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首次有機會在臺灣推動屬於自己的工業化,日本總督為國民黨完成很多基礎工作,剩下的工作是解放佃農。二二八的鎮壓和土地改革使國民黨成為臺灣的本土統治集團的世仇。經歷“血與火”的國民黨迫於世界形勢需要工業化振作自己,但起點比明治維新的日本更低,還得應付龐大軍事開支和難民問題,靠著大陸帶來的少量黃金,國民黨暫時穩住軍心。
萬事起頭難,蔣介石發布義務教育的法令,用公職安排部分來臺的難民;發布軍令,用鳳山整訓解決國軍的山頭派系;發布戒嚴令,用軍法維持社會秩序。“糖與米”成為臺灣的工業化火車頭,用農工業剪刀差和肥料交換的方式把農業所得引導到紡織工業(英國最早的工業),同時提高關稅,保護市場,扶持臺灣的本土企業,義務教育則為臺灣未來的產業發展做好基礎。1960年臺灣的百姓生活已有改善,但是臺灣的整體經濟面貌還是遠落後於發達國家。“黨員們”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遵循專業官僚的指揮,繼續為“反攻大陸”的大業而努力,黨國資本主義讓人看到初步成效。
1960年歐美國家出現第一波勞力密集的產業外移趨勢。臺灣的技術官僚尹仲容和嚴家淦認為這是一個機會,1966年在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區,可以看作是大陸今天遍地“經濟技術開發區”的1.0版本。為表示對經濟建設的支持和授權,蔣介石讓嚴家淦出任副總統和行政院長。加工讓臺灣變成美日兩國的配角(刷盤子),但也讓臺灣第一次有能力累積外匯,而不再是殖民地時代供養日本的經濟奴隸。電器、紡織、塑膠等輕工業開始發展,許多臺灣家庭的“客廳即工廠”,用小作坊的形式參與加工出口。此景如同今日的珠三角、浙江和福建的部分地區。
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機使發達國家陷入經濟不景氣,加上退出聯合國,種種原因使臺灣經濟陷入危機,迫使臺灣進行第一次產業升級。這個產業升級的核心是重化工業和造船,外加高速公路及鐵路電氣化。與共產國家強行上馬重化工業不同的是,臺灣選擇農業-輕工業-重化工業三部曲這條道路。沒有饑荒的原因是臺灣的“糖與米”,而且處于英美刺刀保護之下,這是臺灣可以用三部曲展開工業化的最根本原因,也是臺灣經驗的核心內容。
1979年臺灣政府把機械、電子、電機、運輸工具列為“策略性工業”。在黨國資本主義模式下,臺灣快速發展。不可小看制定這些目標的國民黨“外省黨員們”,他們確實掌握工業化背後的核心秘密,昔日的顛沛流離和戰火歷練讓他們全力以赴。1980年,臺灣創立新竹科學園區,也是今日大陸高新技術開發區的1.0版,使臺灣首次能躋身世界IT革命浪潮,即使它最後成為一個技術密集的加工出口區,但這個對1950年的農業臺灣來說,已是非常光彩的成績。它是今日臺灣經濟成長的最大動力,也是維持今日臺灣中產階級的最重要支柱。
黨國資本主義是如何具體發展這些產業的?資本從哪里來?
國民黨首先成立中央財政委員會(財委會),下轄中央投資和光華投資。這兩個單位是黨營事業的財政發動機,臺灣最早的新興電子就是100%財委會持股,於1970年創立。這很容易理解,因為IT革命是全新的概念,臺灣沒人有能力大膽冒進,只能由國民黨出資1.8億臺幣。國民黨的冒險下注是正確的,1980年聯華電子成立,總資本26.25億臺幣:交通銀行7.2%、臺灣經濟部6.5%、光華投資4.9%、私人投資合計2%,技術人員來自臺灣經濟部所屬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這次多了私人參與,但如果沒有初始的冒險下注,能吸引私人資本嗎?臺灣、中國大陸、日本這些後進經濟體如果沒有這種官方主導的參與行為,只能永遠落後。
工業生產需要的配套產業,工業氣體、鋼鐵、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紡織工業研究中心、電機製造等不勝枚舉。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技術的含量也隨之增大,這還需要教育部門編輯合適的教材以便有系統的培養人才,需要整個政府的橫向合作和縱向分工,更需要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以便保護國內市場。中國大陸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與臺灣的國立編譯館都肩負著這個任務。國民黨成為臺灣的經團聯,共產黨則成為大陸的經團聯。中國共產黨獨立面對美蘇冷戰的軍事對峙與外交的風雲莫測,需要直接上馬自己的重化工業以支援自己的軍事武裝,這是無奈之下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到海峽兩岸除了工業化順序不同,一個大中國,一個小省份,工業化精神則幾無二致。
投資不見得成功,失敗所在多有,國民黨的投資有失敗的,但是貪汙卻很罕見。蔣介石很清楚吏治是如何讓他失去“大好河山”,靠著威權獨裁和軍法治罪,國民黨總體上能讓臺灣的工業化平穩過渡,從1950到1988年,國民黨的兩位蔣總統用38年努力使臺灣全體人民享受工業化帶來的好處,不再“男為奴、女為娼”,被當作“殖民補充”的日本“皇民”,臺灣經濟在黨國資本主義的模式下甚至開始進軍原本只屬於發達國家的高附加價值產業:汽車。1986年,臺灣的裕隆汽車成功製造出飛羚101型汽車,如同今天中國大陸的吉利,底盤和引擎都是引進的,但其它都是臺灣自產的,改進版的102型汽車甚至有出口荷蘭的記錄。最後因為缺乏商業策略和成本因素黯然敗退。
為什麼裕隆汽車失敗了?1985年臺灣政府實施《六年汽車工業發展方案》,內容包括降低關稅和國產率等,裕隆失去能了成長茁壯的機會。政府的錯誤隨時能改正,可是更大的阻力來自日本。日本經團聯的成員包含日本汽車製造商,為了維護日本產業的世界利益,日本廠商團結一致的對抗裕隆。今天的裕隆汽車只是一家汽車經銷服務站。它只能靠更靈活的手段把自身資本進行國際化運用,美其名為海外擴張,實際上跟投資銀行沒兩樣,賺錢只剩下金融賭博。與此同時,它的員工必須面對生活中更多不確定的因素,包括失業。
豐田汽車能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靠得不只是自己的技術研發,還包括國家級別的商業打擊,日本在臺灣實現了“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豐田車”。我們可以看到成也經團聯,敗也經團聯,裕隆當時如果能得到國民黨的密集支援,今天會是不同的光景。瑞典的Volvo汽車在1927年生產自己的第一輛車時,還沒有現今如此高效率的物流系統和生產能力,他們有時間可以在幾乎空白的國內外市場自由發展。瑞典人口不到1000萬,但他們擁有兩家世界級汽車製造商:Volvo和Saab,原因是發展時間充裕。
我們再一次看到工業化後進國家為了推展自己的工業化,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巨大的投入與努力,才能擁有自己的空間。但只要道路選擇正確,加上耐心等待,一定會豐收。臺灣裕隆、日本豐田、瑞典Volvo為我們提供汽車發展不同的教訓。
在航空工業,蔣經國領導下的國民黨製造出屬於自己的教練機:AT-3。就如同日本的“大島型”高爐一樣,雖然發動機是美制的,但它為臺灣的航空人才培育實現零的突破,並且為後來的IDF作出巨大貢獻。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轉變臺灣歷史方向的重要人物李登輝就任總統。這個外號“岩里政男”的男人曾是日軍的高射炮部隊軍官。他上臺時,國民黨這個經團聯工業體系依然運作正常,但還是由外省人主導,李登輝迫切需要集中權力到他手裏,來穩定內心的不安全感,民主化是最好的道路,因為占人口過半的福佬人一定會掩護他擺脫這個被動局面。
政治運動需要金錢,兼職工是靠不住的,李登輝需要自己的全職人馬來對抗所謂的“外來政權”,但此時的他卻是這個“外來政權”的領袖。在李登輝的授意下,國民黨內部成立“集思會”。金錢的掌櫃則是劉泰英,身為黨主席的李登輝讓他掌控國民黨的金庫,開始用各種管道扶持外部的民進黨,臺灣的民主肥皂劇開始上演了,年復一年越來越高潮,等到1996年的臺灣總統直選,解放軍甚至以發射導彈的方式參與這場盛會,美軍的航空母艦也參演,一時之間舉世矚目。能走到總統直選這一步,李登輝可謂散盡國民黨家財,股票能賣的賣,能民營化的就民營化,“國庫通黨庫”的戰略格局,讓他在民主化過渡階段裏的所作所為,跟大開綠燈沒什麼兩樣。美軍的航空母艦不是免費的,臺美之間的各種政治遊說都需要金錢打理,再加上各種政治選舉的競選開支,這一切最終都轉嫁給國民黨這個臺灣的經團聯頭上。
為了發展“盟友”,李登輝想起日本。“臺日合作”需要一些更特殊的良好氣氛。要營造這樣的氣氛,李登輝需要改變1950年來臺灣人對日本的歷史觀。於是“日據時代”成為“日治時代”;“臺灣光復”變成“日本終戰”,一切都不新奇,花樣還能更多。臺灣的福佬精英對日本的五體投地,還有種種讓大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包括參拜靖國神社,除了要掩蓋他們曾身為漢奸的史實,另外一個理由是徹底壟斷臺灣的“經團聯”,把臺灣的經濟成果搜刮到自己口袋裡。由於1950年的國民黨需要穩定的秩序以推動工業化,這是一筆至今沒有清算的帳。1970年代歐洲學生運動的一個重點,是反思自己父母那一輩人在二戰時期屈服於納粹淫威,因此轉變為叛逆的世代。在國民黨的戒嚴統治下,學生運動只能以保釣(釣魚臺)運動的狹窄範圍出現。保釣是愛國的,但1990年3月發生的臺灣野百合學生運動,卻只是一場政治秀而已,這些所謂“學運世代”有相當數量的人成為李登輝的外圍盟友,為肢解國民黨而全心全力。
跟清朝面對列強侵略一樣,國民黨這個經濟發動機在一波又一波的五鬼搬運下,逐漸無法承擔推動臺灣工業化的使命與責任,工業化需要的集團式橫向合作和縱向分工變得越來越不可能。雖然臺灣的晶圓代工和相關電子業發展的越來越好,但經濟瓶頸開始出現。首先是利潤率降低到只有15%以下,而歐美日高科技產業的利潤率卻有40%,這還是臺灣政府以租稅優惠和優先銀行貸款作為變相補貼手段才實現的成績;國防采購預算的88%專門用來購買美制武器,臺灣的國軍將領甚至變相成為美國的說客,認為美國貨可靠性能好,能滿足軍事的高標準要求。這些國防開支在臺灣追求民主化的過程中,因為兩岸關系日益劍拔弩張而變得越來越必要,只因為要應付來自中國的威脅與挑戰。為了保持臺灣軍事上的戰術攻勢,即使排擠教育和社會救助預算也要打落牙齒或血吞。世界先進武器“沒有我不敢買,只有你不敢賣”。在“愛臺灣”政治賽局中,國軍恨不得一夕之間變成沙漠風暴中的美軍,傭金回扣種種非法行為橫行,“貪生怕死速進此門,升官發財請來此處”成為國軍軍官今日的真實寫照。二戰國軍戰力最強的是美械師,過了幾十年的今天,國軍為了維持戰力需要更多的美械來組裝美械師,但對岸的解放軍卻已經擁有自己全套的軍事武器。
臺灣民主化是以消滅國民黨為代價的。不管發達國家的專家如何勸說國民黨臺灣沒有鋼鐵市場,進口品可以替代。經歷戰火歷練的“外省黨員們”卻無論如何也要建立臺灣的“中國鋼鐵”,只因為他們明白工業化的重要性。歲月催人老,曾經的精英技術官僚已逐漸凋零,他們的接班人是透過民主化政治洗禮的“本省政客們”,“本土VS.外來”是臺灣政治鬧劇的核心價值,這兩個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臺灣根本沒有環境培育自己的工業技術。電子業發展的越蓬勃,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就越大。要生產高科技產品不難,需要的也不是技術,“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不管DRAM或者面板,其實只要會打算盤就行,設備可以租,原料可以買,自由貿易很方便。
晶片的主要原料是矽(Si),需要開發出矽生長爐來製造多晶矽,然後用其它的設備把多晶矽拉長,變成單晶矽,這中間需要很多知識來保持產品的純度。等8吋晶圓或12吋晶圓成型後,需要鐳射切割,這還是需要技術開發。切割完的晶片需要研磨,需要精密的研磨機械,這樣才能開始生產電腦裡的CPU。
世界晶片原料(silicon wafer)的最大供應商是日本住友化學。臺灣晶片行業越是成長,日本住友化學就賺越多錢。同樣是石油化學公司,住友化學可以做,臺灣塑膠卻不能做,原因還是沒有技術。日本經團聯所屬的各產業可以提供全套生產設備,但是臺灣的國民黨體系卻深陷民主化的浪潮中。“漢奸們”進化成“政客們”,他們為臺灣新時代的工業革命設下無法突破的玻璃屋頂。
由IT革命主導的工業革命需要更多的理工人才投入技術開發,舉凡材料、機械、程式語言、通信、電子等,每個領域都在渴求人力。中國大陸的人才培育是非常紮實的,從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學生教材,到大陸學生在國際比賽中的成績,我們很容易看出來這點。今年中國大陸有1000萬人去考大學,65%的人選擇理工科。這是歷史給臺灣產業界的一個機會,臺灣產業界有希望在技術開發上投入更多。但臺灣的政治氣氛卻不容許這種嘗試,臺灣選擇“戒急用忍”。學法律的臺灣本土集團妄想以法律來阻礙大陸的技術開發,搞不清楚自身任務的正是這些“本土政客們”。在“外省黨員們”的領導下,臺北推動一次都市更新,也就是今天臺北的信義計劃區,這是臺灣版的高速增長。但中國大陸的北京為了奧運,朝陽、海淀、豐台各區的基建計劃足以抵上3個信義計劃區,如果再加上全大陸各城市的大規模建設,我們說大陸有500個信義計劃區的規模也不誇張。正是這些建設帶來的“中國特需”熱潮,使得臺灣經濟的馬腳暫時沒有露出來,但臺灣還是戒急用忍,等到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立刻原形畢露而且愁雲慘霧。
臺灣無法籌集必要的資本進行自我改造,因為臺灣把一切資源都投入民主化。愛臺N項建設是最新的版本,核心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而是拯救地方失業,並為將來的選舉做好準備,這是臺灣政治精英的主流意識。臺灣不滿足當“三民主義的中國模範省”,臺灣要當“民主直選的世界模範生”,這才是臺灣打拼的方式。民主不殺工業,工業卻因民主而死。八年後再次上臺的國民黨,已經完成舊瓶裝新酒的質變量變,變的更愛臺灣,自然也不可能完成振興臺灣經濟的任務。
今天的臺灣經濟遇到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根本不是偶然,資金不再能有效率的投入技術開發,市場在列強脅迫和“一邊一國”的基調下全盤開放,於是臺灣有了瘦肉精的美國豬肉;一瓶160元臺幣的臺灣米酒,還有稻米炸彈客。至於日本進口的毒米果自然不能大張旗鼓的調查,只能選擇性的炒作大陸的三聚氰胺。
公道放兩旁,民主擺中間;若為兩國論,一切皆可拋,臺灣要爭取在一切國際場合上以臺灣的身份露臉,展現臺灣獨立自主的真實面貌,管它WTO還是什麼WHO,反正絕對不能OUT。其實拒絕加入WTO就能展現臺灣獨立自主的真實面貌,但不瞭解國際現實的臺灣人認為加入國際組織才能展現“臺灣人民站起來了”,臺灣無法接受這種“落後”的選擇。
民進黨的“黨員們”對黨國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強力的,他們正確指出其中“極端危險的病變基因”,但是他們無法擺脫自身的狹隘歷史視野,他們只能成為“本土政客們”,最後成為自己當初發現的“極端危險的病變基因”,並且以民主化的手段瓦解了臺灣的工業技術體系。不但如此,他們甚至使“黨國資本主義”變成“權貴資本主義”。臺灣電視史上唯一毫無週末區別,隨時插播,而且已連播3個月的電視劇,就是由陳水扁家族主演的“赤貧”,其中的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遠非精彩所能形容。它反映了臺灣今天“就業老大難”的情形,產業只剩微利,當官才是發財的不二法門。臺灣經濟從推動民主化的第一天起,就在吃“外省黨員們”辛苦存下的老本。
臺灣經濟還有救嗎?我認為辦法是有的,道路雖然崎嶇,但前途是光明的。只是我估計臺灣無法接受。眼下的臺灣只有兩個選擇:體面的用一國兩制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出兵釣魚臺。
一國兩制的好處是可以保存臺灣最後的一點尊嚴,這裏就不多說了。我要說明的是:為什麼出兵釣魚臺是一個選擇?
挪威有世界上非常好的社會福利,政府沒有負債,不止女人可以休1年的帶薪產假,男人也可以休1年的帶薪產假,因此挪威的人口並沒有出現嚴重的老化現象,它的生活品質使它可以吸引人才,這一切是因為北海油田。挪威的石油基金也被稱為退休基金,總值有3500億美元,靠著特殊的決策體制和人道主義,挪威石油基金成為挪威人民的生活保證。
我們知道釣魚臺附近海域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不管開采出石油還是天然氣,臺灣產業所需要的資源和資金都能因此得利。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想方設法要侵佔釣魚臺的最根本原因。如果臺灣能建立自己的石油基金,2300億美元分給2300萬人就是每人1萬美元,相比之下,消費卷的110美元根本只能塞牙縫。要就玩大的!
臺灣經濟不只有民主化的干擾,還有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孩子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金融保險體制,在經濟條件惡化下,沒有任何外部資金補充,小孩越來越少,臺灣的大學在面臨倒店的情況下才開始討論大陸學生入學,由此我們就能看到這些“學術精英們”的眼界是如何遼闊了。位處工業後發集團的臺灣經濟自廢武功,沒有釣魚臺的資源根本不可能解決臺灣的人口老化。臺灣經濟每經過一輪選舉和愛臺建設,國民黨對工業技術的支援就越弱,臺灣經濟就越差,最後出現今天的困局。臺灣人口每經過一個世代循環數量越來越少,在素質沒有顯著提升的情況下,對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
臺灣經濟為什麼還沒完全崩潰?因為有大陸的貿易輸血。貿易輸血是大陸避免臺灣出現經濟崩潰的不得已手段。如果臺灣經濟崩潰,代表大陸將提前面對美日的攤牌,穩定才能發展,這才是中國需要的。
大陸目前依然是黨國資本主義體制,能進行全方位的產業發展,每經過一個週期循環,使得國家綜合實力得到相應的增強。臺灣人看到能不酸溜溜的嗎?
失去技術開發能力的臺灣是沒有未來的,會有今天的經濟困局是臺灣人對政治民主化的咎由自取。臺灣經濟的大蕭條才剛開始,遠不到衰退高峰,距離結束更遙遙無期。為什麼很多國家民主化卻沒有富強?因為他們沒搞清楚一個核心觀念:
是不是民主體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持續獨立自主的工業化。
一個從未離開過家的人,很難理解家的重要性;
一個從未離開過家鄉的人,難以體會家鄉的局限性。
一個放眼全國的人,區域的觀念會很淡薄;
一個走遍世界的人,胸襟並不當然地寬廣,視野卻必然地開放。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