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軍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漫談台灣網友對中共將領的種種誤解
 瀏覽41,594|回應115推薦16

BlockByCherub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6)

孫立人的粉絲
元君
elai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涸澤之蛇
大陸配偶台灣媳婦感謝馬政府准我全家團圓
達卡
egjc888
riquelme
songji713

more...

瀏覽了台灣論壇裏的一些帖子,感覺由於五十餘年的隔絕、五十餘年的“反共教育”,台灣網友對大陸有很多很多的誤解、甚至仇恨。提及大陸的歷史,除了文革、六四之外似乎一無所知;提及大陸的現狀,除了貪污、專制之外似乎一無所知。類似“中國是蘇俄的殖民地”“中國人都是沒有思想的僵屍”“中共核武器是40年代的破銅爛鐵”這種讓人驚詫、錯愕的話題屢見不鮮。

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人有寬廣的心胸,兩岸同胞都應以此為豪、為榮。願我們通過網絡的交流,化干戈為玉帛。畢竟一旦“兄弟鬩於牆”,流的都是中國人的血。

消除誤解,可以首先從解放軍開始。談到解放軍,可以首先從中共將領開始。




誤解一:“某共軍將領 和 某國軍將領不是一個檔次的,因為前者沒有打過日本、後者打過日本。”

如果我們從軍事角度評價軍隊將領,那麼當然要看他的戰爭能力、而不是戰爭性質。戰爭能力包括指揮、判斷、決策、軍隊建設等等。以“是否參加了某場戰役某場戰爭”來衡量將領的檔次,顯然是錯誤的。最簡單的例子,白起、韓信打的都是內戰,衛青、霍去病打的都是外戰。你能說“白起韓信 和 衛青霍去病根本不是一個檔次”麼?過分一點的說,根據司馬遷的《史記》,漢武帝派出了一些“中貴人”(太監)作為軍隊中層指揮官(不是監軍特務),參加了反擊匈奴的戰爭。你能說“白起、韓信和太監根本不是一個檔次”麼?

不可否認,國軍是抗日的主力,對於李宗仁、衛立煌、張自忠、杜聿明、王耀武等人,大陸網友都懷有敬意。但是,必須指出,國軍在抗日中的表現,更多的是令人失望:投靠日本、搖身一變成了偽軍的50萬國軍;在各個戰場接連失利、往往把撤退搞成潰敗的國軍;軍紀敗壞、甚至被河南老百姓集體繳械、稱為“水旱蝗湯” 四害之一的國軍;強拉壯丁、虐待壯丁的國軍;派系林立、內部歧視、待遇不一、借抗日消耗非嫡系部隊的國軍;一手拿步槍、一手拿煙槍的雙槍國軍……這些致命缺陷雖然被抗日戰場神聖的光環所掩飾,但是在內戰中暴露無遺。失去民心,國軍焉有不敗?

很多人指責共軍抗日不力,用林彪平型關、彭德懷百團大戰來貶低所有共軍將領甚至整支共軍。要知道,以共軍當時8萬八路軍、3萬新四軍的軍力,以共軍當時沒有重兵工廠、基本靠繳獲、基本沒有重砲、一場戰鬥每人只有3發子彈的裝備,已經拖住了10餘萬日軍和20餘萬偽軍(統計數字出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已經超額完成任務了。假如300萬國軍都能保持10萬共軍這樣的戰鬥效率,抗日還能拖8年之久麼?假如共軍不抗日、老百姓不擁護的話,日佔區的共軍隊伍是怎麼增長10倍、20倍的呢?大家可以看看《華北治安戰》等等很多日本老兵的回憶錄,裏面很詳細的描述了共軍在敵後的牽製作用。大家也可以看看1945年日軍受降時的兵力部署,河北、山東、山西、蘇北……這些共產黨控制的地方八路軍、新四軍頂住了多少日軍。

“全體共軍集結起來和日軍正面硬拼”,這個提法根本不現實。而且蔣介石一向有借抗日消耗非嫡系軍隊的傳統。共軍非常現實的採取了遊擊戰,老百姓就是軍人、軍人就是老百姓,今天這個村子干掉它一個班,明天那個縣城干掉它一個排,整個華北、蘇北都是戰場,各個微小的戰果加在一起,就很可觀了。

而且,我個人認為,國軍在抗日戰場上的勝仗,多數是在火力、裝備、人數、補給上與日軍持平甚至佔優的情況下取得的,大概白崇禧講過“國軍一個師相當於日軍一個聯隊(團)”。比如臺兒莊會戰,一群雜牌軍(西北軍、川軍、桂軍)在一個雜牌軍將領(李宗仁)的指揮下憑借人數優勢與日軍巷戰;比如上高會戰,第一次整建制殲滅日軍(似乎是106師團和105師團大部),日軍俘虜回憶“廬山上雨點般的迫擊砲彈……”;比如印緬遠征,更不必說,國軍的裝備幾乎就是美軍水準了。然而,“大規模巷戰肉搏”“雨點般的砲彈”“美械裝備”……這些都是共軍在抗戰時想都不敢想的。山西人這樣評價中央軍、晉綏軍、八路軍的待遇:“中央軍是大媽養的,晉綏軍是小媽養的,八路軍是後媽養的。”既然共軍和日軍有如此懸殊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遠遠大於國軍和日軍的差距,為什麼要把一切歸咎於共軍將領的層次和能力呢?



誤解二:“共軍完全是靠間諜打敗國軍的,共軍將領並無過人能力。”

必須指出,間諜是軍事的一個重要環節。看看二戰時期,美、英、蘇、德之間多姿多彩的間諜戰就知道其重要性了,而且沒有聽說過德國人和日本人抱怨“美國和蘇聯完全是靠間諜打敗我們的”。中國的一些軍事著作比如《孫子》《吳子》《魏繚子》都對間諜的使用有過精彩的論述。國軍為什麼不在共軍內部安插間諜?因為“共產黨太清貧”,很多國民黨間諜“吃不了那個苦”。

共軍的確在國軍內部安插了大量間諜,但是只靠間諜根本不可能取勝。上黨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豫東戰役、遼瀋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均無高等級的共軍間諜直接參與國軍軍事作戰(低等級的共軍間諜一定有,參與政治的共軍間諜一定有),可是共軍在戰場上一樣贏了,贏得都很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在徐州戰場上,共軍間諜劉斐、郭汝瑰發揮的作用:他們將國軍情報源源不錯地送到陳毅、粟裕手裏。但是,必須指出,他們的角色是坐鎮徐州的作戰廳長,他們送出的情報只是戰役初期階段、軍一級的、宏觀的部署和動向。

戰爭是動態的,需要將領每時每刻去觀察、去判斷、去決策。僅僅知道對手的開局手法,固然佔了上風,但是遠遠達不到勝利的標準。比如著名的孟良崮戰役,郭汝瑰送出的情報是“顧祝同任總司令,24個整編師、60個旅,共約45萬人,組成3個兵團:湯恩伯兵團(主要是74、25、83三個主力師加上一些配屬部隊)攻營城、沂水,歐震兵團攻南麻,王敬久兵團攻博山;這一次有74師,全部美械,要特別小心。”郭汝瑰能做的只有這些了。

至於接下來怎麼打,完全靠粟裕個人運籌帷幄,因為戰役的勢態發展,是任何一方都可以影響、但是無法預料的。戰役一旦開始,除非需要重新制定軍一級的部署和計劃,否則是沒有這些坐鎮徐州的作戰廳長們什麼干系的,完全是顧祝同和粟裕兩個人之間鬥法。

戰役初期,粟裕採取靈活機動、忽打忽停、尋機殲敵的辦法,先是隱蔽集結讓國軍完全找不到共軍主力,再是果斷出擊切斷74師和左翼右翼的聯繫。之所以選擇74師,我認為是“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戰役打到中途時,形成了解放軍5個縱隊10萬人包圍著74師3萬人,外圍國民黨25萬大軍又正在收攏對解放軍的包圍圈。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是考驗將領作戰意志和作戰技巧的最關鍵時刻,是任何情報人員無能為力的。最後粟裕經受住了考驗,不僅全殲了74師,而且還帶著繳獲的大量美式裝備,押著2萬俘虜,成功地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過後陳毅對粟裕在此戰中的評價是:“有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級”的勇氣和才干。

孟良崮只是粟裕平生精彩戰役中的一個,它之所以有名完全是因為74師的覆沒,對國軍的影響主要是心理上的、並不是軍事上的--然而這也正是粟裕的真正目的。我個人認為粟裕的豫東戰役才是他最精彩的表演,他不宥於原定計劃,靈活改變部隊方針,通過一些列運動戰把國軍調動到開封、睢杞,進而分割殲滅。大陸對粟裕的評價非常高,只是由於粟裕本人資歷略淺,而且謙虛內斂、從不爭功、淡薄名利,三次拒絕了元帥殊榮,才被授予大將軍銜,並且是10位大將之首。

粟裕在他所指揮的一系列運動戰、隱蔽集結伺機出擊、分割戰、阻擊戰、殲滅戰中,顯示出的靈活、高超、果敢,是勝利的主要原因,是任何諜報都無法替代的。這就好比一場足球賽,你通過某種途徑知道明天對手的出場名單、教練風格、對手喜歡442陣形兩翼齊飛,但是僅僅這些絕不可能帶來勝利,教練的臨場指揮、球員的場上素質和配合才是決定性的。而且令人玩味的是,一些共軍間諜暴露的原因竟然是個人操守。比如有人認為:“郭汝瑰一不貪財、二不搞女人,一定是共匪!”



誤解三:“共軍都是不識字的土包子、國軍將領軍校高材生。”

作為一個文化大國,中國人最崇尚的不是悍將,而是儒將。周瑜、陳慶之、韋睿……一直到今天台灣的馬英九,都吸引人們(尤其婦女)的眼球。軍校,當然是培養軍事人才的正規地點,然而不是唯一地點。粗鄙的廉頗顯然高於熟讀兵書的趙括,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先來看看共軍士兵的文化水平。不可否認,共軍士兵的文化水平很低,幾乎都是農民、都不識字。坦率的講,在緊張激烈的戰爭年代,士兵的文化程度並不是首要問題。然而很可貴的是,共軍一向講究“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中認識戰爭”,在士兵中間辦了大量的學習班,由識字的人教不識字的人,甚至是識字的士兵教不識字的班長、排長、連長。這些都為戰爭結束後的“掃盲運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再來看看共軍將領的文化水平。我認為,共軍將領,尤其是高級將領的文化水平是很高的,絕對不是一群頭腦簡單的“大老粗”“土包子”。共軍將領除了保定、雲南等等個別系統之外,一般由4類軍校畢業,一類是蘇聯,比如劉伯承、劉亞樓;二類是黃埔,這就很多了,比如林彪、陳賡、徐向前、左權、周士第;三類是延安自己辦的大學,比如抗日軍政大學;四類是著名的“戰爭大學”,就是未經軍校培訓、完全在戰爭中自學,比如毛澤東、彭德懷、粟裕。

以文化水平衡量戰爭水平,完全有失偏頗。當然,正規的軍校教育對於現代戰爭來講,是必須的;但是在當時那種緊張激烈的戰爭年代,作戰能力是第一重要的,也幾乎沒有時間去正規的、系統的、細緻的搞軍校教育。至於文化教育,排的就更靠後了。打仗是軍人的首要任務,我們不需要將領們去練字、寫詩、臨帖、作畫、彈琴。這就好比治國是政治家的首要任務,我們不需要他們去做秀、旅行、簽名、排廣告。

事實是,沒有經過正規軍校畢業的共軍將領,擊敗了黃埔的“天子門生”。彭德懷、粟裕、王近山(二野6縱司令員、“王瘋子”)、楊勇(二野7縱司令員、抗美援朝第3任司令員)、鄭維山(華北3縱司令員、“鄭瘋子”)、韓先楚(四野3縱司令員、我認為最優秀的縱隊司令員)……無不令對手膽寒,在中原、在淮海、在朝鮮都打出了威風。

黃埔出身的共軍將領固然為共軍做出了巨大貢獻,沒有經過正規軍校畢業的共軍將領,反而不拘泥於兵書,頭腦靈活,思想大膽,容易根據多年的戰場經驗和戰場直覺發揮出色。共產黨的用人也不拘一格,不論你是那個軍校畢業的,不論你是不是毛澤東的同鄉,只要打得好即可重用。

國軍的黃埔“天子門生”固然培養了一批優秀將領,但是也造成了國軍內部派系林立、待遇不一、嫡系驕狂、非嫡系積極性很差等等問題。李宗仁、白崇禧、張自忠、黃伯韜等等都是非黃埔出身的,一樣可以有出色表現。可見,是不是“高材生”“好學生”並不重要。



誤解四:“共軍將領只會搞人海戰術,只會用經過洗腦的農民當砲灰。”

請允許我不客氣地指出,“人海戰術”恰恰是國軍發明的。

請允許我不客氣地指出,“人海戰術”是國軍失敗的託辭,其說服力還不如抗日消耗、間諜、內鬥,是國民黨丟掉大陸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請允許我不客氣地問一句:“共軍是怎樣用人海戰術,從內戰初期開始,用100萬解放軍打敗500萬國民黨軍的?”

“人海戰術”最先見於松滬戰場和長城會戰,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國軍只好用僅有的幾個德械部隊、漢陽造、甚至大刀與陸、海、空三棲日寇肉搏。松滬戰場應該是抗戰中蔣介石唯一一次動用嫡系部隊和日軍硬拼,試圖一次解決問題,把上海的國際勢力也拉入中國戰場。可見“人海戰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僅台灣,大陸也在緬懷殉國的國軍將士。不光是豫湘桂的慘敗,不光是對國民黨的批評,國民黨一些悲壯的會戰,比如松滬、南口、臺兒莊、萬家嶺、常德都很清晰的寫在我們的教科書上。我沒看過台灣的教科書,不過從台灣網友“中國是蘇俄的殖民地”“中國人都是沒有思想的僵屍”“中共核武器是40年代的破銅爛鐵”之類的評語可以看出,國民黨沒有說過共產黨的好話。

內戰時發生角色轉換,共軍處於武器的劣勢。那麼既然國軍可以“人海”,為什麼共軍不可以呢?

而且,國軍的“人海”和共軍的“人海”是兩個完全不同層面的概念。國軍是戰術性的,共軍是戰略性的。國軍是被動性質的,共軍是主動性質的,最著名的就是“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在整體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集中部隊打擊敵人一部,形成局部優勢。

東北戰場,共軍70萬對國軍60萬,但是在臨江、錦州、瀋陽這些戰場上都形成了共軍至少3倍於國軍的兵力配置;淮海戰場,共軍60萬對國軍80萬,但是在開封、睢杞、宿縣、碾莊、雙堆集這些戰場上都形成了共軍至少2倍於國軍的兵力配置……

內戰中曾經不止一次出現這樣的場景:國軍成集團推進時,共軍化整為零,分散隱蔽,讓國軍始終無法抓住主力決戰;國軍一旦分散落單,共軍立刻化零為整,形成局部優勢兵力,選擇國軍一部,強行包圍。包圍之後,其他國軍會來救援;於是共軍派出一支部隊、選擇險要地形、不惜一切代價進行阻援,待殲滅國軍被包圍部隊之後、國軍的救援部隊也就危險了……我認為這才是共軍“人海”的精髓。

這種場景國軍無法復制,因為國軍無法化整為零(一不能融入百姓、二怕抓來的壯丁逃跑),因為國軍無法不惜一切代價進行阻援(都想犧牲友軍、保存自己)。

如果你認為共軍只有這一種戰術,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共軍的戰術豐富的很。林彪的“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四快一慢”“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坑道迫近城垣作業”還有他招牌式的“圍點打援”,粟裕的“運動殲敵”,彭德懷的“布口袋、包餃子”,劉伯承“狼的戰術”……太多太多了。貌似林彪發明的戰術最多,林彪指揮作戰的特點是算計精到、細緻入微、不打打不贏的仗,但也有過分謹慎的缺點(有人說這是他為什麼拒絕赴朝鮮的原因)。四野也是敵我傷亡比例最小的部隊。四野有一首歌叫《林總的命令往下傳》,可見陰鷙孤僻、寡言少語的林彪,完全是靠著他的軍事能力贏得了將士的愛戴。

更可貴的是,解放軍一、二、三、四四個野戰軍總是把各個戰場上的典型戰鬥總結出來,全軍共同學習。像林彪四野的“義縣攻堅戰”、徐向前華北兵團的“太原攻堅戰”都曾經在全軍推廣。對比之下,新一軍、新六軍的驕子們,是不屑於向雜牌軍們請教的啊……



誤解五:“共軍內部的內鬥和國軍內部一樣激烈,十大元帥十大將的授銜就是一例。”

共軍內部存在派系麼?存在。共軍內部存在鬥爭麼?存在。鬥爭的激烈程度如何呢?我覺得幾乎可以忽略。

因為共產黨內部主要是政治鬥爭,在軍事上講的是紀律、團結、“黨指揮槍”。共軍軍史上幾乎沒有發生過“救援不力、坐視友軍被殲”等情況,發生的都是“就算整個二野拼光了、全國解放也值得(二野政委鄧小平)”這種顧全大局的自我犧牲。可惜的是,從來沒有聽國軍的將領說過“就算職部拼光了、剿滅全國共匪也值得”這種豪言壯語。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講,國軍只是幾個政治集團的私家軍,他們從來沒有在全局利益上作過真正的合作。即使是抗日,各個政治集團也是各懷鬼胎、保存實力。

很多帖子討論過十大元帥十大將的授銜,這裏就不細說了。基本上這是一個很平衡、很理想的配置,兼顧了紅軍時期一、二、四這3個方面軍(司令員朱德、賀龍、徐向前),抗日時期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司令員彭德懷、陳毅),解放戰爭時期的一、二、三、四這4個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劉伯承、陳毅、林彪)和華北兵團(司令員聶榮臻)。所以,以上8個司令員必須受元帥銜,不論軍事造詣的高下。另外,“政委”作為軍隊政治工作的代表,也必須至少有一人受元帥銜、至少有一人受大將銜,這是“黨指揮槍”的特色。最終這個榮譽給了羅榮桓和譚政。其實這兩個人在山東和陝北都有過尚佳的表現,尤其是羅榮桓對山東根據地的建設功不可沒。

值得一提的是元帥葉劍英和大將粟裕。很多人猜測最初的設置是元帥粟裕和大將葉劍英,因為粟裕是一顆璀璨的將星、而葉劍英幾乎沒有軍功。但是,粟裕本人謙虛內斂、從不爭功、淡薄名利,兩次拒絕了華東野戰軍司令頭銜、三次拒絕了元帥殊榮。另外更重要的是,葉劍英的資歷遠遠高於粟裕。所謂資歷,就是一個“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的問題。舉個例子,1921年率2百人參加共產黨,和1949年率2萬人參加共產黨,顯然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紅軍時期葉劍英以黃埔教管的身份參加了共產黨、領導暴動,此時的粟裕還只是普通戰士;抗日時期葉劍英在武漢、重慶擔任統戰任務,做周恩來的副手,此時的粟裕還只是團營一級的中層幹部。直到解放戰爭時期,粟裕才開始暫露頭角,他的成名遠遠晚於許多共產黨人,所以他本人的謙虛和推讓也是有理由的。

大家可以看看,劉邦手下蕭何排名高於韓信,李世民手下長孫無忌排名高於李靖、秦瓊、尉遲恭,朱元璋手下李善長排名高於徐達、常遇春、馮勝、藍玉,就是這個道理。戰功只是排名的一個方面。

另外,“資歷”不單單是排輩份,裏面也蘊含了一個人對信仰的忠貞。舉個例子,賀龍,一個軍事能力不很突出的元帥,當年放棄了國民黨20軍的中將軍長不干,冒著殺頭的危險參加了共產黨;放棄了國民黨每月上千的大洋不要,跟著共產黨一起鑽山溝、打遊擊。賀龍自己說:“我看慣了國民黨內部的黑暗,我願意跟著共產黨尋找光明。”他作為非共產黨員指揮了南昌起義(中共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例),加上他一手創建了湘西、洪湖、紅二方面軍的資歷,顯然是配得上元帥頭銜的。




除了以上種種誤解之外,台灣網友還提出過“蘇聯援助論”“接收偽軍論”等等論點,我認為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用掩飾代替反省。

共軍在內戰中也不是一番風順。林彪敗走四平街、退到松花江北,粟裕敗走連水、退到渤海之濱,彭德懷在蘭州、寶雞都吃了虧……可貴的是,事後各個野戰軍都能夠冷靜反省,深刻總結,主要將領都能夠自我批評、自我檢討,為日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共產黨是在政治和軍事雙方面擊敗了國民黨,政治和軍事二者同樣重要、密不可分。二者缺一都無法帶來勝利。今天的海峽兩岸局勢也是如此。

總之,希望台灣網友直面歷史,消除仇恨和誤解。台灣人連日本人都可以原諒,臺日關係在戰後如此密切,為什麼總在民族內部矛盾上糾纏不休呢?

希望你們不要總用戰爭初期國軍在東北、蘇北的優勢來吹噓,畢竟笑到最後的還是共軍;

希望你們不要刻意貶低一個打敗你的對手,因為這本質上是在貶低你自己;

希望兩岸同胞多多交流,畢竟大陸還是把你們當作同胞,當作手足,當作兄弟。希望我們共同繁榮,共同進步,早日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祖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905455
 回應文章 頁/共1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国军败在 民心思变 军心涣散 军内派系林立
推薦0


六道轮回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根本就不团结 总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大家找不到共同利益

你搞我 我搞你 各个都希望保存自己的实力

这也是中国人的通病

但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老百姓过得不好

有了中共这面旗帜 于是大家揭竿而起

一哄而散 以至于最后用溃败用形容

都不为过 说到底就是当兵的不愿意为了你卖命了

要知道人都是怕死的 更何况是没有意义的死

这在找不到人生价值的情况下更容易

至于说将领的水平高低问题

我个人更倾向于时势造英雄成分多一些

这段历史尤其说明了这一点

很多东西都是逼出来的历史总是一遍一遍的重复着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023256
台灣論政網友不代表台灣 新快報也不代表大陸
推薦0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網友三六九等: 論利頭等, 論政較差,論軍更差.

只要看報紙社論,電視名嘴,都不堪再論即知.

同理: 新快報, 炎黃春秋,也不代表大陸.

【新快报_中国禁闻_中国新闻评论


【炎黃春秋_中國真相最新新聞】《炎黃春秋》網站重開 引中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023236
國軍是誰軍
推薦0


寧可檬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張自忠不是西北軍嗎?

西北軍都算是國軍?

如果西北軍算是國軍,

爲什麽新四軍和八路軍不算國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023036
高下立判
    回應給: C(fayona) 推薦0


南山臥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許多國軍抗戰英雄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追認為烈士。而國民黨何時把中共抗戰犧牲的人評為烈士?臺北忠烈祠中可有左權將軍的靈位?

出處: 漫談台灣網友對中共將領的種種誤解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 https://city.udn.com/3011/2905455#ixzz2ittqmB3t

 

高下立判(以我所知史料及人生經歷判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022538
不會這樣惡搞吧,求證求證
    回應給: G(cjg2008) 推薦0


南山臥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要抹黑台灣同胞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022534
這樣的說話,永遠是對的.......
    回應給: 食指刃(focefiger) 推薦1


南山臥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狂老

希望大家自己多走出原來的學習圈子,走出原來思維的環境來看待這些問題,不要只會背書……
一個人思想成熟一般要經過3個階段,第一步是全盤接收別人灌輸給你的東西,第二步你就發現有些東西和別人說的不一樣,你會否定、甚至全盤否定原來被動接受的知識。最後一步你能夠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對所有的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斷。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走3步,多數人停留在了第一步,這類人在我們身邊很常見。少數人走到了第二步,這類人很容易走極端,成為網絡上所謂的精英。最後走到第三步的人,才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出處: 漫談台灣網友對中共將領的種種誤解 - 天下縱橫談 - udn城市 https://city.udn.com/3011/2905455#ixzz2itqatJZc

一言以蔽之,大道理催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022533
就目前所知史料及生活經歷
    回應給: C(BlockByCherub) 推薦0


南山臥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同意BlockByCherub君的大部分觀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5022487
内战也要分“开国”和“平叛”
    回應給: 九嶷白云(xxk1362) 推薦0


ztpzflso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开国的地位应该高,因为一般对手人数装备都在己方之上,那是开创,是逆流而上。

而平叛就差了。对手都是平民老农,土匪,与己方差距太大,胜是应当,败是耻辱。

因此中国内战,土共军胜,那是天大的荣誉;国军胜,一般般,理所当然。皆因起点不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11762
其实说魏缭也不算错
    回應給: 腦蟲(cerebrate) 推薦0


luparm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尉缭名缭本姓不可考,因曾任秦国国尉而被称为“尉缭”,并以此名闻于后世。此人出生于魏国,也可以管他叫魏缭,与此类似的有商鞅,本姓公孙,出生在卫国又称卫鞅,后封于商地,被称为“商鞅”、“商君”。此外魏姓也是魏国一个大姓,说不定他就姓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10844
錯別字問題
推薦0


腦蟲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是 "尉繚子" 而不是 "魏繚子"

其他的常用錯別字請再檢查一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210658
頁/共1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