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漢字問題:簡化與分工,橫與竪,洋與土,巧與拙
 瀏覽4,140|回應15推薦5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riquelme
Jentu
yichun
ThanksYST(台灣省)
文俠隱

一直想找個機會對漢字改革說一些不吐不快的個人意見,本想有了時間再寫,但看到yichun  鐳射 兩位網友的討論(https://city.udn.com/3011/3053719

想藉此機會先簡單說一下個人看法。等有機會再詳細闡述。

一: 大陸很多網友可能認爲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實際上這個看法是以偏概全的。嚴格說起來,獨立字形與部首偏旁的簡化的確是歷史趨勢,但是復合字卻是不時地在增加的,而同音字合併過量這個愚蠢的做法則與歷史背道而馳。真正的歷史趨勢應該説是筆畫愈來愈少,而分工(卷劵捲,干杆竿等等)愈來愈細。

文字的演化是個雙向道。簡化和繁化是同時進行的。大陸真正的文字學者都是這麽說的。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他,他和她的分化。同時蛇的古字是它,雲的古字本是云(裱糊匠上天—胡云!),老和考原來是同一個字,音和言本來也是一個字,都分化成更多的字,這種例子很多。无原本是無的古字(大家看,无和天字形多麽接近—無法無天)。又例如,“父”,“斤”本來都是斧頭的象形字,後來父借用為父親,斤借用為重量單位,於是又用“父”加上“斤”造了一個“斧”字。由此看來由簡入繁也是常常發生的現象。

二:有些過度的簡化造成了識別上的難度增加。

认和以,谈和淡,内江和内讧,等等。大陸的幼教名家馮德全也認爲教幼兒識字最好是繁體,因爲筆畫越多認起來越快。並且這是有科學根據的。本來曾有東洋學者做過試驗說漢字作爲高速路的路標比拼音文字讀起來快得多,但我想前提是字與字不能太相似吧。小時候學字老是搞不懂--日和曰,己,已,巳爲什麽要這麽像呢!好嘛,如今這種字又多出了认以,谈淡,江讧,无天,幺么,义又叉,試問這樣好認,還是下頭這樣好認?認以,談淡,江訌,無天,么麽,義又义?

三: 漢字橫寫不是絕對必要而且有其“不科學”的一面

這個問題很值得討論。在此抛出兩點意見:第一,不光是北京城有中軸綫,漢字也有,很多漢字是左右對稱而非上下對稱,竪著寫能夠在視覺上鞏固這個中軸綫,但橫著寫中軸綫就被拆散了。一般橫寫的文字則是沿著一個假想的橫綫來設計結構的,例如

வெள்ளக்கோவில் அருகே, அரசு பஸ்சும் - லாரியும்

दस और लोगों को लील गई। इसके साथ ही पिछले

להשתתף בעצרת הזדהות עם החייל החטוף גלעד שליט, שנמצא

 الطيران الحربي قصف قواعد لحزب العمال

以上為橫寫的印度,希伯來,以及阿拉伯文。

再看看韓文,很明顯地應該竪著寫:

김대중 정부 때 청와대 외교안보수석을

第二,漢字一般橫劃比竪劃多,因此竪寫比橫寫好看,大家想想英文的書寫體是不是竪劃比橫劃多,和漢字正好相反?在想想蒙文滿文字母本身設計的就是竪寫的倘若字母方向不變而文字方向變成橫向,難道不彆扭嗎?順便問問大家,記得郎世寧在他的畫上是怎麽寫意大利文的嗎?如果今天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也爲了“和國際接軌”把文字改成由左至右,大家也覺得有道理嗎?小時候讀“國語”用的是竪排,而讀“數學”用的就是橫排,這本是很有彈性的一件事,爲什麽要以所謂科學或“和世界接軌”這種無聊的理由硬性規定。其實,隨便寫一句“一二三四五”,都是竪著寫比橫著寫舒服而且好看。說句玩笑話:倘若關公關二爺秉燭觀書,看的是橫排版,他還能一手拿著長髯,一手拿著春秋看嗎?恐怕一行都看不完!

四:拉丁化或拼音化雖然沒有實現,但是它的後遺症—同音字合併—仍然影響了今天大陸用的這套簡化字(第一波)。

這個題目太大了,我可以舉出幾十個例子,今天只說幾個:

沖和衝  本來兩字有些意義是相反的,例如平和謙沖,令狐沖,沖虛道長,倘若寫成平和謙衝,令狐衝,和衝虛道長,高人變成了渾人,怎能不氣往上沖(不是橫向的衝)?簡直令人發瘋。

禦和御  防禦和駕御,一個被動,一個主動,能混爲一談嗎?

髮和發  怒髮衝冠的怒髮,和怒氣大發的怒發,中醫古籍裏頭說的是發汗的發還是頭髮的髮,搞得清楚嗎? 

面和麵  乾脆喝酒也寫成喝九好了(謝天謝地第二波沒成),無間道電影有“你看我的面油”這句話,面油和油麪是什麽關係?洗面和燙麵有何不同?另外董和懂爲什麽不比照辦理?

餘和余  了此餘生和余生也晚不是同一個字吧!

干杆乾幹          此間有一家豆製品點專賣豆腐豆“幹”,爲了服務海外華人特地用繁體字書寫,彆扭極了!

丰采不是豐彩   一個飄逸一個庸俗,六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大陸朋友感覺的出來嗎?

后與後  性別歧視,王后就是跟在國王後頭的那位?

丑與醜   一個抽象,一個具體,中國文化的妙不可言就這樣被遺失了

錘和鎚   一橫一竪,一個吊著一個擧著

征和徵  一個強迫,一個禮遇,古代的三顧茅廬(應徵)今天變成了綁票(應征)?

斗和鬥   斗和牛是中國星座, 東坡說,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敢情是去觀賞西班牙國粹?

彩和綵   簡體字筆畫一樣,何必合併?

松和鬆   北京好像有一條勁松路,請問到底是勁還是鬆? 和松勁(鬆勁)是一個概念嗎?松樹本來是一種蒼勁有力的樹,代表讀書人的鐵骨錚錚,如今卻要和鬆軟的鬆合而爲一,太委屈了吧?

五:  漢語拼音雖好用,卻也有其弊病

中國人拿漢語拼音那一套來學外文,以及外國人用他們對自己字母的理解來發音,都不會有好的學習結果。例如外國人看到Beijing直覺地把j想成法語中的發音念成Beizhing,者和我們中國人直覺把Jing當成是JackJ發音完全南轅北轍。何況Jack也不真的是“傑克”。在美國很多中國人的小孩(第二代華裔)說“裏面”這個詞完全是用美國式的“L”,把舌尖用力頂住上顎,說出來幾乎像“累面”,因此很多教中文的人會告訴你,用注音符號教老外可以避免很多來自英文發音的不必要的干擾(不是幹擾)。

六:有人說簡體字對掃盲功不可沒,對此我不得不提出“臺灣經驗”作爲反駁,須知五十年代臺灣不識字的大有人在,而今識字率幾乎百分之百,請問簡體字爲此作出了什麽貢獻?

七: 用又字代替一切,很可惜

本來又字的偏旁代表“手”,而支(文)字偏旁代表用手拿東西,比如“政”“改”,“攻”,“取”,“收”“馭”,等等,多是動詞,現在無端加入了汉,难,鸡,权,欢,刘這些莫名其妙的俗體字,風馬牛不相及(馬和牛交配生不出下一代來),這種既媚俗又沒大腦的簡化方式導致今天的漢字變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八: 漢字的象徵意義喪失與多數人對形聲字的誤解∶

這個題材比較老生常談,在此不多敍述,只提出幾個小例子:

奪,象徵從一個人的衣襟中搶奪一只小鳥,大是衣領,隹是小鳥,寸是手,簡化成夺以後,小鳥沒了,變成“色狼襲胸”。

窮, 一個人彎曲身子躲在山洞裏,這是典型的形聲字同時表意的例子,當初搞文字簡化的所謂專家們是否考慮到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同時表意的情況?這種例子多不勝數,其中很多被簡化後完全喪失了原有的妙意(穷)。

竄,老鼠進洞,簡直像是一幅漫畫或者卡通。可惜簡化成了窜。

愛,心不見了,成了一般朋友。(爱)

遞,又是一個形聲字被貶值了(递)

隊,荒山下的人?(队)

戰,千里走單騎,變成了原地不動?(战)

九  漢字是全世界的文化財產,今天南韓已經逐漸恢復漢字,加上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有將來的越南,漢字已經是亞洲各國共有的文化遺產,如果今天英國忽然要把dew, due, do 合併成 do, knight, night 合併簡化成 nite, 恐怕也要被其他英語國家認爲是俗氣,並且莫名其妙吧,如今韓國人的狂妄與越南人的俗氣,和他們的漢字文化被攔腰斬斷恐怕有一定的關係。我很害怕將來有一天,中國人自己看不懂自己的碑文,還得去請教漢字簡化較少的日本人來解説一番。今天的韓國人和越南人自己看不懂自己爺爺輩留下來的文字,這是前車之鑒啊!

十  最反對的是爲了省一筆而簡化,斤斤計較,一分錢掰成幾塊錢使。沖變成冲,熱水澡不洗,偏要洗冰雹澡?

可談的類似話題很多,今天略述一二。

其實我不反對簡化漢字,因爲字形的簡化確實(總不能寫成卻實吧!)是歷史趨勢,但是同樣的我也不反對文字的分化,因爲這也同樣是歷史趨勢。然而,同音字合併卻是人爲的反歷史規律而行。如果同音字合併是爲了將來中文拼音化,那麽老實説直接拼音化就好了,而直接拼音化根本行不通,最後同音字合併把中國文化中許多妙趣都破壞了,畫虎不成反類犬,得不償失。在此文化蘇醒並且文字電腦化(只識不寫)的今天,漢字改革的得與失應該到了重新“個案評估"的時候了。

 



本文於 修改第 2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54341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意識鏈接關鍵點》
    回應給: yichun(meimei3) 推薦1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yichun

所以做臥底和間諜都是不容易的。

魯迅我在離開臺灣前只讀過阿Q正傳和狂人日記,另外在美國大學圖書館看過他的手稿,只記得他的字寫的很漂亮,有些“秀氣”,印象裏他是一個“得理不饒人”的作家。這是我對魯迅的全部認識。不過話説回來,對魯迅的“對頭”,“我們的”梁實秋,在臺灣也只知道他是個編遠東英漢字典的戴眼鏡禿老頭,直到從美國到大陸才因爲内人愛讀梁實秋而買了全套他的短文,從而才發現這個“老頭”竟是那麽詼諧,可愛,而文筆又那麽簡練而深刻,比如今的余秋雨之流不知強多少倍。歸根結底只能怪自己書讀得少,孤陋寡聞。

 

不知yichun先生哪天有空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意識鏈接關鍵點》,我想會有很多人感興趣的。

 

我自己是學音樂的,來美多年,如今連教音樂都是用英文,而唯獨數拍子還是靠中文才保險。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58904
茴香豆
    回應給: 個信(logisticat) 推薦3


yichu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CXZ18
ThanksYST(台灣省)
riquelme

個信兄不要拿茴香豆的四種寫法來考CXD18兄,

在臺灣,早年絕大部分守規矩的人,都沒念過魯迅的禁書,不知道孔乙己的典故,后來雖然開禁了,但早已過了那個年紀,沒那個熱頭找奇門遁甲來練了。CXD18兄的問題,不是他一個人的。《繁簡體》中有太多兩岸的誤會,您兩位理清一部分心結,為此事作出正面貢獻,都很難得。有話回到科學面好好講。

 《圖像辨識》是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的共同熱門課題,CXD18所指,繁體快于簡體,簡體又快于拼音文字,確有大量實驗數據支持,只是此種《速度差異》能否為決定《選何種書寫為流通漢字形式》猶待討論。《圖像辨識》包涵《接受影像》到《判讀轉化》兩步,前者從視網膜視神經起,后者終于大腦皮質固定區域。方塊字因圖像判讀不同于拼音字,中樞神經須準備接受1700-1800個圖像,而拼音字則僅30左右,但1800個一接受了,就是具體意念,30個則需重組,重組是繁復的矩陣(matrix)對應,經過習慣養成,必須將常用組合(英語4萬個)輸入。影響所及甚至可以決定數學運算和其他創作能力(*2)!但方塊字的快速被辨認有賴于字本身的《意識鏈接關鍵點》(recognition key spots for interpretaion association)。

《意識鏈接關鍵點》是漢字被快速辨認的理由,也是方塊字的優勢,簡化若合理,可以建立新的辨認點,像《體:体》两者不同,但都够快!但潰不成章的亂來,《為簡而簡,逢簡必喜》等于把《意識鏈接關鍵點》隨手亂剃,全部幹掉!不合理的搞法,用政治力去強渡關山,怎么可能不達成?但騙得過人民,騙得過神經(neuron)嗎?難道要neurology也為政治服務?

海峽兩岸在分隔的半世紀中,主流群體在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基本資訊,交集太有限,等于灌飽了兩組不同data的雙胞胎電腦。這點yichun過去18年來,體會深刻!有時連講笑話都走火,像這幾天YST艦長,在臺山外海,遭遇80后的舢板圍堵,拿弓箭射他鋼板的小朋友,很多連王羲之和王二麻子都分不清,也來插花,真的非常感慨……Yichun寫完《西門豹入聯 》請天津來的耿大哥指教,他誇了一頓但問:誰是吳鳳?而寫完《白求恩與馬偕 (I):白求恩在晉北》 ,LM問誰是白求恩?小柳問誰是馬偕?來自哪里,一《問》了然!……

(*1)關于《意識鏈接關鍵點》(recognition key spots for interpretaion association),若想體會一下,可以試把文件頭下腳上倒置,再認認看:方塊字不管怎么轉,辨認都是最快,但繁比簡快得多(反擺比正擺更明顯),用強制力扭轉辨認習慣,后果從嘔吐到癲癇都有……。用《意識鏈接關鍵點》來分析全部方塊字,這部分實驗工作尚未系統化展開,但已知與部首(康熙字典)邊角(四角號碼)或倉頡,五筆,倚天……種種不同分類結果皆有出入。繁(正)體簡化的大方向當然可以接受,簡化漢字是否上升為一個《認知科學》的專題,猶未可知,但蠻幹絕對是錯。簡化字中出現太多豈有此理和莫名其妙的簡化,是制造問題,非解決問題。

(*2) 王安電腦的王安說他在美生活四五十年,所有日用都英文對應,唯有運算,還是默念中文。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58695
“这话道也有理”与“非也、非也!”
    回應給: 個信(logisticat) 推薦3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yichun
ThanksYST(台灣省)
riquelme

读完个信兄的回应文,套用一句南海鳄神的口头禅,我必须承认:“这话倒也有理。”。不过,经过一天的思考,包不同的脾气上来了,我同时也必须说一句:“非也、非也!”原因如下:

这个网站,老实说,只是一个纸上谈兵、街谈巷议的地方,而这里的任何争论,不管讨论的是政治,历史,经济还是文化,归根结底只是一个过与不及的争论。这种对立在政治和经济上往往被划归为左与右,激进派、改革(自由)派与保守派、反动(反对更动)派之争,在军事上则可称为鹰派与鸽派。然而,历史并不见得是直线发展的。在更多的时候是以螺旋上升(或下降)的形势演化。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坚决不剃发留辫的一群人,今天哭哭啼啼不肯剪辫子。当年激进的,今天显得反动,而当年保守的,今天要求改革。以美国为例,共和党原本是主张财政上保守,政治上无为而治的一个政党。而今天的共和党,军事与财政赤字节节上升,政治上加强对百姓的操控,宗教上更是暗中推动政教合一。如此一个“大有为”的政府,还怎能称为“右派”呢?台湾的民进党,当年在国会给人的感觉(除了搞台独以外)恐怕是激进的改革派吧,至少是以改革进步作幌子的,而过了几十年在今天再看其一贯的思想与作为,给人的感觉却是十足的反动保守。至于中国大陆一路走来的变化也是很戏剧性的,大家应该也心知肚明。

同样的,一个政策,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环境下也会有落伍的一天。当年的中国被列强打得爬不起来,中国人当时归纳的结论是中国不科学,封建(注),于是一切中国的事务都要改,当然包括文字在内,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当我们到外国去,往西看看罗马,梵蒂冈,维也纳,布拉格,往东看看京都,奈良,才知道这些“已开发”国家在求新开创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自己的老本赔进去。个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上层文化还在,对任何激进的变革起了良性的缓冲作用。而中国的“上层文化”在历经民国和共产党两次革命以后已经式微,对任何激进的变革起不了缓冲的作用,以至中国从大跃进到破四旧,激进的力量势如破竹一发不可收拾。然而,大跃进没有让我们超英赶美,却造成了秃山荒田和“自然”灾害,破四旧没有破除中国人争先恐后、马马虎虎、不注意仪表卫生的毛病,却把文字、艺术和古迹拿来做替罪羔羊。而从前“上层文化”的站有站相,坐有坐像,尊师与重道,纯朴与厚道这些好东西,今天还在吗?而我所在的北美洲,所谓西夷之人对于应对进退仍然是很讲究的。诚如李敖所说,他所记忆的北京,是一个您纵然买不起东西,而老板伙计也会给您端杯茶的北京。不错,没有了这个文化底蕴的北京仍然是北京,可是遗憾是免不了的。

 然而过去已成为历史,简化字生米早已煮成了熟饭,而且其中有利有弊,不见得像有些人说的“罪大恶极”。我自己写字就宁可写“专”、“馆”、“读”,省时省力。然而,倘若历史真是螺旋形的发展,那么今天我们重新评估当年简化汉字“过犹不及”的问题,则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食古不化”。所谓“衣食足而知礼仪”,在当年被外国打得爬不起来的时候,谈论这些问题可能是一种奢侈,然而在这个“奥运后”时代,一切蒸蒸日上,这些问题就应该逐渐拿出来讨论。

毕竟,这个世界上的各个文化与国家立足点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人继承的是一笔庞大的遗产,大家都知道其中既有珍宝也有糟粕。怕就怕为政者或领导潮流者把珍宝当作糟粕。严格说起来,老百姓对于国家大事的确是外行,例如美国老百姓选出布什,台湾老百姓选出陈水扁就是佐证。民意是可以操控的。二十年前台湾人还自认为是中国人,二十年后却把大陆当作外国,这就是民意被操控的结果。文化上的议题,不论你喜欢不喜欢,也是一样可以被操控的。当政者一面说笔画少好写,却刻意忽略了笔画多好认的另一面,这就是一种操作。今天如果内地人带着港澳台同胞、韩国人、日本人、越南人和菲律宾人同游某名胜古迹题字或碑文,韩国人和越南人(虽然同是文化古国)会和菲律宾人(殖民国家)一样一字不识了,港澳台同胞可能可以一字不差地念出来,可是不懂写的是什么意思,日本人连猜代朦可以理解个十之八九,而内地人恐怕得和港澳台同胞合作才能领会。不错,再大家都一贫如洗的年代,这种情况不算什么,但倘若要超英赶美,重现汉唐盛世,我们总得有足够力量的文化磁场吧?我们中国人教育小孩,总是希望乘龙成凤,但是教育老百姓用的确是“差不多”先生的哲学。像拿一个“干”代替“杆”、“竿”、“乾”、“幹”,这纵然不是拼音化,也是“假名化”,根本违背了“读写分家”的精神,明知拼音化做不到,却以半吊子的“假名化”为改革成果,沾沾自喜,这样好吗?我基本上同意李敖的看法——在这个电脑时代,笔画已经不是问题了,既然如此,何不重新考虑传统字好认,不以混淆的优点呢。我读繁体字三十年,读简体字十八年,而读英文也有二十五年了,虽然也许不准确,但以我个人的经验,翻开一页书用眼睛一扫,传统字的领会速度最快,简化字次之,英文最慢,不知其他三种都会读的人们,你们的经验是什么?

另外,如个信兄所说的茴香的“茴”字倘若有四种写法,那么教育部门取其一订(定)为标准写法,这是为政者的责无旁贷,只选择时要慎重就是了。但是这个举例和我所说并非一回事。比如说,“干”字本来并没有四种写法,“杆”、“竿”、“乾”、“幹”本来根本是四个“不同的字”,就如“發”和“髮”本来就是两个字一样。一字多种写法不是没有,如囘和回,群和羣等,乃至于所有的简化字都有繁简两种以上写法,这与把意义相违背的同音字合并不是一码事。至于个信兄提到的甲骨文与方言,这应该也是题外话。我们不需要知道甲骨文也可以读古文,但是像“余”和“餘”,“髮”和“發”这种合并倘若愈来愈多,本来轻松易懂的唐宋元明清古文,都有可能读得糊里糊涂,为了小小几笔值得吗?这种本益比就该好好算算账了。

关于个信兄提到的“本益比”,这和我所说的“保守与激进”相类似,中间又是一个平衡的问题。但是就如同YST市长在台山海战一文所说的,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连党的领导人都不敢随便发表意见,我岳父就是大陆的知识分子,多少年来小心翼翼,还是给定了个右派,用他自己的话说,二十几年来每天说的全是假话,这种精神上的负担有谁能赔偿?学者专家们在文字改革中起了多少去芜存菁的作用,还是任由没有道理的俗体字异体字,仅仅因为少了一两笔就取而代之,这里面有没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我是很怀疑的。?

注:大部分人说的“封建”,其实应该是“封闭”,中国早在秦朝实行郡县制后就不再“封建”了,这不只是台湾方面这么说,大陆方面例如易中天教授也是这么说的。其实“封建”一词被以讹传讹的错用,正因为“封”字同时有“册封”与“封闭”两层意思,而国人把“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的方法用到了对这个词的理解。以此为例,我们也可以说“一字多义”也是有限度的。之前说过,在古代,像“它”,“云”等字,正因为出现了一字多义而被古人“分家”成“它”、“蛇”、“云”、“雲”四个字。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字就被分化为“里”,“哩”甚至“千米”,而里字除了本身的两层意思-行政单位(村里)和距离单位(千里马)之外,又接收了“里面”的“裏”(其实如果把衤写在左边则看起来并不太“繁”,可惜微软里找不到),这足以证明文字的简化与分化是双向道的说法。不过话说回来,同音字“过度”简化的弊病在这里也显露出来。试问“村里”到底是“村和里”还是“村子裏”,“千里马”到底是“一日千里”还是“千裏挑一”?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58650
部分贊同CXZ18兄的觀點
推薦2


logisticat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yichun
CXZ18

CXZ18兄講的很有道理,在此提出個人的一些看法,與CXZ18兄商榷。

文字是文化的沈澱,曆史傳承的載體,也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其本身具有多方面的功用,因此文字的任何改革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百分百地滿足各方面的要求。
從曆史的縱向來看,文字改革/進化的方向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爲轉移,個人/政府的作用只是加速或減緩甚或偶爾倒退這個進程,但總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CXZ18兄注重于文字曆史和傳承的功能,憂慮其繼承上的斷裂及繹意上的扭曲。換而言之,拆了舊城牆的北京就不成其爲北京了。這樣的理解並沒有問題。只是對當今社會來說,文字的交流作用可能更爲重要。兩害相較取其輕,可能就是當初決策者的考量。

曆史是財富,也是包袱,這取決于你站的位置和看問題的角度。甲骨文代表了更古老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但這不表示每個現代人都需要讀懂它,對一般的人而言,甲骨文就是個包袱,至于裏面的財富,有這方面的專家就行了,這才是本益比最優的配置。拆了舊城牆,保留紫禁城,還是稱北京。

文化在流淌著,現代流行音樂一定和古時的不一樣,但是文化中優秀的結晶一定能保存。“明月幾時有”配上當今的旋律再加上王菲的演繹,照樣可以沁人心肺。總不能爲了學蘇轼吟唐詩讓各位都去學古音,或者把嶺南語系定爲國語。何況嶺南語系內各方言的發音還不一樣,相互間的交流還成問題。

同音字的合並,或者一字多意,或者賦予新意,如果能換個角度,也是可以接受的。譬如英文單詞對應的中文譯意可能更繁複,有些更可能是南轅北轍。但對英語爲母語的人來說並不是個問題,因爲他的理解中就包括了多意或新意。反過來說,如果現在那位先生告訴我要學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種寫法,我想我會起肖的。

當然,去繁就簡也有個度的問題,這裏部分贊同CXZ18兄的觀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57477
這張呢?
    回應給: 昵稱不可為空白(wanderer2008) 推薦2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yichun
riquelme

這張呢?(沒成功的二簡字)

倘若今天我們把“在”和“再”字合併,或把“卻”,“確”合併,恐怕一般人也無法接受吧?像這種字除非是政府強迫合併(就像當年朝鮮強迫讀書人接受以拼音的諺文代替漢字書寫韓文一樣)否則並不會自動合併的。

但是有許許多多的這類的合併本來不應該發生,當年卻被以政治力量強制完成了,和拆北京城牆與其他大大小小的城牆,造成今天除了南京,西安和平遙,中國的城牆所剩無幾,完全是異曲同工。

有些字,微小的差別包含了許多妙趣,如幸和倖, 錘和鎚,藉和借, 須和需,縱和綜,勵和厲,歷合曆,沈與沉,密與祕,惡、厄與噩,頌、訟與誦,極、亟與急,茁與卓,籽與滓,灼與焯,啄與琢,看起來好像多餘,但這就是文化。有人形容川菜,説是百菜百味,這些字也是一樣,同一個發音,各有各的味。我們中國人對吃挺講究,文字改革卻搞得跟麥當勞一樣沒勁。須知水至清則無魚,把文化當科學來治理是馬上治天下。 文化的東西應該讓它自由發展與沉澱(可千萬別寫成沉墊),不應該政治掛帥。臺與台,才與纔這類的合併是説得過去的,首先這些字本身並不包含相反的意思,再者它們的合併是自然發生的,沒有政治力的介入,像台與臺的合併,在臺灣至少並不被當政者鼓勵但它還是發生了。像李敖先生說從前的盜是現在的賊,而現在的盜是從前的賊,歷史的確是活的。但一群搞政治的領導底下噤若寒蟬的學界搞文化改革(記得電影“霸王別姬”嗎?),其結果可想而知。

在北大中文論壇看到過許多評論二簡字的文章,都是慶幸它沒有得到實行,大陸學子們看到許多二簡字直覺地認爲荒謬,但是對我們這些有幸學過傳統字的人看到許多“一簡字”的搖頭嘆息,卻不大能理解。當年梁思成對拆北京城牆的痛心,大家現在恐怕慢慢能體會了吧!如今中國各地都開始重視對古跡的維護,而文化的古跡--傳統字,多少我們應該重新評估了。

誰都願意做事更有效率,飯寫成饭,評寫成评,轉寫成转,東寫成东,省時省力,其實無可厚非,但如果飯寫成反(除非你是跑堂的),評寫成平,轉寫成專,酒寫成九,這種簡化就很值得深思了。當然以上只是虛構的例子,而搞這種簡化的二簡字沒能實行讓人慶幸。但是,像麫寫成面,鬚寫成須,鬆寫成 松這種字背後,難道不是拉丁化思想在(再)作祟嗎?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55074
不過我看台灣許多文章他和她是不分的,通通都用他
推薦0


gzthliyi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當然都是在網上看到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54991
7 Digits 非七言
    回應給: CXZ18(CXZ18) 推薦2


ABIAN748DPP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CXZ18
ThanksYST(台灣省)

 
這才是七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54690
1000111
    回應給: 樂透彩秘笈(ABIAN748DPP2) 推薦3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yichun

10010100001110011111100010010001000001111110001000011111111100000000000110101000101111111

如果這是賭輪盤,你猜下一把賭一還是零?

新作七言絕句一篇,請笑納:

0011011,

1000100。

0101111?

0000100!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54519
不能怪共產黨
    回應給: 昵稱不可為空白(wanderer2008) 推薦1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yichun

見過,鴉片戰爭打垮了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客觀與自信,很多新潮流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不能怪共產黨,就像外蒙古不能怪共產黨一樣。簡化字外國也有。 俄國革命後就取消了三個字母,美國把colour, harbour, catalogue, checque, 等等字簡化成了 color, harbor, catalog, check 等等。

(但是他們沒有把同音字合併,例如read(過去式)和red, read(現在式)和 reed,night, knight 也沒有變成 nite, wright, write, right, rite 也沒有合併成 rite.  反倒是加勒比海有些島國的“洋涇濱”拼法,美國人和英國人看了還要想半天才懂。)

日本簡化字大家大概也見過,什麽広,仏,気,円,価(广,佛,气,圆,价)等等。

我主要是可惜那些不能還原的字,造成了文化斷層。像一般部首偏旁的簡化例如言,食,金,專,等等,誰不願意少寫幾筆呢?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54507
漢字改革是個文化議題,和“老共”有什麽關係
    回應給: xaogao(xaogao2007) 推薦2


CXZ1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riquelme
ThanksYST(台灣省)

漢字改革是個文化議題,和“老共”有什麽關係,老實説,大陸現在正是中國文化復興的主力,改得好的就保留,改的“吃虧”了的就應該個案討論。現在中國終于有“形勢一片大好”的盼頭了,高興都來不及,請不要政治化,把這個有趣的話題說窄了。

“在扯也沒什麽意思”這句話實在可惜,我手頭有大陸出版的多本文字研究書籍,裏頭趣味無窮,而且大陸上研究這個問題的網站很多,關於識繁寫簡這個題目的討論也很熱鬧。中國的有些東西,太過癮,太有意思。我倒希望包括數目字應該四位數打一個逗點這種問題都多多拿出來討論。可惜可惜,拜托拜托!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054493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