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軍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談國軍與共軍的幾個將領
 瀏覽63,235|回應138推薦16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6)

wisely
孫立人的粉絲
MaJoke
Pan
yichun
YesYouGotIt
大陸配偶台灣媳婦感謝馬政府准我全家團圓
達卡
易燁煌
筆記阿本

more...

多謝 zgr對「孟良崮之役」的補充。首先我要改正自己的錯誤,是孟良崮,不是孟良崗。zgr用的地名是對的,YST需要把自己上一篇文章中的錯誤改正。

 

是的,一九四七年在山東的國軍不論火力還是機動力都比共軍強,數量也比共軍多。粟裕的9個縱隊不過二十七萬軍隊,處於膠東本身就面臨被包圍。如果國軍迅速合圍,步步為營向東推進,就會把陳毅的華東野戰軍逼到海邊。共軍沒有海軍,陳毅的二十幾萬部隊插翅也難飛。這是萬全之計,蔣介石這仗不知是怎麼打的。

 

若說粟裕完全憑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包圍張靈甫的七十四師是不合情理的。張靈甫是一名悍將,自大和冒進是有的,但不是傻瓜,豈會看不出來粟裕想包圍他?張靈甫是主動把部隊拉上孟良崮故意被圍作為誘餌,目的是打一場裏應外合的殲滅戰。這是一步險棋(我個人認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沒想到其他國軍部隊不配合,張靈甫做不成英雄,白白送了性命。  

 

zgr 說得對。戰區內的國軍部隊都距離孟良崮不足一百公里,走路也用不了兩天(坦克車只需數小時),大部分的軍隊一天就能趕到,八十三師與二十五師跟本就在旁邊連兩小時就不需要。二十五師的確拼命救援,而且幾乎成功(只差天馬嶺最後一個陣地沒有突破,否則七十四師就可以撤出),所以沒有話說;但是八十三師完全沒有參戰是應該接受軍法審判的。

 

國軍有坦克車和大砲等重武器,甚至還有空軍支援,若說都被粟裕打援的部隊阻擋住了是說不過去的,這是藉口,其實是缺乏積極性,最有可能是私心,其次就是怯戰。七十四師與共軍激戰三天,除了二十五師我沒有聽說國軍其他部隊有任何支援性的戰鬥,令人寒心。

 

八十三師的師長李天霞若是不槍斃,蔣介石這仗以後就沒法打了。後來的徐蚌會戰(大陸稱為淮海戰役)邱清泉與黃白韜兩大兵團被殲滅都是相似的情形,國民黨將領之間離心離德無法對抗共軍的協調攻擊。

 

至於王耀武,是抗日名將,YST 非常敬佩。

王耀武出身貧寒,自幼與母相依為命,只讀過幾年私塾。十九歲出來打工,在天津、上海看到國家如此,知道唯有強軍才能救國,於是苦讀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然後考入黃埔軍校。一步步憑戰功躍升到將軍。抗日戰爭時他參加多次大規模會戰,作戰非常英勇,功勳卓著。尤其王耀武為人謙虛、做事謹慎、與士兵同甘共苦、治軍嚴謹,是中華民國最優秀的將領。一九四一年的上高會戰,王耀武率領七十四軍正面迎敵,不但贏得會戰的勝利而且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和日軍官兵一萬五千人,獲得最高榮譽的「青天白日勳章」。

 

隨後王耀武參加了兩次長沙會戰和浙贛會戰,表現出色。1943年的鄂西會戰大勝日軍,升任集團軍副司令。1943年11月的常德會戰,日軍以七個師團(十五萬兵力)猛攻常德,74軍57師堅持十六天,彈盡糧絕,被迫撤退。王耀武親率51師發起反攻,激戰六天收復常德,贏得這次會戰的勝利。戰後王耀武升任集團軍司令。

 

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陸軍進行改組,陸軍總司令部下轄4個方面軍,王耀武年僅四十歲就擔任了第四方面軍總司令。5月王耀武指揮三十萬大軍進行湘西會戰與進犯芷江的日軍六個師團展開激戰,王耀武重創日軍,殲滅日軍兩萬八千人,獲得大捷。

 

一九四五年9月日本投降,王耀武擔任長沙衡陽地區受降長官,接受日本第二十軍司令的指揮刀。

 

抗戰勝利後,王耀武知道自己一定會被推到內戰的第一線指揮官,他不想打內戰,於是稱病打算告老還鄉,但是被蔣介石一再挽留。我認為濟南會戰王耀武戰敗被俘,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王耀武指揮不如粟裕,而是他根本不想打這個仗。王耀武是個愛國家更愛人民的將軍,這一點特別令我欽佩。

 

粟裕再厲害只打過內戰,他和王耀武不在一個等級。

 

YST 這麼說沒有絲毫看輕粟裕的意思。事實上,五0年代中共戰將如雲,我評價最高的就是粟裕。打小仗與打大仗需要的天分天差地遠。粟裕是指揮百萬雄師的將才。一九五0年毛澤東決定抗美援朝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統兵將領就是粟裕,但是那時候粟裕重病,所以由彭德懷領軍。我常想,如果韓戰是由粟裕來打,也許漢城可以守得住,今天朝鮮半島的局勢就不一樣了。但是歷史沒有如果。

 

以粟裕的戰功和指揮藝術,只做到大將而不是元帥,也沒當上國防部長,真令我不解。解放軍無論怎麼人才濟濟,若論大部隊作戰的指揮才能,粟裕應該排第一。我很不服氣中共十大元帥裏面沒有粟裕。朱德沒打過什麼仗,但是不知為什麼他地位非常崇高(台灣以前的口號「殺朱拔毛」的朱就是朱德),朱德十大元帥排第一,我想是政治因素。彭德懷排第二沒有話說,韓戰打得漂亮,對外戰爭的評價本來就應該高於內戰,粟裕爭不過彭德懷。到了林彪還在粟裕前面排第三就有點勉強了,他在哈爾濱被孫立人打敗,如果不是陳誠等人排擠孫立人(調到台灣做訓練司令)再加上國民黨和美國的馬歇爾搞什麼國共和談遺誤戎機,孫立人早就趁勝追擊把林彪的「四野」殲滅了。再說下去就每下愈況比粟裕差太多了。到了最後,賀龍是什麼東西?湘西一個土匪,以兩把菜刀殺人越貨起家,真是羞辱了「元帥」的頭銜。

 

中華民國的將領,孫立人應該排第一,這是無可爭辯的第一。再下去就眾說紛紜了,但是無論如何不論從任何角度,王耀武是中華民國最傑出的將軍之一,與同時代國內外的任何將軍比都毫無愧色。

 

如果你看過「巴頓將軍」這部電影,你一定記得布萊德將軍對巴頓將軍說的兩句話:「我領軍打仗,因為我接受軍事訓練去盡打仗的職責;你領軍打仗,因為你享受打仗的過程。」

 

我不知道粟裕是不是巴頓,但是我認為王耀武是布萊德。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回應文章 頁/共1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教科书的潜台词
    回應給: Chang(ChangLS) 推薦0


hzxs678566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提到  国民政府一直坚持抗战(没有再出现消极抗战的字眼)

提到平型关战役的时候,这段内容附属于太原会战(也就是说,那场胜利不是独立的,是太原会战中取得的,而会战的主导者,按教材后来的表述,正面战场是国民党领导一语看,涵义十分明显)

关于中共抗战的功绩,能独立于国军说的,也应该说的,只有百团大战。

为了和谐需要,甚至连1944年的国军大溃败也不提了。

可以说,新的教材从编排上说,感觉给你的就是   国军是抗战的绝对主力!

关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论述是,两者互为依存!

到这里,我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抗战,“消极抗战”“游而不击”,个人认为是自贬中国抗战的地位,是党派利益说话,而不是民族利益说话!

大陆对中国抗战对世界战场的影响是,牵制大量日军,是重要的辅助战场,但也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另一个是太平洋战场,其决定作用当然无法否认)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890271
日本也沒有 擊敗中國
推薦3


Chang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神鷹特攻隊
toy688
YST

中國沒有戰 胜日本﹐日本也沒有 擊敗中國。在當年那種  強弱懸殊的形勢下﹐這就算不是奇跡﹐也相差不遠矣﹗國共爭功是沒有意義的。

不過當時國大共小 , 國據中央﹐共踞地方﹐功勞大小自有公論﹐本來沒什麼可爭議的。只是後來國敗共勝 ﹐大小異位。這 <成王敗寇>的傳統思維﹐就不客氣地發作起來。要說誰爭誰的功﹖不如說誰想抹殺誰的功。

好在現在比較回歸正常了。能實事求是  ﹐客觀地記錄這段歷史﹐留給下一代﹐是這一代人的責任。中國人不能永遠活在  謊言之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890012
抗日战争
推薦0


25777167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国共争功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没有战胜日本。国民党没有战胜日本,共产党也没有战胜日本。是日本战败了,被美国击败。当然,中国战场是日本被击败的重要原因。

蒋介石的贡献,在于当时只有他,才能统合各路军阀,在他的领导下,一致抗日。所以周恩来才急赴西安,力保老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889813
新历史教科书已经使用三年
    回應給: Jentu(jentu) 推薦3


hzxs678566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亓官先生
神鷹特攻隊
YST

新历史教科书在大陆使用有三年,抗战之中对国军评价极为正面,同时“中共为中流砥柱”一语已经删除。抗战更多从民族角度说,而非党派角度。

对蒋介石,肯定其抗战的领袖地位,并在书中写到    他是中国战区的司令。

抗战历史教育基本已经客观了。国共功绩放在那里 ,让学生自己评判。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889610
閣下所言甚是!
    回應給: 蝎子的眼睛(scorpion81pho) 推薦2


Jentu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YST
Chang

從中華民族的大格局來看,六十年前的内戰是個悲劇!犧牲了多少生命財產,更可嘆的是錯過了二戰后全球經濟復蘇的黃金時期!在此,我們只要看看戰後日德,自廢墟中的重建和再崛起,每一個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國人,難道不應該感到難過和慚愧嗎?

等到中國人覺睡醒了,八十年代開始改革開放,接踵而來的是貿易保護,能源短缺,,,而二戰后那段黃金機遇已經是一去不返時不我予了!到今天中國小有成就,我們斷不能因此沾沾自喜,以爲已經是大國崛起了!距離真正的強大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果不從一人一事來看這場不幸的戰爭,共產黨所以戰勝是:以鄉村包圍城市,以面圍綫,以窮人包圍富人,抓住了以多數打倒少數,千古不移鬥爭至勝的鉄律!遠的不談,近代孫中山革命,所謂“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不也是以廣大的漢人來對付少數滿洲人。甚至臺灣的民進黨,不也是在披着民主進步的外衣,遂行多數閩南人統治!

最後,站在中華民族國家統一的高度,我呼籲兩岸同胞,特別是大陸的領導,要肯定當年蔣中正領導國軍八年抗戰,為民族爭生存,取得最後勝利的偉大功績!對誰領導了中國人民全面抗日,大陸政權始而説謊,目前隨著歲月的久遠和國家已漸富足安定,逐漸有了“正面戰場”一詞的出現。稍有一點常識,我們就知道,日本侵華來自海上,當時的東北和華北已被日方控制不說,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武漢,,,都有賴國軍頑強抵抗,豈是偏処陝北靠幾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戰,敵後遊擊就能取得最後勝利的!在南京和東京灣米蘇里艦上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的是誰?逝者已矣!往前看,在崛起的道路上,中國人要像這次震災一樣,面對歷史,面對真相,敞開心胸,大開大闔,大踏步的去開創我們中華民族的新紀元!!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887231
如文
推薦0


Chang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只有一個問題﹕經過60年的解放﹐今天的共產黨還有這種優勢嗎﹖

為了全中國人的利益﹐我希望答案是「有」。如果只是   為了共產黨的利益﹐恕我不能認同這種 誇耀能打內戰的心態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887071
不知道閣下有沒有看過大陸拍的《亮劍》這部電視劇
    回應給: YST(YST2000) 推薦4


scorpion81pho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南山臥蟲
元君
laofu
YST

雖然《亮劍》這部戯,終究難道替共軍歌功頌德的路子,但是畢竟拍得同以往很不一樣,及它展示了當時真實的一面。

比如電視劇第一次向大陸民衆展示了共軍與國軍在將領軍事素養,軍隊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主角共軍將領李云龍,老實說就是一個大字不識的泥腿子,大老粗,打仗除了靠精神(用人海戰朮蠻幹),也會想出一些鬼點子,但畢竟同正規軍的軍事指揮相差甚遠,其所率部隊,也大都是泥腿子出身,打仗除了很賣命,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被國軍蔑稱為烏合之衆。而同他唱對臺戲的國軍將領楚云飛則不然,黃埔軍校畢業,閆老西的愛將, 蔣校長的愛徒,軍事素養和指揮才能是出類拔萃的,其所帥部隊的裝備,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也是一流的。

我相信,這種差距,在當時的國共兩軍中,是普遍存在的, YST想必不會否認,那麽爲什麽最後國軍會輸給共軍。 這不是用一兩場戰役的勝負可以解釋的, 如果囯民黨敗退臺灣,仍然沒有意識到其中的緣由, 那麽即使再來一次國共内戰,國民黨還是要敗的。

一兩場戰役,是無法左右戰爭全局的,二戰中,美日之間的較量就說明了一切。最終決定戰爭走向的,是雙方實力的變化,和最終的對比走向。

就拿國共内戰,就算YST的所有“如果”為真, 難道國軍就能贏得内戰了嗎?抗戰之前,由於中共領導層的内斗(毛澤東失勢),導致整個共軍戰術上的重大失誤(毛的遊擊戰術被否定,共軍與國軍進行正規戰),給了國軍千載難逢的良機,蔣先生也看准這一點,傾全力圍剿共軍,共軍潰退,分幾路人馬進行所謂“長征”的戰略轉移,蔣先生又實施追剿,共軍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況下,最後不還是存活下來了嗎?也許YST會說,那時日本人的侵略幫了中共的忙, 可事實上,在西安事變之前, 蔣先生已經組織多次圍剿未果,日本侵略東北, 東北軍不抵抗就撤離, 並被派去剿共,這裡不談是非,僅就此而言,可見當時蔣先生是傾盡全力剿共的,最終不僅損兵折將,而且共軍也沒有被剿滅,反而在陝西逐漸做大,那麽即使日本不侵略中國,蔣先生難道就能剿滅共軍嗎?試問,以當時共軍的弱勢,國軍尚且無法剿滅,到了抗戰之後的内戰,即使承受一兩場戰役失利,共軍也不會回到之前的弱勢。

國軍敗,不是敗給了共軍,而是敗給了大陸廣大的民衆,敗給了自己内部的勾心鬥角,敗給自己對當時大陸局勢的誤判。

說國軍敗給自己,是因爲囯軍内部從來就沒有真正團結。
大陸前段時間拍了一部《西安事變》的電視劇,據説是根據張學良遺留下來的口述資料拍的,其中就揭露了國軍當時内部各派系的紛爭,共產黨經過對此接觸和較量,可以說對國軍内部各派系的矛盾是知根知底,共軍之所以能在多方圍剿下,在陝西扎根和做大,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用國軍各派系的矛盾。當時蔣先生想一箭雙雕,一方面派各派系軍隊圍剿中共,一方面又利用中共,削弱各派系的軍事力量。結果這個策略,中共看出來了,而各派系也都看出來了,於是共軍便利用這點在各路圍剿力量中周旋。中共在經歷過長征后,基本確立了毛澤東的絕對領袖地位,由此中共的力量雖相對弱些,但握成了拳頭,而國軍力量雖強,卻如攤開的手掌,以掌對拳頭,焉能不敗?

囯軍對當時中國局勢的誤判,在於不了解中國的國情。
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就是基於對中國國情的判斷上,即中國的農村過於龐大,絕大多數人口都是農民, 因此中國的一切問題首先是農民問題。而國民政府對農村的控制和對農民的安撫,是非常弱的,大部分農村還保留著辛亥革命前的狀況,即土地集中在地主等手中,農民生活難以為繼。而中共正是利用了这一點,在農村推行比較激進的“土地革命”,直接剝奪地主的土地,分配給農民,這種措施在當時是非常得人心的,從而樹立了共軍在農民心中的形象。從而中國的幾億農民,成了共產黨最忠實的支持者,在戰爭期間,不僅給共軍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兵源,而且更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保障。共產黨對淮海戰役有個表述,稱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衆用小車推出來的。這裡的人民,大部分都是農民,而小車就是用來給共軍運送補給物資的。試問,就算囯軍贏得了你所說的那些戰役的勝利,又能怎樣?頂多就是延緩敗退的時間而已。

說國軍敗給大陸民衆,不僅僅是因爲囯軍失去了農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國民政府對左派力量的血腥打壓,使得城市的精英階層中的相當一部分,也站到了共產黨一方,這也是共產黨的地下黨組織能夠在國統區始終保持活動的重要原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884518
閣下的論調 境 界太高了
    回應給: 大陆的岛民(a54cc) 推薦0


Chang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這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什麼事都脫離不了人﹐人不談人性誰談人性﹖戰爭是殘酷的﹑違反人性的﹐但不代表不必考慮人性﹑人的價值。除非在戰場上犧牲了﹐只要還有口氣在﹐都是條命﹐都還是個人﹐豈能不顧人性? 叫你奮勇殺敵的長官﹐可沒叫你連無抵抗力的傷敵和投降的敗敵也照樣殺     掉吧?

 別說是人﹐就是條狗﹐也是狗命﹐不是一毛不值。閣下的論調﹕<

如果人這种東西還真的關心什么人性的話,就應該去阻止戰爭,而不是談論什么怎么對待戰俘比較人性,根本就無濟于事的悲情。> 境界太高了﹐恕我只能理解﹐不能辦到。我只能想到在戰火中顧及人性﹐絕對不是什無濟於事的悲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884423
没有意义的
    回應給: Chang(ChangLS) 推薦0


a54cc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人们让这些人活的目的就是暗示:合作,不然就死。所以说背叛是有道理的。
至于什么人性,为什么你会在战争这种泯灭人性的事情中想到什么“全人類共同的標準”,如果人这种东西还真的关心什么人性的话,就应该去阻止战争,而不是谈论什么怎么对待战俘比较人性,根本就无济于事的悲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872270
~
推薦1


woming2020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亓官先生

兩岸的中國人儘管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幸

但都是過去的事了

不要造成更多的不幸就好了

共產黨和國民黨這兩個列寧式的革命政黨都是很會折磨人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829360
頁/共1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