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T 從沒去過西藏,但是對西藏卻有一份浪漫情懷。
小學第一次讀地理,西藏對我就是一個神祕又嚮往的地方。神往的是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還有在世界屋脊上大峽谷中奔騰的雅魯藏布江。這種神往帶有濃厚的敬畏心理,因為 YST其實有一點懼高症,譬如岩石爬山(rock climbing)從來就不是我喜好的運動。記得小學時有一次去遠足要過一個空心獨木橋,橋身是一根根相隔一尺的木頭鋪成的,從橋面可以看到下面滾滾流過的溪水,同學們都是走過去而我是爬過去的。但是這毫不妨礙我對西藏的神往。
看看我國的壯麗山川:這是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從北邊中國境內觀看世界第一高峰)。
看看我國的壯麗山川:這是西藏雀兒山腳下的玉龍拉措。
看看我國的壯麗山川:這是雅魯藏布江在札曲村附近的大拐灣。雅魯藏布江原本由東向西流,在此急速大拐灣轉向南方,滾滾流向印度。
進入中學,老師教我們唱許多邊疆民族的歌曲。當我們唱“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或是“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地開...,別得哪約喲,別得哪約喲....”的時候,其實同學們誰都不明白“跑馬溜溜的山”是甚麼滋味,誰都不知道“別得哪約喲”是甚麼意思。不過大家還是唱的很開心,那時心中不自覺地幻想邊疆民族的風情,令人神往。
沒想到中學時唱的歌曲居然在許多年後得到進一步的詮釋。九0年代 YST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特別節目現場介紹「西部歌王」王洛賓先生,原來中學時唱的這些邊疆民族歌曲,譬如「康定情歌」、「青春舞曲」等等就是他作的。王洛賓現身說法,在節目中自彈自唱,唱出我們小時候就熟悉的歌。
1992年王洛賓為學生教唱「康定情歌」。
不記得是那一年我在網上看到幾張邊疆民族姑娘的照片,其中一張立刻聯想到王洛賓,YST 把這張照片貼在下面。
邊疆少數民族的姑娘(藏族?)
這張照片令我想到王洛賓的一段異族愛情和王洛賓為她譜出的一首著名歌曲。這段愛情至少有三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青海省的地方傳說。
還是民國時期的某一年,年輕的王洛賓在青海草原漫遊,見一位蒙古族姑娘騎馬而來,王洛賓頓時起了捉弄之心,等到姑娘接近趁她不注意就在馬屁股上猛打一鞭。馬受驚後前蹄直立 ,但是姑娘並沒有摔下來。 姑娘狠狠瞪了王洛賓一眼便策馬前行。沒一會兒,姑娘繞到王洛賓身後,趁他沒有防備在他背上狠抽了一鞭。但是這一鞭竟然打出了兩人愛情的火花,在隨後的兩天兩夜兩人親熱地同騎一匹馬在草原漫遊。
王洛賓不會蒙語,而那位蒙族姑娘也不會漢語,兩個年輕男女同騎一匹馬兩天兩夜依偎在一起沒說一句話。噢,我的老天爺,我從來沒有聽過比這個更浪漫的愛情故事!
這位姑娘名叫卓瑪,藏語中「卓瑪」的意思就是仙女。這一段卓瑪之戀也就是仙女奇緣,對王洛賓而言是刻骨難忘的,她給了王洛賓創作的靈感,寫下了「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無限深情的歌曲。
第二個說法是王洛賓在電視上的自述。
30年代,王洛賓偕同他的未婚妻(主修藝術,名字不記得了)循著古時的絲路西行,兩人打算去法國留學。走到新疆,王洛賓愛上了新疆不肯繼續走,未婚妻便與他作別繼續西行。
王洛賓在新疆到處走動,有一次他在新疆拜訪當地的一個部落(我想應該是維吾爾族的部落),土司(酋長)設宴款待他並為他舉辦了一個盛大的晚會。土司有一位漂亮女兒,當天的晚會這位姑娘與王洛賓同乘一匹馬觀看晚會。兩人在馬上一整夜,但是言語不通沒有交談一句話。
第二天王洛賓離開了這個部落,從此沒有回來,也沒有再和這位姑娘見面,但是為她作了這首「在那遙遠的地方」。
這個說法比第一個可信,因為是王洛賓的自述。
但是還有第三個的說法。卓瑪是王洛賓在參加一部邊疆電影的拍攝時認識的藏族姑娘。這第三個說法也許比前兩個都更可信,因為有時間、有地點、而且還牽涉到有名有姓的一個電影導演。我引下面這段經由「百度」連結不知那位作者為「在那遙遠的地方」所寫的一篇介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1年春天,導演鄭君裡去青海拍攝一部電影,邀請當時住在青海省西寧市的王洛賓參加演出。他們一行人到了青海湖畔。
鄭君裡物色了一位千戶長的女兒阜瑪,充當電影故事裡的牧羊女。王洛賓穿上了藏袍跟著卓瑪趕羊群。拍攝的工作晨出夜歸,王洛賓在電影世界裡過了3天真正的牧羊人生活。卓瑪是一個藏族姑娘,像山野裡的鮮花,兩只烏溜溜的大眼睛,襯著粗粗的辮子,金絲鑲邊的彩色藏裙,包裹著她健美的身軀。導演安排王洛賓和卓瑪同騎在一匹馬上。王洛賓起初很拘謹,坐在卓瑪身後,兩手緊緊抓著馬鞍。卓瑪卻對此毫不理會,忽然縱馬狂奔,王洛賓一時不防,本能地抱住了卓瑪的腰。卓瑪狂馳了很久,在那大草原上,這才把馬韁交在王洛賓手中,靠在他的懷裡,不再撒野。
黃昏牧歸,卓瑪將羊群輕輕點撥入欄,王洛賓痴痴地看著被晚霞浸染了全身的卓瑪。卓瑪感覺到他的眼神,她轉過身去,拴好羊欄,那張徘紅的臉對著王洛賓──一個26歲的漢族青年。卓瑪眼中跳出了火苗,舉起手中的牧鞭,輕輕打在王洛賓身上,然後返身走了。
王洛賓依舊木然地站在柵欄旁,痴痴地望著消失在夜幕中的卓瑪,輕撫著被卓瑪打過的地方。這個俏皮、美麗又奔放的藏族姑娘,在他身上留下了永生難忘的一鞭。
王洛賓徘徊在卓瑪父親的帳房外,氈窗落了下來,將那千戶長的女兒和這位漢族音樂家分隔在兩個世界裡。
第二天清晨,電影隊離開了青海湖,要回到西寧去。卓瑪和她的父親騎了馬,一程又一程地送,直到在一個小坡上,方才停住了。 王洛賓騎在駱駝上,不住地回頭張望,隨著駝峰起伏,駝鈴叮噹,王洛賓心中的情感,化為詞曲,唱了起來: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願拋棄了財產,跟她去放羊;每天看著她迷人的眼睛和那美麗金邊的衣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有關這首歌的靈感和動機至少有三個說法,男主角自然都是王洛賓,但是第一種說法的女主角是一位蒙古姑娘,第二種說法的女主角是維吾爾姑娘,第三種說法的女主角是藏族姑娘。
第一個說法最缺乏憑據;第三個說法感覺過分誇張,加油添醬反而顯得有點矯情。YST 個人比較傾向第二個說法。
但是不論是哪一種說法,「在那遙遠的地方」是百分之百王洛賓的創作,不是由任何民歌改編而來。
「在那遙遠的地方」是一首傳世名著,YST 個人認為是王洛賓最動人的一首歌曲。半個世紀以來這首歌一直被人們喜愛和傳唱,其中有我們這些普通人,也有大聲樂家男高音卡拉斯和多明哥。
王洛賓這首歌特別觸動我,邊疆民族的灑脫風情、開闊的胸襟和自然的情懷令人著迷。
王洛賓生於1913年,北京人,1931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和鋼琴。1934年輟學,在好幾個中學任教,拼命賺錢想去巴黎留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王洛賓參加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次年參加蘭州抗戰劇團。王洛賓在這段時間有非常豐富的創作,除了「在那遙遠的地方」、「達板城的姑娘」、「掀起妳的蓋頭來」、「半個月亮爬上來」等動人的民歌,還有哈薩克風味的歌曲「瑪依拉」、「黃昏裏的炊煙」,並且還寫了歌劇「沙漠之歌」。
王洛賓曾經兩次入獄,一共坐了十八年的牢。
第一次是1941年國民黨懷疑王洛賓是共產黨員而被捕入獄,在蘭州監獄關了三年,受到嚴刑拷打,在監獄中寫了「雲曲和囚人之歌」。
1949年解放後,王洛賓加入解放軍隨軍進入新疆從事文藝工作,做了王震將軍麾下的文藝科長,作品有「凱歌入新疆」。
1957年大陸發生「反右運動」,這次王洛賓被共產黨認為是國民黨員,被打為「歷史反革命」。1960年王洛賓第二次入獄,被關入黑牢15年,一直到1975年文革結束才出獄。但是出獄後王洛賓並沒有獲得好的待遇,靠做粗工維生。
1979年4月得到地區領導的賞識,王洛賓又回到軍中,任職蘭州軍區歌舞團創作組,創作了哈薩克音樂的大型歌劇「帶血的項鍊」並在北京建國三十年文藝會中演出,獲二等獎。
1979年11月軍事法院撤銷了當年對王洛賓反革命的判決。1981年新疆軍區為王洛賓舉辦了平反大會,此時王洛賓已是連近七旬的老人。
坐了十八年牢的王洛賓對政治非常敏感,謹言慎行。但是人們並沒有放過他,對他的作品著作權進行無情的攻擊,王洛賓甚至不敢把「康定情歌」納入1982年出版的【王洛賓歌曲集】。在一些老音樂家的鄭重詢問下,王洛賓才吐露實情,原來這首歌曾經給當年的西部軍閥馬步芳演唱過,如何敢冒這個險?
1994年,年過八旬的王洛賓被推崇為「西部歌王」和「民歌之父」,並且被聯合國邀請在聯合國大廈舉行音樂會。這時的王洛賓非常風光,登上他人生的最高峰。
但是音樂界的同仁並不因此放過王洛賓,他們認為王洛賓收集改編的十幾首經典民歌是來自民間,這些都是某個民族口授心傳的歌曲,不能把它們歸屬於個人作品,整理改編不能算是創作,不應擁有著作權...等等一連串的批判。大陸音樂界的權威刊物【人民音樂】特別開出專欄對這個問題討論了一整年,在1994年到1995年共有二十多篇批判王洛賓的文章。
這段時間甚至有人寫文章攻擊王洛賓為「歌賊」,措辭狠毒,主要是出自少數民族。有趣的是,新疆的少數民族對自己的歌曲通常有兩個版本,譬如「阿拉木罕」就有「原版」和「王版」,當地人不唱則已,一唱必須兩版都唱,所以少數民族是罵歸罵,唱歸唱。
最後王洛賓病倒了,不知是因為鬱悶成疾還是身體自然老化的時候到了。就在他去世的前幾天,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正式致函王洛賓,確認他收集改編的民歌擁有個人著作權。
王洛賓對自己長年的苦難非常豁達,他說:「幸福是美,痛苦也是一種美,而且美得更深」。王洛賓是留鬍子的,他用獄中所作的歌曲「高高的白楊」裏面兩句歌詞為自己傳奇性的一生做結尾:「孤墳上鋪滿丁香,我的鬍鬚鋪滿胸膛」。
1996年3月14日,王洛賓去世,享年82歲,令人無限感傷。他的一生太過浪漫、傳奇與坎坷。
雖然是台灣的孩子,我們從小就聽他的歌、唱他的歌,王洛賓帶給我們快樂的少年和青年。90年代我們有幸在電視上看到鬍子都白了的王洛賓親身彈琴唱歌感到特別溫馨,也有點激動。王洛賓不但唱中文歌還會唱西洋歌劇,他是音樂系科班出身的音樂家,能創作、能唱歌、還能跳舞,去世前兩個月還在創作,非常令我感動。
下面這首歌,就是你剛剛聽到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是YST在一篇介紹王洛賓的網路報導中找到的,非常好聽,但是我不確定是否為王洛賓本人所唱。
這首曲子被眾多人喜愛,發展出不同風味的版本,有現代變調唱法(王力宏),還有美式民謠唱法(John Denver)。
原作除了大陸和台灣早已列為音樂教材,也被巴黎音樂學院選為教材。這件音樂作品已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不過在這麼多的版本中我還是最喜歡下面提供的這種傳統古典的唱法。
【在那遙遠的地方】
王洛賓 曲詞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了她的身旁都要回頭留戀的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
她那麼活潑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願拋棄了財產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著那粉紅的笑臉和那美麗金邊的衣裳
我願作一隻小羊跟在她身旁
我願她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地輕輕打在我身上
我願她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地輕輕打在我身上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