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瘋子科學家
2007/10/28 01:55 瀏覽1,275|回應3推薦5

UDN 的㊣綠鋼管又出來屠殺鴨湯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egjc888
ThanksYST(台灣省)
小米^^
riquelme
齋貓

剛才有人貼了篇中美高中生對比的文章,裡面說兩國的學生負責擬定非洲援助計畫︰
我们的孩子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从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吟咏茶马古道,... 最后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还去非洲建希望小学。...

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目前的实际情况,从也许我们都想不到的非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些看起来很细小的实际问题入手,每一项,做什么,准备怎么做,甚至具体到每项的预算,而那些预算竟然准确到几元几分。
我很想知道如果連高中生都有這麼好的計畫,為什麼到今天非洲依然貧窮?是因為那些高中生都沒畢業嗎?

真的要我說,我認為預算準確到幾元幾分是沒意義的。我只要看架構是不是方向正確就好。寫那篇文章的半瓶醋,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中國學生沒用,美國學生如果沒有實際已經在做一半的計畫,我也會覺得他們是在做夢。

如果只是兩邊各打五十大板,就不必多開一篇文章。我要介紹的是美國人動手做的教育。美國人一直有種 handyman 的傳統。大多數的美國人笨手笨腳,也缺乏最起碼的知識。但是每個社區裡,總有幾個不世出的動手做高人,在車庫裡改裝汽車,或者是在地下室裡拼小火車模型。遙控飛機、玩具火箭、自製天文台、自製模擬飛行的飛機駕駛艙、自製照相設備(以前是暗房)、拍攝黏土卡通、玩火腿無線電,這些都是 handymen 會玩的東西。

除了理工知識與各領域的技術手冊外,handymen 也有些標準讀物。這次介紹兩樣︰簡單一點的是一個漫畫家 Roy Doty 從 1950 年代開始畫的 "Wordless Workshop",以前我是在 Popular Mechanics 看到,現在不知道還在不在。在台灣 1960-70 年代間,拾穗雜誌也刊登過(這個雜誌早就倒閉了)。這個漫畫沒有任何文字,通常就是簡單畫出問題,然後再畫一個解決方案,最後一格是實施成效。你們用 Google 自己搜尋,就可以找到一些網頁,我就不多說了。

在一般不特定領域的動手做裡面,最高檔的應該是 Scientific American 連載七十多年的 The Amateur Scientist 專欄。SA 在 1980 年代授權四川某出版社發行簡體中文版,這個專欄的後期大概有中文翻譯。遠流發行繁體中文版的時候,TAS 已經停了。不過 1970-80 年代,台灣的科學月刊應該零星翻譯過這個專欄。

TAS 的前身是 1920-50 年代的自製望遠鏡專欄。因為小弟住在光害嚴重的環境,以前只在台大研究生圖書館翻過幾期。1950 年代起,C.L. Stong 開始介紹自製各種科學儀器的方法。像是無線電設備、小火箭、顯微鏡、雷射、加速器、雲霧室 ...。很多計畫是來自於業餘科學家的投稿。Stong 負責把他們的發明寫成可以自己做的文章。跟 1970 年代後的 Jearl Walker 比較,我覺得 Stong 的科學計畫多半比較浩大。Walker 通常介紹輕、中量級的計畫,Stong 經常介紹重量級的。Stong 的很多計畫牽涉高等物理,一般的宅男科學家需要經年累月才能完成。Walker 的計畫有些還不難做,例如為了介紹一些非線性光學的現象,他就給了一些 retroreflector array(Scientific American, April 1986, "The Amateur Scientist" ('Wonders with the Retroreflector'), by Jearl Walker.,連線在的 Wikipedia 都還在引用這篇文章),如果能借到大學的光學實驗室,應該一天就可以做出來吧。他還介紹過微波加熱水到過熱程度、記憶合金、偏光的實驗,這也是不用花大錢的東西。

從 Wikipedia 的介紹可以知道,SA 在 Walker 離開以後,找了個相信耶穌創造萬物的傢伙主持這個動手做專欄。身為 SA 的長期讀者,當時我並不曉得那個醜聞。只是看著專欄斷斷續續,頻頻換人,感覺真的很不爽。後來專欄停了,我也無力回天。唉。

我突然想到一本少年書叫「淘氣的科學家」(The Mad Scientists' Club,台灣的繁體中文版是 1970 年代國語日報社高慶辰翻譯的)。雖然很多地方有點掰太過分,像是可以抽氣回鋼瓶的氦氣氣球可能太重,這套故事書相當程度反映了 1960 年代對業餘科學家的印象︰穿著格子襯衫,頭髮凌亂,口袋裡放著計算尺,花幾分鐘就可以解決工程問題,然後到車庫裡敲敲打打把東西做出來。我想這種人大概多半是白人工程師的小孩,黑人當中少之又少。隨著文化走向「多元」,同時也走向庸俗,這種小孩就慢慢被冷落了。

美國早期 handyman 的傳統,到今天或許被電腦網路消耗掉一部份。但是沒有這些人,美國絕對不會有今天。我不知道中國有一天會不會接手這個傳統,因為現在中國人開始替全世界製造東西,中國人也開始造自己的火箭與航空母艦。工程師的小孩自己在家做些玩具,就跟科舉時代每個讀書人都會吟兩句詩一樣自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回應文章
video
2007/10/29 18:13 推薦0


leofe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chinalecture.com/lecture/relative_00001713.htm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478745
for you
2007/10/29 18:00 推薦0


leofe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njzx.com/edu/edu2/20060418/112642.ht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478731
央視的對話?
    回應給: 鴨湯 II(ducksoup2) 2007/10/29 09:10 推薦0


UDN 的㊣綠鋼管又出來屠殺鴨湯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如果我沒弄錯。神佛先生轉貼的文章講的是 2006 年央視的某一集對話節目。我用 Google 沒找到網路影片,也懶得慢慢找央視使用不便的網站。誰知道那集對話是怎麼回事?一個小時的節目,能介紹「非洲援助計畫」到多詳細的程度?如果能找到影片或全文網頁就好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