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謬誤甚多,YST提到的很多著名戰役,張靈甫要麼根本沒有參加過,要麼根本不是他指揮的。其中功勞最大的是王耀武將軍,不能因爲他投共就抹殺其功績,把功勞都記在張靈甫頭上。
要說歷史要從74軍說起。74軍從1937年9月組建到1946年3月更番號為整編74師,共經歷了四任軍長(師長),均為風雲一時的人物。他們分別是首任軍長、黃埔一期生俞濟時,二任軍長、黃埔三期生王耀武,三任軍長施中誠,四任軍長(師長)、黃埔四期生張靈甫。
抗戰前,王耀武是51師師長。51師是奉調參戰的主力部隊之一,任務是堅守吳淞口附近以羅店為中心的陣地,阻止日軍從海上登陸,打破其從川沙登陸經羅店直趨嘉定,切斷京滬線的企圖。他率領所部多次擊退日軍的海陸空協同進攻,期間還運用夜戰戰法主動出擊,先後擊斃日軍聯隊隊長竹田和炮兵聯隊隊長莫森,受到總部的通報表揚,上海《申報》、《大公報》等大報都報道了51師的戰績,王耀武一時成為家喻戶曉的抗日英雄。
1938年7月,王耀武率部隨74軍參加江西的萬家嶺會戰,斃傷日軍4000人,74軍一戰成名。戰後,王耀武被蔣介石擢升為74軍副軍長(仍兼51師師長),一年後又升為軍長,成為最早擔任軍長的黃埔三期學生之一。
隨後,王耀武的抗日戰績精彩不斷,74軍也成為全國對日作戰唯一沒有敗績的軍隊。1939年9月,王耀武率74軍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他運用反包圍的戰術,成功收複高安城。
1941年春,王耀武率74軍參加了江西上高會戰,與其他中國部隊一道殲滅日軍數千人。為此,74軍贏得了“抗日鐵軍”的稱號,被蔣介石授予飛虎旗。戰後,74軍作為首批五個軍之一換裝蘇式裝備,開始成為五大主力之一。
1942年到1943年,王耀武率74軍先後參加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屢戰皆勝,鮮有敗績。
1944年1月,深受蔣介石賞識的王耀武被升任為24集團軍司令,由施中誠接任74軍軍長(下轄周志道的51師、李琰的57師、蔡仁傑的58師)。但74軍依然歸王耀武節制,與73、79、100軍一道隸屬24集團軍。
1944年12月,蔣介石又破格提升王耀武為第四方面軍總司令,仍然節制、指揮74軍。
再說張靈甫。他是抗戰開始才進入74軍及其前身部隊,直至日本投降前他從未做過74軍軍長,多半時間為團長、旅長和師長。也就是說,74軍的象征與靈魂是其戰績的主要創造者軍長王耀武,而非與下屬師長周志道、李琰、蔡仁傑等人並列的張靈甫。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前夕,在南京“模範監獄”輕松坐監,幾乎等同於修身養性的張靈甫被提前釋放。
回到陝西老家與邢鳳英母子團聚,享受天倫之樂,閑居一段時間後,不甘老死林下的張靈甫一度悄悄運作,試圖重回原來熟悉的老部隊——胡宗南已擔任軍長的第一軍。
或許張靈甫殺妻惡名過盛,胡宗南未予接納,他又轉而投奔正准備與58師合編為74軍的51師,被厚道慷慨的師長王耀武“拉了一把”。因暫無合適的實缺,張靈甫只被授以51師師部高參的虛職。
但畢竟返回了離別兩年的軍隊,張靈甫依然很滿意。為表自己“洗心革面”,縮小殺妻帶來的負面影響,他將原名改為“張靈甫”,“鐘麟”則成為不需要常用的字。
令王耀武沒想到的是,他於困窘之際急公好義接納的這位黃埔學弟,後來不僅將他一手創建和抗戰8年心血傾注的74軍毀於一旦,70餘年後還被人為抬高到取代他的位置,成為了74軍的化身。
1937年8月,王耀武奉命率51師從漢中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戰役,開始了74軍抗日的第一場血戰。
張靈甫此時遠在武漢,沒有隨王耀武參戰。退一步說,即便張靈甫隨軍到了上海,僅僅是高參虛銜而非實兵指揮,作用和戰績也將極其有限。
戰後的1937年10月,51師所屬的153旅新組建了第305團,王耀武任命張靈甫為團長。張靈甫此前沒有參加過抗日戰事,這一團長之職得來是因為有了王耀武早已內定的實缺,而非所謂“因功”。
隨後,王耀武率51師參加為期6天的南京保衛戰,張靈甫生平第一次接觸日軍。因整個戰役中國軍隊一方部署紊亂,指揮錯誤,最終被迫匆忙撤退,釀成中華民族永久的傷痕——南京大屠殺。
1938年7月,國民黨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指揮74軍等部10萬餘人,在江西德安萬家嶺巧設“口袋陣”,斃傷日軍近萬人,史稱萬家嶺戰役。
這一戰役中,74軍軍長俞濟時奉命負責核心陣地張古山戰場。率51師參加後期戰鬥的王耀武下令各團機關槍集中使用,同時指令張靈甫率部攻打張古山,最終斃敵800餘名。
戰後,著名戲劇家、《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編寫了話劇《德安大捷》。或許因為張靈甫的實職是團長,便於樹立基層抗日典範,鼓舞民心士氣,田漢沒有將總指揮薛岳、前敵總指揮吳奇偉、軍長俞濟時和師長王耀武等人的真名寫入其中,唯獨寫上了張靈甫。
張靈甫一時聲名大震,這也是他在抗日戰爭中唯一風光的一次。這年9月,他被提升為51師153旅旅長。
1939年6月王耀武就任74軍軍長,開始創造74軍更為精彩的傳奇。張靈甫依然是旅長,居於三個師長李天霞、餘程萬和廖齡奇之下。
此後數年,王耀武率74軍先後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雪峰山戰役,幾乎每戰必勝,為74軍贏得了“抗日鐵軍”稱號。蔣介石不僅曾當面接見王耀武,還贊賞其善於帶兵,有指揮才能。
這些戰役,1941年冬才因廖齡奇被蔣介石處決而接替其職升任為師長的張靈甫,或者僅僅奉王耀武之令沖鋒陷陣,沒有大兵團作戰中的全局部署與戰役指揮之權,或者根本沒有參加。
譬如慘烈的常德會戰便只有74軍57師(師長餘程萬)參加,而張靈甫的58師未能躬逢其盛。
最終殲敵27000餘人的雪峰山戰役,從1945年4月9日開始到6月7日結束,會戰的中國軍隊主力是王耀武為總司令的第四方面軍,下轄74軍(軍長施中誠)、18軍(軍長胡璉)、73軍(軍長韓璿)、100軍(軍長李天霞),其餘還有湯恩伯的27集團軍與王敬久的10集團軍參戰。
而張靈甫1945年2月便以少將副軍長的身份保送重慶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二期學習,直到6月18日畢業才返回湘西正在戰後休整的74軍。
王耀武抗日戰場雖然英武,但成為階下囚後,很快意識到內戰中的錯誤,心甘情願接受中共的改造。
被俘僅僅一個月後,他便接受新華社記者的采訪,暢談在解放區的觀感,對中共的寬大政策表示衷心感謝。
不久,淮海戰役開始,王耀武又與其他12名被俘將領在廣播中向昔日的同僚公開倡議:“徐州方面國民黨軍官兵們、同學們、同胞們,請你們把自己的前途盤算一下,求生存,還是等待死亡?如果要求生存,最好在戰場上起義。”
蔣介石聽到這位昔日愛將呼籲“嘩變”的廣播時,怒火中燒,一腳踢壞了收音機。
國民黨高級戰俘改造期間,王耀武也表現格外積極。他不僅要求降低夥食標准,還主動洗碗擦筷,抹桌端凳,贏得了中共的贊許和認同。
多年後,懷想民國“美好”的人們自然舍棄了王耀武,但他統領74軍獨占鼇頭的抗日戰功又不願拋開。而此時,當年戰場被擊斃、沒有了被俘受改造機會的張靈甫成為道德“完人”,經包裝為“自殺”後,王耀武與74軍的抗戰之功也全被安放到了張靈甫身上。
一尊可與千秋忠義的關羽比肩,完美、悲劇性的“戰神”便在諸多同情中誕生了。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若九泉之下有知,王耀武或許只能無語,張靈甫則不免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