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軍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闲谈歼十
 瀏覽24,643|回應58推薦8

食指刃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8)

傷過留痕
元君
CHARLIE
egjc888
elai
YST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本来想嵌入几个视频,结果发现不行,真是汗了一把……
先发几个链接给大家看看,
http://video.sina.com.cn/mil/v/2008-11-06/0819487.shtml
http://news.qq.com/a/20081106/002624.htm
http://news.qq.com/a/20081105/003046.htm
开场白我就不说了,我是学理科的人,写文章一直很头痛……
歼十其实很早的时候就在军迷当中流传,最早看见的一张图片大约是96年,国内(国内指大陆,下同)某著名军事杂志,引用一篇英国简氏的文章,上面刊登一张 手绘的歼十想像图,你要问我这个图片和现在的到底有几分相像,其实已经八九不离十了,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杂志在引用的同时,还要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加上一句,“本刊引用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仅供读者参靠。”其实这些个军事杂志都是有军方背景办的,什么东西有,什么东西存在,他们知道得一清二楚,只是有些话按照保密的原则,不能说,然后又憋不住想让人知道,于是乎只能这样借鸡下蛋,遮遮掩掩。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扯了些闲话,下面说写正经的
1, 歼十的机动性

在网络大量的出现歼十照片的时候,其实我对歼十的印象不算太好,觉得设计存在问题,为什么呢,说实话,歼十太长了,为什么说战斗机长不好呢,其实飞机越长,意味着它的速度越快,但是相应的,中低空,中低速的机动性就会变差,只能作为高速截击机,比较典型的“长”飞机就是大陆的歼8,和台湾的F-104,这些都是典型的二代机,所以说,我看见歼十长就不免担心,是否意味着歼十只是一个二代半的产品?后来到了歼十正式解密的时候,谋军事杂志出了一个增刊,上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就是:当时,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既要歼十保持高空高速的战斗特性,又要强调中低空机动性(定些什么指标,实在是难为成飞了)。后来成飞通过大量的风动试验,居然同时满足了两个看起来是矛盾的需求…… 其实当时看完我还是将信将疑,但是想起之前的某杂志采访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某领导,问他觉得目前那款飞机最适合八一飞行表演队,他给的答案就是“某新型战机”,当时八一表演队已经换装歼7E,此款飞机的兄弟歼7P,在巴基斯坦号称机动性不逊于F-16AB,那么按照这么推理,歼十的机动性就在F-16之上……
看看这次航展给出的答案哈,剧烈的翻滚,剧烈的直上直下,新浪视频中段,歼十做了一个小半径转弯,这样的半径转弯,对于歼八和F-104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
新浪视频最后有一段很牛的,就是歼十在平飞中将机头拉起,歼十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几秒以后,对比云层,发现歼十的运动轨迹已经明显偏离机头指向,这个姿态持续了几秒,然后机头放下,轻松改出……就是说,歼十以一种30度的仰角,在水平方向移动。再直接点,这样就能算一个小“眼镜蛇”机动了……我继续挖掘,果然在网络上发现疑似歼十做完整“眼镜蛇”机动的照片。再看看雷强的访谈,直言歼十机动行优于F-16,与苏27相当……至于幻影,听他的口气,都不懈于比较了。
至于说歼十的高空高速特性,航展看得不是很明显,但是看看央视新闻那段,它只用250米滑跑就将机头拉到80度强行起飞,瞬间直插云霄,确实是非常暴力。有这么强劲的动力,还有那非常可疑的长机身,高空高速确实有非常大的相像空间啊……
2,歼十的电子设备
其实看表演,就应该知道,歼十的飞控设备确实不一般,将飞行员的操作意图完美的表现出来,其实很多时候,你感觉这个飞机飞得都不是很真实了,翻滚起来,就和玩电玩空战游戏一样。
还据说成飞当年设计了一个所谓的“铁鸟”设备,具体干什么的,我就搞不清楚了,但是是托这套设备的福,整个试飞过程居然没有掉一架飞机……
至于做什么玻璃化座舱,我还是有点感受的,我的电脑显示器是金长城牌的19寸液晶屏,金长城号称自己是军工产品哈,至于用在哪个军工上,我就不知道了。卖的时候给的承诺是保修3年,他给的这个保修年限据我所知,是大陆液晶显示器保修的最高年限,其实当时我倒不是很在乎他这个什么保修年限,我用过三星的,飞利浦的,台湾的各种显示器,一般用个两年,各种问题都要出现了,什么按键失灵啊,屏幕变色啊,进口牌子尚且如此,国产的那就更别提了,但是后来时间证明,他还真是有3年保的底气,目前我用的这个是06年5月买的,到现在已经两年有余,什么问题都没有,看来还是军工霸道啊。有这样的工业基础,搞个什么玻璃化座舱,就去徐家汇配电脑一样,说要几块几寸的,就装几块几寸的,现在F-35流行宽屏,咱们就做宽屏……
看看航展停机平上的歼十,居然用一个红布遮住前风挡,前风挡里面只有一个总要设备——平显,难道这个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吗?难道歼十用上了衍射平显?让我们继续YY。
关于系统软件,其实按我个人看法中国人是非常适合于设计软件,只是大陆有个问题,那就是盗版横行,做传统软件是基本不能赚钱的,所以对于这些传统的软件,基本上大陆难有作为。但是大陆并不缺乏设计软件的人才,微软在美国以外最大的设计团队就在北京,至于什么中国软件不如印度一类的话,大家看看就好,别太认真,我有个同学就是做软件外包的哈,他们公司就20来人,日本,欧洲,什么单子都敢做,在他看来,老外那些需求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边玩边写都能做出来。所以我个人觉得,要做战斗机内部的软件,只要国家舍得砸钱,根本就没什么太难的事情。
3发动机
对于发动机,其实我只有一个感受,WS-10A很冤,冤就冤在歼十是个这么暴力的主,像这样“小眼镜蛇”玩下来,正常的发动机都要停车,歼十又是单发,歼十又有玩的资本,所以说WS-10A只能不达标了,把位置让给和歼十同样暴力AL-31。
当然,除了不是国产,AL-31相当称职,歼十的推重比明显超过了1,你看他的垂直爬升,根本是毫不费力。每次做完高G的机动,歼十速度要掉光的时候,只要很短的时间就再次把歼十的速度推起来。
关于歼十,我想到的就这么多,说完飞机,咱们再聊一下大陆的飞机产业布局,其实这个摊子铺得非常的大,不是一般的大国能够支撑得起来的——战斗机两家,成飞,沈飞,教练机两家——南昌,贵航,还有直升机——哈飞,运输机——陕飞 也许还有我遗忘的, 现在在上海也要做大飞机,还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大量的风洞,各种特种材料的生产,研制。像这样能够什么都做,什么都是自己做的,估计也就有美,俄,中三家了。中国最后混成这个样子,其实除了当年的布局以外,也多亏这么多年的封锁——别人不卖,自己又要用。还要在战时能及时补充,除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其他别无选择。虽然开始做的东西烂了点,但是毕竟架子还是在那里了,后面虽然一度寄希望于美国,但是还好梦醒得早。到了今天,终于是苦尽甘来。看着歼十暴力的表演,阿三的囧像,小巴期待的眼神,雷强对幻影的不屑,心里实在是痛快啊。
让我们看着暴力的歼十,期待着更加暴力的歼14吧。
ps:最好把什么《兵器知识》,《航空知识》都订一份,等某天又转载简氏关于中国下一代战斗机的文章,再加一句“本刊引用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仅供读者参考”的时候,估计歼14就要试飞了。

本文於 修改第 1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93169
 回應文章 頁/共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有本质不同
    回應給: sta(jkleva) 推薦0


huaxiyuy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在通常的谈论中,科技是混为一谈的,在本文中,科研和技术开发也常常不加区分,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有本质不同的。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从已知向未知的探索,这其中有不懈努力的因素,也有不小的机缘的因素。相对论不是花大投资就可以发现的,冷聚变到现在依然是一个虚幻而不可捉摸的目标。技术发展则是从给定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对其中机制的理解并不是先决条件,只要解决方案切实可靠就可以,知其然是主要的,知其所以然更好,但并不一定必要。在牛顿力学发现的千年之前,人们已经在建造房屋、桥梁、车辆,这就是科学和技术的差别。

航空技术是现代科技中比较“讲科学”的,但依然有很大的摸索成分,很多问题没有办法做可靠的理论计算,只有靠风洞、自由飞模型或者实际飞行来验证假设和发现问题。在速度、高度、机动性不断突破已知极限的情况下,更是这样。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常常被吹嘘的神乎其神,其实需要很多经验参数,而经验参数的得来和适用条件依然靠风洞、自由飞模型或者实际飞行来确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08083
空军首批科班试飞员将承担重任(资料)
推薦3


苍穹之下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elai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值得关注的几条新闻:

一:前几天CCTV 新闻联播就播出了,关于我国空气动力研究的。

官媒:中国拥亚洲最大、世界先进的风洞群

  记者日前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基地获悉,基地已建成由52座风洞构成的风洞群,建成每秒十万亿次级的计算机系统及数值模拟体系,具备火箭助推和飞艇带飞等飞行模拟试验能力,风洞综合试验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目前,这些风洞设备已形成了大、中、小配套,低速、高速、超高速衔接的设备群,能够进行从低速到24倍声速,从水下、地面到94公里高空范围,覆盖气动力、气动热、气动物理、气动光学等领域的空气动力试验能力。从高达300多米的东方明珠塔、磁悬浮、“和谐号”高速列车,到“歼十”“枭龙”战机和“神舟”系列飞船,都在这里进行过风洞试验,经过严格的气动设计和安全性能评估最终建造或定型生产。
庄逢甘:国产空天飞机三年内试飞(2007年的新闻了)
中国镇国神器“神龙号”空天飞机再现江湖(这篇文章参考一下就可以了)
------------------------------------

二:空军首批科班试飞员将承担重任

http://news.sohu.com/20081111/n260555075.shtml

节选

[

本报西安11月10日电 特约通讯员尚晓华、记者谭洁报道:今天,魏红伟等8名首批经过专业化培训的试飞学员喜获毕业证书,他们即将奔赴试飞一线,承担我国新一代重点型号飞机的试飞任务。这标志着空军初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试飞人才选拔和专业化培训体系,为未来航空装备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资深军迷解说:

他们试飞的项目不仅仅包括四代机,还有舰载机的各个机种,比如预警机、舰载攻击机。空军的当然包括四代机,这些人只能说是个补充,而不是全部。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04948
鴨式布局不適合隱身這種理論是十幾二十年前的理論
推薦0


gzthliyi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當年還有最好的鴨翼是裝在對方身上的說話,當其實鴨式布局相對於傳統的平尾布局其實還是一種很新的布局,研究發掘根本就不充分,當時要搞隱形戰鬥機當是在研究使用經驗十分豐富的傳統布局上搞,當鴨式布局經過這么多年的使用研究以及雷達隱身的研究的進步,有最新的研究表面在鴨式布局上搞隱形戰機也不是完全不利的,關鍵看怎么修形(其實F22一樣是傳統布局修形減少雷達反射),要弄到F22的隱身水平也不是不可能,關機看敢不敢投入,在傳統布局弄隱形上最多也就緊跟老美(但比較保險風險不大),但如果要超越就要劍走偏鋒,但風險很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04796
如果那也是运气.
    回應給: sta(jkleva) 推薦1


jyo198021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ThanksYST(台灣省)

爱迪生发明灯泡不断的尝试算不算是一种运气?

对撞机撞出新粒子算不算运气?

而且理论也是建立在猜测之上,那你认为这也算不算一种运气呢?

运气好,猜对了,成为大科学家;运气不好猜错了(往往这才是最多的情况),一世就是默默无闻。

我可以写出DIRAC方程,可以写出KG方程,可以告诉你粒子与光子如何相互作用散射,但我却连一个普通的灯泡都做不出。

技术这东西完全是试出来的,无论古今,无论中外。理论最多告诉你,这个方向有做出某某效果的可能性,减少一部分无用功。

你觉得潜艇后面7螺旋桨推进是怎么出来的?理论计算出来的?NO。船体后面的涡流我们根本算不出解析解,方程太复杂了。

不断通过尝试各种模型,提出修正,再进行模拟,不断重复直至定型。这需要的时间的积累再加上那么一点运气,完全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为了减少这其中的成本,计算物理才异军突起。

而且实验室能做出来的东西不代表就能实用化,你总不可能用科学家工程师去帮你组装,维修飞机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04765
技术和理论也是不同
    回應給: sta(jkleva) 推薦2


huaxiyuy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一个电灯泡,求它的体积。你把电灯泡看成是一个球形+双曲线柱体+圆柱体的组合体,然后用数学公式算出体积,这个叫做理论。但是这个理论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问题是很大的,因为实际的电灯泡,特别是那种对质量要求不是很高的家庭用灯泡,它的几何形状是不规则的,所以这个理论计算出的误差就很大。那么怎么办?

你把电灯泡灌满水,然后用量筒测量这些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电灯泡的容积,这个就叫做技术。

技术和理论,存在一些交叠的地方,也存在不少不同的地方。古人的烧瓷方法,本质上跟上面的灌水测灯泡体积法都是一样的,是一种经验性的巧思。这种经验性的巧妙构思,在现代的工程技术中要占很大的比重的。

用数学理论和物理学理论,你永远不可能求出三个星体构成的系统在任何一个时刻的状态的解析解。但是在工程上,用计算机的差分法,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求出误差较小的估计值,如果再通过实际测量来修正误差,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的精度和时间范围内求出这个三体系统的状态。这就是工程技术与基础理论的区别的一个体现。

我们如果用空气动力学的理论去计算飞机的气动布局的气动特性,结果是根本无从下手,空气分子运动理论目前还都是各种物理模型的阶段,不同的模型都只在一定的范围内解释一些现象而已,这些理论都不是什么高深复杂的理论,其理论基础还是简单的统计数学和牛顿力学,但是这些理论的计算值误差都不小,所以真要在工程上是无法满足需要的。如果你要在工程上去设计气动布局,就得靠风洞试验,通过长期大量实验获得一个翔实的数据库,然后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建立一些维象的气动模型,较为精确,风洞试验技术在物理和数学理论上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基础理论,要确定一个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往往要在一个或多个风洞中进行各种模拟实验,才能获得接近实际飞行时的飞行器的气动特性,这其中积累起来的,就是技术。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04671
~
推薦0


jkleva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北宋的瓷器”

古人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瞎猫撞上死耗子,靠的是运气,和偶然运气的积累,这和理论研究是两码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04393
关于材料与隐身
    回應給: 食指刃(focefiger) 推薦2


huaxiyuy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我国与西方在材料上的差别是加工工艺的差距,还是工业基础的问题。这倒是跟基础学科关系不大,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国宋代就能烧出很出色的瓷器,其中有些瓷器的生产技术已经失传,到现在我们也烧不出来,但是宋朝的基础学科水平显然是比不过现在的;你可能对各种食材的营养成分很了解,对化学也很精通,但是你如果没有很好的厨艺,你照样做不出好吃的饭菜,厨艺不是基础学科,厨艺是一门经验性的技术。我本人就是做物理研究的,电灯泡的原理非常简单,我初中就知道,我可以把一个电灯泡的功率等算得很清楚,但是我仍然不会修电灯泡,如果你让我估算一个电灯泡的寿命,我也不会。航母上的蒸汽弹射器,还有时髦的电磁弹射器,基本的物理原理更是简单,也就是大学学士的水平,但是蒸汽弹射器的结构设计成什么样子,一些部件用什么材料,这些材料用什么方法生产,这些具体的技术,就比较麻烦了。

加工工艺这东西,有不少都是靠一些技巧和配方,很多工程技术上的东西,在基础的物理原理上都很简单,但是具体的流程和加工方法,这些东西就是要靠长期的经验摸索,这个就叫做技术储备。

我以前做过纳米级的金属薄膜光栅,其实在基础原理上都是一些简单的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东西,但是在具体做的过程中,各种不同规格的光栅其光学特性不同,这里面就需要建立一套理论模型来加以解释,这套理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电动力学,但是你需要自己提出一些新的模型推演出一套公式来解释具体的实验结果,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去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模型,这套模型在基础理论上用的电动力学都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具体提出的模型形式,就是一笔不错的财富,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光栅的特性,进而发展到应用技术领域。

基础学科的投入大,发展周期长,而且要让基础学科真正带动到下游学科,最后发展到实用领域,这个时间是比较长的,一般都要几十年,我国目前的财力和科研实力,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基础学科领域跟在美国后面,跟着美国学,这样做的投资回报比最高,可以少走弯路,中国真正要在基础学科领域崛起,那是要30年之后的事情。中国目前的财力和科研实力,还是适合做些实用型技术的东西,比较符合自身的能力和需要。

关于隐身战机,隐身战机并不是绝对隐身,它只是针对传统的厘米波段雷达,通过外形和材料尽量减弱雷达回波,来减小被发现的距离。一般来说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缩小10000倍,飞机的雷达可探测距离就会缩小10倍。例如RCS原为10平方米的飞机,通过隐身技术减少到0.1平方米,雷达发现距离也只减少68%,即原来发现距离是100千米,现在则是32千米。所以隐身技术只能减少飞机一半或3/4的被雷达发现距离,其作用也不宜估计过高。 另外因为外形的原因,隐身飞机的的隐身效果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角度也都是不同的,一般飞机正面的隐身效果最好,其他的面效果就要打折扣。所以如果雷达波的入射方向是正对着飞机的侧面或者后面,那么雷达反射面积就大得多。所以隐身飞机一旦进入对方的地面雷达网,那么也就没什么隐身效果可言了。

雷达的波段越大,它的探测距离就越长,但是相应的精度就越差。现在有米波雷达,米波雷达的精度比较差,不能够用来精确定位,但是跟踪距离长,而且基本上飞机的隐身技术对米波雷达无效,F22一类的隐身飞机,是可以用过米波雷达来进行早期预警,然后再通过厘米波段的雷达进行定位的,现在很时髦的双基雷达,就是米波和厘米波综合到一起使用。

将地面雷达站,空中的预警机连成一个数据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波段对飞机进行探测,然后将所得的数据综合到一起进行计算处理,就可以很好的在较远的距离上发现敌机。

事实上最好的规避雷达探测的方法就是超低空飞行突防。但是超低空飞行的缺点就是不可能飞得很快,而且因为高度低,在进入格斗的时候,能量上会处于劣势。因此飞机的推重比就很重要,推比越大,飞机改变自身状态的能力就越强。战斗力就越高。

现代的作战基本上是以整个雷达网络为单位,对地方战机进行侦查探测。所以隐身飞机在面对有着完善的探测网络的系统时,作用非常的有限。我国将来如果搞一个雷达反射面积大约是F22十倍的战斗机,那么他的被发现距离大约是F22的1.7倍,这事实上在实战中已经够用了。因为现在的预警机的探测距离要比空空导弹的有效射程大得多。如果新飞机的推比很大,机动能力很强,雷达和航电以及武器系统都很出色,那么他的综合战斗力就会非常的出色。F22虽然隐身,但是它太重,特别是成本太高,导致他在系统内发挥的战斗力并不如宣传的那么理想,美国空军到最后只打算采购100多架F22,就是因为F22因为隐身方面的性能,导致他在方面做出的让步太多。

现代战争是系统对抗,完善的预警指挥、侦查探测、数据通信系统、打击系统所发挥的战斗力,是非常巨大的,战斗机是其中的打击系统的一个环节罢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04300
关于4代......
    回應給: 海客乘天风(huaxiyuyin) 推薦1


食指刃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其实我个人看,4代到底是否像F-22或者F-35一样,走全隐身,还是一个问题。隐身于不隐身,事实上就是隔着一层窗户纸。99年的时候南斯拉夫就用捷克雷达,把F-117打下来,此时,F-117服役也不过10来年。然后美国没办法,只能把F-117全部退役。以这种设想,谁能保证在将来的10几年内,没有技术能够破译F-22,F-35的隐身。捷克的“维拉”雷达号称反隐身,中国想买,但是美国施加强大的压力,最后双方只能作罢。要是这个“维拉”威胁不到F-22/35,美国干吗这么着急。要是正如捷克说宣传的一样,那么也就是存在破解4代隐身的技术,那么中国假以时日,假以手段(去偷,去抢,搞地下交易,搞第三方交易,都不行就自力更生),也就有掌握这么技术的可能,要是剥了F-35的隐身外皮,那么估计他连3代机都打不过。而为了实现所谓的“隐身”复出了极大的代价:牺牲了机动性,牺牲了外挂能力。复出得了极高的成本。那么这个所谓的时髦“隐身”技术,我们是否要跟风,那就值得探讨了。事实上,欧洲也没有跟着美国高隐身嘛,4国联合搞了EF-2000,法国搞了“阵风”。以及稍早一些的瑞典“鹰狮”,这些飞机都是所谓的3代半,而且也还都是鸭翼布局。

至于中国对隐身技术的掌握,2001年的时候,就有内部消息哈,美国隐身涂料是毫米级的(中国当时已经有半架F-117了),中国的隐身涂料,是纳米级的……消息可不可靠,不好说,至少这个消息来源的其他很多东西,都在后来被证实了,至于这条是真的还是忽悠,那就不知道了。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04160
~
推薦0


jkleva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中国的发动机输就输在材料科学上,同样的设计,人家拿图纸给你看,你也做不出,因为很多的材料我们没有,达不到寿命和强度的要求。当然还有焊接技术的差距,但这是次要的。

材料科学的差距在基础科学上,材料科学涉及化学,物理学等最本质的学科,中国自己的底子本来就不好,现在又搞市场经济,没钱的学校都把精力放在了应用科学上,很少会有人愿意干基础科学,这等于是在现有的底子上炒冷饭,很难真正提高。

我学生物,我们导师就说,现在的大学生物系都喜欢做赚钱的项目,就是用现有的技术去指导生产,真正的深入研究很少,像蛋白质、核酸这些基本物质很少研究。

所以我现在很担心以后战争上升到生物战层面,中国又要吃亏,而且会吃大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04077
个人谈点看法
    回應給: 食指刃(focefiger) 推薦2


huaxiyuy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ThanksYST(台灣省)
riquelme

气动布局:常规三角翼和前置鸭翼近距离耦合的鸭式布局。可以更好的在机动性,敏捷性和超音速飞行性能上取得平衡。前方的气流使主机翼得到最大的升限 并且可以去掉后面的水平尾翼 ,还可以适当降低垂直尾翼的高度,飞行阻力更小 ,这样的气动布局可以使飞机更能适应超音速的飞行。前鸭翼拉出的涡流与机翼涡流共同作用还可以增加飞机的总升力;提高战斗机瞬时转弯角速度并降低机翼载荷,保证战斗机整体气动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歼10的鸭式布局的缺点是隐身性不佳,前翼会产生一定的雷达反射面,但是这种布局的高速性能以及中速时的格斗性能,大迎角飞行性能都非常的出色。鸭翼布局属于三代半战机的技术。

大陆研发中的第四代的隐身战机,考虑到隐身特性,应该不会再采用鸭翼布局。

发动机:关于WS10系列,WS10系列的技术起源自美军的F101系列,在将来WS10系列会发展出一系列完整的家族,包含各种型号。如果把WS10比喻作一辆自行车,那么大陆目前在这辆自行车的车体骨架、轮胎、操纵系统、加工工艺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成功,剩下的问题就是通过使用来暴露问题,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地进行细节上的改善,来使之成熟完善。也因为目前WS10在一些细节上尚待完善,所以他的可靠性暂时比不上美俄的发动机也是必然的,任何一款发动机在发展成熟的道路上都要经过这个阶段,美军的F101系列当初在刚推出的时候,也是故障频繁的,通过不断的改进完善,才发展出后来的F101——F110的大家族。WS10目前已经装备国产的J11战机,因为研发进度、产能和可靠性等原因,J10之前用的是AL31,不过下一步也是要装备WS10的,WS10A的推比、油耗都比AL31出色。

当今世界能够生产军用涡扇发动机的国家,就是联合国的五大国,在大推发动机领域,中国落后美国20年,落后俄罗斯10年,至于欧洲,因为欧洲没有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欧洲只有中推),所以没法比较,世界上能够生产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的国家,只有三家——中美俄,在这三家里面中国还是属于追赶者,不过随着持续的投入,WS10及其后续系列的完善和成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把尚处于发展中的WS10比作垃圾,如同把初升的朝阳比作垃圾一样可笑,毕竟世界上在大推领域领先中国的国家也只有美俄两家而已。

航电:J10的一平三下的航电布局,一平”是指一个平显,平视就能看到。 “三下”是指三个多功能液晶显示器,分别显示火控、雷达、电子地图、飞行姿态等信息。数字电传飞控,比美欧落后5~10年,不过已经超过了俄罗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103760
頁/共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