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傳説中,我們所在的宇宙可分為四大部洲,其中地球就屬於“南瞻部洲”,中文又譯成“南閻浮提”。印度人除了自稱婆羅多(Bharata)以外也以自己居住的地域為世界而自稱閻浮提(Jambu Dvipa)。而東勝神洲卻不在這個地球上。不過,中國人因爲讀西遊記裏有個“東勝神洲”,一般讀者的理解也是把它當作東亞的中國。乃有此題。
近代的中國人對印度人頗有一些成見,看看金庸在天龍八部裏塑造的波羅星、哲羅星可見一般。一般人對印度人的觀感不外乎膚色黑、身上帶著一股咖喱味,紅頭阿三仗勢欺人、印度政府對中國的不友好、印度外交官時常在國際上針對中國大放厥詞等等。其實若反過來想一想,印度和中國兩個文明古國同時崛起,印度對中國的“瑜亮情結”肯定是有的、也是預料中事。
印度人在生活習慣與衛生上的缺點,和他們人口衆多、氣候炎熱與社會結構複雜都有關聯,在這方面中國略比印度強一些,卻也強不倒哪裏去。我最近曾在BBC廣播裏聽到一段關於印度裔美國人第二代回到印度創業的“海歸”故事。他們的父母倒是多半不能理解,自己這一代千辛萬苦脫離了印度這個“鬼地方”("Hell-hole"),爲什麽自己的下一代居然又回去了。
中國文化受儒道釋三家影響最多,其中釋(佛教)就是印度的舶來品。古代文人一方面繼承儒家傳統、一方面對佛家尤其是禪宗和道家的老莊之學也都知之甚詳,怪才金聖嘆既註莊子又解公案可以作爲一個代表。在民間念佛的興盛亦可證明印度文化對中國影響的廣度。
東方文化普遍偏重悟性而非推理,這是中印兩個文明古國相通之處。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莊子的“存而不論”以及禪宗的“不可說”、“不思議”,都可佐證東方文化的内涵、並非語言聰辯能及。用相聲“蛤蟆鼓”式的理解方法,必然越走越遠。儒家雖採取“敬鬼神而遠之”的務實態度,而論語裏對“仁”字的解釋,卻各篇有各篇的説法。可見儒家的最高理想依然是只可意會、不可定義的概念。
若從印度傳來的佛家思想來看,從禪宗的“全不信”、淨土的“只信其一“”乃至密宗的“全都信”,説法看似完全不同卻又都是同一回事。小乘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和大乘的“常樂我淨”竟也是一體之兩面,亦頗耐人尋味。由此可見印度文化的極致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和中國的“大道無形”、“無極生太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絕對可以並駕齊驅。
説到悟性。今天的科技如此發達,西洋象棋早已敗給了計算機。中國象棋敗給計算機也是可預料的。然而中國文化中更精致的圍棋。早有應昌期在十多年前就懸賞徵求能夠打敗初段棋手的圍棋程序。時至今日,電腦圍棋不但連初段都贏不了,一般業餘圍棋愛好者也能輕易把它打敗。可見“棋道”也要靠悟性。也難怪老外學了半天圍棋還是下不過中日韓棋手。西方文化最靠悟性的恐怕就是古典音樂了,而他們的文化卻沒有辦法從這個角度解釋古典音樂。也難怪傅聰要有感而發,說中國人對西方音樂的理解有很大的文化優勢。
當年無神論,無靈魂論的佛教在印度從百家爭鳴的各種思想中脫穎而出,大爲興盛,而最後卻被多神論,有靈魂論的的印度教消滅。反而我們中國人繼承了他們最精華的文化遺產,成了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說起來印度也可算是中國文化三分之一的始祖,而後來的中國則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本文於 修改第 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