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國際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且慢,民主是個好東西?
 瀏覽14,591|回應77推薦11

天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1)

拙拙
踏雪
達卡
没有回忆的云
songji713
元君
大陸配偶台灣媳婦感謝馬政府准我全家團圓
乱石
YST
炎黃子孫

more...

且慢,民主是個好東西?

       我是生活在大陸——這個大家認為獨裁集權統治的國家——的一個普通公民。一般而言,由我來談民主,似乎是不妥當的,也是沒資格的?不管它。我想越是非民主國家的公民越是能夠談論民主的,因為別人都說,民主是個好東西,所以,從沒得到過民主這個好東西的人,才更應該得到它。

        民主是翻譯過來的詞彙。既然是翻譯,那就自然牽涉到怎?翻譯的問題。翻譯了之後,它就至少應該通過漢語了解它的本來含義才對。根據這個理解,“民主”我似乎可以做這樣幾個字面解釋:“以民為主”或“為民做主”或“人民做主”。以民為主,是說做什?事情應該以人民利益為依歸。這個看起來不錯。暫且接受。為民做主,這個就是凌駕於人民之上,肯定是封建王朝般的“醜陋”獨裁統治,估計身在民主國家的人們是要劃掉的吧?人民做主,那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利益主體和管理的主體都是人民,因此應該是個好東西?太多的不肯定,暫時存疑不論。光是從字面去理解民主,似乎距離人們朝聖般對民主的膜拜,存在較大的理解差距。你看,馬英九先生就說過,台灣與大陸統一,除非大陸是個民主體制的國家.又比如,一般兩岸的網民之間的爭論,也是聲聲的質問:你們的言論自由嗎?你們能夠罵你們的領導人嗎?你們能夠自由的瀏覽我們的網絡嗎?你們有自由選舉自己的領導人的權利嗎?等等。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民主所包含的意義,顯然又是很廣的,上面的三個字面解釋,又顯得非常簡陋和險隘。這樣,我看還是對民主做點學術性研究,來的比較可靠。

        民主從其字面上來看(源於希臘文δημος demos;人民;κρατειν kratein;統治),代表著由人民統治。至於民主的統治方法、以及其“人民”的構成範圍則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但一般的原則是由多數進行統治。

         民主的形式

        直接民主—又稱為純粹民主[1],是一種人們直接投票決定政府政策的制度,例如決定是否接受或廢除某種法案。之所以稱為直接是因為決策的權力直接由人們所行使,而不經過任何媒介或代表。在歷史上,這種形式的政府相當少見,因為在實踐上要將人們全部聚集起來投票相當困難,所花費的工本和時間都非常高昂。所有直接民主都屬於較小型的共同體,例如城邦。最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雅典民主。

        代議民主則是較常被採用的制度,之所以稱為代議制是因為人們並非直接投票決定政府政策,而是選出民意代表來參與政府實體或議會。民意代表可能是由全體選民選出(如比例代表制)或代表特定的區域(通常是依據地理劃分的選舉區),一些制度則混合了這兩種方式。許多代議民主制也結合了一些直接民主的成分,例如公民投票

        民主的歷史


       由於民主有著許多不同的概念和定義,因此民主的歷史也相當複雜,民主一詞所代表的制度也相當廣泛。

        雅典民主是最早期而又最知名的民主制度,民主一詞也是在前五世紀於古希臘出現的。在這段時間之前的記載都斷斷續續的,不過希俄斯島(Chios)的記載顯示島上在公元前575-550年之間就出現了公民的議會和大會。投票的權利逐漸擴展,從原本的一小群地主貴族擴展至所有受過義務軍事訓練的公民,公民的年齡限制通常是20歲以上。而婦女、奴隸、和外籍人士則無法擁有公民權,使得全雅典只有10分之1或更少的人口才有資格投票。所有雅典公民都有資格投票決定創立法律、向某個國家開戰,同時所有公民都可以在大會上進行演講。這種形式的政府被稱為直接民主制。

        代議制的民主可以說是從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元老院展開的。在中世紀時期也有幾種不同的民主形式出現,從近乎寡頭政治的制度到試圖實行完全民主的制度都有。包含了冰島的國會(Althing)、中世紀意大利的城邦、中世紀愛爾蘭的大會制度(Tuath)、斯拉伕國家的人民議會制度(Veche)、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議會制度。除此之外,一些人認為印度的?六王國(महाजनपद, 前500年左右)和北美的易洛魁聯盟(約西元前2世紀一直至現在)也都擁有民主的原則或成分。

        英國的國會則是在中世紀裏第一個邁向徹底民主制度的國家。大憲章限定了國王的權力,替民主紮下根基。英國在1265年產生第一屆民選國會,原本只有少數比率的人口才能投票,同時選舉制度也有許多弊病如腐敗選區(Rotten borough)的存在。

        美國可以被視為是第一個自由民主制的國家[2],有著較為寬鬆的選舉權限制(雖然最初仍有針對財產和性別的限制、以及奴隸的存在)美國憲法也保障了人民的權利和自由。

      民主的概念


      在政治理論家之間一直有許多不同的可實施民主概念,這些概念差異也經常是爭論的話題。

       其中一種理論是由約瑟夫‧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一書裏所提出[3],他認為民主制度只不過是一種由人們定期選出政治領導進行統治的制度。依據這種概念,一般的公民沒有能力、也不應該進行“統治”,因為在大多數議題上這些平民都沒有明確的概念、而且也不夠聰明。

        第二種理論是稱為民主的集合概念。宣稱政府所頒布的法案和政策應該接近於中間派選民的觀點—使其左派和右派都能得到一半的權利。這種理論是由安東尼‧唐斯(Anthony Downs)在1957年所提出的。

        第三種理論是以上提及的代議政制。

       而第四種理論則是被稱為審議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制度,主張公民應該直接的參與立法和決策過程,而不是透過他們的代表,直接民主制的支持者提出許多不同的理由來支持這種制度,政治活動本身便是具有價值的,它將能教育和社會化參與其中的公民,而群眾的參與能夠對掌權的精英進行監督。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除非由公民直接參與立法和決策,否則這便算不上是公民自治的制度。


        對民主這個東西。做過一番全覽之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民主是一個並未完全定型的一個政治概念,各國歷史上都有對民主自己的理解和定義,但是,現代民主國家都對民主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那就是民主管理和民主權利。更確切的說是在確保人民權利下展開民主式管理。而管理的形式,主要是代議制(議會)和全議制(全民選舉)相混合的一種制度。核心是保證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權益。原來民主是這?個東西。

       現在,我來試著對民主做一個解剖。看看這個好東西是不是大家值得捍衛的神聖的一個好東西。

       首先,根據常識,確保自身權利不被侵犯或者權益不被侵害,或者是獲得自身的某種權利或者利益,需要的是能力和正確的行動。比如,我想吃面包,這是我的權利也是我的自由,但首先,我應該具備獲得面包的能力,為了具備這個能力,我要?具有生產面包的能力,要?具備購買面包的能力。離開能力談我的權利和自由是扯淡。如果你說我有這個權利有哪個自由,但是不賦予我這個能力,我就感覺是一個騙子的欺騙而已。你說呢?現在我把“我”這個個體推廣論述,變成一個集體。如果說這個集體裏面的每個人,需要滿足每個成員的權利和自由,按照民主的概念,就是選舉和投票。選舉和投票不是最終目的,他只是一個手段,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這個集體每個成員利益最大化。選舉和投票這個手段是做什?呢?就是完成一個目的:“選擇”。無論是直接的完全式選舉還是代議制議會,都不過是為了選擇一個方案,這個方案的目的是達到滿足社會每個成員利益的最大化或者說是最優化。這裏就暗含了一個奇怪的前提,就是這個多數人參與的選舉或者投票或者代議制,所做的結論一定是正確的。這個奇怪的前提,我認為恰恰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原因很簡單,如果要推導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你認為1000萬人參與的投票式推導和愛因斯坦1個人所做的推導,那個更接近於正確的解釋呢?顯然是後者。這就至少說明,在面臨未知領域的抉擇時,人數不是決定性因數,智力或者說能力決定一切。看透這一點後,我們就自然可以看清楚,為什?同樣的是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分佈在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的民主式國家,建設成就比起老牌的英國、法國、德國以及美國差的很遠的原因。問題出在“選擇”的質量而不是“選擇”的形式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他們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智力水平都優於那些實行相同社會制度的民主國家,因此,他們民主制度的選擇能力要強的多,效果也要好的多。

        一個人存在的社會是不需要選舉的,自己做決定就好。2個人存在的社會,就需要協調,做出共同的決定。協調的原則應該是什?呢?

1、甲說了算,乙服從;

2、乙說了算,甲服從;

3、甲、乙抽籤決定;

如果選擇1或者2.哪?,意味著一方相信另一方做出的決定比自己高明。選擇3的意味著誰都不相信誰,由上帝決定。

3個人存在的社會,協調的原則是什?呢?

1、甲說了算,乙和丙服從,

2、乙說了算,甲和丙服從;

3、丙說了算,甲和乙服從;

4、甲乙丙抽籤決定;

5、三人投票決定,超過三分之二即為共同遵守的決定。

這個模式事實上還可以細化,得到不同的選擇。比如,甲的能力最強,乙和丙比較差,選擇“模式1”,是他們三人最明智的選擇。因為2個笨蛋相加還是笨蛋,而不可能超過甲的能力。如果,甲的道德操守最差但能力最強,三人最保險的模式應該是“模式5”.因為,一個能力超強而道德很差的人,對乙和丙的利益可能造成故意損害。雖然乙和丙的選擇通常是很差的,但因為主觀上不會選擇對自己差的方案,因此,獲得的是一種主觀上的安全感和滿足感——實際選擇的效果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最理想的模式應該是什?呢?三人將決定權交給甲,但對甲的道德操守作及時的監督。如果甲的道德上有了瑕疵,立即停止甲的決策權。如果選擇“模式5”,基本就註定他將來的決策將是一個低劣的抉擇系行。

        接下來,我們再來考察選舉式或者說議會制的效率。我們知道,現代民主制國家,基本上搞的是一個總統、議會制。由於總統選舉是由“模式5”這個低劣的抉擇系統選出的產物,因此,總統本人的能力和操守都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的。直言之,就是總統本人不會是這個社會最優選擇的結果。總統將來的抉擇,不過是重複“模式5”的低劣抉擇系行。再來看議會。議會成員也是“模式5”的產物,因此,每個議會成員也必然打上總統一樣的低劣烙印。然後,議會成員之間的道德操守和能力,又大大削弱了他們參政議政的效果。由於道德的原因,他們在議會中的言論都代表了各個不同利益階層,因此,每個利益階層的滿足必然以侵害整體最大利益為代價。換言之,民主議會制度不可能產生一個最優方案或者說選擇,總是各個利益體相互妥協的產物,他以整體最優方案選擇性被放棄做為代價。這在一些所謂的民主國家可以輕易找到例子:公路修的歪歪扭扭,因為要對公路兩側的個人利益做適當的避讓,這個避讓,使得整個公路里程不會是最佳的路線選擇,而這個妥協的結果,所造成的後果是,這條公路永遠不可能按照最優經濟利益方式修建,消耗的無謂的能源和個體的時間,將伴隨公路的存在而存在。由於議會制度對公共方案的討論,每次必然遵循“啟動利益——討價還價——妥協——決定”這樣的方式開始和終結,因此,在前面3個步驟所花費的時間,將是曠日持久的,除非面對的利益高度一致,否則,永遠不可能輕易對一個方案做出抉擇。因此,民主議會制度下的管理方式,面臨一個醜陋的管理學弊端:低效。無休止的扯皮,使得議會遲遲做不出一個決定。

        我們來看看陳水扁、布什這兩個民主體制下的產物。陳水扁當選總統,顯然不是因為他的能力出眾。也不是他的道德操守。一個社會的領導人,一不看能力,二不看道德,居然也能當領導,你可以說是這個社會的寬容,不過,怎?也回避不了對這個社會選舉模式的低劣評價。他的能力體現在了為了選舉而選舉上,是選舉的寵兒,可是,我們知道,選舉只是民主制度的初始一環而已,不是民主制度的本質追求。陳水扁上臺之後,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低劣的人格操守,大搞以權謀私,小集團利益。弊案連連,罄竹難書。這個制度對他的約束力幾乎為零。相反,不但不約束他,反而還有所謂的總統豁免權,對他進行保護。陳水扁執政8年,政績乏善可陳,人民生活逐漸沉淪,這樣的民主制度居然還要被標榜為華人世界的光榮?臉皮是夠厚的。當然,我知道一般人對這個制度的欣賞和留戀,乃是他賦予的民主權利和自由。對個體而言,自由是可貴的,比如有言論自由,結社自由、集會自由、遊行示威自由、出版自由、出國旅行自由、戀愛自由等等自由。這些東西,在不關社會鳥事的時候,對個體而言是最重要的。但是,這些自由不能掩蓋這個制度對於社會而言的低質化。陳水扁如果當時有種,毅然決然的斷然宣佈台灣獨立,大陸的戰爭機器必然啟動,屆時,台灣必然毀於戰火,所有的自由也會化為烏有,連命都不保,何況自由乎?當時的台灣議會對陳水扁的制約能力在哪裏?台灣的民意能夠阻止陳水扁的鋌而走險嗎?布什總統是個個性化的總統,率性而為,他輕易的啟動戰爭機器,將戰爭強加在伊拉克、阿富汗等主權獨立的國家,任意揮霍著百年積累的國家聲譽和戰爭能力。搞的美國在逐漸走上下坡路。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經濟衰退,難道僅僅是經濟領域的個案而已嗎?中國有句古話,“國家雖大,好戰必亡”。布什和他的整個美國決策體制,在治理國家能力方面的根本缺陷,將是美國導致衰敗的原因之一。還是那句話,制度不是萬能的,能力才是萬能的。同樣的制度下,不同的領導人能力和特質,決定了一個國家是走上坡路還是走下坡路。歷數美國成氣候的總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制度決定論和制度萬能論,在我這裏沒有市場。

        這就告訴人們,所謂民主的、議會選舉的本質,根本不是什?神聖不可褻瀆的東西,不過是為了協調社會成員利益,搞出的一種妥協管理方式。這種民主管理方式,其實是排斥真理的、庸俗的、世俗化、低效率的管理方式。

中國民主集中制度的好處在哪裏?

       我們知道,大陸是一個民主集中制度的社會管理制度。先民主後集中,意味著什?呢?意味著整個社會決策體制保留了“優先級”的決策單位。這個被賦予"優先級"的決策單位成為整個社會的決策中樞,他與通常意義的民主制度國家的根本區別在於,他有優先統籌所有社會利益進行迅速決策的權利。民主制度國家的社會決策是創建在誰也不服從誰的假設基礎上,因此,站在各自利益上的討價還價,是決策過程的主要環節。“妥協和緩慢”是這個體制基本特徵。而民主集中制的好處在於,快刀斬亂麻,迅速判斷出社會最大利益所在,並迅速尋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在最短的時間內實施方案。這個模式就是我們上文說的“模式1”。在處理和治理國家的能力上只能實行委託制。比如,在大陸與台灣關係的處理上,大陸大部分人是主張“核平”台灣的,看到臺獨份子,恨不得趕盡殺絕。對和平統一台灣基本就是持絕望的態度。但是,中共中央顯然具有一般民眾所不具備的判斷兩岸關係和解決兩岸問題的能力。授權給中央全權處理台灣問題,是大陸民眾最佳的選擇,5年之後,當和平統一台灣時刻到來,我們才能最後看到這一決策的正確性。當然,如果這個中央超級腐化墮落,能力低劣,那災難也是巨大的。所以,民主集中制度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社會制度模式。我並非站在大陸才這?說,而是前面的推導,告訴我,這樣的社會決策架構是最佳的。但是,當前大陸所實行的民主集中制度又是有缺陷的,這個缺陷表現在:1、缺乏監督。我們在討論“模式1”時,已經很清楚的知道“模式1"存在的基本條件是監督,如果不監督的話,這種制度在具體的歷史時間和歷史人物中一旦出現問題,將是災難性的。2、沒有充分賦予基層民眾基本的自由的權利。原因其實很簡單,如果充分給予這些權利,必然干擾“優先級”的實施,但這還不是主要的,問題出在大陸還處在強敵環視的地位當中,人家總是能夠瞄準你的薄弱環節,打擊你的核心利益。如果篱笆不紮緊,野狗就會鑽進來。就以新聞自由來說,如果任由報紙以自由的名義胡亂報道,哪?,謊言總有得逞的時候,被煽動起來的民眾就會反噬政府。東歐的顏色革命不就是這樣的嗎?所以,生活類的文字大陸當前是自由放行,政治類的新聞就的巧妙的管制了。如果在當前階段政治類新聞出現管制鬆動的蹟象,您就等著大陸出戈爾巴喬夫式的人物吧,到時候倒霉的是大家。

總結一句話,搞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的國家有以下幾個基本前提:
1、國家很富裕,可以承受無休止的內耗和折騰;
2、民眾素質高,可以保證善用自己的民主權利而不是被濫用;
3、可以忍受國家以一種低速度的速率向前發展,甚至原地踏步;
4、承認國家機器其實是與個體沒多大關係的一個東西,除了納稅和一般的公共建設;

搞民主集中制度的國家有以下幾個基本前提:
1、國家還不是特別富裕,沒時間折騰;
2、有效監督下的國家管理機關;
3、國家領導人必須德才兼備,能力出眾;
4、國民有超越一切國家的雄心和壯志;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886803
 回應文章 頁/共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日本人的实事求是研究风气值得我们学习
推薦0


天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作者  icrose (嗯,咳咳)                                    站內  CrossStrait
 標題  [情報] 日刊:“中國發展模式”價值內核——集中高效
 時間  Thu Aug 20 13:34:08 2009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8/20/content_11914608.htm

新華網消息:日本政論雜志《中央公論》今年9月號以《日本要直面中國世紀》為題,刊登了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日裔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接受該刊專訪的文章。福山在談話中重點談及西方,特別是日本應如何看待和應對中國崛起的問題。文章摘要如下。

    4月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倫敦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這是與會各國領導人及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人集體合影。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更多國家鐘情“中國模式”

    福山在專訪中說,中國發展模式的價值內核源于延續幾千年的政治傳統,可概括為“負責任的權威體制”。這種傳統達到西方難以企及的歷史高度:一是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機器和軍隊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歐洲那樣由封建領主或教會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體制,官員由公正、普遍的考試制度選拔,而非西方或中東那樣由世襲或門第操縱;三是政治對人民負責,體現“民本主義”,強調當政者對人

      福山在專訪中說,中國發展模式的價值內核源于延續幾千年的政治傳統,可概括為“負責任的權威體制”。這種傳統達到西方難以企及的歷史高度:一是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機器和軍隊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歐洲那樣由封建領主或教會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體制,官員由公正、普遍的考試制度選拔,而非西方或中東那樣由世襲或門第操縱;三是政治對人民負責,體現“民本主義”,強調當政者對人民負有道義責任,而非西方那樣在特權階層內部進行權力分配。

    上述政治傳統不僅使中國在歷史上保持長期統一、穩定與先進,而且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各個階段均體現出積極意義。二戰后東亞“四小龍”及部分東南亞國家實現經濟騰飛,其中有著明顯的中華文明痕跡,執行了一條由權威型政府主導的發展路線。近30年來,中國經濟令人驚異的快速發展體現了中國模式的有效性,一般認為有望再保持30年的增長。中國的政治傳統和現實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的關注,在印度“民主”模式與中國“權威”模式之間,更多國家鐘情中國,前者代表分散和拖沓,后者代表集中和高效。


近年來,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人們往往把民主法制等同于普選,但其實質應是政府受托于人民的責任制度化、法律化。去年以來,圍繞“汶川地震”和“毒奶粉”事件,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上升,市民社會開始萌動,而中國政府也在正面回應民眾的訴求,履行信息公開及對民眾解釋說明的公共責任。考察中國國情可以預見,中國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設不太可能全盤引進西方理念,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生、務實漸進的方式,圍繞環境污染、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基層官員腐敗等具體議題,通過政府與民眾之間頻繁互動、磨合,逐步實現制度的進步和升級。
  近年來,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人們往往把民主法制等同于普選,但其實質應是政府受托于人民的責任制度化、法律化。去年以來,圍繞“汶川地震”和“毒奶粉”事件,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上升,市民社會開始萌動,而中國政府也在正面回應民眾的訴求,履行信息公開及對民眾解釋說明的公共責任。考察中國國情可以預見,中國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設不太可能全盤引進西方理念,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生、務實漸進的方式,圍繞環境污染、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基層官員腐敗等具體議題,通過政府與民眾之間頻繁互動、磨合,逐步實現制度的進步和升級。

    客觀事實證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隨著中國崛起,所謂“歷史終結論”有待進一步推敲和完善。人類思想寶庫需為中國傳統留有一席之地,中國亦需在自身發展進程中實踐民主法制的理念。世界需要在多元基礎上實現新的融合。

應將中國納入多邊框架

    中國崛起是一個國際權力再分配的過程,權力將從西方向中國分流。任何國家都有自利性,新興大國亦不例外。約束新興大國權力欲望的最好辦法就是構筑多邊秩序,規范權力轉移的進程,因此需要將中國納入全球性和地區性的多邊框架中,尤其美日應積極參與多邊框架的制度化建構。

    現在世界上流傳“G2”說法,認為中美雙邊框架比多邊框架更有效。這種說法脫離了全球化時代各國普遍聯系、相互依存的基本現實,因而是荒謬的。比如要改變中美經濟關系不平衡、促使中國擴大內需,單靠中美雙邊磋商而不借助G20”、IMF等多邊機制,是不可能產生建設性成果的。又如中美討論安全問題,但兩國之間沒有任何制度化的安全條

應將中國納入多邊框架

    中國崛起是一個國際權力再分配的過程,權力將從西方向中國分流。任何國家都有自利性,新興大國亦不例外。約束新興大國權力欲望的最好辦法就是構筑多邊秩序,規范權力轉移的進程,因此需要將中國納入全球性和地區性的多邊框架中,尤其美日應積極參與多邊框架的制度化建構。

    現在世界上流傳“G2”說法,認為中美雙邊框架比多邊框架更有效。這種說法脫離了全球化時代各國普遍聯系、相互依存的基本現實,因而是荒謬的。比如要改變中美經濟關系不平衡、促使中國擴大內需,單靠中美雙邊磋商而不借助G20”、IMF等多邊機制,是不可能產生建設性成果的。又如中美討論安全問題,但兩國之間沒有任何制度化的安全條約關系,美國不可能離開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的同盟關系與中國達成安全協議。中美關系確實重要,但要更好地發揮作用,必須依靠多邊機制的支撐。

    亞洲多邊機制建設尤其是地區合作方興未艾,美國扮演何種角色備受關注。亞洲與多邊秩序應由亞洲人來建立,這樣會更有效。美國應通過與亞洲國家的同盟關系為多邊機制提供外部保障。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日本越融入亞洲,日美同盟就越重要,就越有發揮作用的廣闊空間。  

    亞洲的重心在東北亞,中日韓合作應成為亞洲多邊機制的核心。中日韓合作已邁開步伐,今后應進一步機制化,三國領導人應更加頻繁地見面并解決實質問題。中日韓合作的經濟動力巨大,政治障礙不小,尤其民族主義和歷史糾葛影響彼此互。三國應認真面對


     亞洲的重心在東北亞,中日韓合作應成為亞洲多邊機制的核心。中日韓合作已邁開步伐,今后應進一步機制化,三國領導人應更加頻繁地見面并解決實質問題。中日韓合作的經濟動力巨大,政治障礙不小,尤其民族主義和歷史糾葛影響彼此互信。三國應認真面對這些課題,避免讓20世紀的問題影響21世紀的合作。 (編輯:劉瑞常)


--
你那么年輕,那么漂亮,可以選擇的。你想想,晚秋,你站在一個雄壯的隊伍里,邁著大步,高唱著戰歌,去改變整個中國,那是什么氣勢。一個小小的余則成就是路邊的一個送行者,你看見了他,他看見了你,我們揮揮手就過去了,再往前就是更有意義的生活。沮喪嗎?無非就是一個小布爾喬亞的無病呻吟。留戀它就是一種高度近視,有時候看得遠一點,不就什么都有了嗎?包括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28.117.234
推 lkcs:這日本人就是中國崩潰論的作者                 117.136.12.77 08/20 13:37
→ icrose:人類思想寶庫需要為中國傳統留有一席之地    218.28.117.234 08/20 13:42
→ icrose:全世界只用西方模式思考是危險和不合理的    218.28.117.234 08/20 13:43
推 lkcs:應該說已經被證明了是行不通的                 117.136.12.77 08/20 13:44
推 YTking:中國模式沒什么特殊的啊?                 123.232.116.254 08/20 14:13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589581
忽悠戰略
    回應給: hothill(hothill) 推薦0


unbnb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书》中就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名言,指做学问需要诚实的态度,后来明清之际又兴起了“实学”,即通过对事物本身的探索来发现规律和真理。”

譬如說,政府不斷探索以後發現民眾不能通過充分討論問題達到有效判斷力, 
少數統治精英運籌帷幄的判斷力反而絕頂聰明。 
基於這個真理可知,民主制度是個糟糕的主意。 
還可知,限制民眾在網路上的討論是實事求是的做法。 
翻牆討論真理的民眾顯然是在忽悠政府、規律和真理。

〉“中国模式有其缺陷,但这些成绩已足以确立中国模式在当今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

只要面子上沒有缺陷,其他的缺陷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中国将采取参与者和领导者战略,中国的崛起过程也将是一个“中国标准”形成的过程,这种标准也一定会影响世界秩序和话语的演变”
〉“三是领导者战略,就是在国际标准竞争中成为领导者,让人家按照你的标准走,这是利益最大化的办法。。。,为自己的战略利益服务,把别的国家弄得分崩离析,民不聊生,也不用道歉,因为他推动的是所谓“普世价值”,怎么会错?”
〉““实事求是”让西方民主难以忽悠中国”

嘿嘿,領導者戰略就是忽悠別人戰略。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48891
完美推銷員
    回應給: hothill(hothill) 推薦0


unbnb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 实事求是”理念也使西方“民主化”口号很难忽悠中国。西方在世界各地到处推动所谓“民主化”,口号很动听,但中国人要看事实。一看事实,人们就不得不质疑:为什么南斯拉夫一推行西方的“民主化”就崩溃了?为什么苏联这样做就解体了
?。。。?。。。?为什么东欧“民主化”已20年了,但根据欧洲权威研究机构的评估,其民主品质普遍低劣。。。?。。。 ?”

原來東歐推行西方“民主化”失敗和民主品質低劣有關係。 

平生最欣賞的就是這種問號堆積論證法, 
成功擺脫了一切論證過程直接到結論。 
通過什麼也沒說,有效的推銷了想說的一切。 

唯一遺憾的是只用了6個連續問號, 
多一點連續問號可以明顯增加說服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48862
hothill兄,你转的是不错的文章
    回應給: hothill(hothill) 推薦0


紫气东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othill兄,你转的是不错的文章。

政治制度的设计问题必须事实求是。

同时对于政治制度的作用必须要有理性清醒的认识,不可陷入一种宗教情怀里去。

小弟以前对民主的想法就是基于经济学的理性的“事实求是”。我在部落格里回复大风兄的文章里也谈到了制度与阶级的一些问题。当然,这篇文章我说的比较散漫与不系统。

兄与各位可以指点下。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47606
转文:张维为:“实事求是”让西方民主难以忽悠中国
推薦1


hothill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紫气东来

转文:张维为:“实事求是”让西方民主难以忽悠中国

新闻来源: 环球时报 于May 22, 2009 04:22:42

2月下旬,巴黎郊外举行了一次颇有特色的“中国与西方知识分子高峰会”,讨论中国发展模式及其国际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有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和理念,成了讨论的一个焦点。笔者在会上讲述了中国 30年巨变背后的七个独特理念,即实事求是、和谐中道、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励精图治的良政、政绩合法性,其中最核心的是“实事求是”。这些理念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可能会影响这个世界的未来。 


“ 实事求是”是一个很中国的概念,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书》中就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名言,指做学问需要诚实的态度,后来明清之际又兴起了“实学”,即通过对事物本身的探索来发现规律和真理。1978年,邓小平明确地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实事求是”与欧洲启蒙运动提倡的“理性至上”有共通之处:双方都摆脱了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突出了人的理性精神,并因此而推动了各自划时代的工业革命。但两者也有差异:“实事求是”毕竟是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互动的产物,摆脱了过去西方理性主义所包含的种族主义和唯我独尊等历史局限,强调了一切理性活动都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而检验的标准是这些活动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整体利益。正因如此,在“实事求是”指导下的中国崛起,没有像欧洲崛起那样给世界带来战争,而是带来了和平与发展的大量机遇。

这个理念使中国成了世界上意识形态偏见最少的国家之一,使中国能大胆地借鉴别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方方面面的进步。这个理念也使中国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因为中国从对事实的检验中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方面,苏联的集权模式没有成功,西方的民主模式也没有成功,中国因而决定大胆地从实际出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整个国家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中国把保持稳定、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拒绝市场原教旨主义,使中国实现了自己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连续30年的跨越式发展,使近4亿人脱贫,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成功抵制了休克疗法、避免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今天席卷世界的金融浩劫。中国模式有其缺陷,但这些成绩已足以确立中国模式在当今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 实事求是”理念也使西方“民主化”口号很难忽悠中国。西方在世界各地到处推动所谓“民主化”,口号很动听,但中国人要看事实。一看事实,人们就不得不质疑:为什么南斯拉夫一推行西方的“民主化”就崩溃了?为什么苏联这样做就解体了?为什么台湾学了西方模式,经济滑坡了,贪腐更严重了,社会也分裂了?为什么韩国“民主化”之后的许多情况也和台湾类似,还不幸地成为1997年和当前金融危机的重灾区?为什么东欧“民主化”已20年了,但根据欧洲权威研究机构的评估,其民主品质普遍低劣,它们的经济命脉也几乎全被西方银行等机构掌控?为什么整个第三世界都找不到一个通过西方式民主化而能够有效地消除腐败并实现现代化的例子? 

当今世界最激烈的竞争是标准的竞争,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政治标准,都是如此。现代管理学认为标准竞争有三种战略,一是追随者战略:采用别人的标准,跟在后面生产,这是价值链中最低端的;二是参与者战略,即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这明显优于前者;三是领导者战略,就是在国际标准竞争中成为领导者,让人家按照你的标准走,这是利益最大化的办法。在国际政治中,西方奉行的就是领导者战略,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西方标准”,为自己的战略利益服务,把别的国家弄得分崩离析,民不聊生,也不用道歉,因为他推动的是所谓“普世价值”,怎么会错?只是西方总体实力日渐下降,其政治影响力也大打折扣:伊拉克战争的困局实际上标志了西方民主原教旨主义的破产,而当前美欧金融危机则表明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也已经失败。 

西方主导了四五百年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需要修理了,西方强势的话语体系已经严重失灵了。说句老实话,靠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靠西方的话语体系,当今全球治理的问题一个也解决不了,因为这种秩序和话语往往就是造成今天诸多问题的根源,从金融危机到全球变暖到文明冲突,都是这样。 

今天的世界面临这么多的挑战,需要各国的智慧,包括中国的智慧,特别是“实事求是”的理念,才能解决好。在世界政治标准的竞争中,中国将采取参与者和领导者战略,中国的崛起过程也将是一个“中国标准”形成的过程,这种标准也一定会影响世界秩序和话语的演变,也唯有这样,中国的崛起才会是真正的崛起,我们这个世界也才会变得更加公正、和平与美好。 

(张维为 作者是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47546
匪夷所思
    回應給: hothill(hothill) 推薦0


unbnb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毫无疑问,民主与自由,依然是中国青年一代追求的理想目标。。。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大学生当中,中国都不会接受西方人眼中的那个西方。”

原來作者認為非西方的民主自由才是中國青年追求的理想目標。難道他想說,只有當西方放棄了民主自由,中國青年才能實現理想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32318
造福多數人
推薦0


unbnb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优秀的民主制度,造福的是多数人群”
〉“优秀的集权制度,也造福的是多数人群”

很顯然,優秀的制度造福的要么是多數人群的權利,要么是有權力的多數人群。無論如何是在造福多數人。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32258
转文:当美国教授面对中国学生
推薦0


hothill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这个论坛里就有很多的“美式教授”“欧式教授”,坐在舒适的空调房里,喝着咖啡,对着电脑,运筹帷幄......
-------------------------------------------

转文:当美国教授面对中国学生

[杜平] (2009-05-15)

美国波士顿大学新闻学教授多诺休(Anne Donohue)在中国人民大学执教半年后,发现学生们对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看法竟然和政府如出一辙,对“自由女神”火炬也没有任何兴趣。她为此感到不解,遂于5月12日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了一番颇为有趣的议论。

  多诺休教授在文章中说,她的大多数学生都知道1989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和西方人不同的是,学生们更关心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认为政府当时采取的行动是必要的。至于她在课堂上提出的民主选举课题,学生们反而告诉教授要有耐心,因为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迟早会带来政治的变革。中国不需要印度那样的民主,否则社会就会混乱,发展就会迟缓。

  对于学生们的这些看法,多诺休感到很失望,并且批评说,中国大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喜欢听政府的话,盲目相信国家的发展进程,“我希望他们能和美国学生一样,也有机会自由表达、投票、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新闻领域工作”。可是,“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永远也不会知道”。而他们对国家的自豪感、对政府的拥护,正使他们危险地滑向民族主义。“我同情和钦佩这些真诚、聪明和善良的孩子,即使他们的国家想蒙骗他们,他们依然为自己所生长的国家感到骄傲”。

新一代大学生的自信

  笔者在上文中之所以说多诺休教授的议论很有趣,是因为她在痛快地批评中国学生的时候,竟然忘了自己也容易被别人抓住小辫。在文中,作者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成见、看待中国的单一角度以及肤浅的结论,还有居高临下的高傲语气,不仅“非常美国”,而且更与美国政客和媒体多年来所发表的论调如出一辙。年幼的中国学生没有批判性思维,多少是可以理解的;但堂堂的教授缺乏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一味重复别人的论调,却是不应该的。

  中国现在的大学生都出生于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与二十年前的大学生确实很不相同。除了在性格和处事方式上有差异之外,两者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他们容易被归类为爱国的“愤青”,而不再是头脑发热、充满理想主义的学运分子。这究竟是一种积极的转变,还是多诺休教授所感慨的悲哀?

  二十年前的中国大学生,生于政治动乱时期,成长于西方各种学说和思潮纷至沓来的开放之初。他们的社会担当意识异常强烈,同时也因为国门初启和眼界初开之故,在言行上显得过于天真和理想化,包括急于拥抱被视为“先进的”一切外来之物。笔者当年听欧美教师授课,感觉一切都很新鲜和正确,不假思索地接受,从不怀疑,更没有所谓挑战权威的“批判性思维”。

  二十年后的中国大学生为何变得如此不同?一是因为当年的大学生已是现在学生的师辈父辈,社会在进步,两代人不可能停步于同一个脚印之上。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当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和社会最平稳的时期,更是经济增长最快速的时期。他们的记忆里没有革命、斗争和动乱,思维模式里也没有传统的反叛与抗争冲动。

  而这些学生的成长过程,正好遇到国力大幅提升、民族自信心空前增强。虽然他们不可避免地也会盲目或轻信,但却不大可能像中国开放初期那样,对任何外来的东西都是集体地盲目、集体地轻信、集体地拥抱。

中国和西方关系的缩影

  在网络时代长大的新一代大学生,更不可能像多诺休教授所说的那样,如此容易地被政府或其他人所蒙骗和说服。中国传统媒体无疑还有太多有待开放的空间,但网络媒体的信息自由与言论多元化状态,应该远远超出外界的想象。人民大学的学生们对“自由女神”火炬不感兴趣,原因并非是他们听从了政府的教导,而是因为他们对美国及其外部世界增加了解之后,不再认为“自由女神”还有什么神秘的吸引力。

  不可否认,中国新一代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于国民教育和媒体影响,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但是,他们之所以和二十年前的大学生不同,是因为拥有属于自己这一代人的记忆。二十年前的大学生,碰上了中美关系的蜜月时代,因而对西方世界有着相当积极的看法和期待。而对当前这一代人而言,从90年代末至今发生的一些国内外重大事件,例如中美军机相撞、台海动荡与美台军售、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战争、拉萨骚乱、奥运会火炬风波、四川大地震以及中美舰船对峙等等,都是塑造他们对自己国家、对外部世界看法的关键记忆。

  可是,在看待当代中国时,很多西方人依然生活在二十年前的陈旧记忆中,误以为青年学生对某些现状表达不满和愤怒,就是要和政府进行对抗、乃至与之势不两立。带着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认识一个崭新的社会,结果必定会以沮丧和失望而归。

  毫无疑问,民主与自由,依然是中国青年一代追求的理想目标。但这并非意味着西方的某个模式对他们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更不意味着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被任何外来模式所征服。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大学生当中,中国都不会接受西方人眼中的那个西方。

  美国教授和中国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实际上就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的缩影。这位教授遇到不大听话、不太轻信、甚至敢于据理力争的中国学生,不正是西方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的“批判性思维”吗?但讽刺的是,当他们自己遇到这样的学生、无法说服他们的时候,却又感到很失望、很沮丧,甚至指责他们受到中国政府的蒙蔽。原来,所谓“批判性思维”,竟然也有虚伪性和双重标准。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32228
任何好的制度照顾的都是大多数群体
    回應給: tony東哥(runruntony) 推薦0


hzxs678566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优秀的民主制度,造福的是多数人群,也就是选举时候站对边的那批人。

优秀的集权制度,也造福的是多数人群,不然它的运作就会因为失去统治基础而崩溃。

制度这种东西其实很死,很理想。个别人的区别是不可能被照顾的。如果一个社会是少数人绑架多数人,而且整个社会还要为这少数人的想法喋喋不休,那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就会被当今的丛林秩序给吞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31493
民主集中 好?且看例子 說變就變 效率 可別犧牲了人民權益
推薦2


runruntony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丹尼爾(Dan In TW)
拙拙

吳老闆當年從台中落腳在這裡,生產塑膠人造皮(PVC皮)給鞋廠與皮包廠,設廠後的第一年,他就賺了人民幣上千萬元,於是他馬上買地擴廠,第二條、第三條,一條條生產線不斷擴充,並且一連開了三個工廠。

但是環境變化了,而且快得讓他措手不及,尤其是去年六月十九日,中國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調整上千項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總項目約占海關稅則總數的三七%,堪稱調整規模最大的稅改行動。也就是說,台商製鞋業、金屬加工業、家具業等傳統產業,將要因應退稅率從原先的一三%,一口氣降到五%,被調降八個百分點。然而,許多台商毛利從沒超過八%。

但,中國官方給的緩衝期有多久?答案竟然是七月一日就要實施。只有十一天緩衝期!

對於吳老闆來說,虧了八%,就等於十億營業額一年要少八千萬。年紀也老了,股東跟兒子都沒有意願接手!痛苦掙扎之下,他決定把工廠給收了。他沒選擇逃跑,仍留在工廠內跟這些民工為伍,等待賣工廠土地的最後手續完成,可以拿到人民幣兩千多萬元,相當於新台幣一億元。這是他當海峽邊緣人,打拚十九年所累積的最大一筆財富。

全文http://clarepan.spaces.live.com/Blog/cns!1684019D80C9B7FD!3417.entry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430651
頁/共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