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湾排演京剧《原野》,上演国家大剧院,这使我们想到的一些争论。我们知道,建国前曹禺写了《雷雨》《原野》,郭沫若写了《屈原》《蔡文姬》,巴金写了《家》《春》《秋》,他们建国后再也没有激动人心的作品了,何谓?有人会眯起中国式精明的小眼睛,咽着口水低声附耳,言论不自由。今天以历史的眼光探讨一下原因。
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什么时候产生经典,是不是高产,这恐怕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吧,一般认为年轻时情感丰富,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容易出经典,奥斯汀在她十几岁写的《傲慢与偏见》好于其后期的30岁时的作品。前述作家前半生经历动乱、战火,似乎更容易出精品,后半生养尊处优,恐怕难以出。
另外,每一文艺形式的繁荣似乎和特定的历史阶段相关,中国历史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昆曲,唐以后的人都在写诗,但永远也达不到唐朝人的高度了,宋诗据说说理性太强,难成为诗。民国时涌现了一批小说家,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祥林嫂》《狂人日记》《伤逝》《药》等后世难以企及的作品,以及前述作家的作品,还有解放区的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民国由于战乱似乎成全了这些作品,但绝不是因为民国的言论自由适合作家生存。这些文艺形式的繁荣更多是人们对战乱的深思造成的。
对比一下英国的小说发展历程就更清楚了,自16世纪莎翁以后英国的小说逐渐繁荣,伟大的作品层出不穷,但一战二战后,英国还有和工业革命时期的作品相媲美的出现吗?这时英国还是一个所谓“民主”国家,有高度言论自由,为什么就出不了一部伟大小说。因此说建国后言论不自由致使文豪辍笔简直是可笑。
其实建国后有伟大文艺作品,但集中在电影、舞蹈、戏剧上,有人看不上这些文艺,说那些样板戏、芭蕾舞,刀枪都上了舞台,充满杀气,还有说他们都不恋爱,没有人性。这些话不能否定这些文艺作品的伟大,为什么?处在民主时代的台湾朋友也读《游园惊梦》《桃花扇》,你也认为这是经典,且慢这些经典都充斥着皇帝、贵妇、妓女,还有包办婚姻,处处都不合台湾民主规矩啊,为什么白先勇还在大力推广?其实每一种文艺都脱不了时空的限制,超时空的人血馒头肯定就不是经典(超时空的武侠小说看的人很多,你认为是经典吗?)。那么为什么你就因为建国后的那些作品带有政治语言或它自身特有的表述就说那不是经典呢?就不能包容的接受呢?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白毛女》50年后能感动美国人,能登上巴黎著名的舞台,难道这些作品不是经典?
这些作家建国后没有出经典作品,原因很复杂,以上是一些探讨,欢迎提出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