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經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美國的金融危機
 瀏覽40,416|回應99推薦25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5)

foxlaker
元君
vivijr
YesYouGotIt
時季常
貪汙無罪嫖妓有理(一邊一咯,叫雞聯盟)
Xuser
龍公主 卡門演出側記
墨鯉
角落裡的微光

more...

看完了 ant的「經濟危機」系列文章,YST 感覺有話要說。看了 asx的「杞人憂天」,YST 終於覺得不能不說點什麼,我的看法介於二者之間。

 

YST 率性而言,言無不盡。這是關係每一個人荷包的大事,歡迎讀者批評和補充。

 

(一)2008年金融危機的本質

 

YST 多次聲明自己並非經濟專家,但是經濟的學問再怎麼大,經濟的基本觀念是非常簡單的,任何高深的經濟學都要回到簡單的基本面來面對考驗。所以任何有點算術頭腦的人都可以做出自己對經濟的評估,其結果經常不亞於某些經濟專家,甚至優於很多職業經濟專家。

 

現在說美元有問題已是老生常談,屬於沒有意義的後知後覺。YST 最早談論美元發行過量是在2005年07月21日,當時至少遭受兩個台灣職業經濟學家的攻擊和嘲笑。今天如果不是各國的中央銀行在美國的懇求下善意地握住手中大量的美元,美元早就崩潰了。

 

經濟學家的話是不能迷信的,經濟的判斷最好倚靠個人的經驗與基本常識,不能對專家盲從。這是因為經濟是一門非常軟的科學,跟心理學差不多。經濟的數學模型(mathematical models)是學術象牙塔裏的玩物,全是建築在不存在的假設上,所以這些模型不可能準確。經濟的數學模型經常誤導專家,誤己又害人。基本上,經濟屬於各說各話的一門學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兩個經濟專家對同一個經濟問題發表南轅北轍的談話。

 

美國今天的經濟品質遠比1997年發生金融危機的亞洲國家惡劣,當年亞洲國家只不過外匯準備不足而已,基本經濟的條件(在不受到強大外力干擾下)是穩定的,外貿和政府預算也是平衡的,但是即使這樣就被美國的投資銀行發動金融攻擊,落得悲慘下場。而美國的經濟品質基本面很差,有大量的雙赤字而且不尋求解決,美國以債養債,用強大的軍力壓住陣腳,維持美元表面的穩定,但是內容是虛空的。

 

YST 今天以最簡單的常識來看這個問題,評論直截了當。

 

首先,讓我們來界定這次金融危機的範圍。這次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引發然後擴張到全球,但是全球各地受到影響的程度不同。除了像冰島這種小國面臨國家破產,其他國家都沒有嚴重到崩潰的程度。全世界的金融都受到傷害,但都是可以恢復的,除了禍害的原凶 — 美國。

 

理論上,我認為美國政府已經破產,因為她已經沒有償付欠債的能力;

實際上,由於美國的欠債都是以美元計算,所以美國可以印鈔票還債,這是美國不破產的唯一方法。

 

造成這次世界金融危機的原因有三個:一是人性的貪婪;二是政府的無能;三是學術界的推波助瀾。

第一個原因最無奈,貪婪是人類的天性,無法根除,只能誠實面對;

第二個原因最不可原諒,因為這個金融危機完全是政府可以防止的;

第三個原因最可惡,因為士大夫的無恥是為國恥。

 

下面我們就從這三個原因分別作進一步的討論。

 

(二)人性的貪婪

 

幾千年來人類所爭的就是財富的分配,人性的貪婪在商業上表現得最直接、最明顯、也最徹底。人類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有財富的爭奪,有文爭,有武奪。武奪就是通過戰爭,文爭就是通過制度。不論是哪一種,貪婪是所有爭奪的動力。

 

1. 美國商界吸引全國最優秀的人才

 

一個學理工的朋友曾經對我說,70年代他在某長春藤大學攻讀博士的時候班上有個猶太人成為他的朋友。有一次他們聊天,這位猶太同學說:「我們猶太人,第一流的人才去讀商,第二流的人才去讀醫或法,我是第三流的人來讀理工」。

 

呵呵呵!這就是老美過去30年的現象。這也難怪,人都是往錢多的地方鑽,非常自然。人的基本心態是好逸惡勞的,總是尋求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高的酬勞。

 

就事論事,商業不但是錢最多的地方,商學院也是比較容易讀的科系。譬如商學界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研究刊物叫「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YST 曾經在圖書館翻閱過這個雜誌。YST 不過是一個普通學理工的人,那個研究刊物上的文章隨便找一篇一看就懂,而且可以明確看出文章內容的貧乏。這個雜誌大部分的文章屬於垃圾,沒有什麼價值。

 

理工方面的研究雜誌也有垃圾文章,但是比例上要少很多,尤其在難易的程度上,如果你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多半連第一頁都看不懂。

 

為什麼商業的研究刊物與理工方面的研究刊物難易的程度差這麼多、知識水平的高低也差這麼多呢?

答案很簡單:第一,理工方面的研究需要高度累積性的知識,而商業研究累積性的知識很少。第二,理工方面的研究需要嚴密的科學論証,而商業研究的論証非常鬆散,甚至沒有,流於自說自話。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學院院長就曾經說過:你只要比較一下工學院的課程與商學院的課程,你很容易就發覺二者之間難易的差別簡直不可以道里計。

 

想想看,一個容易唸、出來賺錢又特別多的科系,當然特別吸引年輕人,而且是最聰明的年輕人。

 

2. 貪婪被合理化

 

我們看到,商業學理缺乏嚴謹的課程(一大堆沒有理論基礎的 case study),商業研究沒有堅實(solid)的發展空間,商業運作也沒有客觀的評論標準。所以商場上的經理們所走的方向就是追求短期的最大利潤與玩弄遊戲規則,最厲害的、也是最糟糕的,就是改變政府的法律取得更大的遊戲空間。

 

美國最聰明的年輕人進了商學院,唯一的目的就是賺大錢,驅使他們的唯一動力就是貪婪。大家都知道1986年一個大企業的執行長(CEO),Ivan Boesky,在加州大學一個商學院的畢業典禮時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Greed is alright!”成為商業界的經典名言。貪婪被合理化了。

 

想想看,一群美國最聰明的人主持美國龐大的金融機構,設計種種花樣玩金融遊戲,在貪婪的驅使下無止境的追求短期利潤與個人利益,這個國家一定會出問題的。

 

現在讓我們把討論的範圍從廣泛的商業限制在金融業。

 

(三)金融業的貪婪運作

 

1. 金融工程與衍生商品

 

大家必須明瞭金融業是一個純粹的服務業,金融業的錢最多,但是這些錢都是別人創造的。在講求利潤的商業界裏,金融界的利潤是最虛空、含金量最低、最不應該獲得的(the least deserved)。

所謂“錢生錢”是一個騙人的假象,金融業只能轉移財富而不能製造財富,這一點我們必須認清。

所有華爾街的人,他們從事的工作都是把錢從一個地方轉到另外一個地方,然後在過程中套取豐厚的利潤。

金融業不比製造業,是一個零和遊戲。錢就這麼多,大家在同一個口袋裏搶錢。就像一塊大餅大家搶食,聰明的銀行想出花樣多吃了一塊,別的銀行就只能少吃一塊。    

 

YST 不同意 ant的論點就是她說:「衍生商品是必需品」;YST 也反對 ant的論述中所說的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為什麼?因為經過金融工程製造出來的衍生產品沒有增加價值(no added value)。這些衍生商品都是金融業為創造利潤所發明的撈錢工具,它們對社會不但沒有貢獻,反而成為社會的負擔和禍害。

 

2. 金融業的「信用違約保險」(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 CDS)

 

金融業的衍生商品純粹是一個套利的工具,對社會只有害處沒有好處。這次全世界的金融風暴就是由一種金融衍生產品叫「信用違約保險」引發的。今天我們就用「信用違約保險」來作例子。

 

最原始的貸款買房子是非常好的金融制度:

1.要求貸款者付20%的頭款,表示貸款者的責任心;

2.要求貸款的總數不能超過貸款者的年收入的四倍,也就是說年收入10萬元的家庭,銀行頂多借給你40萬元買房子。

這是最基本的金融產品,這個產品使很多原來買不起房子的年輕夫妻可以擁有一棟自己的房子,實現了他們的「美國夢」。更重要的是,這個產品活絡了經濟,因為小夫妻買了房子就要買家具、買電器、買裝潢...買一大堆東西。 

 

這個基本金融產品是好的。為什麼好?因為銀行與貸款者的責任與風險都非常清楚,而且非常容易計算。貸款者知道如果付不出每個月的貸款就有可能失去房產和20%的頭款;銀行知道如果呆帳達到一定程度就會被政府關閉,取消營業資格。在責任與風險的平衡下,社會活動平穩運轉。

 

但是金融界搞了一個新花樣把銀行貸款的風險賣給保險公司,這就是「信用違約保險(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 CDS)」,銀行交付一定的保險費把違約的損失由保險公司來賠償。於是銀行賺錢是穩的,風險全由保險公司來承擔。你想想,天下有這等好事嗎?

美國有一句話:If it looks too good to be true, then it is not true.

 

保險公司非常精明,在購買了很多銀行的大批房屋貸款後把這個產品包裝一下,用一個新面目賣給另外一個金融機構獲取立即的利潤。這個金融機構又重新包裝再賣給下一個金融機構。新包裝一個比一個複雜,這樣子最原始的貸款風險就不斷地轉手。

 

接著,銀行因為沒有風險,膽子就越來越大了,20%的頭款取消了,甚至貸款者的收入也不審查了,變成人人都可以買房子,房地產的市場當然變得非常活絡,房價也不斷地節節升高。房價快速地升高更加刺激房地產市場,因為在不要頭款的情形下一個家庭就可能買了好多棟房子做為投資。

 

保險公司也不是傻瓜,高薪養了一批精算師來計算風險,風險高的貸款保費也提高,算出結果仍有利潤,所以「信用違約保險」照樣買進又賣出。

 

就這樣雪球當然越滾越大,這一定出問題的。經過重新包裝後的風險計算已經變得非常複雜,說老實話,我不認為那些精算師能算得清楚,但是這些金融衍生產品經過包裝後欺騙普通投資人是沒有問題的,尤其是騙外國的投資者。

 

3. 「信用違約保險」是一個騙局

 

金融業是由美國最聰明的這批人來玩花樣,所謂花樣就是不斷包裝新的金融衍生商品來圈錢。但是這些人再聰明,明眼人立刻就看出這是一種欺騙,你不需要算很好就知道這個金融衍生商品一定會垮掉。為什麼?因為它違反了經濟最基本的原則。

 

從理論上,「信用違約保險」能夠持續運轉是基於一個假設:房價會不斷地上漲。

這個假設是不可能成立的。當房價飆升的速度超過人民收入增長的速度,那麼經濟的繁榮是虛假的,房地產的欣欣向榮是銀行界不負責任的貸款所造成的假象,這個假象在某一天一定會崩潰。

從實際經驗上,美國房地產的起落一向是周期性的,一個周期大約是七年。

所以不論是根據理論基礎還是實際經驗,房價崩潰帶動金融崩潰是遲早的事,YST 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因為我沒有資料。

 

當每個月繳不出貸款的人越來越多,保險公司就會倒閉。保險公司一倒閉就不能兌現給銀行提供的保險,銀行也要倒閉。附帶的,那些購買 CDS証券的外國投資公司也要吃下所有的損失,因為那些貸款証券根本不值錢了。當美林証券(Merrill Lynch)眼看這個由CDS建構出來的虛擬大廈即將傾倒時終於斷然出手,360億美元的債券只賣了6億。但是即是這樣也不能避免美林証券最後的破產倒閉,因為槓桿太高了,美林証券沒有足夠的資產來填補損失。

 

其實金融界的人不是傻瓜,他們都知道有問題,但是他們停不下來。其實也沒有人會在乎這個問題,因為他們都在追求短暫的利益,活在沒有明天的日子裏,他們只關心今年的分紅是多少。猶太人由於兩千年來都沒有自己的國家又遭受別人的歧視,形成了這個民族快速獲利、迅速移動資產的流動民族特性。這些倒閉的銀行和投資公司,它們的執行長每年分紅都在一千萬美元以上,在倒閉前他們早就把資產移到國外去了,把爛攤子留給政府和納稅人。

 

最無恥的就是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美林証券最後一任的CEO,他們在離開以前都為自己交涉好了超過兩千兩百萬美元的離職金。他們真不愧是美國最聰明的人。

惡人居然有善報,這個世界還有公理嗎?

 

(四)美國政府的無能

 

幾十年來美國政府看到企業界的 CEO天文數字的薪水與福利不加以規範,導致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日漸退化,標準的例子就是通用汽車公司,但是這到底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

 

美國政府看到金融界的 CEO天文數字的薪水與福利不但不加以規範而且還放鬆相關法律讓他們放手幹,譬如美國國會在1999年取消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界限,讓高風險的投資銀行和低風險的商業銀行合在一起經營,這後果就非常嚴重了。

 

投資銀行進入商業銀行的營運領域自然不會放過房屋貸款這塊大餅,投資銀行把手中的房屋貸款進行分類等級然後創造不同的金融衍生產品,叫做「房屋抵押債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稱 CDO)。投資銀行把 CDO銷售給廣大的投資者套取利潤,這一來受到牽連的金融機構範圍就很大了,遍佈國內外。這些都拜金融衍生產品之賜。我不相信投資者也好、投資銀行本身也好能算得清這些金融衍生產品真正的風險,不可能的。大家只看到兩件事情,房價在不斷地攀升,所有的人都在賺錢。

 

商業銀行的存款有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10萬元的保額,投資銀行美國政府是不擔保的。但是投資銀行進入CDS與CDO的買賣,現在一旦倒閉受到打擊的範圍就非常大了。

 

這些最聰明的美國人創造了CDS與CDO這兩個衍生金融商品,但是這些衍生商品對社會沒有增加一點點價值(no added value),唯一的目的就是透過它們來圈錢。

 

YST 即使不研究經濟也知道房地產市場在國家經濟中佔非常關鍵的地位,沒有人敢在這上面開玩笑。為什麼?因為牽涉到的金錢數字太過龐大。房子是美國人民最大的一項資產,房地產不但個別的價值高而且數量非常大。美國是超級富裕的大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附近隨便一棟房子價值都超過兩百萬美元,美國房價上升和下跌所引起的經濟連鎖反應是不得了的,是以兆美元(trillion dollars)計算的,哪裏是任何保險公司或投資銀行賠得起的。這是用最簡單的算術就知道的常識。

 

美國通過法律讓投資銀行進入房地產市場進行炒作是完全不負責任的行為。

 

想想看,一群美國最聰明和最貪婪的人要求政府放鬆管制讓他們自由地玩金錢遊戲,美國國會議員禁不起投資銀行的遊說,通過了這項法律。美國政府這就犯下了極為嚴重的錯誤,讓龐大的流動資金炒作房地產,一定出問題的,應了中國的名言:「治大國如烹小鮮」。

 

當月入兩千的家庭成功向銀行借貸,買了40萬的房子,大家都相信明年這房子會漲到50萬。你想想,這能不出大事嗎?

 

(五)學術界的推波助瀾

 

美國政府對金融界放鬆管制固然是由於投資銀行的大力遊說與金錢攻勢,但是美國學術界對金融衍生產品的肯定是有絕對關係的。

 

在美國的學術界有一大批經濟學家研究金融衍生產品,其中至少有四個人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是:

米勒(Merton H. Miller ),1990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馬可維茲(Harry M. Markowitz),1990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索拉斯(Myron S. Scholes),1997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莫頓(Robert C. Merton ),1997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前三個得獎者都是美國猶太人,莫頓是否是猶太人我不能確定。

米勒與馬可維茲得獎的理由是“在金融經濟學的理論上有開創性的貢獻”

(“for their pioneering work in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economics”)。

索拉斯與莫頓得獎的理由是“鑑定金融衍生產品價值的一個新方法 ”

(“for a new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derivatives”)。

 

就是這些人的烏龍學術促使金融衍生產品大行其道,直接導致這次美國的金融崩潰和全世界的金融災難。

 

美國學術界對莫頓的讚譽包括“在數學金融(mathematical finance)領域的終身成就獎”和“現代金融學理論的牛頓”。我們現在看到這些讚譽不覺得很諷刺嗎?

莫頓與牛頓唯一相似之處就是名字都有一個「頓」字。牛頓在力學上創立的定律如果和莫頓的數學金融一樣烏龍的話,今天有人敢坐飛機嗎?

 

經濟學術界不要臉的人和浪得虛名的人何其多。

 

(六)人的覺醒

 

1. 人才導向的錯誤

 

一個健康的社會是要用最優秀的人才去創造財富,而不是用最優秀的人才去玩零和的圈錢遊戲。美國長久以來本末倒置,現在在科學與工程從事辛苦研究的大多數是移民。

 

2. 金融衍生產品沒有這個需要

 

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很難評估,因為經濟學家的理論是虛浮的加上精算師的計算也不可靠。最重要的是金融衍生產品沒有這個需要。經濟學家在金融衍生產品上作文章,很大程度上屬於學術性質。保險精算師的計算也是鬼打架,因為他們計算的假設前提沒有充分的論証。

 

金融投資是一種行為科學(behavior science),屬於心理學的範圍,是非理性的,根本沒有定論。人的行為隨著時間、地點、民族性、教育程度、莫名其妙的情緒或刺激...等等而改變,不可能有適當的量化。金融衍生產品的數學模式一旦複雜化就失去實際意義,莫頓的“數學金融學”保証是鬼打架的玩意兒。任何或然率的計算都是不可靠的。

 

3. 不能過分信賴經濟學家

 

經濟不是科學。如果硬要把經濟劃分成科學的話,經濟也是一個非常軟的科學,只比心理學硬一點點。經濟學家的話只能參考,不能輕易相信或採納,要一點一點地實驗並且進行長期的觀察和修正。這就是「治大國如烹小鮮」。

 

4. 金融界充滿貪婪的騙子

 

我們用破產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作例子。為什麼用它做例子?因為在這次金融風暴中它是美國四大投資銀行中最早破產的,而且美國政府不救它。美國列出了十大做錯事的人(“Ten Most Wanted Culprits”),雷曼兄弟最後一任的執行長富爾德(Richard S. Fuld, Jr.)名列第九。

 

富爾德從基層幹起,在雷曼兄弟這個投資銀行工作有39年的歷史。根據 Equilar(一家專門研究企業經理薪資的公司),富爾德從1993年到2007年薪資與紅利一共領取了接近五億美元,即使在瀕臨倒閉的2007年富爾德也從公司拿走了四千五百萬美元。這些年來,雷曼兄弟的高級經理每年的薪資與紅利都超過一千萬美元。

 

富爾德在國會作証時態度傲慢,他承認最後8年總共領取的薪資與紅利是3億5千萬美元,是很多錢,但是他並不承認自己有錯,錢也拿得心安理得,他認為雷曼兄弟的倒閉錯全在政府不出手援助。看到沒有?這就是美國最聰明的精英,華爾街的英雄。

 

富爾德只能在這次金融崩潰的罪人中排第9,大家可以想像這罪魁禍首是如何惡劣了,也可以看出華爾街已經病入膏肓。

 

有一部分失業的華爾街金融人士進入上海的金融界工作,我認為這不是中國的福氣。這些人基本上是垃圾,他們的 mentality就有問題,人格已經定型,他們不會為中國作出真正的貢獻但是很有可能為中國帶來災難。

 

(七)取消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在1968年增加了經濟學獎,這是一個笑話。諾貝爾獎從1901年開始頒獎就是遵照諾貝爾的遺囑,只頒給五個領域 — 物理、化學、醫學、文學、與和平。諾貝爾在遺囑上明言這個獎不得包括數學。

 

1968年為了慶祝瑞典中央銀行成立三百週年,瑞典中央銀行就設立了一個經濟學獎,這也無可厚非,沒有人會反對。但是為了提高這個經濟學獎的含金量,瑞典中央銀行硬生生地盜用了諾貝爾的名號,這就不對了。諾貝爾並沒有授權給後世人這麼做。

 

經濟學這門學術太軟,留給研究者胡亂下結論的空間太大。後果不單是學術上欺世盜名,而且實際上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一九七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兩位美國人,甘先生和古先生(Kantorovich and Koopmans),因為他們創造了最佳投資的理論。他們得獎的論文是「最佳資產分配的理論」(theory of optimum allocation of resources)。兩位專家號稱根據他們的理論投資就無往不利。

甘先生和古先生領獎以後,有好事的記者問他們:「既然這個理論這麼厲害,你們有沒有想過用這筆獎金來証實這個偉大的理論呢?」

兩位經濟學家回答說:「我們正準備這麼做。」

猜猜看後來發生什麼事?

甘先生和古先生用他們發明的理論作投資,輸光了他們全部的諾貝爾獎金。這是對經濟學家最好的註解。

 

經濟學家的烏龍事件太多了,費德曼(Milton Friedman,1975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自由經濟理論用在南美洲,搞垮了南美洲的經濟。我們還沒有學到教訓嗎?

 

1999年,美國國會被金融界的金錢遊說和鼓吹金融衍生商品的經濟學家誤導而改變法律。2008年,美國金融界的操盤手們撈走了大量金錢,把爛攤子留給美國政府和納稅人來收拾。這種經濟學和經濟學家值得鼓勵嗎? 

 

經濟學家盜用了諾貝爾的名號就增加了他們說話的份量,一再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傷害,基本上違反了諾貝爾獎設立的宗旨,那就是諾貝爾獎要頒發給“那些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士”。  

 

諾貝爾經濟獎早就該取消了,經濟學家在自己的小圈子隨便彼此讚譽和取暖,我們都無所謂,隨便頒發什麼XX獎,我們也不在乎,但是不能盜用諾貝爾的名號。

 

再說一遍,莫頓與牛頓根本不在一個天平上。

 

(八)美國政府如何處理金融危機

 

為了挽救金融崩潰,美國要求外國的中央銀行拿出百分之十的外匯存底來買美國公債。笑話,憑什麼?

過去這些美國投資銀行在國外炒作匯率,製造了亞洲的金融危機,從亞洲國家撈走了大量的金錢。今天這些投資銀行惡貫滿盈、面臨倒閉,亞洲國家憑什麼要救他們?

美國金融界犯下的錯誤、美國金融人士的貪婪和美國人民過度的消費為什麼要全世界來分擔災難的後果?

 

美國七千億元的搶救金融計畫完全是治標不治本,七千億美元丟進這個黑洞一下子就不見了。美國的金融黑洞據估計超過60兆美元,這會把全世界都拖下水。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來自華爾街的高盛(Goldman Sacks),他提出的計畫根本是不負責任的,完全站在投資銀行的一方,而不是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場。

 

美國政府應該做的是:

 

1. 將聯邦儲蓄(Federal Reserve)收歸國有

 

目前的聯邦儲蓄是私有的,美國政府並沒有自己的中央銀行,也沒有發行鈔票的權力。美國應該趁此機會將聯邦儲蓄收歸國有,成為美國的中央銀行,加強美國的金融管理。

 

2. 立法限制銀行的運作

 

銀行要有足夠的準備金才能允許運作,這個準備金與銀行的營業額有一定比例的關係。政府立法限制銀行進行投機和高風險的金融活動。任何銀行一旦虧損接近它的準備金就取消它的營業資格。

 

金融人員的薪水要受到限制,尤其執行長和高級經理的薪資與福利需要有絕對的上限,譬如一年不得超過50萬美元。執行長的薪資要與低層員工有一定的比例,譬如執行長的薪資與福利不得超過中間值(median income)的10倍。

 

金融機構其實只需要做非常固定(routine)的工作,所以中等人才就可以了,不需要員工挖空心思想新花樣,也不需要付給他們特別高的薪資。金融工作本來就不是特別具有創造性的。金融工作即使有什麼創造,其困難度和社會價值也遠遠低於製造業。為什麼?因為金融業只能轉移財富,不能增加財富,對整個社會的貢獻和製造業不成比例。

轉移財富的人比創造財富的人收入高,這是不合理的。

 

3. 平衡預算、消除赤字、降低國債

 

YST 最看不起美國經濟學家的地方就是拋棄基本常識的胡說八道。美國經濟和金融問題的根本是雙赤字(貿易赤字與政府赤字)。如果雙赤字的問題不能解決,其他什麼都是空談。美國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平衡政府預算,這是最容易的,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那麼其他一切都免談。

 

美國聯儲會的主席伯納克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博士,講了一大堆金融紓困計劃其實只有兩招:一招是發行國家債券,以債養債;另一招就是開動機器印鈔票。

 

說一句老實話,如果這樣就能夠做聯儲會的主席,那 YST也能做這個主席,坐領高薪。這個出身全世界評估第一名的 MIT經濟博士能夠被人看得起嗎?

 

4. 製造業與服務業

 

平衡貿易赤字要靠製造業,不能靠服務業。對任何國家而言製造業都是基礎,服務業是寄生在製造業上的。美國如今本末倒置,GDP 的70%是服務業,一流人才都流向服務業,這會出問題的。特別是金融業的收入太高,高到不成比例,2006年華爾街的金融業有35萬人,平均每個人分紅30萬美元,是美國人平均工資的7倍。請問,他們對美國的貢獻是其他行業人的7倍嗎?這樣的財富分配對製造業造成傷害,對整個國家的經濟也造成傷害。

 

小國家如新加坡可以把重點放在服務業,但是大國不可以。你想想,一個像美國這樣的大國,人民不想如何製造更好的汽車,卻只想賣汽車保險賺大錢,這個國家會有希望嗎?看看底特律那些被遺棄的一排排的房子、滿是塗鴉和沒有維修的社區,創造財富的製造業都萎縮了,金融業靠什麼來運轉?這個國家能不發生金融危機嗎?

 

任何大國或任何重要國家必須靠強大的製造業來創造財富,而不是靠服務業去圈錢。

 

(九)金融危機中國應該做什麼?

 

YST 對美國的未來不樂觀,我個人認為美國的好日子已經走到頭了。快則5年,最慢也不會超過10年,美國必須被迫作出改變,不可能維持目前的消費水平。但是我看不到任何美國政客有勇氣告訴美國人民必須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change the life style),因為政客這樣做會選不上。

 

美國人目前願意做的選擇就是三種:舉債度日、印鈔票、打仗。

上面的第三種選擇基本上就是 asx的論點,也是我把 asx這篇文章上升到重要的理由。

 

金融危機引發世界大戰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世界有幅員遼闊的三個核大國,大戰的發展很難預測,大戰的後果很難評估。但是美國政府企圖透過戰爭來加強美元的地位則毫無疑問。YST 只需要舉出一件事實就可以証明這個論點。儘管美國有這麼大的財政赤字,美國的軍事預算每年不斷地增加,武器的研發從未停止。美國參議院在2007年10月01日以92票贊成、3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總額為6480億美元的2008年國防授權法案。這個數目超過全球軍事預算的一半,也破了美國的歷史紀錄。

 

讓我告訴你,美國這麼龐大的軍事預算絕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進攻。

美國沒有國防部(Defence Department),只有進攻部(Offence Department)。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回應文章 頁/共10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你不觉得何新说的夸夸其谈没?
    回應給: 马六甲-海盗(david5356062) 推薦0


苍穹之下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你不觉得何新说的夸夸其谈没?

接下来看看吧,看看会不会发生如他所说的第七点。

另外,又拿外汇说事,真不知道他何居心。

再者,大家都投资黄金的话,势必总有一天黄金市场也泡沫连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65545
何新看经济危机
推薦0


david535606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1、何新说:去看我2001年出版《新国家主义经济学》序言,我讲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在美国,必会来一次大爆发。这次终于发生,我夫复何言?
   2、何新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国家信用长期透支过多,体现在美国国家累积的巨额内外公、私债务上,总规模据说高达50万亿美元以上,即期应兑的规模也高达7--10万亿。这是天文数字。
   因此相比之下,目前美国用来救市的7000--8000亿美金金额真是微乎其微,只够应付几个月或半年。不久,兑付困难的美国及其他国家金融机构还将陆续发生破产。
   3、美国并没有更多的筹钱的好办法。多年以来许多人迷信外表轰轰烈烈的美国高科技经济。以至现在还有人还在谈什么美国经济的“实体面”如何,他们好像不知道金融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动机。长期以来,美国的实体经济早就是入不敷出的红楼梦大观园经济,包括国防军工在内的高科技产业早就是亏损补贴产业,多数不是依靠良性循环的技术或产品的销售利润,而是依靠资本市场的集资维持繁荣的。
   美国应付危机的办法,最终只有发国债向联储透支预借。也就是用继续多印美元票子的方法纾缓眼前的支付危机。但是7000亿美金投入国际货币市场,对全球过剩的美元信用打击足够大,美元势必更严重地发生贬值。
   4、由美国债务链条联锁着的全球金融,特别是欧盟债务链规模也很大,所以与美国绑得很紧的英国、荷兰银行现在朝不保夕。比较脆弱的冰岛金融已经濒临破产。危机还会向欧洲和其他地方传递。要拯救,世界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可能是天文数字。
   所以格林斯潘、保尔森都说目前这次金融危机规模前所未见,这次美国真的玩大了!这是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金融信用的全球性危机----总体危机,不是局部危机。
   5、中国并没有置身事外。中国已经买了美国上万亿的公、私债券,人家要破产或者已经破产,欠你的这些债务眼看还不起了,至少到期也还不了啦。你买的债券已经变成烂账、呆账了,怎么还说中国经济没受影响;没有损失?1万亿美金,可不是小数字。
   此外中国外汇储备总额1亿8千万其余部分的外汇储备,货币主要也是美元。美元面临不断贬值,这部分储备也在不断缩水。这也是间接损失。
   6、中国近几年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出口。受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出口主要市场将大大缩小,加上出口品受大肆炒作的毒食品影响,发生信誉崩溃;未来中国出口业必将面临急剧萎缩。
   国内社会就业问题,未来将非常严峻。
   国内发生高失业,同时伴随高物价的经济时代,到来了。
   7、过去几年的表面繁荣,奢靡挥霍,廉价货物充斥超市的时代,恐怕就要结束。
   展望今后5--10年,中国人已经该有过苦日子的思想准备。苦到什么程度?对下层社会,生活可能会十分严峻,以至许多人发生类似上个世纪60年代那样衣食无着的艰难状况也难以避免。
   8、国家应当极度珍惜剩余在手中尚可由自己支配的约8000亿外汇储备,不宜再增买美国国债。
   明智的做法是应当逐步多储备黄金等实物,多收购国际资源性产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65535
拔劍四顧
    回應給: riquelme(riquelme) 推薦1


25777167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貪汙無罪嫖妓有理(一邊一咯,叫雞聯盟)

這是個大問題,一個現實的大問題。

一萬九千億美元的巨大外匯儲備,除了美國,無處可投,無處可放。任何金融專家,都會建議分散投放,但環顧全球,衡量得失,還是得回歸美國。

當然,一小部份,投入其他市場,是有在做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65282
Economists come in many feathers
    回應給: 樂透彩秘笈(ABIAN748DPP2) 推薦0


riquelm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You beat me to it - I was planning to post about Stiglitz and Krugman.  They are counter-examples to the ones YST gave - both are American public intellectuals in the classic sense, and both are among the most powerful critics of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from academia (another is economist James K. Galbraith).  All of them have given warnings about the current crisis in one way or another for years.

YST throws heavy punches, but he too has his blind spot.   His engineering background biases him against so-called "parasite professions" such as Law and Finance, when they serve important functions in any major modern economy.  China especially seems to have accumulated so much wealth that now its attention must shift to how to distribute and maintain it.  And she needs brilliant minds in Law and Finance to do that (I hope our Mainland friends can fill us in more on this topic).

Thanks to all for contributing to a quality discussion.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65254
那个愚蠢小猪就是个不求甚解的半吊子
    回應給: 马六甲-海盗(david5356062) 推薦0


huaxiyuy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科学是描述自然规律的理论,判断这个理论是否为科学理论的标准是“证伪”。能够被证伪的,要能被实验事实验证的具有可重复性的理论,才是科学。

上面这个判断何种理论为科学的原则,以及抱着“实证”的态度去观察世界的这种理念,就是科学精神。

但是科学精神不是科学,科学精神是一种世界观,认识论,它是一种哲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属于人类思维理念的范畴,它是人类观察世界所保持的一种立场,而非描述自然的理论,自然也就不能被实验去验证。

科学的精神是一种哲学,在这种观察立场下,人类提出了建立在实验基础上描述自然的科学理论。

数学也不是科学,数学不是描述自然的理论,而是用来描述自然理论的思维工具,它是一门思维语言。

神学的理论也是用来解释世界和自然的,然后还进一步对道德和法律作了探讨,但是它并不要求实证,也不具备“证伪性”,神学只强调“信”。

至于神学所保持的这种“无条件的信”,是为神学的基本精神,是一种理解观察世界的角度,它也是一种认识论,所以神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一种哲学。

一旦说道神学的精神和科学的精神,就经常会追溯到唯心和唯物,这都是哲学的范畴了。

那个小猪把科学精神这种哲学看成是科学理论的一部分,又把神学精神这种哲学看成是神学理论的一部分,因为两种精神都属于认识论范畴,所以他进而将科学和神学等同起来。

说白了,他连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神学,什么是科学,都搞混了。

愚蠢小猪谈论科学也好经济学也罢,还有他谈论经济的文章,根本就是一个半瓶醋,知道一点皮毛,但是它脑袋瓜里混淆的概念实在太多,而且里面好多结论的前提,都是他自己的想象和假设,这家伙相当有信口胡诌的本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65226
同意到不同意 (Agree to Disagree)
    回應給: YST(YST2000) 推薦2


an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riquelme
Newyorker

記得幾年前﹐剛來天下不久﹐第一次發文﹐就是針對市長有關經濟 (我記得好像是保險業) 的文章。

我個人也有讀工程的朋友﹐我也對他們“不求甚解” 感到新奇。記得大學時讀 Mathematical Finance﹐Stochastic Process 是由數學系教。有個讀生物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 的朋友剛好也在讀工程系開的 Stochastic Process 課程。雖然兩堂課都教 Stochastic Process﹐但不同系﹐教得東西是兩樣。數學系要求的是對每個公式的證明 (proof)﹐工程系注重應用﹐只要會套公式就好了﹐至于公式怎麼來﹐就不用管。朋友來找我﹐因為她套了公式還是不知道她在算什麼﹐我看不懂那些公式歪歪曲曲的代號 (variables)﹐但我可以把公式拆開來﹐解釋這公式是怎麼來的。

提這個﹐是因為我覺得在金融業工作的人被說的太不值了。我想﹐比較那個行業的人才才是真人才就不用談了。人各有志﹐中國人喜歡排名的士農工商﹐商最後一個﹐已經是過去。

就指出 YST 在文章中的錯誤﹐那些 CDS 和 CDO 不是精算師算的﹐AIG 是保險公司﹐但賣 CDS 的是總公司 (Holding Company)﹐跟底下的保險公司並沒有任何關聯。事實上﹐若精算師當初真來算這些 CDS 和 CDO﹐可能今天情況不會那麼慘。

再來﹐我還是要為衍生商品說話。譬如﹐最簡單的 Swap 是 Interest Rate Swap﹐它的用處是﹐一家公司的負債 (liability) 是流動性 (floating rate) 的﹐所以它需要流動性的收入來配合﹐但它目前的資產 (asset) 所提供的收入是固定的 (fixed)。另一家公司剛好相反﹐負債是固定性的﹐所以它需要固定性的收入來配合﹐但它目前的資產所提供的收入是流動的。Interest Rate Swap 在這裡就發揮重要功用。這兩家公司可以進入和約 (swap)﹐把他們每個月的收入交換﹐這麼一來﹐兩家公司都受益。

另外一個很常用的﹐是 Currency Swap。一家美國公司想投資海外開發中國家﹐譬如中國的資產﹐但害怕匯率變動會影響資產在三年後 Maturity 的價值。Currency Swap 的用處是﹐這家每個公司能夠現在就 Lock-in 匯率﹐公司知道三年後﹐資產換回美元是多少錢。為什麼會有公司願意合作﹐因為那家中國公司三年後﹐也有一筆贖回但是美元計價。中國公司也害怕美元大貶﹐美元計價的資產到時不值錢。

而被人垢病﹐人人喊打的 CMOs 和 CDOs﹐其實在出事之前﹐又有多少個人聽過﹖有多少人知道自己能規規矩矩的貸款﹐也可能受益于 CMO﹖房債風險﹐不只是借錢還不了錢﹐還包括債主經濟變好﹐決定提早還錢。銀行不一定有足夠資產做貸款﹐這時﹐就需要市場上的投資者來加入﹐譬如保險公司。市場投資者﹐有些不想擔負太多風險﹐少些利息沒關係﹐有些想擔負多些風險﹐但較高的利息。這時﹐CMO 發揮它最大功用﹐把不同等級的房債集中起來﹐以分級的方式﹐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若沒有 CMOs﹐市場投資者不願投資﹐銀行在沒有多餘的 capacity﹐只好請想貸款者﹐就算有好的 credit﹐到其他地方找辦法。

衍生商品最初的用處﹐大都是來避險。衍生商品的問題﹐是太新﹐很多人不熟﹐甚至每天在交易衍生商品的人都不一定了解透徹。另外在會計方面﹐衍生商品屬於 Off-the-Balance-Sheet﹐所以不到出事﹐根本沒多少人知道 AIG 有那麼多的 CDS﹐因為在平常的 Balance Sheet 上﹐根本看不到。當然﹐衍生商品高杠杆的特性﹐成為投機者的利器。

至于美國破產了嗎﹖我認為﹐技術上是破產﹐但實際上﹐不一定。一家公司被賣時﹐有一項資產叫做 Good Will﹐Good Will 是項無形資產﹐一家公司的名字﹐信譽﹐市場知名度﹐都算是 Good Will。用美國這塊金字招牌來招搖過市﹐我想﹐未來二三十年都還是有效。最近美元大漲﹐我想一部份原因﹐是因為投資者在衡量全世界的 Currency 後﹐還是決定美元最安全。

YST 也提到經濟很大一部份是心理學﹐經濟學家在做理論時﹐最重要的一項假設﹐就是每個人都會做理性的決定 (Rational)。但事實上﹐投資人大部份都不理性﹐在股票市場過高時﹐拼命追高﹐在市場過低時﹐大賣殺出。買高賣低﹐在正常人眼裡﹐這完全不理性﹐但這也是股票市場的常態。Modeling 完全無效嗎﹖我想若 Modeling 完全是垃圾﹐保險公司應該全該倒了﹐因為保險產品全部是精算師 Modeling 算出來的。我倒是聽過﹐台灣的中國人壽向來不願意出錢請精算師﹐曾經賣出產品﹐賣了才知道價格錯誤﹐每賣一個保單就賠一個。也因為如此﹐我對中國的保險公司一直是觀察的態度﹐因為我不了解他們內部的情形﹐少部份的資料告訴我﹐他們沒有嚴謹的資產負債調度 (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保險是一個很極端的金融產品﹐一方面他的負債很長﹐一般人買了保險﹐三四十年後才會領錢﹐另方面﹐市場上三四十年的資產 (bonds) 不多﹐保險公司三四十年後保證能付錢。當然﹐中國政府絕對不會讓保險公司倒﹐到時﹐也是政府買單。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65069
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
    回應給: 月亮井(jyo1980212) 推薦0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月亮井說的這話,倒也有理...

不過,針對您說的幾段話,我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觀點:

您說:“我不太贊成使用政治結構這些上層建築來判定一個社會是否處於封建社會。我更喜歡使用整個社會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的分配及使用方式來判定社會的屬性。

.

“封建”一詞本來就是描述政治體制與上層建築,描述的是統治權的分配,而不是用來描述生産結構的。可以説封建制度是與帝國集權制相抵觸的。誠然,明、清中國依然有封藩的“一國兩制”現象,但那都是在政權未穩,權宜性的措施,最後都以叛亂收場。可見封建的措施直接威脅到中央集權。若說生産結構,中國(好像除了商朝以外)歷來都是重農輕商的農業社會,與封建不封建似乎沒有直接關係。

.

您說:“1.比如奴隸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奴隸,而不是土地。奴隸才是財富的象徵,即使是羅馬共和國,雖然他的政體是共和制而非金字塔型的權利結構,但我依然認為羅馬是奴隸制社會。

.

羅馬的政體的確是共和制,與它的經濟和財富分配依然是兩碼事,至於什麽叫奴隸社會,這也是語焉不詳。美國也是共和制,然而它内戰前的南方算不算奴隸社會?印度的階級觀念牢不可破,算不算奴隸社會?山西煤礦磚窯算不算奴隸社會?還是資本家剝削勞工的資本主義社會?明朝仍然有賤民階級,算不算奴隸社會?

.

您說:“3.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確實是大部分由知識分子組成。但是,統治階級裏面仍然有一個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中國古代為什麼叫家天下?而且,在皇帝的賞賜中,最能體現其程度的是說封個什麼官,給個什麼頭銜?不,都不是,而是封地。”

 .

中國古代周朝是家天下,別的朝代沒有聽説也叫家天下的。倘若照上文的標準,加拿大,澳洲(直到最近),英國等等都是英國女王的領土,算不算家天下。可見政治體制和經濟狀況不能混爲一談。何況,封建制最大的特點是諸侯統治權的世襲,而帝國制地方官員是不能“世襲”的。由此可見封建是一個政治術語,不是經濟術語。將財富傳給下一代和將官職傳給下一代仍然不是一碼事。的確任何帝國都有世襲的貴族,但那是爵位,不是可以行政的官位。

.

您說:“而且一但封地過多,戰亂是必然的。 ”

.

這就是爲什麽在中國封建制提早的被淘汰了,這在人類歷史上是非常“早熟”的現象。對此黃任宇教授多有描述。不過話説回來,一個社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該亂時就會亂,要不然我們今天哪有三國演義可以讀,軍閥混戰是什麽社會都有的事。

.

至於所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乃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進化,這是不是馬克思說的?老實說,預測未來,這是誰都説不準的事,不能因爲他是馬克思而例外。這好像預報天氣一樣,又好像推背圖,燒餅歌一樣。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恐怕比本欄正題所討論的的經濟學更沒有個準譜。



本文於 修改第 1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65012
关于商学院的一些看法
推薦1


skyprince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哈佛商学评论其实只是一个面向管理人员的通俗期刊。严格而言,算不上学术期刊。其中文章的确以猜测居多。但如果以此为标准衡量商学学术期刊,则牛头不对马嘴。真正的顶级期刊没那么好看懂。你可以试试 management science, maketing scie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等等。而顶级期刊对文章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在理论上的突破
和创新。即使是面向经理们的刊物,sloan management review,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acam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都比哈佛商学评论严谨。AACSB对教授们的研究也做出了要求,就是为了防止商学院沦为仅仅是兜售经验的地方。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837710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64935
无题
推薦2


david535606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riquelme
墨鯉

1.只要美国的高科技维持在高水平上,美国的高端制造业没有倒,美国就跨不掉。

2.看了市长对经济学和科学的看法,想起了大陆的愚蠢小猪的观点,怎么那么相像。愚蠢小猪就是和西西河的陈经大唱对台戏,曾经大战30回合的那个人。
陈经vs愚蠢小猪关于中国经济的PK论战实录 http://www.wehoo.net/book/rmsh/cj

主流经济学是神学

第一节 前言

自从《刷盘子读书》系列在强国首发以来,被好事者四处转贴。好评如潮,恶语相向的也不少,影响力是我从未想到的。其中,有位好事者,与我一样也在日本,不过他是经济学科班出身,算准“海龟”,我只是外行,把我的《刷盘子读书》转贴到太傻论坛bbs.taisha.org的心灵书吧。据说这个论坛是与留学有关的,有大量的留学生和准留学生参与,影响力很大。在那个论坛,这位准“海龟”与另一位好事者就我的《刷盘子读书》展开了激烈撕杀。那位好事者也是经济学科班出身,据己称有博士学位,当然是在国内读的,俗称“土鳖”。演义了一场“海龟”“土鳖”大战。

在撕杀过程中,“海龟”邀请我去助拳。本来因为事多,又因为水平有限不想且不能参与,在威胁利诱之后,我也加入战团。现在GAME OVER了。谁赢了?不知道。就这么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论战双方连同观众都承认GAME OVER了。与一般的网络论战不同,通常是不了了之。这回却是都承认GAME OVER了,只是不知道胜负。不过,通过这次论战,我又想通了一些事,于是想起来写这篇文章。

这篇算是《刷盘子读书》的姊妹篇。不过这篇却有些拿不出手,立意和高度远不能与《刷盘子读书》相提并论,还请众多期待我的新作的网友海涵。虽然这篇水平不高,但我却觉得很重要,比原来预想的文章要重要得多。原来的构思暂停,写这篇低水平,拿不出手的,让人笑掉大牙的,小学生习作。

在《刷盘子读书》中,以“学生是应该刷盘子还是读书?”开场。这里的提问是:“经济学是科学还是神学?”


第二节 科学精神

我住的地方经常有基督教传教的,谁让基督教现在把持着话语权呢。我爱占小便宜,他们免费把各种资料给我,当然笑纳了。另外,我的日语不好,也喜欢装着一副虔诚的样子与他们攀谈,提高自己的日语水平。我也有信教的朋友,有时也一起到教堂做礼拜,只是想骗免费的面包,捐善款就免了。闲来无事,也翻翻这些教义,这些教义非常权威,通篇是主曰或罗马法王或其它什么法王曰。还有些论述事实数据逻辑清楚,还运用了高深的数学知识,至少比我高,因为看不懂。

科学是什么,与神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说科学实事求是,但神学也实事求是,比如探究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探索宇宙的中心等等。科学讲究事实数据逻辑,神学也讲,至少我曾看到的神学教义讲,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科学是真理,其实也不是,经常出错,比如航天飞机摔了,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也不一定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神学也会经常搞对。神学搞崇拜,其实科学也搞,对著名科学家也是顶礼膜拜。神学是信仰,信上帝、安拉、佛祖或其它。科学实际也是信仰,它的力量实际也是来源于信仰。

科学神学那么相似,科学本就是从神学中脱胎来的,就不奇怪同一个人即信科学又信神学,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科学神学本质上都是信仰,信仰是不讲道理逻辑的,所以科学神学的传播方式也是相似的。神学的信仰通过灌输,不服的用圣战或十字军东征。科学的信仰也是通过灌输和战争,如义和团的血肉之躯没有对抗过洋枪洋炮,迫使中国人接受“赛先生”。
那么,科学神学到底是如何区分的呢?科学本质也是一种信仰,是神学的一种,只是拜的神不同。科学的信仰,科学精神是什么呢?就是“可重复,可检验”。而神学却是信则有,心诚则灵。不信就没有,如果不灵,则是心不诚,或有原罪,或死后上天堂。反正是无法检验,纯粹是心灵体验。

行文到此,肯定不少看官忍不住笑出声来,这还用你说,小学生就知道。我,一个工学博士,虽然水平不高,但毕竟在科学中混了几十年,竟然写出这种科学的ABC来,也不觉得羞愧。就象信仰基督教几十年的教士,刚发觉上帝一样,满世界显摆。所以,我在序言里就已经说了,这篇只是小学生的习作,望大家海涵。

有看官还会奇怪,不是讨论经济学吗,怎么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看过《刷盘子读书》的应该知道,这是数字游戏门的行文风格。在弯弯绕之中,不经意之间,兜售黑货。


第三节 科学的判据

“可重复,可检验”虽然是科学精神和信仰。但实际操作中,却有些问题。“可重复”,实际不可能100%复现原始条件。“可检验”,则需要建立客观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这是很困难的事,甚至不可能。为了克服“可重复,可检验”不易操作的问题,退而求其次,即“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重复条件、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可以由自己自由定义,只要在著述中贯彻这个自定义标准。其他人,不论信仰,不论种族肤色,无论是愚蠢的还是不称职的,都可以用这自定义的重复条件、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去探查事物,得到一致的结论。当然这个一致的结论是基于这个自定义的重复条件、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下的一致。

满足了“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后,还仅仅是假说。还有实践检验和标准争夺问题。实践检验就不用说了。标准争夺是做工程的大事,如果自己的标准被广泛接受,则无论怎么说都对。如果自己的标准被打败了,无论怎么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和正确的逻辑都毫无意义,统统是支持别人论点的嫁衣。

判断某个学问是不是科学,很多看官会找出权威的定义啦,实践检验啦,证实证伪啦等等。其实都不是。科学的本质是信仰,即是不是信仰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可重复,可检验”是科学的神,就象基督教的神是上帝一样。如果信仰了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理论和科学家,与对错和是不是真理无关。

比如心理学,现在还不能在实践中给予很好的证实和复现,但心理学家和心理学著作,主动地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公布出来,给出重复条件、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主动让这些学说接受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这说明心理学是信仰科学精神的,科学当然接受心理学为其一个分支。再比如考古学和天文学,实际研究的是历史,人文历史和天体历史。历史可以相似,但不会重复。考古学和天文学把历史作为自己的实验室,把历史的相似条件定义为重复条件,努力使自己的研究结果可以被重复被检验。既然信仰科学精神,那么考古学和天文学也是科学门类。

那么反过来,数理化之类传统的科学门类,如果研究者或著述,背叛了科学精神,也不再是科学分支,而是巫医术士,无论水平有多高,逻辑有多严谨。本来数理化就是巫医术士的学问,只是后来他们信仰了科学精神,数理化才演变成了科学的门类。

如果信仰了科学精神,即使在实践中被证伪,或没有经受住时间考验,它依然是科学理论,它的创立者依然是科学家,或多或少对科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比如牛顿的理论,并没有完全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但并不妨碍把牛顿的理论作为科学理论,牛顿本人也被作为伟大的科学家被载入史册。

绕了一大圈,该回到经济学了。经济学是科学还是神学?


第四节 从工学看经济学

我对经济学是外行,只是工学博士。工学的门类虽然繁多,但在江湖混得久了,自我觉得工学的各门类其实没有本质区别,所以统称工学。工学当然是科学分支,提到科学,马上会联想到纯洁高尚,但对工学却不成立。因为工学涉及到利益分配和争夺,非常黑,满目是骗子、强盗和恶棍。我骗海泛舟,历经无数风雨,体会到这一点。至于我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然也是骗子、强盗和恶棍。我在强国论坛登场时,就是以数字游戏门邪派身份出现的。

从事工学的人虽然是骗子、强盗和恶棍,但有可爱的地方,即声明自己是骗子、强盗和恶棍,也就不那么可恶了。不管怎么说,比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可爱多了。在我看来,工学与经济学有天然联系。工学是追逐利益的,经济学本来就是研究利益的。工学要坚决,毫不手软地,却又象天使般地宰杀客户或竞争对手。宰下来后,要考虑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总之,算盘是打得很快的,手段是残酷无情的,面目是天使般可爱的。

在我的潜意识里,经济学是工学的一个分支,既然属于工学,自然也是科学了。有看官说了,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其实工学也研究人,否则无法天使般地宰杀客户或竞争对手。经济学是大系统,很难重复和实验,其实工学也有大系统,也很难重复和实验。不管怎么说,我是把经济学当科学的。

我把经济学当科学,但用科学精神却完全读不通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著述。所以,在《刷盘子读书》中,有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论断。当然这个论断只是假说,在我参与“海龟”“土鳖”的论战后,发现自己的论断是错的,即他们不是小学文化程度。是什么呢?


第五节 数字游戏门的镇山之宝

论坛是论战的地方。论战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纯粹是信仰的争吵,信仰是不讲道理的,罗卜白菜各有所好,争不出结果,这类论战我是不看的。另一类是基于事实数字逻辑的,比如说两个人争论一辆汽车的好坏,甲可以拿出一堆事实数字逻辑说好,乙可以拿出另一堆事实数字逻辑说坏,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但最后谁也说不服谁,不了了之。这类论战我喜欢观看,但不出手,因为可以获得一些资料。如果出手,数字游戏门的掌门不是白坐的,出手就一剑封喉或打断脊梁,论战就停了,我也获得不了资料了。

在数字游戏门看来,原始的事实数据逻辑,不管怎么准确,都是垃圾。往往是自己找到的事实数据逻辑,越权威越准确,对自己的伤害越大,都可能作为呈堂证供。不是有那句台词吗:“律师不来,我什么都不会说。”

论战不是讲事实摆道理吗?那只是讲良心良知的人干的事。数字游戏门是不讲良心良知的,所以不讲事实和道理。最好自己什么事实数据逻辑都不出,全由对手提供。实在不行,必须提供时,要做技术处理,做好防守和抵赖准备。在骗海泛舟久已,早已刀枪不入。

那么,数字游戏门依仗的是什么呢?是“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当然是它的可操作版本“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即数字游戏门玩弄的实际不是事实数据逻辑,而是标准。 论战的目的是说服观众,而不是对手,观众接收了自己的标准,则不战而胜,对手提供的精准的事实数据逻辑全是呈堂证供。比如推销汽车,吹嘘速度如何快,突然间客户接受的标准是速度越快越危险,优点也就变成缺点,自然就卖不出去了。所以,数字游戏门收拾非同道中人,一骗一准,来两个杀一双。数字游戏门同道的决战,是争夺标准的战斗,而不是辩论事实数据逻辑。建立标准的一方是胜利者,另一方也不完全是失败者,因为自己提供的事实数据逻辑是被处理过的,不会做为呈堂证供。

数字游戏门出手,首先审查对手有不有标准,也就是整个论述的脊梁,如果没有,就说明是菜鸟一只,他提供的所有事实数据逻辑都是自己的大菜。如果有脊梁,则审查对手提供的事实数据逻辑能不能贯彻这个标准,如果不能贯彻标准,也是菜鸟,一出手就可以打断脊梁。如果既有标准,又能够贯彻标准,那就是数字游戏门同道,则需要靠真正的功力去较量。
又离题万里一通,看官不知绕糊涂没有。总算要介绍“海龟”“土鳖”大战了。


第六节 科学神学的论战

经济学科班出身的“海龟”“土鳖”鏖战正凶,被邀去助拳。我知道自己的斤两,外行一个,小虾米一只,即没有经过系统经济学训练,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查资料,上去不是找死。踌躇比较一阵,决定披挂上阵,胸中自有百万兵。

我不能去讲事实数据逻辑,外行嘛。要把战斗引向信仰层面,要用我的神去压倒对手的神。我对自己的神有自信,不管怎么说,大家都口口声声相信科学。一上来首先打神主牌,不过是个“小鬼”,即“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大鬼”,即“可重复,可检验”先暂时扣下不发。

构思很清楚,如果对手认识“小鬼”,下面就引导对手进入自己的标准,不战而胜。如果不认识,则想办法激出对手的神主牌,然后用我的“大鬼”镇压。这是数字游戏门出手的不二法门。结果很令人意外,对手竟然不认识“小鬼”,一阵窃喜之后,却是深深的悲哀,一个在中国获得经济学博士的人,竟然不认识科学的神主牌!难道真的是我在《刷盘子读书》中写的,中国又要用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去对抗钢铁吗?!

我加紧催动“小鬼”去逼宫,力图把他的神主牌逼下来。终于神主牌下来了,虽然是个“小鬼”,但我却觉得很悲哀。原文太长,大意是说XXX之流的主流经济学家如何权威,如何公认,还是中国的国师。发表论文的经济学杂志如何权威,那些美国的经济学家是如何泰斗,非我等业余爱好者所能动摇。还说就象物理学的牛顿爱因斯坦不能动摇一样。且说我与他不是一个坐标系下。中国的经济学界是怎么回事,培养的博士竟然搞偶像崇拜。我在国内教授工学时,给学生灌输的是没有权威,只有一个神——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别的可以不学,这个是必须灌输的,鼓励学生在信仰科学精神的前提下离经叛道,挑战和蔑视权威。

游戏应该结束了,我干脆说出:“如果是我的学生,早就不讲道理了,拍桌子打板凳打将出去。”这是气话,也是实话,谁要胆敢藐视科学精神,早抄家伙打了。这下好了,他的“大鬼”下来了。说他的思维方式是:“而我只有一个标准: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来自非经验世界的部分,逻辑必须是严格的;来自经验世界的部分,数字必须是真实的。这是我唯一相信的标准。”结果出来了,但我还没有死心,继续循循善诱地解释“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道理说得直白浅显,就差直接说出“可重复,可检验”科学精神,但得到的答复是不理解,不懂,还说有语法错误。连带着一些看客起哄,说如果自己的老师象这样的思维方式,他会笑死了,幸好教授的是日本学生。

论战该结束了,不同的信仰之间的争执是没有结果的,谁胜利了呢,不知道。信仰之间其实是没有高低对错之分,信科学的也可以信上帝,信科学的不比信上帝的更高贵,或反之。但我却觉得很悲哀,中国的经济学是神学,进行的教育是神学教育,他们却是中国的指导者!历史翻过了一百多年,又回到了义和团用血肉之躯去对抗钢铁。看看被这位经济学博士崇拜的偶像——XXX是个什么脚色。我原来在国内时没有读通他的论述,现在一下子明白了。下面的一段是我在论战中评述XXX的一段。

“谈到XXX。他说中国应该发扬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如纺织业做裤子。我当然认可他的标准和逻辑。他还说,装备业耗资大,技术密集,需要人少,不宜发展。我当然也认可这套的标准和逻辑。但是,把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却有问题。我是做装备的,知道中国自己产的装备需要更多的人手,往往还是有意为之,外国产的需要的人手很少。当然,不可能要求XXX象我一样做装备,但统计局的各种统计反映了这个问题,但他却没有看见,统计局纯粹是摆设。这两个标准明显存在悖论,但还是有解决办法,即重新定义劳动密集产业,怎么定义是XXX自己的自由,但很遗憾我没有看见。比较优势是XXX理论的核心,我承认他的比较优势逻辑,但问题是他自己却没有贯彻这个标准,也没有用高等数学去修补和完善它。”

XXX是没有科学精神的人,他不是小学生,而是神学士,中国的国师!这场论战落幕了,我保存了原始记录备考,在太傻论坛打出了自己最后的神主牌“可重复,可检验”这个科学精神后,任由众人评说,绝尘而去。GAME OVER!!!

每个把自己的事业当科学的人,虔诚地归依科学教的人,应该时刻在科学精神面前忏悔和反省自己,扪心问问,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学说,自己的实践是不是遵从并符合了主的召唤和教诲。中国的经济学,是科学还是神学?每个人,无论信仰,都可以扪心问问,是不是遵从了主的召唤和教诲。是,或不是!!!


第七节 中国日本的教育战争

中国日本是一对生死冤家,这是地政学上的宿命。百余年的中日关系史实际是斗争史,虽然现在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日本学界对中国的研究是一大显学,各种著述层出不穷,虽然流派众多,观点各异,但主线依然是斗争,合作也是为了斗争。中国学界对日本的研究极少,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去年马立诚的《对日关系新思维》,被日本各大媒体转载,各种社论评论极多。我不知道马立诚在中国学界的地位,是不是能反映中国学界的水平。通过“海龟”“土鳖”的论战,我发现中国的学界在历史翻过百余年后,依然原地踏步,与日本相差一个世纪之遥。中日两国的斗争,实质是学界的斗争。

东渡日本后,觉得很困惑。日本的教育可以说一蹋糊涂。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以一个字形容足以,就是“玩”,基础知识极差,远不能与中国学生比肩。但是,硕士往上走,中国学界的学术水平远不能与日本相比拟。进公司的情况也一样,几年之后的成就也远非中国学生可比。是因为硬件设施差,也不对,至少没有感受出来。是体制问题,也不对,日本的铁饭碗大锅饭比中国还严重。突然间一下子明白过来,那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有了科学精神就可以获得科学知识,如果科学精神不在再多的科学知识也是行尸走肉。人在求学的最初阶段,科学精神的灌输比科学知识的灌输更重要。

日本的小学课程极少,很早就放鸭子了,没有家庭作业,即使有也是查资料调查之类。即使上课也不正规,经常请山野匹夫,闲杂人等做报告。还经常组织去旅游参观见学,如去未来科学馆,船的科学馆和江户博物馆等。

未来科学馆展示了日本的最新技术成就,H2火箭发动机、磁浮列车、太空舱、机器人、燃料电池……,或实物,或模型,或原理演示。很多展品还可以实际操作和实验,工作人员在旁耐心地解说、指导和答疑。在这里,孩子们被种下了科学精神的种子,培养了科学的兴趣。
船的科学馆展示了日本航海的历史,其实也记录了日本成为一流工业国家的历史。当时最大的水上飞机,最大的舰炮……,面对这些巨大的展品,体会到钢铁的力量和人的渺小。
东京旧称江户,江户博物馆是东京历史的见证,其实也是日本历史的缩影。在博物馆的现代部分,展示的是日本第一辆自行车、第一辆黄包车、第一辆摩托、第一辆汽车、第一台电视、第一台洗衣机……。面对这些粗糙幼稚的展品,体会到科学第一的重要,每个科学第一的诞生,都标志着民族的一次跃进,迈入一个新时代。

到这些展馆见学,我总是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青少年宫、航模队……。而今它们安在?

日本的国家电视台NHK,每周二的固定栏目《project X 挑战者们》,周日重播,则讲述的是这些第一背后的动人的故事。挑战者们在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无数失败,去拼搏,去奋斗,去构筑民族的基础和柱石。节目的末尾,则邀请挑战者们或亲朋故旧到演播室做客,连同那粗糙幼稚的日本初甚至世界初的作品。栏目的主题歌《地上之星》,催人奋进,催人泪下。挑战者们是地上翠灿的明星,民族的脊梁。

中国的教育历史也非常令人困惑。在20多年前的那个疯狂的年代,教授被关牛棚,学校停课闹革命,上山下乡,但却是民族第一诞生的火红的年代。现在,高考恢复了,大学扩招了,学士满街走了,博士教授满手抓了,重视知识了,重视人才了,科学的春天来到了,但科学的第一却没有了。为什么?!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虽然极左,但却蕴涵着科学精神,是科学精神张扬的年代,自然也是民族第一诞生的火红的年代。而现在,说是学术腐败,坑蒙拐骗,其实日本也一样,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嘛。科学本就不是圣洁的殿堂,也是追逐名利的战场。真实的原因是科学精神被抽走了,被偷换了。

看看太傻论坛,这个中国泱泱学子,未来精英荟萃的地方。堂堂经济学博士不知道科学精神,他对科学精神的解释完全被偷换了概念。蔑视科学精神,藐视科学第一。崇拜偶像,崇拜权威。以跟在别人后面,添别人匹眼为荣。看客认为如果遇到有科学精神的老师会笑死,幸好用科学精神教授的是日本学生。这是个怎么样的黑白颠倒的世界!!!

在我的祖国,会修大戏院,有人提议修文革博物馆,拍摄格格和皇阿玛。但可曾有人提议修建中国的未来科学馆,中国的江户博物馆,拍摄中国的《project X 挑战者们》。现在的中国就象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但支撑宫殿的基础和柱石却动摇了,瓦解了。


第八节 中国日本不同的改革精神

中国正在进行体制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在中国是一个神,符合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的就是公平、公正、合理,这里省去赞美的词汇若干。不符合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的就是人为、扭曲、畸形,这里也省去谩骂的词汇若干。既然是神,当然是不能批判和动摇的,要是有谁对自由市场经济大不敬,早给封杀了。改革见成效了,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好,是神的功劳。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因为体制问题,既心还不够诚。或是因为计划经济遗毒,即有原罪。或现在虽然下岗和不能受教育,以后会好的,即将来可以上天堂。

其实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也是神,也是不能动摇的。与其它的神行事逻辑完全一样。成功了是因为科学精神,失败了是因为对科学精神不够虔诚。或是因为原来的基础不好,即有原罪。或失败乃成功之母,即将来可以上天堂。在信仰的层面,科学与其它宗教是一样的,平等的。

日本遭遇十年不况,也在大嚷构造改革,只是嚷而已。改革步伐步履维艰,一步三回头,时而民营化,时而又实质国有化。日本式的大锅饭,终身雇佣年功序列,被打破了,现在又开始重新捡起来。日本的改革完全找不到方向感,市场乎,计划乎,放松管制乎,加强政府主导乎,一时间缤缤纷纷,如同青挺点水,进一步可能退两步。反映到学界的著述也是非常乱的,找不到头绪。我突然间读懂了日本构造改革的指导神是谁——科学精神。就象做一个大型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也会经常找不到方向感,这个时候宁可等,不断对各种方法进行测试和评估,在不断尝试中找到方向。如果盲目赶工,大厦可能会自然崩溃,或人为用炸药解决问题。现在方向感逐渐清晰了,反映到日本学者近期的著书立说中。

日本的金融是脆弱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政治军事腿软,无论怎么改革,金融都是不健康的。但日本重新政治军事化又受到美国限制和民众反对。那就缓慢并坚实地推进它。如突破和平宪法,海外驻军。军事技术面,则间谍卫星,返回技术,大型运输机,准航母,只要美国放松管制,就积极但却是缓慢坚实地推进。

强化科技立国,加强产官学提携,政府加强对新技术、新领域的投入和补助。现在成果显现出来了,现在的经济复苏是不是确实,还有待观察,但与90年代的短命的经济复苏有个显著不同,这次是技术力的突破,如数字家电,燃料电池、电子标签等。

为了对抗来自中国的竞争,提出了“中国大活用”、“超制造业”、“国际间垂直分业体制”等构想。“中国大活用”是指实现中日两国关系产业互补。“超制造业”是指日本脱离组立工业,从事研发和部品制造,组装在中国进行。“国际间垂直分业体制”则是生产一个产品需要很多工序,把这些工序垂直地安排到国际间。比如,日本生产先进的材料和部品,运到韩国进行地初步组装,再运到中国装配成最终产品,最后成品运回日本消费。现在这种趋势很明显,在日本最大的电器街秋叶原,给人的感觉大多数电器是中国制的,确切的说是中国组装的。日本产的很少,即使有,也会用“国产”大号招牌标明。当然在食物链的底端,干得最多,得到的最少,是革命的老黄牛,为全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

百余年前,中国的土神没有斗过洋枪洋炮。现在,中国从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美国,引进了自由市场经济这位洋神。在洋神的指导下,中国会不会走向现代化,洋神能不能打败科学精神,时间会给出答案。无论中国今后的行方,也不计较个人恩怨,让我们虔诚地向自由市场经济祈祷,保佑中华民族繁荣昌盛,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站在超然的角度,科学是神学的一种,也是宗教,科学家本质上也是神学士。科学崇拜的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不比其它神更好或更坏。各宗教内部都有自己的事实数字逻辑,考察问题的方法和评价标准,都有自己的理性。一种宗教的逻辑不比另一种宗教的逻辑更正确或更错误,其实正误只在同一宗教内有效,跨宗教就无所谓正误。宗教之间完全不能用事实数字逻辑进行争论,因为它们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争论只在同一宗教内有效。宗教之间的争论,靠的是信仰,信仰是不讲道理的,看谁会灌输,谁的力量大。一个人可以同时信几种宗教,科学家也可能信上帝,考虑这个问题时用上帝,那个问题时用科学。

宗教会行善,科学也会造福人类。宗教会行恶,如宗教裁判所、圣战和十字军东征等。科学也会行恶,坚船利炮,铁甲战车,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原子弹氢弹干脆能把地球炸飞。论起行恶,没有哪个宗教能与科学相提并论。

历史上中国人被科学打败了,想信仰科学。但由于中国人善良的天性,总认为善有善报。于是就把“科学”这两个字赋予了很多善良的词汇,如真理啦,正义啦,公正啦,公平啦,数也数不清。提到科学就马上联想到善良。不管各位看官原来对科学的认识,看这篇文章时就认为科学是宗教的一种,或干脆认为是邪教。所谓的科学家也就是神学士,或干脆认为是骗子、强盗和恶棍。

这篇文章不是论述文,所以是不讲事实数据逻辑的,而是传教布道文。即传科学教,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所以措辞非常激烈,不讲道理,因为完全是宗教的信仰和狂热。别的宗教门派看了可能不爽,那就把科学当邪教好了。

数字游戏门其实是我对科学的戏谑的称呼。在这个门派,只有一个真理,一个神,就是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只要信仰了科学精神,就有原罪,是骗子、强盗和恶棍,也确实是骗子、强盗和恶棍,用科学方法抢钱骗钱非别派可比。把自己的事业当科学的人,他的著书立说全是胡说八道,不过有个好听的名称,叫假说,迟早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科学家和科学理论是骗子和胡说,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如果宣称自己和自己的理论是圣人和真理,则是对科学精神的背叛。

科学是通过研究历史去预测未来,指导未来的实践。所以要强调“可重复”,在不断的重复中总结出规律性的重复条件和方式方法。然后用这方式方法去指导未来的实践。历史虽会相似,但不会重复。现有的方式方法局部错,甚至全部错都有可能。科学的预测只是建立在历史的“可重复”基础上,并不能保证100%预测准确,甚至全错,并不一定比神学的预测更高明。所以要强调“可检验”,在新的科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比对与旧有实践的差异,找出新的重复条件和规律,不断完善和修补现有的方式方法,甚至提出新理论。

在新的科学实践之前及过程中,需要用“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创立茂密的假说之林,让这些假说去相互质疑,相互斗争,激发灵感,逐步去逼近科学真理“可重复,可检验”。只要满足了“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理论,都是科学理论,或多或少都有它的价值,即使它最后被证伪了,也能开拓思路,扩展视野,为新理论提供基础和柱石。

神学也能指导实践,神学实践与科学实践是完全不同的。神学实践是由神定义目标和路径,是神圣不可动摇的。成功了,是神显灵。失败了,是心不诚,或有原罪,或忍受痛苦,将来可以上天堂。

至少满足“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才能称作科学理论或科学假说。但由于人的水平知识精力有限,人也会出差错,或不成熟不严密,如灵感,这个条件也很难满足。退一步,信仰“有不有标准,能不能贯彻标准”的也是科学理论或科学假说。实际体现了科学的本质是信仰,即是不是信仰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64635
美國經濟裡的[上下其手,左右開弓]的全方位兩手策略
    回應給: CHARLIE(charlienature) 推薦0


ABIAN748DPP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這幾手可以是[讓你看的見的手拿著的是胡蘿蔔,讓你看不見的手拿著的是大棒]也可以是扮豬吃老虎(一手哀號喊救命,一手冷靜拿著槍),既可以是[凱因斯看的見的那只手,或是海耶克看不見的那只手],這種具美國特色的功夫,不是一般人所能參透的就像美國智庫裏養的食客,始終是是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兩群人,對立卻能統一在:[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 With Liberty For All]雖然這個God(上帝)也有南北之分,北方浸信會偏左(Social Christian),南方浸信會偏右(Conservative Christian),早在美國南北戰爭前就已經先開打了但是卻在資本主義累積階段朝印地安區的西部大開發口號下,共同面對頭皮被印地安人割的威脅卻又統一了[In-God We Trust, You Pay Cash]美國的宗教跟金錢的關係,可不像東方逢廟必拜的廟宇裏求神保佑的香油錢是論件計酬的,而是受洗時一生一世的決定‧看看美國前總統卡特脫離南方浸信會時好像是在報上刊登脫離父子關係一樣,就可以略知一二‧主日牧師的佈道往往也隱藏著政治主張的玄機,教友裏的兄弟姊妹也都成了上帝旨意下的特定選擇的政治尖兵(Foot Soldier)[資本主義(中產階級美國夢),上帝的選民主義(基督教文化),聯邦共和憲政制(三權分立,相互制衡)]這個美國建國先賢的天才們,基於美國的後代子孫都可能是白癡的前提假設之下建立留下的制度‧看似三權分立卻又是三位一體(Trinity)‧就像美國經濟學家John Nash(美國眾多的諾貝爾經濟學家,包括凱因斯,許多是搞數學理論Game-Theory與統計出身的)的思維確實不容易讓人看得透‧仔細想想美國經濟學家的數理基礎真是太強了,可惜美國政府裡主持經濟財政的都是像布什唸哈佛MBA時一樣,學的個案分析裡是不須要啥數理分析能力的,在美國一般民眾反智主義盛行,借錢消費文化泛濫的今日美國(有如羅馬帝國),華爾街的MBA只要像電視購物頻道或股市老師,憑一張能言善道的嘴會耍嘴皮講些Folks喜歡聽又能說服客戶購買衍生性金融商品就能一步登天‧美國民眾又怎麼不會相信布什的兩次退稅鼓勵消費,是血拼救美國(Shopping-Save-USA)的高尚行為呢?!何況處於貿易逆差龐大赤字狀態的美國又沒拿槍逼新興經濟體國家(製造業發達的東亞與資源豐富的中東俄羅斯巴西等),將貿易順差賺到的美元投資或借錢給美國消費,造成大量美元資本重新回流美國,赤字龐大的美國就是藉由這種新興經濟國家與石油美元的資本淨流入,它的金融機構卻依舊資金充盈,眼見這種現象華爾街趁機推出各種金融花招。美國人以信用(預支自己的殘生與後代子孫未來一生可能賺到的錢)和房地產做抵押,貸出超低利息的錢,盡情揮霍,彷彿是一場灌啤酒饗宴(Party Binge)。令發達國家的錢袋鼓脹起來的流入資金裡一大部份又被再次投資回到新興經濟國家,這資金循環所形成短線炒作的熱錢抬高了全世界的股票和房地產價格,憑借活躍的消費和投資,2000年之後的世界年均增長率達到了接近5%的高水平。如果這一過程能夠無限重復,世界一定會很美滿。但是The-Tragedy of Commons眾生的悲劇裡的經濟規律註定是要打破不均衡、趨向均衡。在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的瞬間,華爾街玩的全球金融魔術失靈了,午夜十二點一到這世界經濟Party-Binge的灰姑娘也重新回到了苦澀的不均衡現實。
兩本書說明美國經濟學家其實是太多而且太強了,美國一定會想出辦法在不良資產的定價權上打迷糊仗:

[
全球化及其不滿]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2001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E-Stiglitz)的暢銷書,把矛指向態度傲慢唯我獨尊的IMF國際貨幣基金會,並且直言其所奉行的[市場基本教義派]根本就是Bad Economics,糟糕的經濟學‧
[大揭秘:沿街叫賣的繁榮]The Great Unraveling作者是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2008經濟學獎頒給的美國經濟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針對最新的金融海嘯,克魯格曼批評布希政府的監管不力,以及失敗的金融政策,是釀成金融海嘯的元兇之一。他又批評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指麥凱恩面對
金融海嘯越來越顯得驚慌失措,又嘲諷共和黨已變成“蠢人黨”。他認為布希由始至終都在 “愚弄大眾”,是歷來謊話最多的美國總統。2003年,克魯格曼將專欄結集成大揭秘(見圖)一書,成為風靡全國的暢銷書。克魯格曼在前言中寫道:“這本書收集2000-2003作者的100多篇專欄文章,其核心就是要揭去布希財政政策的偽裝,讓布希政府見不得人的秘密曝光,同時嚴懲與布希同謀欺騙民眾的媒體。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64586
頁/共10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