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西方在材料上的差别是加工工艺的差距,还是工业基础的问题。这倒是跟基础学科关系不大,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国宋代就能烧出很出色的瓷器,其中有些瓷器的生产技术已经失传,到现在我们也烧不出来,但是宋朝的基础学科水平显然是比不过现在的;你可能对各种食材的营养成分很了解,对化学也很精通,但是你如果没有很好的厨艺,你照样做不出好吃的饭菜,厨艺不是基础学科,厨艺是一门经验性的技术。我本人就是做物理研究的,电灯泡的原理非常简单,我初中就知道,我可以把一个电灯泡的功率等算得很清楚,但是我仍然不会修电灯泡,如果你让我估算一个电灯泡的寿命,我也不会。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还有时髦的电磁弹射器,基本的物理原理更是简单,也就是大学学士的水平,但是蒸汽弹射器的结构设计成什么样子,一些部件用什么材料,这些材料用什么方法生产,这些具体的技术,就比较麻烦了。
加工工艺这东西,有不少都是靠一些技巧和配方,很多工程技术上的东西,在基础的物理原理上都很简单,但是具体的流程和加工方法,这些东西就是要靠长期的经验摸索,这个就叫做技术储备。
我以前做过纳米级的金属薄膜光栅,其实在基础原理上都是一些简单的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东西,但是在具体做的过程中,各种不同规格的光栅其光学特性不同,这里面就需要建立一套理论模型来加以解释,这套理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电动力学,但是你需要自己提出一些新的模型推演出一套公式来解释具体的实验结果,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去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模型,这套模型在基础理论上用的电动力学都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具体提出的模型形式,就是一笔不错的财富,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光栅的特性,进而发展到应用技术领域。
基础学科的投入大,发展周期长,而且要让基础学科真正带动到下游学科,最后发展到实用领域,这个时间是比较长的,一般都要几十年,我国目前的财力和科研实力,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基础学科领域跟在美国后面,跟着美国学,这样做的投资回报比最高,可以少走弯路,中国真正要在基础学科领域崛起,那是要30年之后的事情。中国目前的财力和科研实力,还是适合做些实用型技术的东西,比较符合自身的能力和需要。
关于隐身战机,隐身战机并不是绝对隐身,它只是针对传统的厘米波段雷达,通过外形和材料尽量减弱雷达回波,来减小被发现的距离。一般来说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缩小10000倍,飞机的雷达可探测距离就会缩小10倍。例如RCS原为10平方米的飞机,通过隐身技术减少到0.1平方米,雷达发现距离也只减少68%,即原来发现距离是100千米,现在则是32千米。所以隐身技术只能减少飞机一半或3/4的被雷达发现距离,其作用也不宜估计过高。 另外因为外形的原因,隐身飞机的的隐身效果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角度也都是不同的,一般飞机正面的隐身效果最好,其他的面效果就要打折扣。所以如果雷达波的入射方向是正对着飞机的侧面或者后面,那么雷达反射面积就大得多。所以隐身飞机一旦进入对方的地面雷达网,那么也就没什么隐身效果可言了。
雷达的波段越大,它的探测距离就越长,但是相应的精度就越差。现在有米波雷达,米波雷达的精度比较差,不能够用来精确定位,但是跟踪距离长,而且基本上飞机的隐身技术对米波雷达无效,F22一类的隐身飞机,是可以用过米波雷达来进行早期预警,然后再通过厘米波段的雷达进行定位的,现在很时髦的双基雷达,就是米波和厘米波综合到一起使用。
将地面雷达站,空中的预警机连成一个数据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波段对飞机进行探测,然后将所得的数据综合到一起进行计算处理,就可以很好的在较远的距离上发现敌机。
事实上最好的规避雷达探测的方法就是超低空飞行突防。但是超低空飞行的缺点就是不可能飞得很快,而且因为高度低,在进入格斗的时候,能量上会处于劣势。因此飞机的推重比就很重要,推比越大,飞机改变自身状态的能力就越强。战斗力就越高。
现代的作战基本上是以整个雷达网络为单位,对地方战机进行侦查探测。所以隐身飞机在面对有着完善的探测网络的系统时,作用非常的有限。我国将来如果搞一个雷达反射面积大约是F22十倍的战斗机,那么他的被发现距离大约是F22的1.7倍,这事实上在实战中已经够用了。因为现在的预警机的探测距离要比空空导弹的有效射程大得多。如果新飞机的推比很大,机动能力很强,雷达和航电以及武器系统都很出色,那么他的综合战斗力就会非常的出色。F22虽然隐身,但是它太重,特别是成本太高,导致他在系统内发挥的战斗力并不如宣传的那么理想,美国空军到最后只打算采购100多架F22,就是因为F22因为隐身方面的性能,导致他在方面做出的让步太多。
现代战争是系统对抗,完善的预警指挥、侦查探测、数据通信系统、打击系统所发挥的战斗力,是非常巨大的,战斗机是其中的打击系统的一个环节罢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