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科技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大陆是如何结束传统型的灾难之二 育种
 瀏覽6,595|回應16推薦7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乱石
zZ
egjc888
Jentu
riquelme
YST
傷過留痕

之前写过大陆是如何结束传统型的灾难之一 水利一文。要知道解决传统型的灾难这一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今天再发一小文,并向为这一伟大事业作出奉献的人们致敬!这是第二篇:育种。

大家晓得农业一是靠天吃饭,一是要好的种子。靠天吃饭的问题用水利解决了很多。但完全解决是不可能的,那是上帝的活。

而育种这个事情,基本上是人类的事情,上帝只是给出了边界而已。因此,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致力于培育出良种。比如清帝顺治就有培育稻种的记载。但成果不佳,还是土豆加红薯更能靠得住啊。

资料显示,中国至明中业后,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就是土豆的功劳。呵呵,我喜欢吃土豆烧牛肉。下面是中国的明到清的人口增长统计:

明崇祯年间 20000 

清康熙年间 16000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31150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 38310 

清咸丰元年(1851) 43610 

清光绪六年(1880) 36450 

清宣统二年(1910) 43600

大家可见,就是经过了严酷的内乱和战争,中国人口的规模扩大的趋势也是不可逆的。而支持这一发展的除了那时晚上没有伟大的CCTV,人们只能实践JPAV的套路制造人口外,也说明当时的土地承载力是可以承受的。要晓的JPAV的套路也是要消耗大量的卡路里的,估计TSY市长的慢跑是比不过的。这完全是土豆的功劳。题外一句,当年粗笨的苏联慥汉能搞定神精质的德国优雅小胡子,也是靠土豆啊!

但是要注意的是,到清中业后,中国人口就稳定在4亿左右了。这说明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中国的土地承载力已到极限。再也难以增加,土豆也搞不定了。

但是,大家请鼓掌,台湾的朋友不愿的暂可观望,土共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101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不要再吃土豆当饭了!我们要大米的干活!~O~

于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以每年800多万吨的产量递增1949年的1亿多吨增加到2007年的5.01亿吨以上。1978年至今,我国粮食产量连跨3亿吨、4亿吨、5亿吨三个台阶,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说:一个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8%的国家,却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5.015亿吨,居世界首位,相当于排名第二的美国和排名第三的印度粮食产量总和!这是1985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首次实现连续四年持续增产。据农业部数据,今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增至16亿亩,约合2.63亿英亩,比上年增长了1000万亩,政府将农业补贴提高到了1030亿元,约合151亿美元。

2008年中国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增长5.4%,连续5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041万吨,增产305万吨;早稻3158万吨,增产6万吨;秋粮37651万吨,增产2379万吨。油料、糖料预计分别增长12%6%以上。肉类产量继续增加,生猪生产恢复较快。全年肉类总产量7250万吨以上,增长5.9%;生猪年末存栏增长4.5%。粮食实现连续五年增产。

下面给个类比表:

2007年各国粮食总产量

国 家 耕地面积 占世界耕地比例 粮食总产量 粮食贸易

中 国   1.21亿公顷  8.06%  5.02亿吨 出口 800万吨
美 国  
1.97亿公顷 13.15%  3.63亿吨  出口9000万吨
印 度  
1.70亿公顷 11.32%  2.16亿吨 进口 500万吨
巴 西   0.86亿公顷  5.76%  1.44亿吨  出口5217万吨
阿根廷  0.27亿公顷  1.80%  0.85亿吨  出口6600万吨
俄罗斯  1.26亿公顷  8.39%  0.81亿吨  出口1280万吨
法 国   0.18亿公顷  1.22%  0.59亿吨
加拿大  0.68亿公顷  4.52%  0.51亿吨
越 南   0.10亿公顷  0.66%  0.40亿吨
德 国   0.12亿公顷  0.80%  0.40亿吨
澳 洲   0.51亿公顷  3.45%  0.31亿吨
乌克兰  0.33亿公顷  2.20%  0.29亿吨
波 兰   0.14亿公顷  0.96%  0.26亿吨
哈萨克  0.35亿公顷  2.33%  0.20亿吨
泰 国   0.20亿公顷  1.32%  0.18亿吨  出口750万吨

1公顷=15亩,世界耕地面积14.8亿公顷,世界粮食产量为20.91亿吨,贸易量为2.48亿吨)

各位,土共是怎么做到的呢?除了我第一篇讲的强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外,不能不提一个人的名字:中国社科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做个禾下乘凉的幸福农民。”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这就是世界一流的中国人做的世界一流的梦!

 

这就是老邓讲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好诠释!

 啥是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稻种相互杂交产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对配制杂交种子不利。要进行两个不同稻种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这样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水稻。可是,如果我们用人工方法在数以万计的水稻花朵上进行去雄授粉的话,工作量极大,实际并不可能解决生产的大量用种。因此,研究培育出一种水稻做母本,这种母本有特殊的个性,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精结籽。

为了不使母本断绝后代,要给它找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的特点各不相同:第一个对象外表极像母本,但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女儿。长得和母亲一模一样,也是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没有生育能力的母本:另一个对象外表与母本截然不同,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儿子,长得比父、母亲都要健壮。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杂交水稻,一个母本和它的两个对象,人们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特点,分别起了三个名字:母本叫做不育系,两个对象,一个叫做保持系,另一个叫做恢复系,简称为“三系”。有了“三系”配套,我们就知道在生产上是怎样配制杂交水稻的了:生产上要种一块繁殖田和一块制种田,繁殖田种植不育系和保持系,当它们都开花的时候,保持系花粉借助风力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得到正常花粉结实,产生的后代仍然是不育系,达到繁殖不育系目的。我们可以将繁殖来的不育系种子,保留一部分来年继续繁殖,另一部分则同恢复系制种,当制种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都开花的时后,恢复系的花粉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产生的后代,就是提供大田种植的杂交稻种。由于保持系和恢复系本身的雌雄蕊都正常,各自进行自花授粉,所以各自结出的种子仍然是保持系和恢复系的后代。


1973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8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目前,我国超级杂交水稻有三期目标:第一期,是亩产达到700公斤已在2000完成;第二期是亩产800公斤也已在2004提前完成。现在,正是三期攻关,到2010年要达到亩产900公斤。中国目前的超级稻育种计划在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的同时,重视对米质、抗性的同步改良,走“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指出,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这里要说明的是,上帝给出的边界据我了解是:1500公斤一亩是极限。不知我记错否。

同学们,我们还大有潜力可挖的说!

最后给出袁隆平院士的育种大事表: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73
年实现三系配套,
1974
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
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
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
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5
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
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2000
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
2004
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图片是:1967年袁隆平在试验田介绍雄性不育水稻

袁隆平院士在完成两系杂交稻研究后,特别说:我终于完成了周总理交给我的任务了,可惜我不能向他汇报这个喜讯!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奇迹年代,见到过一些奇迹达人,将来我们还要续写奇迹!

袁隆平院士现在身价1008亿,月薪6000,穿15元衬衫!

其实,我个人是不愿袁隆平院士穿15元的衬衣的,对提振内需不利的说。呵呵呵,但这就是从毛泽东时代过来的人的“魏晋风骨”。



本文於 修改第 9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91353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这个
推薦0


pingche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所谓上帝的极限确实是1500公斤,不过这是按照土壤肥力计算的理论产量,但是事实上水稻还需要足够阳光才能完全生长,如果按照1500公斤的极限种植,那么由于密度太大不能均匀光照实际上产量不会有多少提高,反而会浪费资源,所以实际的极限产量应该就在1000公斤强一点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71181
沒錯
    回應給: 紫气东来(cool17909) 推薦0


何偉濤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曾經有網民拿袁院士在汽車展覽會看奔馳(台灣叫賓士)轎車說事,但是我會說袁老就算開進口奔馳S級轎車上班又如何?他為國家和人民立下的功績,就算國家為他配私人飛機都不為過。



Μεγάλη Ιδέα: Magna Renovatio Nationis Sinii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68086
打醒台湾人,你是湖南人啊,起网名都这么辣?
    回應給: 打醒台湾人(gzyongk) 推薦0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打醒台湾人,你是湖南人啊,起网名都这么辣?见到袁老问下安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30688
袁农平!不就是我们家后那小老头吗?
推薦0


gzyongk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长的很普通的脸,一张农民的脸,和蔼可亲的一张中国小老头的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30369
頭腦風暴兄,愿闻其详,何不贴于此以广见闻
    回應給: 頭腦風暴(354447958) 推薦0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頭腦風暴(354447958)兄,袁院士当然不穷啊。我也说了,他获得了500万奖金,身价1008亿呢。但他不为物质所迷,御物而不御于物的节操是很值的学习的。这也是老一辈的传统。你说的北方水稻我也有所闻,但了解不祥细,望兄贴出来,让大家敬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04125
北方水稻
推薦0


35444795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袁隆平并不像大家說的那么窮哈,他資產是過億的,光得个国家最高科技奖都是500万,當然這些都是他該得的

袁隆平是搞雜交水稻的,其實中国还有一个水稻专家并不遜于袁隆平,只不过没袁老出名,這個人是搞北方水稻的(雜交水稻并不適應北方種植),畝產也達到了800公斤,稻穗是直立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03515
谢谢你的介绍
    回應給: likefish(likefish) 推薦0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来是我记错了。院士的要求是要在本行业最顶尖的,有杰出贡献的人。论文要求是评教授的要求。记乱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97835
关于中科院和工程院的资格
    回應給: 紫气东来(cool17909) 推薦2


likefish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riquelme
愛台也愛中

1993年改称中科院之前,它叫做学部委员,名额固定,死一个补一个。主要要求“学术成就、在推动中国科学事业方面的贡献以及忠于人民的事业。”“由科学家(委员会)提名推荐,最后是由中央有关党政部门协商决定的”[薛攀皋,1999]。   并无学历要求。学历为初中毕业的华罗庚入选学部委员是先例;所以并没有“学历不足、土大学”不能当选中科院院士这样的问题。

1991湖南省科委为袁隆平申报,但未通过,生物学部新增的34位委员中,包括了完全和袁隆平同一专业方向的赵洪璋。92年再次申报,他又未通过。所谓“学历”问题除了借口之外几乎没什么其它的理解。袁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获奖并对水稻育种工作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赵的申报论文为《碧蚂1号小麦选育经过》、《小麦杂交育种工作中的若干问题》。方向相近,获奖资历相当。可见论文不是门槛;袁毕业于西南大学农学系,赵毕业于西北大学农学系,学历相当,可见学历也不是门槛(同年还有一个小麦育种方向的学部委员李振声,他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再说学部委员从来没有一条要求是必须毕业于“洋大学”,这与中国建国时自力更生搞科研的原则不符。

顺便说一下,上一次学部委员增选是在80年;91年是89年后第一次增选学部委员;这个年份事实上是国内政治风起云涌的一年,"左右"之争极为尖锐,转年就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结束争论(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南海边写下壮丽的诗篇..小平同志在北京总被删贴,被逼着跑到南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发帖来了)。所以91、92年,袁的象征意义(简而言之,象征华国锋走的毛泽东路线)是影响非常巨大的,即使他本人并不这么想。

我能理解袁先生并不特别在乎这件事,也能理解政治一盘棋,不过,不能否认袁先生关于院士的问题受了政治影响。

93/94年连续两年袁隆平改为申请难度较低的工程院院士依旧被拒, 95年再度申请, 李鹏总理亲自干预, 终于批准.( 前文有误, 抱歉).

1997年以后中科院采用在职院士投票选举制。

2008年,袁隆平虽然也参加了中科院的生物学部选举,却被以“中科院生物学部应着眼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新理论科技,袁隆平主要采用传统技术,没有理论上的突破, 不宜进入中科院”为由拒绝。迄今他只有工程院士称号。我以为他比大多数两院院士(即既是中科院又是工程院的院士)更有资格。

这一次可以理解不再是政治问题,而是生物学部的风气已经沦落到小圈子互相吹捧,毫无科学家应有的公正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了。袁先生当年不迷信权威, 虽千万论文吾往矣. 打破"自花授粉植物不能通过杂交改变性状"的迷信, 开辟水稻杂交新天地, 如何不是理论上的重大成就. 反观如今生命科学界, 除了总结海外论文, 搞一些文字技巧, 在现有体系下修修补补, 跟随国外同行作实验之外, 又有多少敢为天下先的突破性成就呢.

耻辱啊耻辱,这是某些人的耻辱,也是某些人的光荣。袁隆平院士不与这类人为伍也是一件好事。

中科院路甬祥院长略带遗憾的评价袁先生数次与中科院士擦肩而过, "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这句话, 堪称了解了前因后果之后最恰当的评价.



本文於 修改第 8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96502
袁隆平先生的事无关政治,这是官僚主义
    回應給: likefish(likefish) 推薦0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这是官僚主义,无关政治,不用过分解读。因为,进入两院有文凭要求和论文要求,当然也有成果要求。当然,你我都晓得袁隆平院士是“土大学”出来的。在一些官僚条例上不达标。所有人都晓得袁隆平先生做出了巨大贡献,进两院没问题。可是,受限于条例,他好像又不合格。这事就难办了。

但是这没有给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不便,也没人刁难他。因此,无关政治,他加入两院更多是种荣誉上的。

他不是还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么?在人民大会堂全国直播,老胡亲自发奖。国家领导人全部到齐。奖金500万元。

我不记的袁隆平院士是何时入两院。如果真是去年,那就好笑了。因为,袁隆平先生先拿了国家最高奖后,还要等起码一年多才被两院录取。这除了官僚主义外,恐怕不能用政治来解释吧。呵呵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96319
袁先生其实受了一些不公正待遇
推薦1


likefish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YST

因为政治站队错了...他是世人眼中的华国锋系, 杂交水稻受华国锋大力支持, 以"大跃进"全民动员的方式成功的(当时几乎全国各地自东北至海南的农业科技人员都被发动起来找野生败育株,最终在海南被找到). 他的水稻成果,  从哲学与组织上来说, 是与毛泽东"人民战争群众路线""不怕鬼不信邪"(在袁之前几乎所有国际生物/农业学主流是水稻不能通过杂交改变性状)的思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说, 在邓小平主导的"精英项目小组"式的科研体系下是不会出现袁氏水稻的.

袁先生也是比较纯粹的科学家, 即使会影响所谓前程, 也不愿和华国锋划清界限. 所以, 在同为传统余种专家但声望贡献远不如袁先生的赵玉芬早早成为中科院院士; 袁先生却迟至去年才不得不被承认为工程院院士...当然, 其实这只是中科院的耻辱, 不是袁先生的.

最后要说, 其实我很尊敬邓小平, 他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情; 但是如果拿邓否认毛, 那么我是不敢苟同的.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94898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