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天下縱橫談
市長:
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天下縱橫談】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兩岸
字體:
小
中
大
看回應文章
臺灣海峽上的跨海大橋
瀏覽
15,159
|回應
21
|
推薦
4
子鹤
等級:1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達卡
小米^^
riquelme
安津
一、05年新聞
2005年初,國家交通部對外宣布中國今後20年的《國家高速網規劃》,其中包括有一條從北京到台北的高速公路。這也意味著台灣海峽通道建設已正式列入了國家交通長期規劃之中。據介紹,探討中的台灣海峽通道全長約125公里至15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建設難度最大的海峽通道。目前連接福清與平潭島的平潭跨海大橋項目已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正式立項。此線全部建成後,將把福州與台北連接起來。
二、去年十月新聞
首段台灣海峽跨海大橋2007年12月1日開工
規劃中的台灣海峽通道北線方案的西段工程——平潭跨海大橋目前已經通過大陸交通部門最終審批,確定於去年12月1日正式開工興建。
據了解,曾被兩岸專家多次論證的北線方案路線長約122公里,歷史上這條路線從未發生過超過7級的大地震,被專家一致看好為台灣海峽通道的首選路線。北線方案計劃在福建福清和平潭島之間興建大橋,再由平潭島挖海底隧道至台灣新竹。
規劃中的平潭海峽公路大橋長3510米。全線採用二級公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80公里。大橋及接線路基寬度17米,雙向4車道。項目總投資約為11.4億元,總工期3年半。跨台灣海峽通道全部建成後,將把福州與台北連接起來。
另外一種意見認為全部用跨海大橋的方式進行建設。詳見下面鏈接中視頻介紹。此前,中國著名橋樑設計專家林元培先生表示,伴著中國大陸大跨度橋樑建設的材料、設計理念、施工工藝等領域不斷創新,建設台灣海峽大橋的技術已切實可行。
林元培解釋說,台灣海峽大橋北線方案,寬度為122公里,水深大多在40至60米之間,最深不超過80米,屬於淺海區,且底部岩層堅硬,非常適宜建橋。而在橋樑建設方面,可將水深小於40米的橋列為引橋,上部採用跨度為50至200米橋樑或200至1000米的斜拉橋均可;水深40米以上的主橋,可採用懸索模式,目前大陸懸索橋跨度可達1500米,且設計理論和施工工藝均已成熟。
三、今天文匯報新聞
據新華社南昌5日消息:全國人大代表、南昌鐵路局副局長朱惠剛向記者透露,在未來5年至10年,海峽西岸經濟區將掀起新一輪鐵路建設高潮,福建境內將再建2,000公里鐵路,投資大約1,200億元。屆時,海峽西岸將形成總長4,800公里的鐵路網。據悉,鐵道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近日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新一輪鐵路建設的會議紀要》。
另一個是去年十月《海峽兩岸》錄制的節目
專家論證臺
台
灣海峽可建跨海大橋
http://www.56.com/u20/v_MjEyNjkxNjk.html
http://www.cctv.com/video/haixialiangan/2007/10/haixialiangan_300_20071023_12.shtml
未來坐火車去臺北肯定要比飛機省錢,比輪船省時間;相對來說,也最為安全。至于貨物運輸,由于兩岸離得太近,公路鐵路肯定優于海運和空運,可預期的結果是這個跨海大橋可以在有效時間內收回成本。
如圖上所示,現在修建的是采用了第一個方案,即最短的直達新竹至臺北。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805135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第
1
2
3
頁/共3頁
問題
回應給:
子鶴(zihe)
推薦
2
UDN 的㊣綠鋼管又出來屠殺鴨湯了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小米^^
齋貓
我不知道台灣當局會怎麼處理大橋。顯然會很政治。
撇開政治不談,我對大跨距橋樑有很多疑問。直布羅陀海峽「才」13 km 而已,兩邊連結的又是兩塊大陸,現在興建大橋都可能很困難。台灣海峽的寬度幾乎是直布羅陀海峽的十倍,這個大橋要怎樣才能損益平衡?
如果真的有大橋,從台灣開車就能一直開到曼谷、南非、倫敦。這對台灣長期好處很大。如果台灣不能提供足夠的經濟價值,興建大橋就會虧本。
如果台灣離菲律賓夠近,再建一條橋到菲律賓,搞不好會非常有利可圖。可惜台灣離菲律賓的呂宋島太遠,離日本的任何一個島也太遠,怎樣都不能當陸路的中繼站。
如果巴士海峽沒問題,從菲律賓興建幾座橋樑,就可以到馬來西亞了。這是極大的投資,可能產生極高的利益。但是巴士海峽能興建橋樑嗎?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第
1
2
3
頁/共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