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獨問題是二分法,非統即獨,非獨即統。邏輯上,統與獨的劃分既沒有騎牆的空間(mutually exclusive),也沒有不選擇的餘地(exhaustive)。
由於統與獨在邏輯上是互相排斥(mutually exclusive)又是蓋括一切的(exhaustive),所以馬英九一再號稱的「不統不獨」根本不是個東西。「不統不獨」在邏輯推理上是不可能存在的,馬英九無中生有,淪為跟賴幸媛同一類貨色。
「不統不獨」完全是政客的胡說八道。哈佛大學的法學博士連基本邏輯都狗屁不通,這是為什麼學理工的人看不起法律人。其實法律與數學有相似之處。數學家用數字建立數學,靠的是邏輯;法律人用文字建立律法,靠的也是邏輯。但是法律界到處都是說混話、做混事、毫無邏輯可言的糊塗人。難道數學不及格的人才去考法律系?
法律人的基礎訓練太差了,一個思考不嚴密的頭腦背再多的法律條文也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在邏輯上,統獨問題的定義非常嚴密,不可能混淆,也不可能讓任何人鑽了空子,因為根本沒有空子存在。
不論你從事的是政治、或是法律、還是外交,嚴密的思考是第一要素。我們用中國大陸的「一個中國三段論」來作例子: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看到沒有?這就叫邏輯嚴密。台灣人要學習呀!
中國大陸這樣的論述令任何對手都沒有一點點縫隙可鑽,連季辛吉都啞口無言。
周恩來這種外交家真不是蓋的。馬英九差遠了,這個哈佛博士在周恩來面前如同小兒。
【天下縱橫談】是一個百分之百的統派城市,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非常清楚地如此聲明,可以說旗幟鮮明。
論述中國的統一與見証中國的崛起是【天下縱橫談】一貫的宗旨。
宗旨是不能妥協的,因此任何台獨與獨台的主張在本市都不能被容忍,就好像紐約時報不能容忍任何宣揚納粹的言論。
有關台獨與獨台,本市早就有了非常清楚的論述。請讀者閱讀
「台獨」與「獨台」(2005/07/06)
細說台灣的「統派」與「獨派」(2005/07/14)
為了節省首頁寶貴的空間,市長只作連接,不將它們上升到「重要」,但是高度推薦新來的市民去閱讀,尤其是第一篇。
目前的台灣是台獨與獨台的天下,贊成統一的屬於鳳毛麟角,這跟台灣的教育與媒體的宣傳密不可分。教改與媒體陷台灣於萬劫不復。
想想看,馬英九將錯就錯,沒有恢復陳水扁廢除的「國統會」與「國統綱領」就向中國大陸要糖吃,這是什麼心態?
想想看,胡錦濤沒有原則地向獨台妥協、單方面釋放善意與給獨台糖吃,這種不平衡的、違反常情的行為必定滋長獨台這顆毒瘤,弄得台灣問題最終還是武力解決。胡錦濤的錯誤不但使統一的代價提高,更使統一後治理台灣留下無窮的後患,就像胡耀邦為藏獨留下無窮的後患。
「台獨」在陳水扁執政的時候遭受重大挫折,造成「獨台」揚眉吐氣。現在換成獨台的馬英九當家,大批台獨歸降、民進黨改寫黨綱和台灣決議文,這就更加使得獨台言論在台灣猖狂和氾濫。今天的台灣不論是平面媒體還是電子媒體,獨台的聲音都壓過台獨。
想想看,連台聯黨的人都在叫喊中華民國了,民進黨徒能不跟進嗎?
想想看,“名筆”與“名嘴”有誰論述過統一?那個不是「獨台」?
馬英九當家後,全島上下一片虛假與欺騙,大家都把大陸看成火山孝子。台灣人一手伸向大陸要錢,一手遮住眼睛搞自戀,口裏「不統不獨」念念有詞,眼裏巴望美日的關愛,心裏誰不在偷笑。
要舉例嗎?YST 不必到外面尋找,隨手在自己城裏就抓出一個。
2008年06月15日,本城訪客「雪人娘」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也該長大了」,開口就說:“大陸有了台商這麼多資金和技術的挹注,早該進階開發中國家的前列了。」
看到沒有?這就是典型台灣人的自戀和對大陸不屑的輕視態度。在政客和媒體的長期洗腦下,台灣人沒有思考邏輯,他們確實認為因為台商在大陸建了一堆鞋子和玩具的血汗工廠,所以大陸就可以成功送人上太空了。
「網路城邦」中,【政治肥皂箱】是老牌的「獨台」,【尋王之盟】則是「獨台」的後起之秀。其他下三濫的「獨台」城市一大堆,那個不是打著青天白日的旗幟、孫中山的頭像、和叫著“為萬世開太平”的口號?YST 就不一一列舉了。
【天下縱橫談】是一個百分之百的統派城市,所以必須和這些獨台城市劃清界線。
回到主題。「獨台」遠比台獨可惡,也遠比台獨危險,因為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慢慢中毒。「獨台」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花樣不斷翻新的欺騙手段和是非不斷混淆的虛偽言論。在孫中山的頭像和青天白日的旗幟下,什麼混話也可以說得冠冕堂皇,就連中國的民族主義都可以大加撻伐。這些獨台都忘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第一篇就是民族主義。「獨台」的虛偽與謊言是最無恥的。
但是這一切都逃不過 YST的法眼。市長天生異稟,對獨台人士不但感覺靈敏而且判斷精準,一經發覺,立刻黃牌警告,絕不遲疑。「洛杉磯」不是第一個被警告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事實上,「洛杉磯」的獨台言論很早就被 YST點明,這次明目張膽地宣揚獨台才被市長正式給予黃牌。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