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方塊字也有脾氣——漢字結構與排列組合的關聯《下》
 瀏覽3,981|回應5推薦5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元君
riquelme
Jentu
傷過留痕
YST

方塊字也有脾氣——漢字結構與排列組合的關聯《下》

.
上集内容為:

.

方塊字也有脾氣——漢字結構與排列組合的關聯《上》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

.

前言

方塊字是最“隨和”的文字

沒有任何文字猶如漢字這般排列起來靈活自如


從閲讀的角度來論證橫竪排版孰優孰劣目前還沒有定論


第一部分:文字的中軸線、偏軸線、屋頂綫以及地平線


第二部分、橫劃與竪劃的比例


下集内容由此開始:

.
第三部分、漢字筆畫的書寫方向以及順序説明了什麽?

.

引言

.

麻將桌上的順逆方向

.

讓我們來回憶一下傳統漢字的書寫方向。讀者若有愛打麻將的人就知道打麻將時上家在左邊,下家在右邊。大家輪流拿牌出牌是以反時鐘方向進行的。而拿牌卻是從右往左,也就是順時鐘方向。決定由誰坐莊又是一個不同的方向,我也記不清了。而當我們探討漢字的書寫方向以及漢字個別筆畫的書寫方向時,也如同打麻將一樣容易陷入迷陣。

.

漢字書寫起筆於左與上,收筆於右與下

.

傳統漢字的書寫方式,是從上到下為一行,多行的文字以從右到左的順序排列,橫幅則也是從右到左依循多行文字的排行順序。而具體的每個字又多是從上起筆,在字的下方收筆。左邊有竪筆的字或字素以豎筆開始,例如“同”,而左邊無竪筆的字和字素則以橫筆開始,例如“司”。大部分字的筆畫起始於左上角,收尾於右下角,例如“我”、“他”;其餘的字則有從正上方起筆,例如“上”,或於正下方收筆的,例如“下”。

.

順時鐘拐彎、往左鈎多於往右鈎

.

由於漢字從隸書開始已經“化圓為方”拐彎的筆畫必然有一折角。而大部分折角是順時鐘方向書寫,例如“日”、“口”、“回”、“句”等等;少部分則是逆時鐘方向書寫,例如“巨”、“這”、“已”、“亡”。另外在筆法方面,“撇”和“捺”顯現的力道是相反的。“撇”是由重而輕,“捺”則是由輕而重。鈎法也有一定的規律,那就是往左鈎的鈎多,例如“刀”、“句”、“了”,而往右鈎的鈎略少,例如“低”、“成”。這麽多的繁雜規律到底有沒有道理可言呢?一般人寫了一輩子漢字也不見得有興趣深究這個問題。今天既然說到了“方塊字也有脾氣”,大家不妨藉此機會一同探尋一下其中的奧妙。

.

甲、漢字書寫的筆劃以順時鐘方向為主、以逆時鐘方向為輔

.

讓我們先參考一下外文。

.

英文:英文的書寫方向由左往右。英文的書寫體以反時鐘方向爲主、以順時鐘方向爲輔。讀者若試寫一句“Happy New Year”就可看出,除了兩個“p”字母用順時鐘方向書寫以外,所有的曲綫動作都是逆時鐘的。
 .
阿拉伯文:阿拉伯文的書寫方向和英文相反,是由右往左。而它的筆跡也和英文相反,以順時鐘方向為主。

.

希伯萊文:希伯萊文和阿拉伯文是同一個祖先,就如同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雖有不共戴天之仇(因爲宗教),其實都是閃族(閃米特)後代一樣。希伯來文的印刷體由於體形方正,看起來與阿拉伯文頗不相同,其實書寫起來是遵循同一規律,也就是一順時鐘方向爲主。

.

滿文、蒙古文:滿文和蒙古文的書寫法源自中東,和阿拉伯、敍利亞文字形態相同,而可能因受中國文化和毛筆的影響而垂直書寫。但是它們的筆畫依然是順時鐘方向。

.

現在讓我們看一看漢字的情形: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

.

露  雲  律  閏  秋  寒  宇  天
結  騰  呂  餘  收  來  宙  地
爲  致  調  成  冬  暑  洪  玄
霜  雨  陽  歲  藏  往  荒  黃

.

在開始統計之前,讓我們先談一下撇與捺。瞥與捺雖然並未反折,但是由於它們是曲綫形的,我們也可以列入統計。撇是順時鐘,捺則是逆時鐘。另外,鈎可以依其方向決定順逆,而點則不管撇捺方向都有順時鐘的特性(見“黃”字),只有往上挑時是逆時鐘(氵)。先看頭四個字“天地玄黃”。“天”字的撇捺互相抵消,在順時鐘與逆時鐘的定性上屬於中性,“地”字的兩個彎折也互相抵消。“玄”字的兩個彎折都是反時鐘方向,而兩點屬於順時鐘,“黃”字的兩個彎折和撇捺互相抵消,兩點是順時鐘方向。這樣看來,在第一句裏面,順時鐘方向的筆劃以二比零領先。

.

順時鐘的筆劃比逆時鐘多二到四倍

.

現在我們知道了怎樣觀察漢字的順逆筆劃,讓我們很快的計算一下例文全部三十二字除了最簡單的橫與竪以外其他筆劃的順逆。順時鐘的筆順如果把點也合計入内有一百二十三筆,而順時鐘的筆順連同三點水的最下一挑算起來則只有二十九筆。如果不把點計算在内,順時鐘的筆劃是六十八個,逆時鐘的筆畫是二十八個。

.
如此看來單就筆劃彎曲的方向來看,在“點”不納入統計時順時鐘的幾率比逆時鐘高一倍多,而若把各種方向的“點”也納入統計時,順時鐘的筆劃比逆時鐘多四倍多。這個統計結果有什麽重要性呢?讓我們暫時不下結論,先看看漢字書寫的其他特性。

.

乙、漢字書寫起筆多在左上及正上方、收筆多在右下及正下方

.

漢字書寫起筆多在左上及正上方,而收筆多在右下以及正下方。這個讀者大概也都知道,因爲從小學寫字時就是這樣寫的。不過讓我們再看千字文確定一下: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

.

露  雲  律  閏  秋  寒  宇  天
結  騰  呂  餘  收  來  宙  地
爲  致  調  成  冬  暑  洪  玄
霜  雨  陽  歲  藏  往  荒  黃

.

果然,除了“爲”字上面的“爪”是從右上方起筆以外,其他三十一個字無一例外全部遵循左、上至右、下的規律。

.

滿文、蒙古文和英文大寫印刷體算是起收筆方位最近似漢字的了

.

那麽其他的文字又如何呢?英文的書寫體是從左下到右下,英文的大寫的印刷體是從上至下、右下或右中,而英文小寫的印刷體則除了從上到下外教沒有固定的規律。阿拉伯文是從右上到左下,而滿文蒙古文則是左上至左下或右下。與漢字相比,滿文、蒙古文和英文大寫印刷體算是起收筆方位最近似漢字的了。滿文蒙古文都是竪寫的文字,而英文大寫也是英文裏唯一可以竪寫的一種字體。

.

現在讓我們在回頭看看順時鐘與逆時鐘的問題。我們會發現,起收筆方位最接近漢字,而又以順時鐘方向書寫爲主的其他文字就是滿文和蒙古文。而這兩種文字都是竪寫的。

.

丙、漢字的鈎與捺筆法和漢字豎寫有直接關係

.

先前曾經提到漢字的鈎與捺,在我們探討完漢字書寫的起收筆特性以及順逆方向以後就變得很值得探討了。首先談“鈎”這個筆法。大家知道,在古實樸拙的隸書裏面是沒有“鈎”這個筆法的,而從隸書發展出來的書寫體草書則如行雲流水,也不大需要鈎這種較硬的筆法。而後來發展出來的楷書則是既有隸書的工整,又借鑑了草書的靈動。鈎這種筆法正是楷書從草書得到的啓發而鈎的作用在於預先指出下一筆劃起始的方位。讓我們看看千字文:

.

露  雲  律  閏  秋  寒  宇  天
結  騰  呂  餘  收  來  宙  地
爲  致  調  成  冬  暑  洪  玄
霜  雨  陽  歲  藏  往  荒  黃

.

千字文裏面的第一個鈎發生在“地”字的右邊中間,這個鈎預示了下一竪的方向:上。第二鈎發生在“地”字的右下方,這是很重的一鈎。如果我們試著寫“地”字,在寫完時用力一挑,再讓手隨著地心引力落下,筆尖會落在什麽地方呢?我試了幾次,發現筆尖一定是落在“地”字的下方中間或左下方。

.

我們再看“宙”字的寳蓋頭,有一個橫折鈎。這一個橫折鈎又是預示了“由”這個部件的起筆方位。“藏”、“成”、“歲”、“陽”這四個字,“鈎”將筆尖帶到了下一筆“撇”的開頭。“閏”、“調”兩字的竪鈎指向了下一橫劃的方位。“雲”、“雨”、“露”、“霜”以及“騰”、“爲”的鈎則為下一筆的點劃預做準備。

.

以鈎結束的字在這裡除了“地”以外還有“荒”和“宇”這兩個字,末了用手一挑再落下,筆尖必然落在比原來的鈎略低而偏左的地方。這其中有生理學的原因,那就是在寫鈎的時候一個人握筆的指頭必然是緊縮的,而在挑起以後一旦放鬆,手指頭得到伸展,再加上地心引力的指引,筆頭自然落到原字的左中下方。而如果在竪寫的情況下,這就正是下一個字的左中上方。

我們知道英文是橫著寫的,英文書寫體有時也有鈎法,例如“t”、“l”、“a”最後也有一鈎,但我們會發現這些鈎的力道很輕、角度較緩,而且在連筆寫時可以不離開紙面,直接連到下一個字母開始的方位,也就是原字母的右方或右上方。嚴格説來,這些英文字的“鈎”不但更像沒有銳角的魚鈎,更沒有前文所說的“挑起”、“緊縮”、“伸展”、“落下”的手指動作,也因此和漢字裏面帶銳角的的“挑”鈎性質不同。漢字的鈎劃如在最後一筆,必然以銳角的形式出現,好將筆頭帶往左下方,至於行書和草書的最後一筆更是時常直接指著左下角。在此我們可以看到,若把先前所說的起收筆方位、逆順時鐘方向與“鈎”的筆法合併起來一塊看,就能發現它們帶有針對漢字竪寫設計的痕跡。

.

.

和鈎相似的還有“捺”。我們都知道“反作用力”這個物理名詞,也都知道撇是由重而輕,捺是由輕而重。而在隸書裏面,每一橫的結尾都以捺收筆。爲什麽隸書的橫劃和楷書的捺筆力道越往右越重呢?這裡面可以有很多互相關聯的解釋。第一個和右手執筆的生理結構有關。撇筆由於向左,手腕自然地由緊而鬆,手指頭也有收縮變成伸展,力道自然越來越小。這和弓絃樂器的“下弓”道理相似。捺筆和橫筆由於是從左往右,手指頭由伸展變成收縮,而手腕由鬆而緊,力道正好相反。由於寫完橫劃與捺筆後,手腕和手指必然緊縮,而接下來的還原動作,也就是重新伸展的動作,必然將筆頭帶回到左方。如果這一橫或一捺正好是一個字的最後一筆,在竪寫的情況下,這就將筆頭帶到了離下一個字開始的左上或中上不遠的地方了。

.

丁、漢字的間架左緊右鬆、上緊下鬆和漢字豎寫有間接關聯

.

我們學書法一開始都會學到“永字八法”。現在讓我們重溫一下這個“永”字:

.

.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永字有一條中軸綫,從上頭的點(側)貫穿中間的竪到下頭的鈎(趯)。其次,我們可以看到最上頭的點略爲勾畫出一個順時鐘方向的形態,接著寫中間的橫折鈎(勒、努、趯),又是一個順時鐘方向的筆法。再接下來的一斜橫和一撇(策、掠)依然是一個順時鐘方向的筆法。而最後的一撇一捺(啄、磔)則勾畫出唯一的一個反時鐘方向形態。

.

我們可以發現,所有的順時鐘筆法最後都由粗而細。點劃提筆時可以露出筆峰,橫折鈎最後以左鈎結束,也是由粗而細,而左側的斜橫撇,也是由粗而細。唯有逆時鐘的右邊撇捺,以一捺的由細而粗結束。

.

我們再回來看永字的中軸綫。這條中軸綫是建立在具體的中心竪筆上頭的。而這個字的中軸綫左方略爲緊密,因爲有第二筆的斜橫,左邊的斜橫撇以及下方的左鈎。右方則略爲開展,因爲只有撇捺兩筆。由筆畫密度來觀察,這個字的密度軸綫略爲偏左。和筆畫密度相反的是筆畫的粗細力度,我們可以看到右側的撇(啄)比左側的斜橫力度大,而右側的捺遠比左側的撇力度大。我們似乎可以作以下的結論:

.

一、 永字的中心竪構成了一條明確的中軸綫,而中軸綫兩側有一定程度的對稱。

.
二、永字的筆畫密度略爲偏左。

.
三、永字筆畫的力道是左輕右重。

.

如果我們將漢字普遍的中軸綫和左緊右鬆兩個特性加在一塊分析時,似乎可以永字為例作一些有趣的歸納:

.

一、往左的筆劃有粗而細,因爲這些筆畫一是朝向漢字筆劃起始點的左方,

.

二是朝向漢字筆劃密度大的左半邊,三是朝向漢字中心軸綫。這個逐漸放鬆的筆法可以用“回家”來比喻。相對於左邊筆劃稠密的“内地”,漢字的右半邊就好比是“邊疆”,而從邊疆返回内地給人一種回家的輕鬆之感。

.
二、往右的筆劃,如在中軸綫右邊,是又遠離中軸綫,同時更遠離筆劃稠密的左半邊,就好像離開内地前往邊疆,是越走越辛苦,越走必須決心越大。這種感覺合乎捺筆越走越粗重的特性。

.
三、往右的筆劃,如在中軸綫之左,則在遠離左邊的同時,正在回歸中軸綫,因此兩種力量夾雜而互相抵消,所以即可由粗而細,也可由細而粗。這就好像我們雖然離開了北京上海,但總還能踫到武漢、西安這些大城市一樣,不像到了青海新疆那麽荒涼粗曠之地。永字左邊的斜橫,就因爲回歸中軸綫而由粗變細,而用字左邊的一撇,則是因爲回歸左邊而由粗變細,各有各的原因。

.

這些歸納告訴我們漢字每個字的間架和筆劃結構和它的中軸綫、左偏軸綫、以及左邊起筆的特性有很重要的關聯。這些特性和在一起時,增強了漢字筆法圍繞著垂直軸綫運作的力量。也可能因此加深了漢字竪寫的自然與流暢。
不過我們也不要忘了另一股力量的運作,那就是漢字“上緊下鬆”的特性。這個特性如果再加上漢字筆劃順序是從上而下寫就,是不是也加深了漢字橫寫的自然與流暢呢?這兩股力量的確如此。但如果我們納入其他因素,我們會發現就間架疏密和筆劃力道來講,支持橫寫的力量稍遜於支持豎寫的力量:

.

一、竪筆的筆法依然隨著左右的不同而有不同變化。拿一個“鬧”字作例子。左邊的一豎結尾粗重但藏鋒、中間的一竪結尾由粗變細,右邊的一豎結尾有一左鈎,力道最大。和橫劃多數結束力道相同的整齊一致(雖然長度往往不同),竪劃似乎受到了“中軸綫輕鬆,左邊次之,右邊最用力”這個依然是圍繞著垂直軸綫運作的力量影響。

.

二、漢字雖然上緊下鬆,但由於缺乏橫方向的中軸綫和上下對稱,上緊下鬆的力量無法和其他因素匯聚起來與垂直軸綫的力量抗衡。

.

三、漢字雖然上緊下鬆,但漢字基本的橫劃多於竪劃,以及橫劃力道均衡一致、而竪劃力道受鈎,露峰乃至力道不均的影響,力量受到稀釋和抵消。

我們可以看到,以上說的這些現象還可以有更多的變數以及討論空間,因此我說它們和漢字竪寫有間接而非直接的關聯,有待以後再行研究。

.

結語:

.

漢字的結構似乎和竪寫有著一定的關係。當我們逐漸習慣於橫寫為漢字的標準寫法時,依然可以從漢字的結構找到從竪寫演化而來的蛛絲馬跡。這就好像科學家們從一個星球上的地質與表面地理能夠找到綫索推斷出從前這個星球上有沒有河川海洋,火山活動以及其他劇變的歷史。而這些綫索也可指引我們怎樣讓漢字更適應橫寫。簡化字推行以來,漢字常用字中橫筆多於竪筆的比例似乎略為減少,這是否代表簡化字在橫寫方面比豎寫適應力略佔優勢?但是簡化字依然擁有漢字利於竪寫的其他特徵,例如縱軸綫、筆法等等。這些是否能夠用一種有別於楷書的新筆順與筆法來加以改變?另一方面,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在更多的領域重新考慮推廣竪排版的印刷以及書寫,比如不涉及外文的文化、歷史以及文學書籍等等。另外很重要的就是在電腦軟件和硬件的設計上能否突破電腦鍵盤和螢幕的配置更利於橫排的設計障礙。

.

漢字的橫竪排列,除了漢字本身的結構外還有其他的影響因素。先前所說的橫讀利於眼睛肌肉和竪讀利於兩眼聚焦而不易跳行,就是不同時期科學研究的發現。有人說漢字橫讀一邊讀一邊搖頭,竪讀一邊讀一邊點頭,這當然是一種幽默的形容法。當我們想象關雲長傍燭拈髯觀書的形象,我們知道他讀的必然是綫裝豎排的本子,可以卷起來轉著圈讀。橫排書籍,尤其是沒有縫綫的膠黏版,用一隻手讀起來是很辛苦的。當然這也只是一個輕鬆的比喻。橫竪排版,不如繁簡之爭的爭議那麽大,而這裡頭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值得大家探索。在此我願抛磚引玉,希望能夠引起大家對這個話題的興趣與討論。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5398
 回應文章
漢字筆順的由左至右其實等於英文書寫體的由下往上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您的以下一段話,我覺得有深究的必要。第一個原因是在談到撇捺鈎竪、順逆時鐘方向以及縱偏軸綫和縱中軸綫的雙重力量時,已經説明了橫竪問題絕非左上起筆,右下收筆一件事能説明清楚。要理解第二個原因,則需要一定的眼力。您說:

汉字的书写顺序都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开始的时候上下结构的字多,后来左右结构的字多了。不过即便是上下结构,其书写也是从左到右的。左右结构也是这样。所以仅从汉字本身来说,横排与竖排,关系不大,都是可以的。不过如果用毛笔写字还是竖写好,如果你不想滴的满纸墨迹的话呵呵。

讓我們先想想英文書寫體。英文書寫體的運筆方向第一筆先是由下而上,然後才是由左而右。由於英文是橫寫的文字,因此英語中的“由下而上”也就是從地平綫開始往上離開地平綫。這個方向對於竪寫的漢字來説正好是由左往右的橫筆,也就是從左(密度大的區域,偏軸綫的重心)往右(密度小的區域)開展。而英文中的從左到右,對於竪寫的漢字來説應該等於是從上而下。這一段話或許有些難理解,但如果您細細品味,當知爲何我說這裡需要一些眼力。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91584
知識性:了解我們付出的代價是必要的知識
    回應給: 雪城(jiangchurenshi) 推薦2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元君
riquelme

同意您的看法。我想本文的目的是知識性的,而對象是所有不分橫竪排的中文使用者。原文有這麽一段話:

“處在橫排版漢字逐漸淘汰竪排漢字的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對我們所放棄的舊事物原有的價值和接受的新事物能給我們帶來得價值真正的有所了解。這樣我們才能正確的認識到我們爲了換取一個新的事物或概念所付出的代價。”

中國人應該對自己的東西有更深刻的了解,在中國文化不斷地適應這個多變的時代的過程裏,才能更準確地做出正確的取捨與判斷。開欄文先指出方塊字的隨和以及排列組合的方便,以及後來指出竪寫影響下的漢字結構自然利於竪寫的實例,都是爲了原文的這段話所代表的一種傳播知識的目的。

另外,再貼幾張圖:

如果我們想象一下另外一個星球,他們也有一種表意方塊字,而他們的方塊字在筆法尚未定型以前,就已經是橫寫的了。那麽他們的方塊字如果從左往右,筆法可能是這樣的(左右對調後又倒了九十度,最上方草書有好幾個地方讓我想起英文以及俄文筆法,您是否也像我一樣能看到好幾個類似英文書寫體"f"或俄文書寫體"Ч" 的筆法?):

如果是從右往左,則可能是這樣的:

順便貼上埃及的表意文字,竪寫:

埃及的表意文字“草書”hieratic,從右往左:

我將這張“草書”左右對調(鏡面),再竪起來擺。不知我們能否看出任何與中文筆法或結構的相似處?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9645
汉字结构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1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CXZ18

汉字确实是在竖写环境下演变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和书写工具与载体有直接关系。

汉字的书写顺序都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开始的时候上下结构的字多,后来左右结构的字多了。不过即便是上下结构,其书写也是从左到右的。左右结构也是这样。所以仅从汉字本身来说,横排与竖排,关系不大,都是可以的。不过如果用毛笔写字还是竖写好,如果你不想滴的满纸墨迹的话呵呵。

但是汉字总是要走向全世界的,竖排英文是很浪费,阅读也很费力的事情。英文标题可以竖写不代表英文可以竖写,除非把英文单词“方块化”。这不符合英文阅读习惯。而汉字的排列就要灵活得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适应它们,反之,则有很大的麻烦。汉字的横写是有利于在全世界推广汉字和中国文化的。而且书写工具的变革,已经使我们的书写包容性扩大了很多。汉字对于现代人,特别是电子时代来说,横写竖写区别已经不大了。

所以基于发展的观念。我支持横写。何况现在横写硬笔书法相对于竖写的毛笔书法也毫不逊色。当然,也有竖写的硬笔书法就是了。

文化要有包容性。我们推广汉字的时候,最好也要可以包容其他文字。这是我们汉字之所以说“先进”的地方。

如果说阅读速度的问题。雕刻版中的大字容易辨认,可是其注解也就是小字很容易让人漏行,我一般都是要拿笔圈点才不至于出错。而且我看到的其他藏本上面,基本上也都有圈点。可见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阅读的。现在横排本两行中间有一定的间距,所以基本上不用圈点。现代的竖排本基本上没有一行大字分成两行小字的出现。中间也有一定的间距。所以我不用圈点也很少出错,只是习惯让我还是要圈点一下,圈点也有好处,就是读得慢,但记得牢。

但真要比阅读速度的话,似乎都差不多。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9449
謝謝回應。
    回應給: 杜羽(c68l) 推薦1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謝謝您的回應。

很認真拜讀了文章.看得出來,樓主論證了漢字的結構,為的就是來説明漢字發明是爲了豎寫的方便,而且漢字也是最適合豎寫的文字.

您的回應使我意識到我必須做一個小小的更正。與其說漢字是為竪寫設計的,倒不如說漢字由於在竪寫的環境中發展了幾千年,而在結構上逐漸發展成爲適合竪寫竪讀。這裡面有何者為因、何者為果的差異。漢字在一開始作爲和圖畫相似的原始文字時,各個不同的字之間很難看出什麽結構上的相連。而當時連筆都還沒有,更談不上甚麽筆順與筆法。而中軸綫和橫竪筆之分只有漢字發展到篆隷楷的成熟文字時才有意義。因此,竪寫的環境在先,而漢字結構逐漸適應了竪寫的環境在後。我將就此對原文做出修正。另外,與其說“漢字是最適合竪寫的文字”不如將“最”改爲“更”,而且應該這麽說“漢字結構更適應竪寫竪讀”。

爲什麽不說“最”,因爲開欄文中論證過,滿文、蒙文、韓文、馬雅文、乃至英文大寫都適合竪寫,這裡面沒有哪個“最”適合竪寫的問題。爲什麽說“更”,因爲漢字作爲方塊字,絕對也可以橫寫橫排,橫竪孰優孰劣是個相對性的討論,不是互相排斥的絕對性問題。爲什麽強調“結構”,因爲漢字的排列除了結構外還有其他因素。例如開欄文中提到的橫讀適合眼球肌肉左右運動的特性,而竪讀有利於兩眼聚焦後不用改變角度也因此有人最近做出竪讀不易跳行的研究。如果光從視力與視覺來分析。竪讀更像開車,看3D圖形或打保齡球,而橫讀更像看賽馬或賽球。如果從性質上來分析,竪讀或許更像狙擊瞄準與追蹤,而橫渡更像掃射與追蹤。

更增加複雜性的是習慣問題。剛才說到的竪讀不易跳行的研究的確是最近我看到的,可惜不記得是在哪兒看到的了。我自己的感覺也是竪讀不易跳行。而我在試圖上網找到這個研究的相關信息時,卻找到相反的意見,那就是習慣橫讀的内地網友抱怨竪讀容易跳行,以及點頭多了容易睡着的問題。同時也找到臺灣網友爲了提高閲讀效率,而把索尼生産的電子書改成竪排版的例子。大陸曾針對大學生做出研究,發現橫讀必竪讀快,但我們似乎可以合理的懷疑,如果這個研究在臺灣做,或許結論會不一樣。

比結構,單行視覺以及習慣問題更複雜的還有人在閲讀時本能的速讀傾向,以及排版時版面的橫竪比,也就是行數與字數的比例。我們知道古人有“一目十行”這個成語,而實際上現代的速讀理論正是建築在“一目十行”的閲讀方法上面的。速讀橫排版時,目光是由左上往右下移動。如果正好是十行的話,目光就是從第一行第一個字移向第十行最後一個字。而竪排版由此可知就是目光由右上往左下移動。而一般沒有受過速度訓練的讀者,在快讀時也會有這個傾向。這個速讀的傾向重要性在於,它顯出一些單獨以一行接一行的讀法為研究對象的不足。另外,這個速讀的特性也顯示出版面形狀的重要性。從前中國的古書,很多情況下是一頁分成上下兩欄的。這樣的好處就是閲讀的速度快。而研究橫竪閲讀速度的試驗如果不考慮到竪排版每一行的長度往往是竪排版閲讀效率的關鍵,而非竪排本身,那麽這個實驗很有可能會得到不準確的結論。

由於我對於各種橫竪閲讀測驗的了解,發現變數太多,橫竪各有長處和短處,而在速讀的情況下橫竪都是以對角綫方向來閲讀,因此我更願意從文字本身的結構來看這個問題。

您的三個質疑,我如此回答:

一:針對您的問題,我對本文作如此的更正:“與其說漢字是為竪寫設計的,倒不如說漢字由於在竪寫的環境中發展了幾千年,而在結構上逐漸發展成爲適合竪寫竪讀”。漢字的創造,並沒有把竪寫考慮在内,但是漢字的演化無疑地受了竪寫環境的影響。

二:您對我的選字,認爲只佔漢字的很少一部分,認爲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我必須說我的做法符合民意調查的做法。我用的是千字文的頭三十二字。爲什麽選千字文?因爲這不是我選的字,求的就是公正。這些字形態各不一樣,隨機性強,絕對比我有意去選字來的公平。

三:我用的不是感覺,美觀和審美作爲此文的標準。建議您仔細看看我的文章,有哪一個地方用審美作爲標準的?對稱就是對稱,對稱不見得是美,而且這不重要。我只是說所有的書寫文字幾乎都有一條偏軸綫、中軸綫、地平綫、或屋頂綫,而漢字最明顯的一條綫就是垂直的中軸綫。

針對您支持橫寫的理由,我有以下回應:

同意漢字竪寫是條件限制造成的,也同意漢字可以橫寫。但這並不影響我闡述漢字由於在竪寫的環境中發展而自然演化出適合竪寫的形態與筆法。與其說漢字是為竪寫設計的,倒不如說漢字由於在竪寫的環境中發展了幾千年,而在結構上逐漸發展成爲適合竪寫竪讀。六書沒有說不代表我們不能發覺它的存在。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漢字橫筆多於竪筆以及縱貫中軸綫和偏左偏軸綫對撇捺鈎以及竪劃的多樣化(見毛筆字寫法中閙字的三個竪各有各的寫法與匡字的橫劃全是一種寫法的差別)。除此之外最粗淺的例子我可以舉出兩個,一是漢字中很多動物都站起來了,例如豕、象、犬、魚等等,也就是原先竪劃多的現象在文字演變的過程中被作了九十度的更動,變成橫劃增加。另一個例子是一個反面的例子,今天内地以“峰”字為正體,而從前“峰”字也可以將“山”寫在頂上。“峰”字相形之下,就更適合橫寫,雖然橫劃依然比竪劃多,但至少中軸綫沒有那麽明顯了。類似這種演化的力量是可以無形中不斷的進行。

關於橫竪排何者有利的爭論很多。而科學論證至今沒有結論,原因就是閲讀的動作變數太多。竪讀如同開車,兩眼利於聚焦,利於追蹤,因此有人說竪讀不易跳行。偏偏大陸習慣橫讀的人竪讀時依然跳行,可見習慣的力量。反之橫讀利於掃視,但不利於追蹤,我習慣於竪讀,反而橫讀時老是跳行,可見這是習慣對我產生的力量。另外速讀導致目光作對角綫移動以及版面比例的變數在上一篇回應中已提及。

關於和國際接軌的問題,我同意您的看法。但更覺得這個問題不用硬性規定,尤其在電腦化的今天。完全可以依照發行者的自行衡量來決定。直排版一樣可以引進外文,郎世寧的畫就是現成的例子,而英文書書脊上的寫法也是拉丁文竪排的例子。沒有必要爲了迎合幾個外文就一定要把中文橫排。 這是可以斟酌的。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9120
還是橫寫好
推薦0


c68l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很認真拜讀了文章.看得出來,樓主論證了漢字的結構,為的就是來説明漢字發明是爲了豎寫的方便,而且漢字也是最適合豎寫的文字.

        樓主從《千字文》的一段話中,得出了漢字的結構只有在豎排的時候才體現出均衡的美。(因爲豎排才能體現出漢字中軸綫)。

        拙下有三點疑問。

        首先,按樓主的思路,只有豎排才能體現漢字獨有整齊,雅觀的美感。那麽便會出現這樣一個疑問:那我們的先人在造字的時候,會不會刻意爲了書寫方便,就把“方便竪寫”作爲造字的一條準則呢?換句話來説,如果真的是每個漢字都必須要符合“豎排”的準則,那麽,必定在造字的時候,古人就要考慮到這個字的筆畫,形體,要符合“竪排”的標準。試問,在《說文解字》裏的“六書”哪一個是關於“豎排”的造字準則。事實上是,漢字的創造,並沒有把“方便豎寫”考慮在内的。

        第二,樓主所舉的例子有失偏頗,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可以說,樓主舉出的例子只佔漢字數目很少的一部分,單凴這部分就斷定漢字的中軸綫在豎直方向,顯然不符合科學性。因爲,漢字的數目繁多,你能舉出一百個符合豎排的例子,也許明天有人就能找出一千個符合橫排的例子。

        第三,樓主論證漢字適合豎排的時候,往往只從感覺,美觀的角度來説。事實上,審美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很主觀的思維,因人而異,而沒有絕對的標準。一定要對稱才能叫作美嗎?事實上,有人喜歡寫實主義,有人喜歡抽象主義,你能說出橫寫的書法和豎寫的哪個更美嗎?過分強調只有符合中軸綫原則才叫標準的話,這會讓人覺得樓主過分武斷。

       我支持橫寫,理由如下:

       第一,正如之前所說,由於六書裏並無“方便豎寫”的準則,那麽說明了,漢字的豎寫,並非漢字本身就適合豎寫,而是因爲條件限制。古代中國在東漢造紙朮誕生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甲骨,竹片,木簡。由於這些材料的紋理和狹長的形狀限制,導致豎寫比橫寫更加方便。而導致漢字“不得不”豎寫。而在現代,這種限制已不存在,當然可以橫寫,也無礙。

      第二,引錢玄同的説法,人的瞳孔只能左右運動,而不能上下運動,因此,眼球的左右運動要比上下運動較爲省力。而且從醫學的角度,眼球長時期上下運動,瞳孔間的距離會逐漸收縮,造成聚焦。對眼力不利。因此,橫排有利。

     第三,現在的時代是國際化的時代,必須要和國際接軌。外國的人名,地名,數學公式等皆是橫寫,而且樓主也表示,拉丁字母是比較適合橫寫的。那麽,現在作爲一個普通人,肯定在書寫的過程中涉及拉丁字母的。即便是國學大師,也要兼治西學,因此,從這個角度考慮,橫寫還是比較合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