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YST市長大作《內線情報、兩手策略與外省人的憂慮》以及網友校長先生的回應《對一些外省人的幾點感觸》,我個人亦頗有所感,乃在此另必闢新欄略申管見,請市長鑑諒。
首先,往長遠的將來看,如果有那麼一天兩岸真正統一,則無論一國幾制、無論台灣地區的「領導人」如何產生,「台人治台」絕對是不變的道理。是則,「外省人」已無長期的政治空間;這,應該不是空洞的誇大之詞。
事實上,無論馬英九是否當選,馬英九乃是台灣最後一位(有能力當選的)外省籍總統候選人;馬英九之後,沒有了!
當然,要嚴格定義「外省人」,則僅能以第一代、第二代為限;之後,第三代或透過族群通婚而「稀釋」者,都不能算為「外省人」。
倘若作這樣的定義,再估算兩岸統一的時程,則,此一「外省人政治前景」的命題,其實並不存在。因為,說難聽一點,到時候「外省人」應該都已經不在了。(即使還在,九十、一百多歲了,也無政治意義。)
其次,網友校長先生的回應,有一句話特別讓我感觸,他說,外省人在台灣被稱為「外省人」、在大陸被稱為「台胞」,「兩邊不靠」。
「兩邊不靠」,這簡單的四個字,跟宋楚瑜在清大演講時所說的「台灣人有兩個家鄉」一樣,道盡了外省人的無限悲哀,令人惻隱動容。外省人的處境與心境,台灣人了解不多,大陸人更是難以體會。
請各位想想:倘若今天台海開戰,兩岸隔絕,則數十萬、甚至上百萬隻身在大陸營生、有家歸不得的「台胞」,處境如何?心境如何?
不錯,這個假設,就是台灣第一代外省人的真實處境與心境,而且,這樣的處境與心境維持了整整40年,直到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才稍解心懷--然而,失去的已經永遠難以追回彌補。
台灣的「外省人」就是這樣,整個家被隔離,甚至少數已婚者還是「妻子兒女」被隔離,凡40年。
然而,外省人多數只有國破家毀、妻離子散的憂愁,對國民黨政府卻少有怨言。多數人,「背後罵皇帝」整天「國罵」的固然有之,但是到了選舉,幾乎都是國民黨政府的「鐵票」,從來沒有跑過。
如此的處境,如此的鐵票,令人非常感動、肅然起敬。而,面對台獨政治板塊的長期污衊欺壓,外省人更是完全服從政府的政策,悶聲不響、默默無言--除了這幾年之外,外省人從未上過街頭、也無暴力對抗。
其次,受到蔣經國「政治本土接班」的基本轉折,政府高層職位開始出現「外正本副」的不成文規則(外省人為主官、本省人為副主官),有些職位,甚至直接採用本省人士為主官;而蔣經國自己則連續提名兩位本省人當副總統,準備接班。
外省人從此開始「讓位」,對於高層職位的安排,「賢能」已非主要的考量,「省籍」才是重要的因素。外省人的政治空間,早被堵住、犧牲掉了。
時到如今,外省人有「副座」可幹,就算是了不起了。「連宋配」就是一個經典的模式。馬英九,靠臉蛋偶像起家,算是異數,也是台灣最後一位(有能力當選的)外省籍總統候選人--而他的搭檔,非「本省人」不可,而,本省人找來找去,也只能找出蕭萬長這種角色。這,距離「選賢與能」的政治原則,相去不可以道里計,同時也是台灣的無奈與悲哀。
我不擅於作長篇、有條理的論述,今天說這些,算是雜談,要在讓大家「將心比心」、體會「外省人」的處境與心境。我只能說,台灣的「外省人」實在太過於善良;如果再想起當初死守金馬大陳、開闢橫貫公路的種種艱難場景,以及,非常不可忽略的--無數的政治受難者多屬「外省人」,則,「外省人」、「老兵」,實在非常令人感佩。
如今,在台灣只有一味屈辱外省人,能替外省人說話的,幾乎已經沒有。連馬英九都拿外省人來「消費」,說什麼「二二八是外省人的原罪」。嗟呼!
最後,我想起麥帥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淡去。」如同我開頭所說的,「外省人」已經沒有時間等待分享日後的政治空間,今天台灣的「外省人」只有一份不死的「心」--一個國家、兩個家鄉;這樣的忠心不二,卻只換來「兩邊都不靠」的待遇與處境,只好,隨著時間消逝,自然慢慢凋零淡去。
「一個國家,兩個家鄉」,這除了四百年前的閩南(外省人)移民與四十年前的新移民「外省人」之外,有誰能夠體會!?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