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大陸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大陆是如何结束传统型的灾难之一 水利
 瀏覽9,306|回應19推薦5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小米^^
YST
乱石
riquelme
zZ

我在《彻底改变美国UACA同事对毛泽东看法的文章》一贴的回复中提到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灾难。这不过是从民国开始的一连串灾难的继续和余波罢了。这是一场“传统型”的灾难。

        并且我还说到“幸运的是,这也是中国史上最后一次“传统型”的灾难。结束这个的正是以老毛为代表的那一辈人。这个以后讲。先说完灾难问题。”

        那么,有台湾的朋友还不能很了解大陆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在我就打算写几篇文章来说说这个问题。今天先说第一篇:毛泽东时代的水利

====================================================

        建国初的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江河水患肆虐。全国大大小小上千条河流,每年都会发生多场洪水泛滥,河堤决口,洪水淹没和冲毁良田,村庄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祸患。其次是干旱,北方广大地区缺少雨水,土地不能灌溉,旱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正常年景下亩产只有二、三百斤。当时农业完全处于靠天吃饭、受大自然摆布的状况。因此,治理江河水患成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亟待解决的最大民生问题。建国初,中央政府召开最多的会议是水利工作会议,每年都要召开几次全国性会议,研究解决治水的问题。 

1950年的67月,淮河流域又发生水患,中、上游支流先后漫决。淮北20个县、淮南沿岸7个县,还有豫东部分县均受淹。广大地区里的村庄被淹没。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而死,或在树上被毒蛇咬死。有的因船小浪大、翻船而死,共约计489人。豫皖两省受灾面积4000余万亩,受灾人口共1300余万。

当时毛泽东看到灾情报告后,有身边的工作人员爆料说:老毛脸上浮现出沉重的表情,难过地落了眼泪。面对洪水灾害,毛泽东一方面指令大力组织人力、物力防救,同时下决心把根治水患提到国家的重要日程。围绕治淮工作,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全国治淮会议8月底在北京举行,会议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对淮河水情、治淮方针、方案、应办工程等作了反复研讨。之后又集中各地的意见,对治淮计划进行了修改、充实,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照毛泽东提出的“蓄泄兼筹”,以达根治的方针,当时主要工程是加固和修筑堤防、疏导泄洪河道,并修建水库和拦河大坝,以增强蓄洪和灌溉能力。当年11月成立治淮委员会。接着,苏、豫、皖数十万民工先后开赴各治淮工地。治淮工程就这样开始了。刚刚经过土改、翻身分得土地的广大农民,像当年支援淮海战役一样,如今又勇跃地奔赴治淮工地。淮河两岸红旗招展,夯声不断,场面热火朝天。民工们使用最简陋的工具:铣、锹、条筐、独轮车、夯,完全靠肩挑手推,奋战在各个工地上。 

  以治淮工程为标志,新中国由此开始了一场向大自然宣战、治理江河洪水、兴修水利的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

治理江河水患,是几千年人类历史上的头号难题。尽管历史上出现过像大禹治水、李冰夫子修筑都江堰那样的个别英雄事迹,但却从未有人对整个水患根治过。为什么在新中国刚刚建立,毛泽东就首先选上了这一重大难题,迫不及待地把根治水患的重任背在肩上。尤其是在当时,朝鲜战争、台湾海峡战事正在紧张,国内物质条件十分缺乏,百废待兴。可以说形势是外患内忧。

但在那种困难情况下,毛泽东和共产党认识到如果没有真正关心人民疾苦、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信念,或有“没有钱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庸俗观念,那就只能重复以前中国历史上的灾难了。 

  因此新中国的治水大业是一场持久不懈、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回顾近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治水工程

  这个时期,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由于淮河支流特别多,分布地区广,工程量大,涉及豫、皖、苏、鲁数省,又加上当时物质、施工条件落后,因此治淮任务的困难和艰巨程度不可想象。但是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组织部署下,各方面同心协力、大力支援,广大群众意志奋发、奋勇参战。终于战胜了一切困难,使整个工程进展顺利。 

  1951年的春、冬,苏北运河整修工程和苏北灌溉总渠先后完工。建成了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7月淮河上游的石漫潍水库完工,该水库是淮河上游完成的第一个水库。可蓄洪水47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9万亩。

        11月高良涧进水闸和淮安支东分水闸先后开工。1952年淮河支流颖河上游的白沙水库和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开工兴建。冬来暑往,治淮工程一个接一个。

     1953年新沂河嶂山切岭、苏北导沂整沭、淮安杨庙穿运、三河闸、刘老涧节制闸等陆续开工或完成。安徽省以修筑淮北大堤为主,实施了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建设。在正阳关以下淮北大堤上修建涵闸防洪排涝工程;疏浚了西淝河、濉河等重要支流;完成了西淝河、茨河、北淝河等支流的水系调整和截源改道工程。

        1954年佛子岭水库完工,该水库可蓄洪水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70多万亩,并可减轻淮河的洪水威胁等。1954年淮河再次发生特大洪水,但由于这些水利设施发挥作用,洪水东注黄海,南入长江,顺畅下泄,没有发生水患。1956年淮河中游史河上游的梅山水库拦河大坝建成。大坝全长558,坝高84,大大增强了水库的蓄水能力。 

   此外,全国各地的治水工作也都全面展开。1950年河北省渤海区灌溉工程的四大重点之一的蓟运河灌溉工程开工;长江最大支流之一的汉水治理工程开始;湖南大通湖蓄洪垦殖工程开工。(该工程建成后可蓄洪水22亿立方米,将大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沿岸的水灾。)

       1951年河北省独流减河工程开工,1953年完工。该工程包括开挖独流减河、南运河改道等主要部分。这一工程的完工,完全解除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洪水威胁。 

   1952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从此根治黄河的工程提到日程。1953年河南省境内的引黄济卫(卫河)工程全部修建完工,共修筑渠道4945公里,可灌溉农田72万亩。 

  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个最大的防洪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于1952年始建,1953年完成。该工程包括修筑黄天湖大堤、修建进洪闸(太平口)和节制闸(黄山头),加固堤防,整理分洪区渠道等,分洪区总面积921平方公里,围堤周长208公里,建成后分洪区蓄水量可达54亿立方米。 

  1954年我国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 北京市郊区永定河官厅水库竣工。该工程于1951年开工,建成后蓄洪水22亿多立方米,大大减少了水患威胁。 

  1954年夏,长江、淮河中下游由于雨量特别集中,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长江岸边的大城市武汉告急。但由于几年来治水工程的成效,以及当地党政、民众奋力抗洪,终于使洪水没有酿成灭害,确保了武汉的安全。事后毛泽东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 

  19557月国务院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的报告。19563月新华社报道,全国兴修农田水利的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经过五年的努力,不仅大大减少了水患,而且实现了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达800万公顷,比原计划480万公顷超额约40% 。这标志着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治淮工程持续到六十年代初。1958年起兴建了从洪泽湖到新沂河的淮沭河工程。河长100公里,宽1.04公里,并建造了二河闸、淮阴闸、沭阳闸等控制工程,跨淮河和沂沭河两流域调水,达到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和淮沂互济的综合治理目标,增强了调度排洪的能力。

       到六十年代,共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等10座大型水库和官沟、响水坝等一大批中型水库以及几百座小型水库;先后开建了城西湖、城东湖、蒙洼和瓦埠湖4个蓄洪工程;沿淮开辟了18个行洪区;

       举世闻名的淠史杭沟通综合利用工程和新灌区也开工兴建。至此治淮工程的预定目标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中游干流防洪工程体系。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淮河两岸人民,在从建国初治淮以后到七十年代末虽然发生过多次大洪水,但却再没有酿成重大水患。 

  2、大跃进中的水利建设

  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实质上是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生产建设运动。它反映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之后,人民和政府迫切要有一个生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

       虽然建国已快十年,但生产力和物质基础来说仍是历史的、落后和贫穷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是靠人力和畜力,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薄弱,水、旱、虫灾频发,农业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可想而知,在当时国际形势下,经济生产“大干、快上”、人民加快发展的要求远比现在迫切得多。 

  从农业上来说,大跃进是以贯彻党中央1957年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为发端的。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用十二年时间粮食亩产要分别达到“四、五、八”的目标,即:黄河以北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500斤,淮河以南800斤。当时在农业发展《纲要》的鼓舞下,全国农村首先掀起了一个大搞水利建设的高潮。 

  由于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使大型水利工程能够进行统一规划、部署,不再受原来县、乡区划的局限;同时大大增强了劳动力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开展大协作和八方支援的能力,因此使水利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就大大促进了全国的水利化建设。在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有许多治水的大工程、大建设是在三年大跃进时期实施的。 

  在大跃进中,各地兴起了修建水库的热潮。至今遍布全国的水库,其中有半数以上始建于大跃进时期。

       如著名的北京十三陵水库就是在1958年修建的,当时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都曾到工地上参加过义务劳动。还有其他一些大型水库,如北京密云水库、浙江新安江大水库、辽宁省汤河水库、河南省鸭河口水库、广东省新丰江水库、海南省松涛水库等,都是在大跃进中施工或建成的。这些大型水库都具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发电等综合性功能,对当地的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治水的规模大、力度强,是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一个特证。由过去的筑堤、导流发展到对大江大河的拦河、截流、改道等,气壮山河。这在历史上是不敢想象的。其中包括对海河、黄河、长江支流等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如:1958年实施和竣工的海河拦河大坝合拢工程,把华北五条内河入海河道切断,使淡水不再流入大海,海水不再上溯内河;

       黄河三门峡截流工程,于1957年开始,1958年截流成功,是根治和综合开发黄河的主体工程。截流后,可造成647亿立方米的库容,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黄河从此再无发生过水患。同时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功能,可灌溉农田4000万亩;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根治和综合开发汉水的主体工程,1958年胜利截流、第一期工程完成;黄河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截流,大坝截流后,可形成蓄水49亿立方米的水库,可灌溉农田1500万亩;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合龙截流。该工程是一个发电、灌溉、调节黄河水量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控制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黄河凌汛,并形成宁夏地区一个面积1000万亩的灌溉网。 

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更不计其数,在仅仅三年的时间内就兴建了那么多的大型工程,可谓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

3、六、七十年代水利的建设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由过去的偏重防洪向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发展,贯彻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主要解决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为此还开掘了许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枢纽工程,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仅1975年一年的投资就有45.3亿元。从建国初到1979年中央政府用于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达到760多亿元。(据万里在198010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活) 到了七十年代末,就总体上实现了对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不仅基本消除了大的洪涝灾害,而且达到了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显著效果。


  这时期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 

  震惊中外的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人造天河”, 该渠于1960年动工,1969年全部竣工。在当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开凿出一条河道。在施工过程中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共开凿悬崖绝壁50余处,斩断山崖264座,凿通隧洞211个,跨越沟涧274条,架设了152座渡槽,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创造出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全渠由总干渠及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干渠长70.6公里,引水量20立方米/秒。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总长约1500公里。建成后灌溉面积扩大了60万亩。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农业干旱缺水问题。湖北省汉北河也是一条人工河,1970年竣工,全长110多公里,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等等。 

  1969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由三座大型抽水机站、五座中型节制水闸、三座船闸和疏竣河道等十多项工程组成,它把长江、淮南、大运河和里下河联结起来,利用这些河流的不同水位,通过自流和机动引水相结合进行排涝和抗旱,可灌溉农田250多万亩。 

 1972年竣工的辽河治理工程,上游和支流共修建水库220座,共修筑堤防4500公里,流域共建电力排灌站920处,可灌溉农田1100多万亩。 

  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共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开控、疏浚河道270多条,新建涵洞、桥、闸六万多座。修建大中型水库80多座(总库容达130多亿立方米)。其中有岳城、岗南、黄壁庄、密云等18座大型水库和60多座中型水库。建蓄滞洪区20多处。对洪、旱、涝、碱等灾害进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历史上提高了十倍多,在流域内实现了每人一亩水浇地,1973年粮食总产量比1963年增长了一倍。海河完全被治理。 

  横跨皖豫两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该工程始建于1958年,七十年代初竣功。建成了包括龙门口水库等五大水库在内的新灌溉区,使安徽西北部10个县的耕地得到灌溉,可灌溉农田900万亩。被称为可与都江堰齐名的伟大状举,使安徽人民世代受益。 

  对黄河的治理,1974年完成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改建工程,以及刘家峡、盐锅峡、青铜峡等水库和水电站的建设。同时完成了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共修建和加固堤防3000多公里,沿岸建成涵闸60多座、引水虹吸等灌溉工程80多处。扩大灌溉面积800多万亩。由此黄河完全被人所征服,变水害为水利。 

  长江流域的丹江口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动工,1973年竣工。该工程是由我国自行勘测、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一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拦河大坝、水力发电厂、升船机及湖北、河南两座灌溉引水渠等四个部分组成。拦河大坝长近5里,坝高162米,最大蓄水量209亿立方米。建成后使汉江防洪能力提高到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

       历史上汉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繁,堤防三年两溃,所谓"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状况从此结束。— 发电厂装机总容量9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40万千瓦时。升船机可提升裁重150吨的驳船。

       鄂豫两条引丹灌渠,年均引水9亿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360多万亩,灌溉效益共5亿余元,使鄂西北、豫西南成为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的碧口、柘溪、凤滩、石泉等大型水库工程,这期间也先后竣工。

       长江干流上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于1970年开始建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270万千瓦,到七十年代末接近尾声。到这时,对长江水患的治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980年夏秋之际,长江发生了25年来最大的洪水,但由于新建的水利工程的作用和广大军民的协力抗洪,千里干堤无一处溃口,确保了两岸人民的安全。 

  其他大型水利工程,如:1970年横贯豫、皖、苏三省的大型水利工程 — 开挖新汴河、治理沱河的工程竣工;河北省治理大清河中下游工程竣工,该工程可使天津、保定、沧州等地区14个县免受洪涝灾害,并确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1971年四川省都江堰灌溉渠系改造工程完成;

      海河水系工程之一的永定新河和北京排污河工程完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哈素海灌区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可灌溉农田29万亩。1979年河北省潘家口水库关闸截流。该工程于1975年开工,规模仅次于湖北的丹江口水电站和葛洲坝工程。水库蓄水量可达29亿立方米。

      1977年巴彦淖尔盟河套灌区总排水干渠扬水站建成,每年排水4.5亿立方米,可担负灌区400多万亩农田的排水任务。1978年江苏谏壁大型电力抽水站主体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可灌溉农田200多万亩,排涝农田400多万亩。(以上材料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新华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197-221页。)

  迄今遍布全国的大中小水库,除了建于大跃进时期的外,绝大部务是在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修建的。七十年代竣工的大型水库工程,如:1972年福建晋江山美水库竣工,建成后可蓄水3.9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60多万亩。1976年湖北省黄龙滩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水库库容12.28亿立方米,水电站年发电量7.5亿千瓦时。还有湖南省的欧阳海水库、双牌水库等等。

      据统计,止于1979年,全国各地共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八万多座。同时,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新建万亩以上的灌溉区五千多处。灌溉面积达到八亿亩,是1949年的三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 

  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国治水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水利建设的预定目标基本实现。由此江河洪水基本形成由人控制、服从人的设计和摆布的格局。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这些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实施和完成的,历时十多年。

       请看两组数据:1949~1978年,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1978年的7.3亿亩,增加了5亿亩(增幅超过200%)。同时,修建各类水库86万多座。
而在1978~2008年,农田灌溉面积从73亿亩增加到867亿亩,只增加了137亿亩(增幅19%)。同期只建设各类水库800多座(主要用于发电)。  

 
    
   很明显了,农村集体水利体系的建设是大陆能结束“传统型”的灾难的重要物质基础。

       毛泽东时代提倡的“水利是农业根本”这是非常正确而有力的。这也是我们现在能解决温饱,进而改革开放说要“和平崛起”的一个重要基石!

       现在的大陆北方大旱,把水送到家家户户田头的,还是毛泽东时代的水利。

可惜近三十年来,我们没有进一步强化这些基础建设,建好的灌溉系统和水库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没人管理而荒废掉不少。这是诚可痛也!!

       今年的大旱,更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毛泽东时代的水利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亡羊补牢,时未晚也,这需要现在的政府从新检讨,从新恢复了。

图片是:毛泽东与彭真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本文於 修改第 8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9272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主文字体是太小了.
推薦0


ywwz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不过楼下的回复字体倒是正常.

是不是浏览器设置问题?
IE(IE8)页面大小的默认值:查看 -> 缩放 -> 100%
            查看 -> 文字大小 -> 中
firefox: 查看 -> 缩放 -> 重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4407
我看是正常的啊,怎么回事
    回應給: 乱石(jolt) 推薦0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看是正常的啊,怎么回事?希望您再确认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4357
主文字太小
    回應給: 紫气东来(cool17909) 推薦0


乱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请放大到正常,否则阅读吃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3422
这样还看上去有点样子
    回應給: 紫气东来(cool17909) 推薦0


27号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这样的文章看上去有模样多了。

前前水利部部长钮茂生是学农机的,前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是学坝工的。

现任部长陈雷,看来没读过大学,“1976年12月至1980年7月在东北工学院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专业学习”,大概连工农兵学员都不是,因为1977年高考才恢复的嘛。

但是“1985年5月起,在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历任主任科员、经理、总经理等职”,而且1996年5月,任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

有这等履历,在他08年3月上台后,水利灌溉呼声高涨可以想见(我的一点小人之心),何况09年的干旱又这么配合形势。

你等着看吧,等再换了部长,如果是搞大坝出身的,舆论一定是水电开发落后,历史就是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1214
因此绝非做完了,无事可做了,做的还远远不够。
    回應給: 27号(Number27) 推薦1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我所掌握的资料《国土资源公报》显示, 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

 

     而大陆的耕地,从地区分布情况看,西部地区分布的耕地较多,占36.9%;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占21.7%23.8%17.6%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18.9%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3.3%

 

   别据我记得的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表示过,目前全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十分不完善,约占55%的耕地还没有灌排设施,灌溉面积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中低产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灌溉用水效率低,节约用水和提高土地粮食生产率的潜力很大。 

 

  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灌溉用水浪费严重。输送过程中的浪费占整个灌溉用水损失的80%以上。同时在灌水方式上,大多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漫灌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效率普遍偏低,单方水的产出效益只有1公斤粮食,不足先进国家的一半。由于干旱和用水浪费,全国农业灌溉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灾面积达3亿多亩,粮食减产100亿至300亿公斤。

 

    目前大陆农业用水量占到全国总用水量的70%左右,而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左右,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   

 

    目前,大陆每年用水总量约5500亿立方米,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5%左右。如果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15%,同时灌溉水分生产率也提高10%15%,可减少灌溉用水量约600亿—800亿立方米。

 

    目前大陆大部分地区仍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节水灌溉面积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以色列的灌溉面积全部采用微灌和喷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0.70.8之间。

 

    别根据资料和规划,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灌溉面积达到9.28亿亩,有效灌溉面积8.48亿亩,非耕地上灌溉面积0.80亿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为3.20亿亩,其中耕地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95亿亩;非耕地上约为0.25亿亩,主要为林果草节水灌溉。在耕地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中,渠道防渗14454万亩,低压管灌9933万亩,喷灌4184万亩,微灌932万亩。目前,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比例为34.8%,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5%

 

   “十一五”期间,大陆将计划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牧草节水灌溉面积350万亩、林果节水灌溉面积550万亩、节水措施面积2亿亩。净增有效灌溉面积3000万亩,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到2020年,发展耕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7亿亩、牧草节水灌溉面积1300万亩、林果节水灌溉面积1700万亩、节水措施面积1.5亿亩。

 

    实现上述目标后,可以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0亿公斤,基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形成农业节水能力200亿立方米,增加生态用水,基本遏制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地下水超采现象;可提高农田灌排保证率和灌水质量,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

 

    目前大陆年农业用水量为3900亿立方米,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70%80%,而农业灌溉效率仅为45%,农业节水潜力巨大。但目前全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约占55%的耕地还没有灌排设施,灌溉面积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中低产田。上面以说过,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灌溉用水效率低。

 

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搞好农田灌排设施建设,恢复和改善灌排保障能力,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考虑大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灌溉用水占整个用水的比重大,节水潜力也大,因而必须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

 

因此绝非做完了,无事可做了。

 

当然现在大家也不是没做事:自1998年以来,大陆共安排国债资金78亿元,引导地方配套资金74亿元,对全国402个大型灌区中的255个灌区的骨干工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灌区灌溉运行中的病险、卡脖子问题,抑制了灌溉用水的跑冒滴漏,恢复和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目前,全国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035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6%,农业灌溉水利用率近10年来提高10%左右。

 

但对比之前的努力,还做的还远远不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0623
我怎么觉得相反
    回應給: 坐而论道(zuoerlundao) 推薦0


gzthliyi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当年的水利工程受制于于技术,材料,以及前瞻眼光远不能跟现在新修的比。。


我乡下就有一条老渠,就是当年建的,渗漏严重,存不住水,河里引的水,最终利用上的不足1/4,我爷爷说当初修好的时候可能好点会有1/3。。

最近修了新渠,利用率高得多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0547
请补充证据再谈这个问题好吗?
    回應給: 紫气东来(cool17909) 推薦0


27号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河流的长度是有限的,能够建设水利设施的位置更是有限的,78年以前,把容易建设的都建设完了,把好灌溉的土地都灌溉上了,78年以后哪儿能再大发展呢?

例如:而在1978~2008年,农田灌溉面积从73亿亩增加到867亿亩,只增加了137亿亩。

那我请问你,中国有多少土地需要水利枢纽灌溉?而能够自流灌溉的有多少?我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如中国需要水利枢纽灌溉的土地就只有8.67亿亩,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把工作做完了,又何必指责呢?

我再请问你,中国有多少土地的周围,根本就没有河流,或者即使有河流也没有足够的水量?在那样的地方,就算建了水库,也不过是一座空库而已。你知道龙羊峡是用了几年蓄上水的吗?

当然,水库的问题也是一样的。

例如,法国的水力开发程度是99%,恐怕以后就没什么可开发了,你能指责法国政府工作不努力?

再有,可开发的资源就一定要开发吗?

比如猫儿峡水利枢纽,规划很多年了,原本可以解决川东暴雨区的洪水和整个川东的灌溉问题。但是最后一算,建了猫儿峡,固然灌溉能力是有了,但是整个川东也剩不下几亩地了。

以上资料不补充,你的论点就不坚实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0331
今非昔比了
    回應給: 紫气东来(cool17909) 推薦0


坐而论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毛時候修的水利設施是:溝深、渠寬、堤厚,發動人民在農閑的時候來修,國家只提供相應的材料,修得相當認真也相當成功。
現在修的水渠,國家是包給工程隊修的。爲了節約成本,不挖溝,修在地面上,給土地耕作帶來很多麻煩。質量也差很多,磚頭都是立起來的,與以前橫放磚頭的老水渠來講,厚度只有原來的1/4,沒用幾次就漏水沒用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80264
确实
推薦0


rociichina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大陆的水利应该系统的修缮和建设了,如今3 40年过去了当年的水利系统已经不足应对新的情况了。中央应该考虑重新系统建设一个新的水利系统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79487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