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討論識繁寫簡百家爭鳴,沒有這裡兩岸涇渭分明的政治化氣氛,有的卻是對中國文化走出“中世紀”再次復興的期盼與關注。今天隨便一找,找到這麽多大陸有關這個問題的討論。尤其令我興奮的是,大陸許多學者早就認識到“同音字合併”是漢字簡化中的一個“敗筆”,到了應該調整的時候了。看來我在這裡每天“大聲疾呼”確實有點杞人憂天。歷史和股票市場一樣,定期會自行作出修正,該發生的調整遲早要發生的,大家確實不用為這個議題犯急。
在此列出一些“贊成”的聲音,爲了不違反“不可轉載”的原則,每篇只列出幾句話提高大家的興趣,但是正文請大家自己去看。請注意,這些都是大陸網站的文章。反對的聲音也有,不過,我想我不用故作民主,刻意“平衡報導”,反正大家可以自己去找。
漢字簡化,得不償失——對漢字演變的歷史誤解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601/2004/09/15/342@300891.htm
……由少變多,由簡而繁——漢字走向成熟的道路
……今天的人普遍認為:文字的發展都是從繁到簡的,簡化漢字不過是順應了這個歷史大潮流而已,這不符合中國文字發展的歷史事實。假如我們相信殷墟甲文與商朝的實用文字類似甚至相同,拿它同東漢許慎編的《說文解字》來比較,就會發現:原來的一個字,分化成了幾個字,筆畫也隨著加多了。比如,從原來代表閃電的“申”字演化出了加“雨”頭的“電”,用來表示雷電的“電”;加上立人旁,用來表示屈伸的“伸”;加上“示”字旁,用來表示神仙的“神”?。
需要修改的是同音代替的简化字
http://www.pinghesy.com/data/2008/0314/article_2191.htm
“需要修改的是同音代替的简化字。比如后来和皇后的两个“后”字, ……在古文中提到“后书”就不明白到底是皇后书还是什么。只要把这批字改回繁体字,就把简化字的最大缺陷纠正过来了。郑张尚芳估计这批异体字大概有100余个。
汉字命运忧思录
——读《昭雪汉字百年冤案》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0-HZWZ199003019.htm
“废除汉字,“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是偶像他老人家的“最高指示”。这条危险的道路已经走了快一百年了。最早的“拉丁化”提倡者是清末民初的思想家钱玄同(北京大学和北师范大学教授)。三十年代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左翼作家瞿秋白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瞿秋白文集二卷六九○页。)鲁迅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鲁迅全集六卷一六○页。)
“一九五六至五八年在国务院修改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影响最大。当时的意见是先用它来注意,帮助识字,一旦时机成熟废除汉字取而代之,在汉字未被取代之前,先实行汉字简化,并取消异体字,废除繁体字。当时并非没有直言异议之士,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一来,所有持异议者竟被打成右派,降职降薪,劳教、劳改。
汉字需要再认识”--谈安子介的汉字研究
http://www.studa.net/hanyuyan/080803/09202160.html
“......一般的看法又是,占汉字总数90%以上的形声字,其形符表意,声符表音。安子介的见解则是,声符也是表意的。他说:“(汉字)‘部首’之外的所谓‘声旁’,也是有意义的。不但如此,且有喧宾夺主之势。”(《解开汉字之谜》上册,《我对汉字的看法》)又说:“我在发掘汉字的‘根’时,发现声旁作用并不在只引指读音,往往蕴藏着意义,加上了部首,那意义就被显示出来。”(《千字文·序》)声符表意,这是继承了文字学中声训的传统,并非无据。安子介有关表意的见解,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三点。一,认为90%以上的汉字是表意的,形声字中形符、声符皆有表意功能。二,认为汉字的表意内容常常包含在“其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中。因此,看上去可能并不明显,可是,字形经过分拆以后,从构件的彼此关系中进行适当阐释,其表意性即可显现出来。
简化汉字到底简化了什么
http://www.edu.cn/20011113/3009667.shtml
白话文、简化字白化了文化,简化了思想
语言文字改革的哲学背景
http://www.edu.cn/20011113/3009669.shtml
“……语言文字的功能远远不限于传达逻辑信息,以资经济的发展,更不是为了计算机的普及。任何一个没有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语言文字都是死的语言,死的文字!这就是为什么一切“世界语”都不能成真正的世界语的根本原因。错不在这些语言本身,而在于它脱离了民族,脱离了历史,脱离文化。之所以今天世界上很多人都情愿用英语来交流,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对美国的文化,对他们的价值体系有很深切的认同感。“美国的”就是时尚,就是先进,就是好的,令人羡慕的,这不需要任何严密的语言逻辑!
所以,一切以为汉语、汉字必须要简化,甚至拼音化的人,都是简化了语言文字的动能,把他们当作了经济的奴隶,这是要求“上层建筑要符合经济基础”的结果。
解开汉字之谜——记安子介的治学成果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0-HZWZ199003019.htm
简化字转繁体字的尴尬
http://www.agri-history.net/scholars/yxl/yxl20.htm
……一位书法家,给河南朱仙镇岳飞庙题字,误以为岳是简化字,特意把它恢复成繁体“嶽飛”
……汉字的简化本来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起源于民间,而非官方和读书士人……如果在短短的时间内,用行政手段颁布推行一批“创造”的简化字,因为未经过历史的实践考验,即使通过学校教育、报刊发行,造成畅行无阻的局面,看来已经成功,实际上埋下了各种矛盾。比如海内外交流的隔阂问题,现代和古代文献的沟通问题,繁体古诗词的简化困难问题,以及简体繁体的转换问题等……简化字的设计和推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急于求成,用行政手段推行本身,即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思想。一时的成功,带来长时期纠缠不清的矛盾和麻烦。二是简化理论的缺陷。简化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凡是规律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约定俗成恰恰是个需要时间考验的过程,所谓欲速则不达,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陆俭明:应做到识繁写简
http://pkunews.pku.edu.cn/zdlm/2008-03/06/content_120416.htm
“现代我们使用的简化字,绝大部分时古已有之…...陆俭明认为,在趋势就简的前提下,没有再变回繁体的必要,具体到一些个别字可能需要调整。
新華網: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5/17/content_4555703.htm
“……但由于有些简化后的汉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见附表),给汉字的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甚至因此闹出一些误解和笑话。……有一年,颐和园举办慈禧太后生活展。主持者认为“后”字是简化字,大幅横标写为“清慈禧太後生活展览”,……第三天才改正。还有一些人名,不便使用简化字。如唐代武将南霁雲,诗人朱庆馀,《红楼梦》的史湘雲,一简化,就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簡化字有什麼優劣?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601/2004/09/15/342@300936.htm
……同時,漢字的簡化也要有度,不能說越簡越好,否則區別特徵減少,混同的可能性就增大了,這樣的結果同樣是不便於運用。例如簡化字“幾”和“兒”,筆形近似,手寫體很容易混同,而原來的繁體字就沒有這個問題,試比較: “几-儿” 、“幾-兒”,很顯然前一組混同的可能性要大於後一組。又如“千-干-于”、“己-已-巳”、“土-士”,這幾組漢字雖然不是簡化字,但它們之間的差別足以說明,筆畫過於簡單,區別特徵少,字形近似,是特別容易混淆地,給使用造成混亂。
废止的第二批简化字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5812
日本漢字黨(與本文主題無關,但有些意思)
http://kanjito.blog11.fc2.com/blog-entry-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