰什麼的,它聽起來好像空泛,但在它沒確定之前,個人以為什麼都做不好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21368
hi 你好
    回應給: 王正(wangzheng) 推薦0


P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終於在這裡看到你了,哈哈。

一起努力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21345
已加入市民
    回應給: YST(YST2000) 推薦0


王正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非常抱歉
沒有注意到相關規則
已加入市民
還請見諒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20883
刪文通知:訪客不能開欄
    回應給: 王正(wangzheng) 推薦0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請閱讀公告。只有市民可以開欄張貼主文。訪客只能張貼回應文,不得開欄。

 

市長剛剛才發現你不是市民。

市長不想刪除你的處女帖,傷了感情。希望你加入本市成為市民,這樣就可以自由發新帖了,也免了市長為難。

 

你的文章不但條理清晰而且很有重點,市長很想保留你的文章供給大家討論。

 

如果你願意加入本市成為市民,市長可以接受你的開欄文章。

如果你不願意加入本市,你可以將此文以回應文張貼在某欄下,但是你的開欄文章將被刪除。

 

本文將在4小時後刪除。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2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