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T 談論政治常從軍事的角度去觀察,【天下縱橫談】是一個知識性的城市,今天就為各位讀者介紹一點軍事上的小常識,那就是「多管火箭炮」。
多管火箭炮是陸軍非常重要的武器,尤其在海峽兩岸的軍事鬥爭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點兩岸都有共識。所以過去這數十年大陸和台灣都竭盡所能地發展這門武器,這也是為什麼 YST選擇這個話題。
【天下縱橫談】不是軍事論壇,吸引的是一般讀者。YST 介紹這門武器雖然努力使它知識化和趣味化,但是這個話題本身很窄,免不了有許多煩人的地方,作者不想浪費讀者的寶貴時間。
如果你是看熱鬧的,那看看圖片就行了;
如果你對軍事有點興趣,那就再看看第一章的簡介、第七章的分析與評論和第八章的簡短結論,跳過那些煩人的數字;
如果你是軍迷,那就不妨從頭看到尾,順便告訴 YST那些數字錯了或那些遺漏的應該補上。
(一)多管火箭炮是什麼?
「火箭炮」是現代戰爭中非常重要的武器,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
顧名思義,「火箭炮」就是用火箭推動的砲彈。
1. 一般火砲
通常的大砲都有一根砲管,砲管對正目標方位,砲彈進入炮膛後根據所定的射程加入適當的火藥包,火藥點火爆炸產生高溫氣體把砲彈在砲管內加速,然後砲彈就被投擲到設定的地點。所以炮彈一出了炮口便不再加速了,成拋物線在空中飛行。這是一般火炮,也稱為管炮。
管炮攻擊的是點目標,譬如碉堡。
2. 火箭炮
火箭炮是不用炮管來加速的,火箭炮那根管子是用來設定火箭的飛行方向,其實不用管子,用一根鋼軌把火箭掛在上面效果也一樣。火箭的加速是靠固體燃料的燃燒在空中持續地進行直到燃料燃燒殆盡,然後火箭炮的戰鬥部(warhead)在目標上空的某一個高度炸開,將內藏的鋼珠或子彈頭(通常至少有數百枚)散出來高速飛向目標對地面的人員、車輛、建築物等造成殺傷。
火箭炮攻擊的是面目標,譬如飛機場、集結的裝甲部隊等等。
3. 火箭炮的戰鬥部(warhead)
火箭炮的威力在戰鬥部,它有很多型式,最普通的就是鋼珠彈(殺傷)與黃磷彈(燃燒)。還有一種更先進的戰鬥部叫子母彈,就是戰鬥部(母彈)內藏許多小型的炸彈(子彈),母彈炸開釋放大量子彈散布開來個別爆炸造成更大面積的殺傷。火箭炮的子彈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穿甲彈,一種是燃燒彈,也有雙用的綜合子彈。設計火箭炮的戰鬥部是非常有學問的,其中引信的設計決定母彈在什麼高度爆炸、子彈如何散布,這就有很高的科技成份。火箭炮的威力大小全看戰鬥部的殺傷力。
4. 火箭炮的特性
由於火箭炮的加速時間長,所以一般而言火箭炮的射程比同口徑的普通大炮要遠,這是火箭炮非常重要的優點。除此以外,火箭炮的戰鬥部也比同口徑普通砲彈大和重。
火箭炮的主要缺點是精度差,因此主要用作大面積的殺傷和摧毀,譬如對付敵人集結的部隊、車輛和物資。
5. 火箭炮為什麼都是多管?
為了造成敵軍最大程度的殺傷和摧毀,火力的分佈必須密集(沒有漏網之魚)和快速(沒有時間逃跑)。因此火箭炮都是多管的,管數從4到60,口徑越小的火箭炮管數就越多。所以快速發射和快速裝填還有子彈散布的廣度與密度是衡量火箭炮性能非常重要的指標。
6. 戰鬥系統
火箭炮要求非常猛烈的覆蓋火力,所以體積和重量都相當大,必須用車輛運輸。由於口徑大、管數多,火箭炮一般需要重型車輛才能滿足作戰要求。
典型的火箭炮作戰單元,譬如一個火箭炮連,由一輛指揮車、4~6輛發射車、4~6輛運彈車組成,構成一個最基本的戰鬥系統。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火箭炮
歷史上中國至少在元朝的時候就有過用黑火藥作為動力的火箭,並且用它在敵軍陣營放火,是最早的火箭炮。中國至少在明朝(十七世紀)的「武備志」就有正式的文字記錄敘述火箭炮。但是真正有現代戰爭意義的第一個火箭炮是蘇聯在1939年設計和製造出來的,取名為「喀秋莎」(Katyusha),代號BM-13。
陳列在基輔博物館的「喀秋莎」多管火箭炮
「喀秋莎」的發射車有八根發射軌道,每根軌道上下各掛一枚火箭彈,所以可以同時發射16枚火箭彈,造成非常密集的火力覆蓋,對集結的部隊或大面積目標產生巨大的殺傷與摧毀。
「喀秋莎」的口徑是132毫米,最大射程是8.5公里,可以單射、數枚連射、或者一次齊射。「喀秋莎」一次齊射只需要7~10秒,這種發射速度是普通火炮不可能完成的。你能想像在不到10秒內16發5.2英寸炮彈爆炸產生的威力嗎?這就是遭受火箭炮攻擊的可怕之處。火箭炮只需要一輛發射車就可以把一個足球場的面積在幾秒鐘之內打成一片火海。
1941年「喀秋莎」第一次在戰場應用就摧毀了德軍在火車站堆積的大量軍用補給,立下大功。
在1942年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喀秋莎」的出色表現使它成為所有炮火中的明星。
火箭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它的威力就在射速高,使敵人來不及躲避和逃走。
(三)大戰後的發展
火箭炮的缺點是落點不夠精確,於是科學家把火箭加上簡易的導航系統(譬如由陀螺儀組成的慣性導航)就成為導彈(台灣稱為飛彈)。後來火箭的射程越來越大,導航系統越來越精密(天文導航、雷達導航、地形比對、電子地圖...等等),就形成了中程導彈、長程導彈和洲際導彈。
所以導彈與火箭炮都是靠火箭推動,它們的不同只在導航。有導航系統的叫做導彈,沒有導航系統的叫做火箭炮。
但是隨著科學與工業技術的精進,導航系統的成本不斷地降低,簡易又便宜的導航系統就被裝設在火箭炮上使得火箭炮的精確度大為提高,一般而言可以到達射程的千分之三。這樣一來火箭炮與導彈之間的定義就越來越模糊了,事實上,今天的火箭炮就是便宜的短程導彈。
不過有一個火箭炮的性質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多管發射。這是因為火箭炮的用途是大面積一次消滅敵軍,這就要求遠高於普通火炮的發射速度,所以火箭炮幾乎一定是多管齊射的。實際戰爭時,火箭炮不但是多管齊射,而且是許多發射車同時排開一次齊射,造成萬炮轟鳴、一次殲滅敵軍或一次大面積摧毀敵營的效果(見下圖)。
中共解放軍PHL03型300毫米12管火箭炮發射中
(四)西方國家的火箭炮
西方國家的火箭炮以俄國和美國的武器為代表。
1. 俄國
俄國在戰後發展出三種火箭炮:
A. 「冰雹」(Qrad,代號BM-21);
B. 「颶風」(Uragan,代號BM-28);和
C. 「龍捲風」(Smerch,代號BM-30)。
「冰雹」122毫米40管火箭炮
「颶風」220毫米16管火箭炮
「龍捲風」300毫米12管火箭炮
2. 美國
美國的火箭炮以M270多管火箭炮為代表。M270和「龍捲風」都是12管火箭炮。「龍捲風」的口徑為300毫米,美國的M270口徑要小得多,只有227毫米。
美國的M270: 227毫米12管火箭炮
3. 英國
作為比較,我們看英國在2005年發展的火箭炮。
英國的LIMAWS-R: 227毫米6管火箭炮
英國的LIMAWS-R,事實上,就是半個美國的M270。你看這個發射車多麼單薄,英國的陸軍和中國、美國、俄國的陸軍完全不在一個等級。
4. 性能資料摘要
年代 口徑 管數 射程 導航 全彈 戰鬥部 殺傷
毫米 公里 公斤 公斤 公頃
冰雹 1964 122 40 20 無 67 18.3 4
颶風 1970+ 220 16 35 無 不詳 不詳 29
龍捲風 1989 300 12 70-90 有 800 280 67
M270 1983 227 12 32-45 無 306 140 33
LIMAWS-R2005 227 6 32-45 無 306 140 16
註: 1公頃 = 一萬平方米 = 100米 x 100米 = 大約一個足球場那麼大
M270最大的缺點在射程,只有32公里,它的增程彈也只有45公里。
M270最大的優點在射速高,自動化程度高,特別是供彈車的效率高。M270發射全部12枚火箭彈不到48秒;M270只需要三個人操作;M270供彈車攜帶八個儲存器,每個儲存器裝有六枚火箭彈,足夠四次齊射,重新裝彈只需一人操作,12枚火箭彈在2~3分鐘之內完成。
「龍捲風」的射速更高,發射全部12枚火箭彈只需要38秒,但是它的裝填速度太慢,12枚火箭彈再裝填的時間需要36分鐘。
(五)國軍
火箭炮對防守台灣的國軍是非常關鍵的武器,這是因為任何登陸的敵軍部隊必須先在岸邊集結然後才能向內陸挺進,敵軍集結的時候就是國軍使用火箭炮大面積殺傷的時候。所以國軍的「中山科學院」在火箭炮上的研發從來沒有停止。
1. 工蜂-4型火箭炮
工蜂-4型火箭炮
這型火箭炮是中科院在1970年代初開始研製,1976年裝備部隊,屬於第一代。工蜂-4型可以牽引,也可以自行。自行式可以安裝在海軍陸戰隊的兩棲登陸裝甲車LVT-P5上,可以安裝在陸軍的裝甲運輸車M113上,也可以安裝在卡車上。上面的圖片前面一排是M113,後面一排是卡車(右上角),這是某年國慶閱兵時的照片。
工蜂-4型的優點:
A. 體型小巧,可以在各種不同的車輛中使用,連吉普車都可以搭載,機動性非常好。
B. 射速高,40枚火箭彈可以在16秒內全部發射完畢,火力猛烈。
C. 操作便利,可以從行軍狀態快速轉為戰鬥狀態。
工蜂-4型的缺點:
A. 射程近,子彈散布廣(密度不夠)。
B. 人工裝填,再裝彈時間長。
C. 戰鬥部種類少,只有高爆彈與黃磷彈兩種。
2. 工蜂-6型火箭炮
這型火箭炮是中科院在1970年代末開始研製,1980年代裝備部隊,屬於第二代。工蜂-6型有點類似蘇聯的「冰雹」( BM-21)火箭炮,口徑略小(117毫米),管數增加(45管),同樣使用載重卡車來操作。
工蜂-6型有A型與B型,它們的分別在戰鬥部。A型只有一般的高爆彈與黃磷彈;B型則會有子母彈與空炸信管,殺傷力大為增強。
3. 雷霆2000火箭炮
由於工蜂-6型的射程與其他性能在反登陸作戰中顯得不足,服役不久後,中山科學院便開始研究雷霆2000火箭炮作為新一代的反登陸武器,這是第三代。
雷霆2000在1994年完成設計,在1997年的台北航空展上首次對外公開展出。
台北航空展上的雷霆2000火箭炮
雷霆2000發射火箭彈
雷霆2000的優點:
A. 模塊化設計,發射架可以裝載和發射不同型號與規格的火箭彈。
B. 射速高,每2秒發射一枚,高於美國的M270。
C. 有三種不同型號:MK-15、MK-30與MK-45。
雷霆2000的缺點:
A. 火箭彈的散布精度有問題,因為散布太廣導致火力密度不足。大陸軍方戲稱有雷霆之聲而無萬鈞之勢。
B. 雷霆2000在2004年就應該進入量產,但是運載和發射的車輛有問題。台灣原先選定的美製M977卡車底盤已經停產,德國的優良卡車底盤因政治因素不肯賣,台灣自己不能製造,上門的貨又不合格,更何況台灣怎麼樣也不甘心買韓國貨,因此陷入困境。雷霆2000形同截肢的殘廢。
C. 目前雷霆2000是購買美軍M977的舊貨,上面很多設備譬如慣性導航系統、數字化語音通信系統、衛星定位系統等都已陳舊,維修困難。
4. 性能資料摘要
口徑 彈長 管數 射程 導航 全彈 戰鬥部 殺傷
毫米 米 公里 公斤 公斤 公頃
工蜂4 126 0.91 40 10.5 無 24.4 不詳 不詳
工蜂6 117 2.17 45 15 無 62.8 不詳 3
雷霆2000:
MK-15 117 不詳 60 15 無 不詳 不詳 不詳
MK-30 180 不詳 27 30 無 不詳 不詳 不詳
MK-45 227 1.73 12 45 無 不詳 125 25
(未完待續)
軍事小常識:多管火箭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